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 格式:doc
  • 大小:861.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刍议

[摘要]:新课程改革十看来,有不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热闹有余,而有效不足,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而,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说,必须以细读文本为先导,以把握学情为根本,以精心预设为先锋,以顺学而导为中心,以有效评价为羽翼。

[关键词]:课堂教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当前却有不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一味追求热闹、新颖、活泼的现象,背离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使我们本该简约朴实的语文课偏离了它的学科轨道,多了些华而不实的因素,少了些语文的味道,变得不那么扎实有效,限制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效些,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所应当不懈追求的了。

作为一名参与学校省立项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的实践者,在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三个铁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会了才有兴趣”[1]理念的引领下,在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觉得要想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作为课堂上的首席执行官,必须得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以学定教,精心预设:

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精心预设教学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保

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一)、仔细解读文本

而要让预设的教学案能服务于课堂,细读文本,却是教师必须好好把握的第一环。因为,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本源,教师只有用心钻研教材,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充分地了解文本的故事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仔细地品味揣摩文本中的语言,才能做到根据学情(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进而提炼语言的训练点,挖掘文本情感的价值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精心预设扎好根基,从而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使预设的教学案能够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笔者听过一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课,这位执教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提及自己在备课时,一遍一遍地研读教材,甚至带领学生仔细地拜读了原著,及作者雨果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从而提炼出了雨果在原著中对主人公哈尔威船长的一句评价:“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句话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和课堂教学的线索。就是在这位老师对文本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能够准确地提取这篇长文中的三个片断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能够一

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在问、读、议中品味语言,让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一点一点地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二)、充分把握学情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量子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因而,要让预设的教学案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有一个首要的因素是教师必须充分考虑的,那就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因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必须以学定教。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预设的教学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成就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精彩生成。所以,预设教学案,应力求达到:

1、“预习闯关”合学情。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权首先是学生的。因此,在教师解读文本的同时,学生也应当有相应的学习活动——预习课文,与文本对话,并在阅读中思考着、收获着。当然,在小学阶段,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应当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然后,详细指导预习步骤,将预习方法渗透其中,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性作业,促学生的预习在读,思,练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成效。

如果学生能在预习之后有一定的收获,而教师在“预习反馈”环节及时给予肯定,那么他就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并自我暗示,如此良性循环,预习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2、问题提炼就学情。

一般来说,教师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课堂上必须突破的“关卡”,“关卡”破了,课堂效果自然来。而如何把教学重难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需,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首先应当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写下来,当然,为了避免无效提问,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紧扣题目进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提问等。

接着,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性作业时,结合自己确定的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筛选,整合,将教学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从学生的角度提炼出两三个来,并在课堂上以小黑板或多媒体加以展示。如,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跳水》这一课时,在批阅学生的“预习闯关”作业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讨论价值:(1)孩子为什么会爬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邱杰伟)(2)水手们的笑起到了什么作用?(刘夏莹)(3)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用枪逼孩子跳水?(陈雅丹、李思恩)然后,在课堂上以小黑板或多媒体加以展示,当学生发现自己提的问题竟然能成为同学们阅读的焦点问题,那种喜悦一定无法用言语形容。同时,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学生有需要,也就更有兴趣了。“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2]

3、语言揣摩从学情。

教师深入文本之后,应当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研究点,有所侧重地提炼出若干值得与学生一同玩味揣摩的语言训练点,然后精心设计读、说、议、写的环节,让学生在自主的品读活动中,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仍以笔者执教《跳水》这一课为例,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是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爬到桅杆

顶端的横木上去?”,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时,然后设计了让学生在互助学习小组中围绕课文的第2——6自然段,进行读一读课文、画一画重点句、标一标重点词、议一议感受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的学习步骤,以期引导学生自觉地深入文本,自主咀嚼文本语言,从而把握课文的情感支点,与文中人物对话,在思考讨论中收获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顺学而导,点拨提升。

在“以学定教”理念的驱动下,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学生要“学”得好,课堂教学要有效,教师的“导”仍是重头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只不过,教师的“教”已不是过去的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应用自身的语文素养及教育智慧顺学而导,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不着痕迹地向文本最本真的目标悄悄靠近。那么教师在什么时候“导”,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笔者是这样想的:

(一)、导在预习之前。

要想让学生的预习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教师就必须作适当的指导:预习什么?怎么预习?都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夫。

(二)、导在课堂之中。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想必低效;而如果教师一言堂地“导”、“讲”,教学效果肯定也高不了。教师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给予点拨、引导,才更能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才能让课堂变得灵动,有实效。也就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所说的“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导”呢?

1、参与小组学习,给予指导。

各小组在自主探究之后,开展互助式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当在巡视中发现学习有困难、观点有争议的小组,做他们小组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他们的讨论,帮助他们明确分工,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他们互相启发,发表自己的看法,收获成果。

2、分析思维碰撞,因势利导。

当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成效之后,在全班交流反馈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是学生思想碰撞的首席顾问,而不是“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