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对竞业禁止的明确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劳动合同法》之竞业限制条款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伴随着市场的繁荣,人才流动也日益加剧。
用人单位通常采用竞业禁止的规定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但这种措施同时也限制了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
对于这样的利益冲突,我国立法应如何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必将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对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的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解读,对竞业禁止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期对我国竞业禁止这一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竞业限制违约金;赔偿责任一、《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条款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从规定中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做了明确规定:1、竞业限制保护的对象需要明确的是竞业限制条款保守的是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竞业限制条款主要保护的对象是商业秘密,这额信息与用人单位具有密切的关系。
而所谓的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质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1篇一、竞业协议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劳动者不得在与用人单位从事相同或者相近业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偿服务,或者自营或者与他人合作经营与用人单位相同或者相近的业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公司章程应当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组织机构、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公司利润分配、公司解散和清算等事项。
公司章程可以约定公司的竞业禁止条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二)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三)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二、竞业协议的效力1.竞业协议的生效条件(1)合法:竞业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
(2)自愿:竞业协议应当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示,不得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
(3)公平:竞业协议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不得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
2.竞业协议的效力认定(1)有效竞业协议:符合上述生效条件的竞业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2)无效竞业协议:以下情形的竞业协议无效: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②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③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④内容不公平,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竞业协议的解除1.劳动者解除竞业协议(1)劳动者在竞业协议约定的期限内,因故需要解除竞业协议的,应当提前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
(2)用人单位应当在收到劳动者解除竞业协议的书面申请后,及时审查,并在合理期限内给予答复。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竞业协议的,双方应当签署解除竞业协议书。
2.用人单位解除竞业协议(1)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违反竞业协议约定的情况下,有权解除竞业协议。
解读《劳动合同法》中的竞业限制条款⼀、知识产权的定义和特征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保守秘密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需要保守的秘密主要包括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事项。
知识产权⼜称智⼒成果权,是指对科学、技术、⽂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活动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
⼴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狭义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权、发现权、发明权等。
根据1967年《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知识产权的概念成为通⽤的法律概念,知识产权的范围界定为:(1)版权与相关权利;(2)商标权;(3)地理标志;(4)⼯业设计;(5)专利权;(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拓扑图);(7)未披露过的信息;(8)协议许可中限制竞争⾏为。
知识产权是⼀种特殊的财产权利,是⼀种⽆形的智⼒成果,法律给于⼀定的保护,主要借助于有形的物质载体存在,其受保护的对象不是物质载体本⾝,⽽是精神成果本⾝,其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来说具有很多专有特征,主要包括:(1)知识产权专有性,即独占性或垄断性,知识产权作为⽆形的精神成果,必须具有专有性,知识产权的权利⼈对⾃⼰创造的智⼒成果享有独占权,可以依法⾏使权利获得经济利益,并且可以依法转让给他⼈,未经权利⼈许可,不得擅⾃使⽤获取经济利益;(2)知识产权地域性,即只在所确认和保护的地域内有效,各个国家对于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知识产权的认定和界定是不相同的,故给于的保护也是不尽相同;(3)知识产权时间性,只在规定期限保护,各个国家法律对于知识产权规定的时间不相同,知识产权受保护的时间也不同。
⼆、竞业限制的定义竞业限制(也叫:竞业限制)是指⽤⼈单位对本单位关键岗位、掌握本单位重要商业秘密的员⼯通过⼀定⽅式约定在其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和终⽌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定期限内不得到⽣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从事相同的职业或⾃⾏⽣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的⼀种限制,⽽⽤⼈单位为此要付出⼀定的经济补偿。
区域治理RULE OF LAW《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中竞业禁止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许罡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防止同行业间不公平竞争以及因商业秘密泄露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在不同的立法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竞业禁止的法律规定。
但我国尚无竞业禁止的专门性立法,竞业禁止的有关规定都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
我国的《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中都有对竞业禁止做出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两者立法性质的不同,造成实施方案上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就《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对于竞业禁止规定在实施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简单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竞业禁止的立法更加科学。
关键词: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竞业禁止;法律问题中图分类号:D92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3-0086-0001一、竞业禁止的概念竞业禁止,指对与特定营业具有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定人员所为的竞争性特定行为的禁止[1]。
这里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人,即与特定营业具有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定人。
特定民事法律关系,一般由合同契约决定。
二、我国《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对于竞业禁止的相关规定我国在《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中都有对竞业禁止做出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两者的立法性质不同,导致对竞业禁止的适用对象和相关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一)《公司法》关于竞业禁止的有关规定《公司法》(2005年修订)第七十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未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同意,不得在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兼职。
第一百四十九条一款五项规定: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二)《劳动合同法》关于竞业禁止的有关规定《劳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竞业协议补偿金标准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二、竞业限制范围的确定竞业禁止的范围是指劳动者承担义务的范围,即劳动者不得经营的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
虽然现代企业发展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但行业竞争仍存在地域限制,竞业禁止不应限制和禁止合法、正当的竞争。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4条中规定,竞业禁止的范围、地域,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但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我国,法定竞业禁止的业务是劳动者不得自营与所任职企业相同或类似的营业,也不得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企业相同或类似的营业。
同理,作为约定竞业禁止,其限制范围也不能任意地扩大,一般应限制在该用人单位业务影响的区域或行业,且不能超出合理的范围,否则,必将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我国《劳动合同法》亦规定竞业限制的范围,应当以能够与用人单位形成实际竞争关系的地域为限。
这一规定必将有利于正确规范企业的竞业禁止行为,防止其滥用竞业禁止权利去侵害和限制正当竞争。
三、竞业限制争议怎样打官司用人单位或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时,双方可以协商解决。
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保密事项。
对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约定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在竞业限制期内按月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1篇一、竞业协议无效的情形1. 违反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禁止协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真实、自愿签订;(2)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3)协议期限不得超过两年;(4)协议范围限于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工作期间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若竞业协议违反上述法律法规,则该协议无效。
2. 限制竞争过度竞业协议的目的在于保护商业秘密,而非限制竞争。
若竞业协议对劳动者限制过度,如禁止劳动者在特定行业内就业、限制劳动者从事任何与原用人单位业务相类似的工作等,则该协议无效。
3. 缺乏协商一致竞业协议的签订应基于双方真实、自愿的原则。
若用人单位在签订协议过程中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劳动者违背真实意愿签订协议,则该协议无效。
4. 违反公平原则竞业协议的签订应遵循公平原则,即协议内容对双方均有利。
若协议内容明显对劳动者不利,如高额违约金、不合理限制等,则该协议无效。
5. 未经劳动者同意竞业协议的签订需经过劳动者同意。
若用人单位在劳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协议,或劳动者在签订协议时未充分了解协议内容,则该协议无效。
二、竞业协议无效的法律后果1. 无效协议不产生法律效力竞业协议无效后,双方均不得依据该协议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
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禁止义务,劳动者也不得违反协议约定。
2. 违约金条款无效若竞业协议中包含违约金条款,则该条款无效。
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3. 劳动者无需履行竞业禁止义务竞业协议无效后,劳动者无需履行竞业禁止义务。
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违反竞业禁止协议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合同继续履行竞业协议无效不影响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按照原劳动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三、用人单位如何防范竞业协议无效风险1. 合规签订协议用人单位在签订竞业协议时,应确保协议内容符合法律法规,避免因违反法律法规导致协议无效。
2. 合理限制范围竞业协议应合理限制劳动者的职业范围,避免过度限制竞争。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如何认定_需要注意哪些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如何认定竞业禁止协议符合法定条件是有效的。
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需要注意哪些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明确竞业限制对象。
竞业限制的对象不是全体员工,竞业限制的对象必须是企业中知悉商业秘密的员工。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2.明确竞业限制的范围。
竞业限制的范围是指对劳动者再就业时的择业限制范围。
3.明确竞业限制的地域。
竞业限制的范地域是指对劳动者再就业时的地域的限制。
4.明确竞业限制年限。
我国劳动合同规定,竞业限制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后果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后果: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应按照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标准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同时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涉嫌窃取单位商业秘密的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事项。
对负有保秘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劳动合同法》对竞业禁止予以明确规定
文档简介:《劳动合同法》规定: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某高新技术企业与其新聘请的高级工程师秦民斌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标准为:基本工资1000元,岗位工资5800元,竞业禁止即保密补偿金为3200元。
该合同还约定,在合同期内,除基本工资外,乙方享有根据公司业绩、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公司对个人的考评结果发放的奖金。
乙方须在奖金发放日仍被甲方雇佣的条件下方可获得任何奖金。
鉴于甲方对于商业机密的保护措施以及《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中都有关于竞业禁止的条款,故自每月员工入职起的每月工资总额中含有竞业禁止即保密补偿金。
该合同还约定竞业禁止的期限为一年。
秦民斌离开该公司后,又找了一家与原公司经营类似产品的企业。
被公司以违反竞业禁止约定为由诉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秦民斌坚持认为公司没有在其离职后支付竞业禁止补偿金,因此没有违反约定。
【问题】秦民斌的行为是否合法?
【义贤律师解答】所谓竞业限制,是指对于特殊种类的职工,用人单位与其签订协议约定其在离开本单位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内任职,或自己生产、经营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但用人单位需向其支付一定的补偿费。
竞业限制条款可以在签订合同时一并签署,也可以在履行合同时补充签署,还可以再解除劳动合同时约定签署。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
但是,经济补偿究竟是什么时间支付,原劳动部的规定并没有明确界定,象案例中劳资双方约定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支付竞业禁止即保密补偿金应该也是符合劳动部的规定的。
但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劳动者在竞业限制期间没有合法的收入来源,因此也导致劳动争议处理时各地的仲裁或判决尺度不尽相同。
鉴于这一情况,《劳动合同法》作了规定,“负有
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这就明确了,用人单位要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必须是在竞业限制期间。
劳动合同履行期间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应该算作工资范畴。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秦民斌的行为完全符合法律规定,不需要履行禁业限制的约定。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都含有竞业限制条款,这是不合理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约定,竞业限制的人员仅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知悉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人员”。
不属于上述三类人员的劳动者,根本不适用竞业限制条款。
【关键词】竞业限制补偿费范围订立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