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简介及新闻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13
简谈梁启超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二. 前人眼中的梁启超1.1.梁启超的合群思想他认为, 合群更需合德,无群德而没有群的精神,也不过是一盘散沙。
他所说的合群是合大群,是合一国之大群,囊四海而为一体而非只限于社会的小群。
由此看来,梁启超群观念的提,显然是要唤起国人合群的意识, 培养国人的群德,整合一般社会群众的力量,以个人服从集体的精神,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
梁启超指出: 盖国民未有合群之德,欲集无数之不能群者强命为群,有其形质,无其精神也。
故今日吾辈所最当讲求者,在养群德之一事。
合群之德即为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无公德则不能团, 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而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就是要达到人们之间的和敬、和亲、和顺,使社会实现有序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 ,和是被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而梁启超的这一群思想正是和思想在道德方面的体现。
1.2、梁启超之中西文化调和观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两大主义: 一曰保守,二曰进取。
人之运用此两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
在对待中西文化调和的问题上,梁氏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反对以本国固有之学而始为学的保守思想,又要反对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的不良倾向。
1.3梁启超之政治调和观梁启超的政治调和思想主要以其政治上之对抗力理论为核心, 政治对抗力是指政府发动力和人民制动力之间的调和平衡,主张通过培养壮大政治上之对抗力,以实现政治由专制向宪政的演进。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三)《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为梁启超所著,刊发于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第一百期。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梁启超说得很清楚:故于今印行第一百册之际,援各国大报馆通例,加增叶数,荟萃精华,从而祝之。
亦庶几以纪念既往,而奖励将来,此同人区区之微意也。
梁启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报刊与西方和日本报刊之间的巨大差距。
报纸发展缓慢,数量少,体例不完备,内容也是千篇一律,论说文章辗转抄袭,这导致报纸兴起的这数十年,对中国社会没能产生什么影响。
梁启超认为,导致中国报纸发展如此的原因有四:一、经费不足,无力扩充;二、报馆主笔等社会地位不高,不能吸引高才之人;三、风气不开,报纸没有市场;四、报人浅薄迂愚,无心无力。
在梁启超看来,清议报“其肤革未充,其肢干未成,然有灵魂莹然湛然。
”这里的灵魂,指报纸的宗旨、精神,“一言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
”摊开来讲,就是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厉国耻。
倡民权,为独一无二之宗旨;衍哲理,为尽国民责任于万一;明朝局,发微阐幽得其真相,指斥权奸一无假借;厉国耻,疾呼而棒喝之,以冀同胞之一悟。
清议报时代,是中国与世界最有关系的时代。
先说中国,内变之祸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外侮之辱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再说世界,“要之二十世纪世界之大问题有三:一为处分中国之问题,二为扩张民权之问题,三为调和经济革命(因贫富不均所起之革命日本人译为经济革命)之问题。
”此三者,皆与中国有关。
轮船、铁路、电线,使世界联系紧密,“故今日有志之士,不惟当视国事如家事,又当视世界之事如国事。
”报馆责任愈加重大,清议报虽有此志向,但有心无力。
梁启超说,写这篇文章,以纪念既往,以鼓励将来,清议报的既往,在梁启超看来,在一人之报、一党之报、一国之报、世界之报这四者中,处在党报与国报之间,而梁启超对于清议报的期盼,则是完全脱于一党之范围,进入一国之报,努力渐进,达到世界报之范围。
在梁启超的心里,报纸的势力伟大,责任也重大。
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摘要: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是中西舆论思想相碰撞,相融合的结果,其对于舆论的论述像是有力,对中国报业之影响空前。
我们这里从他的舆论思想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影响作用三方面进行浅薄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梁启超,舆论,思想梁启超,伟大的爱国思想家、政治家,一生沧桑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维新变法,梁启超还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业绩——新闻传播史上的拼搏奋斗。
梁启超一生从事新闻活动二十七年,创办领导报刊十七种,正是他先进丰富的舆论思想的实践来源。
一.梁启超舆论思想之重要背景梁启超的舆论思想体现了19世纪末1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在开放中谋求自强的时代特征,顺应了历史发展大潮流。
1. 社会风气闭塞“于言风气,则彼时极为闭塞,多数知识分子都如坐井观天,不知外事”[1]知识分子此可见占据当时中国大多数的平民是何等愚昧无知。
论民智,则识字者尚不满五千万人。
社会封闭落后的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梁启超要开辟鸿蒙,开启民智,用舆论向导国民。
2. 认识到报刊的功能正是由于社会风气的闭塞,梁启超认识到“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2]所以他致力于办报撰稿,利用报刊的舆论力量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同时舆论监督对政府权力有一定的约束力,正所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梁启超看到舆论的这一功效,对顽固派进行猛烈抨击,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政治制度民主化的要求。
3. 早期维新人士与传教士的影响“早期维新人士王韬任主笔的《循环日报》收市时启发,首倡风气,借报章权衡国是,而谋变通,讽清廷以改革。
”[3]他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对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英美等国的传教士最早在中国办报,给国人办报提供了技术和经验上的借鉴,也是梁启超认识到舆论的重要作用。
4.梁启超的个人因素梁启超自幼在家中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后师从康有为,参与维新运动,毕生与文字宣传工作结缘。
戊戌政变后奔赴日本,后又游历欧洲,思想深受西方文化洗礼。
梁启超:一个爱国的知识报人作者:黄新宇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0期梁启超,字卓如。
号任公,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
梁启超自幼聪明好学,天赋过人,6岁始读《四书》、《五经》、《诗经》、《史记》、《中国略史》等古代经典名作,8岁习作,9岁能文,12岁中秀才,表现出少年早慧之端倪,因而得到祖父辈的厚爱。
粱启超从1895年开始涉足报业,到1922年离开报界。
前后历时达27年。
在涉足报业的近三十年里,梁任公虽然因政治观念和政治追求等原因而数度“变节”,但其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固有的良知却始终未变。
同时,报刊活动并非他最主要的专攻,仅仅作为“副业”。
却也成绩斐然,其报刊思想及理论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愧为“杰出的一代报人、政治改革家和启蒙宣传思想家,并充当了沟通中西方文化以开风气的时代主角。
”从本质上说,粱启超是政治人物。
纵观其一生,政治属性为第一性,学术降为第二,报刊活动作为学术活动之分支,又次之。
纵观其27年的报刊活动。
他又不失为一代杰出报人。
19世纪后半期,正值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外扩张的疯狂时期,而清政府的统治又岌岌可危。
处在内忧外患、国家破败的危难时期,作为一个自小接受“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述及其思想的知识分子,梁启超自然不能置身其外,必然不忘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不忘匹夫职责。
必然作振臂高呼,以一己之力警醒国人。
梁启超自1895年起。
先后主持或创办多份报纸,不遗余力地鼓与呼,目的是办报以开启民智,做舆论宣传的工具。
在戊戌政变遭遇挫折后。
“梁启超并没有像他的老师康有为那样仍然迷信于自上而下的渐进改良道路,而是将思考的向度转到探寻失败的缘由上来,从而意识到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素质对于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梁启超已注意到中国社会的改变迫切需要在民众中间普及西方文化思想观念……梁启超的活动开始从实际的政治运动转向文化建设方面,创办报刊即为其中的主要手段”。
·新闻名家·新闻知识(2∞7.12)‘I”张怀俊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被誉为“舆论之娇子”。
他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其报刊牛涯,一生创办和领导的报刊近20种,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性及新闻学方面的文章,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办报学说,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但是,综观粱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一切报刊活动及舆论宣传都是围绕着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他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他所说的“报馆有益于国事”。
一、他对报纸功能的认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早期一篇比较系统的论述报刊功能的重要文章,原刊于1896年《时务报》第一册。
在该文中梁启超开篇就指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
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漏。
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青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
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o’就是、蜕,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是否上下相通,内外相通,通畅则强,闭塞则弱。
通上下即“宣德达情”,就是皇帝的恩德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的情况让朝廷了解。
通内外即“知己知彼”,就是既要让国人了解外国的情况,也让外国了解中国。
而要达到上下内外相通,就要依靠报纸这一最有效的工具。
在该文中梁启超接着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搬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o’。
报刊既是耳目,能帮人们了解中外世界;报刊也是喉舌,使上晰的措施能喻之于民,下面的苦患告之于君。
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
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揭开中国新闻史第一页。
米怜:中国新闻史早期出色宣称家,主张文章通俗简短,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
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1822年病逝。
郭士立: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汉学家。
又译郭实腊。
1831年到澳门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口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
1833~1837年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月刊),该刊除传教文字外,还刊载政治、科学和商业方面的文章。
鸦片战争期间,随英军到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地进行侵略活动,一度任英军占领下的定海“知县”,1842年8月参与签订《南京条约》。
1851年死于香港。
林乐知:字荣章,生于美国乔治亚州。
清代进士,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
咸丰十年(1860年),偕夫人来上海传教。
1868年9月5日,自费创办华文周刊《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并亲自撰稿,刊登教会新闻和国内外时事及科学短文,以后扩大为有宗教、政治、科技和社会新闻的综合性刊物。
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
后回到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奚安门:近代著名在华办报的英国商人。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中国上海。
于同年创办英文《北华捷报》,成为在上海办报的第一个外国人。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学生:施妍学号:2010221109120006专业:新闻学指导老师:杨翠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
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
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
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
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
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
12岁考中秀才。
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
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
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
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
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
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自辰入见,及戌始退。
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
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
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
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
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
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梁启超维新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字国藩,号覃堂,祖籍广东肇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是晚清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教育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的背景与成长经历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曾就读于广州的番禺师范学堂和清华学堂,在这些学校中得到了深厚的学术和思想基础。
同时,他还在香港读了两年的英文书籍,为他的后来的思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1. 强调科学与实践的重要性梁启超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找到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有效路径。
他主张学贯中西,借鉴外国先进之处,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
2. 提倡民主与平等梁启超坚信,民主和平等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
他主张推行宪政制度,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并呼吁消除社会阶级和地区差距,追求社会平等。
3.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所在。
他主张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4. 倡导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梁启超主张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中国,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
他呼吁全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实现中国的振兴。
三、梁启超的影响与贡献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
他的主张和努力为中国的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不仅参与了政治活动,还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结语梁启超维新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的维新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带动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政治变革。
他坚持科学与实践,提倡民主与平等,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
无论是在政治、社会还是教育领域,梁启超的思想都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总结梁启超的报刊思想篇一:梁启超的报刊人生(:总结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新闻与传播学院13新闻汪玉131501036摘要:梁启超生于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混沌迷茫的时期。
面对内忧外患,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报刊人生势必要与救亡图存的思潮紧密联系。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新闻救亡图存立政言说前言: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等。
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年间举人。
他倡导维新变法,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变法期间曾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
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从报》等。
辛亥革民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并继续主编各类报刊。
梁启超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并领导报刊17种。
(一)光绪十五年(1889)年仅十六岁的梁启超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但因守旧势力的排斥新思潮而落地。
1891年,梁启超于广州学海堂继续读书,在同学陈千秋的介绍下结识了康有为,时年十八岁的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从此踏上了救亡图存之路,也开始了他的报刊人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
康有为四次公车上书,意欲推行维新变法。
同年,康有为在京创办了《万国公报》。
梁启超,麦孟华任主编。
该报主要以译外电西报和刊登上谕奏章为主,报刊本身并未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
随着维新派的不断壮大,12月,《万国公报》正式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维新派的机关报。
但由于顽固派的打压,《中外纪闻》于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
而后,也就是同年8月9日,梁启超应黄遵宪之邀,千万上海,创办并主编《时务报》。
1897年2月22日,梁启超为澳门《知新报》撰稿,任主笔。
与《中外纪闻》一样,《时务报》和《知新报》的办报宗旨也在于立政言说,宣传维新变法。
但随着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的发生,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梁启超一生创办和支持过的办刊有17家之多,撰写的文字达1400多万字,其一生报业生涯有27年,在中国新闻史上罕见至极。
有人将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规划为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
我个人认为,其办报社、人报社编辑等主要是为了发表其对社会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也就是说,利用新闻报刊这些媒体,发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总可以从他思想可以窥探出来,而其思想的活动变化主要体现在他的一些列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中。
因而我的观点是,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来分析他的新闻思想的发展。
一、新闻服务于政治变法宣传,主要针对于封建大地主阶级。
梁启超出生在半耕半读的家庭环境,从18岁(1890年)时,才接触《瀛环志略》(主要有全球和各国、各地区的地图的一本书),此时他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20岁时主张维新变法,此时的他在家里已经研究了一年多的新发了。
而在他23岁(1895年)的时候,他才算真正的接触新闻界。
是年他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而为了宣传新法,创建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附《京报》发行。
梁启超为该刊物主要撰稿人。
七月有协助康有为创办“译书局”即“强学会”后改为“官书局”。
24岁时任《时务报》主笔。
我个人认为,到此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新变法”的服务的,宣传变法。
他在文章里写到“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他把报纸比作为人的五官,没有报纸也就没有外界的消息,那么就像一个残疾人一般。
因而,在他认为报纸是宣传政治变法的重要手段。
二、新闻可以开民智,主要针对于广大民众、文学界人士、封建士大夫。
25岁时(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的聘请,前往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他在课堂上宣传“开民智、伸民权”。
并协助经元善、陈敬如等在上海创办女学堂,还与黄遵宪一起,提倡“诗界革命”。
关于梁启超人物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 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
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
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
《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
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
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文章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
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文章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文章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
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
他的文章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文章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
在形式上,他的文章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
故梁启超文章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
”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文章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梁启超传的经典好段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精英意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闻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
从1895年开头参与《中外纪闻》的办报工作到1922年《改造》停刊,梁启超的办报活动长达27年。
在这27年间,由他亲自创办和主持的报刊有11种,得到他支持和指导的报刊有6种,此外还有很多报刊常常请他撰稿。
除了发表过大量关于时政国家的政论性文章外,梁启超还发表了许多文章阐述他的办报思想和新闻思想,如报纸和舆论的作用、宣扬方法、报刊文体等,对当时的报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些论述新闻思想的文章中,梁启超表现出一种深厚的精英意识,他始终站在一个启蒙学问分子的角度来阐述报刊的种种,如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新民”,报刊的主持人应是“怀才抱德”之士,办报的最高宗旨是“122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等。
可以说,这种精英报刊思想在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精英意识在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详细表现1901年,梁启超曾为他的老师康有为著《南海康先生传》。
在文章的第一章,梁启超论述了英雄与时势的关系,他认为:英雄人物有两种,即应时之人物、先时之人物。
应时之人物即时势所造之英雄,而先时之人物乃造时势之英雄。
梁启超认为“今日中国所相需最殷者,惟先时之人物而已……凡先时人物所最不行缺之德性有三端:一日抱负,二曰热诚,三日胆气……其精神专注于前途”。
在梁启超的心目中,当时中国缺的不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是能开中国之新局面的造时势之英雄,而符合这个要求的人物,古有孔子,现只有他的老师康有为而已。
梁启超概念中的英雄与我们今日所说的英雄在含义上好像稍有不同。
他更强调人物精神层面的东西,恰似今日所说的“精英”。
假如依据他所下的定义来推断,梁启超本人无疑也是属于英雄即精英行列的。
作为当时最早觉醒的国人,他盼望用包括他在内的学问分子的力气来转变中国闭塞愚昧的状态,从而使中国步入世界强国之列。
这种剧烈的精英意识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在他的新闻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