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223.07 KB
- 文档页数:5
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作者:袁眉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摘要]社会语言学研究与二语习得研究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近年来二者之间的结合趋势日益明显。
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相容性,突出表现在语言观的一致、研究视角的靠拢、学习观的认同和对学习对象的共识。
由于二语习得是一种应用型的学科,而语言理论又很难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因此造成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日趋广泛,但针对习得的实用性有限,从而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以致混淆了习得与使用的界限。
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例,现有的理论尚需回答个体的语言能力究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问题。
这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语言的社会性;社会交互;社会文化理论[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21从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发展历史来看,两门学科都带有多学科性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研究范围都先后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领域,二者相互交叉、相互联系。
1984年,英国社会语言学家Trudgill明确提出“应用社会语言学”这一概念,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语言学在应用方面的研究。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在二语习得领域直接引发了教学变革,由此发展而来的交际教学法盛极一时,成为目前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结合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进入1990年代,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日益兴盛,以及在实用研究方面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外语习得环境中文化及社会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社会语言学已与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重叠[1]。
同时,由于二语习得领域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和社会文化派的崛起,社会语言学研究同二语习得研究的结合趋势更加明显。
目前学界对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相结合的研究虽呈上升趋势,但从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多数研究提出外语教学中应注重交际能力、语篇教学、社会文化因素,而对教法革新背后的理论阐释却倾向于简单化处理,语言习得理论显得薄弱。
浅谈二语习得二语习得研究这门学科是从语言学发展而来的!因此人们普遍把它归到语言学领域或称之为应用语言学。
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涉及多种学科,面向二语外语教育的一个独立领域。
二语习得研究学科通常被等同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时甚至把二者等同被称为狭义应用语言学。
因此二语习得研究学科被看成是语言学理论在外语二语教育实践的具体应用。
可以说虽然作为语言教育基础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首先是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开始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二语习得更多的是涉及教育研究领域,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是该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语习得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本质和习得过程的学科。
具体说来这门学科研究语言学习者在掌握母语后是如何习得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也指同时习得母语与第二语言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还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的巨大个人差异等。
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理论的范畴,语言学探讨的是语言的本质和对语言的描写,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也研究语言习得机制及过程。
但二语习得研究不仅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主要是母语和目标语)还注重对学习者本人情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研究。
它的扩展是chomsky理论在语言学界和其它相关的领域里所引发的一场革命。
Widdowson在Applied Linguistics 中对二语习得的科学属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这门学科虽然离开不了对语言应用的学习,但它决不是语言学的应用。
所谓语言学的应用,实际上是把语言学看成是应用语言学的中心。
这种语言学中心论可表示成: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语言教学。
Widdowson 指出掌握一种语言就既要掌握它的知识(use)也要掌握它的具体用法(usage). 尽管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二语习得研究的确给语言教学注入了许多新概念,引发了许多新的教学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语言的认知、语法、词汇、语音以及语用等方面。
在语言学领域,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来解释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首先,有一些主流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克拉申的互动式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社交互动和交际活动来实现的。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和交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从而逐渐习得新语言。
此外,还有斯蒂芬·克拉舍
的监管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监管和处理来实现的。
学习者会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处理来逐渐习得新语言。
在实践方面,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其中最常见的是语言课堂教学。
在语言课堂中,老师会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帮助学生学习新语言,如语法练习、口语对话、听力训练等。
此外,还有语言交换和实践活动。
通过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进行语言交换,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实践和运用新语言。
同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旅行等,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言的环境,提高语言能力。
除此之外,个体差异也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因此,教学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实践又可以验证和完善理论。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摘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研究错误的产生及其特点对二语习得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研究者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途径之一,错误分析也就成为了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错误分析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引起二语习得错误的根源。
本文发现,引起错误的根源除了常见的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外,还有交际策略的误用和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在探讨这些错误根源时,力图揭示这些根源是如何引起错误产生的。
紧接着阐释了错误分析的过程及错误分析对于外语教学的重大作用。
希望借此文能让大家对错误分析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期望能对大家的二语习得有所帮助。
Abstract:It is inevitable that errors occur in language learning,so the study of errors is go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s one of the major method to study second language , error analysi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study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errors and reveal how they affe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error analysis , including interlingual-transfer , intralingual-transfer,the improper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 Then it explains the processes of error analysis and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it . By writing this paper , I want to give a clear explanation of error analysis and hope it helpful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关键词:错误,错误分析,二语习得,错误根源,外语教学一、引言错误分析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及思考发表时间:2011-12-23T15:45:00.62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王红羽[导读] 有从心理学角度讨论的,也有从社会学角度、神经语言学角度、外语教学角度等角度讨论的。
王红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121-02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流派众多,并有多维化发展的趋势。
各种流派观点各异,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就其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问题。
关键词:二语习得;流派;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非常复杂,其理论众多,观点各异。
Rod Ell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的导论部分,就曾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向多维化发展,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研究视角也是各种各样。
有从心理学角度讨论的,也有从社会学角度、神经语言学角度、外语教学角度等角度讨论的。
下文主要探讨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流派的观点及笔者个人的一些问题和见解。
一、普遍语法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
Chomsky认为,语言习得是一定的语言经历激发心理器官(即普遍语法)的生长。
语言知识不是学会的,它们是作为核心的普遍语法原则存在于大脑之中,是生物性天赋的一部分,无需学习,也不能违反。
它强调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一种建立语言参数值的过程。
普遍语法理论将第一及第二语言中的语言规律与特性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联系起来去解释习得现象。
这一角度既新颖又有意义。
这一假设力图证实第二语言来自一个独立的语言机制而不是认知系统。
这一理论的优点在于它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建立在了最新语言学理论基础上,重新引起研究者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认识及重新评价。
总体来看,这一理论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普遍语法理论强调语言的共性,但是语言是有个体差异的,语言也是在变化之中的,所以语言的相关性能很好地预示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似乎不太可靠。
语言学学科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引言:语言学学科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一门横跨多学科的学科,探究人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认知、语言习得以及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本文将对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主要研究领域以及一些教学实践方法进行探讨。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性: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学科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理解人类语言能力、认知过程以及教学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第二语言涉及到词汇、语法、发音等多个层面,而二语习得研究则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与习得。
了解二语习得的原理和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科学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
主要研究领域:1. 语言习得过程:二语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
这包括输入、内化、输出等各个阶段。
学者通过观察学习者的语言表现、分析他们的错误类型,来揭示学习者是如何从母语转向第二语言的。
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二语教学提供指导。
2. 个体差异: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速度。
二语习得研究关注个体差异对习得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学习经历、认知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了解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 语言输入与输出:学习者接收到的语言输入对于二语习得的质量和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探讨学习者如何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阅读、听力等多种途径获取语言输入,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同样,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也是习得的一个重要检验。
研究者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发音问题等,了解学习者在输出语言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教学实践方法:1. 沉浸式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是一种让学习者置身于语言环境中,通过沉浸来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语言学习营地、参观全英文的讲座等。
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暴露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促进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在语言学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二语习得的概念、发展、假说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
1. 二语习得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学习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语言是指除学习的第一语言外,学习的任意后续语言。
二语习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欧洲的语言学家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此时对二语习得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直到20世纪,随着语言教学的广泛开展,二语习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Chomsky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此理论对二语习得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二语习得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阶段。
2. 二语习得的假说二语习得的假说主要包括: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认知发展假说等。
输入假说认为,要使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习得正确的语言结构,需要让学生接受到一定的催化输入,即可理解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输入材料。
同时,必须要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对这些语言材料的理解是正确的。
互动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把一些语言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还需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和习得进步。
认知发展假说则强调,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受到他们的认知发展的限制。
即学生必须遵循他们大脑发展的自然规律,才能习得正确的语言知识。
3.二语教学的研究二语教学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其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介、评估和反思等。
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时间、兴趣爱好和语言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介方面,教师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及符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背景的教学媒介。
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以丰富和促进课程的实施。
在评估方面,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现,以及其对语言知识系统性和拓展性能力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
137364 学科教育论文论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一、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1.1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与不断的重复对刺激的反应,从而所形成的习惯。
就第二语言习得而言,在这些形成的习惯中,对习得第二语言有益的我们称之为正迁移,反之,阻碍第二语言习得的习惯,我们称之为负迁移或者干扰。
此外,行为主义学派还提出了著名的“对比分析理论”,即通过对第一语言以及第二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做系统的比较与分析,得出两者间的差异,从而预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能面临的困难,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克服这些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
1.2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派反对语言习得是人类生来固有的机制,语言的习得与人类的经验密不可分。
认知语言学重视二语习得者对于语言习得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机械,盲目地学习,这一点对于指导语言教学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启示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第二外语习得时,应想方设法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倾向,使语言习得者在积极主动的心向指引下进行第二语言的习得。
1.3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大致相同。
但是认知语言学更注重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寻找规律。
而心理语言学则是重在从理论上论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属性及依据。
心理语言学认为:注意力与记忆的一般机制与熟练掌握第二语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某些单词或语言结构时,有助于其长期的习得与记忆。
反之,倘若学习者对语言不加以注意的话,经过不断地强化,最多只能短期地习得,很容易遗忘。
1.4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与第二外语习得的关系跟心理语言学的略有不同。
社会语言学与第二外语习得的研究是密切合作的,息息相关的。
社会语言学强调社会环境和交际对象与语言习得者相互交流的重要性。
因此,社会语言学主张将第二语言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联系学习者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习者更为有效地习得语言。
2013年11月第36卷第6期外国语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November2013Vol.36No.6文章编号:1004-5139(2013)06-0042-11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刘正光,冯玉娟,曹剑(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二语习得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
对当今的外语教学而言,它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1)教学有助于二语习得,具有重要价值;2)二语习得不仅仅提升语言能力,还具有改变世界的潜在可能;3)二语习得是人的整体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4)定性研究必不可少。
但社会认知理论也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如认知理论的优势怎样和社会文化理论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型仍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另外,当今影响巨大的认知语言学的“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没有及时有效地吸收进来。
这正好也体现出一个基本事实,该理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语言学理论作为理论建设的基石。
关键词:二语习得;社会认知理论;理论基础;实践意义The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SourcesLIU Zhengguang,FENG Yujuan,CAO J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AbstractʒThe paper reviews the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elation to its theoreti-cal sources,its na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As a new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t advocates qualita-tive studies and holds that teaching is of great value for and promot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ot only improves learners’linguistic competence bu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the world,meaning learners’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improvement.However,the approach does not,as it claims,give a truly integrated account of how cognitive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can be effectively combined to offer a unifying and inherently consistent explanation of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because it is not based on specific linguistic theory and needs more empirical studies.Key wordsʒ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theoretical sources;significance1.引言二语习得理论历经半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与语言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 (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汪顺强[摘要]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复杂性导致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系统;然而西方很多学者已勾勒出了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
本文重点讨论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以及二语习得的条件等理论以期对二语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二语习得的条件On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age Acquisi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Wang S h un-qiangAbstract: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have not been theorized completely owing to the immense complexity of the phenomena of interlanguage vari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versational phenomena,and social identity,etc. Nonetheless,several western scholars have sketched proposals for what theories of part of the field might look like.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theorical meri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o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hat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recently:co-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competence,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and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Key words: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 co-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competence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引言在应用语言学中,二语习得指的是人们逐步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Richards&Platt,2000:408)。
人们对这种过程进行研究,期望从中得出对语言教学有用的知识。
这一术语特别被美国研究人员应用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如:关于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句法和音韵方面的纵向研究及个案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口头和书面话语的分析;关于语言发展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的部分理论,以期为二语习得营造和谐的内外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社会语言学或许是与理论建构关联最小的语言学分支。
该领域的领先人物Charles Ferguson(1997)指出社会语言学从一开始就是问题趋向的而不是理论趋向的。
通过判定一些描述现象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背景下或不同的工作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实现其“理论深度”(p228),Emanuel Schegloff(1987)也拒绝了社会科学中的一位论派的理论。
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途径缺乏句法学和认知心理学家所擅长的宏观理论。
然而,由于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巨大复杂性,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明显而系统的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然而有些学者已勾勒出了适合于该领域的部分理论。
2共建理论双语行为最具特殊预示性的理论是话语范围理论(Douglas和Selinker1985;1994a, Mora1995,Whyte1994a;1994b;1995,Zuengler1989)。
这一理论预示了二语产出的精确性和话语话题的联系。
话语范围理论的弱点在于其集中于互动中的个体参与者,在于其对话题和主题的个人的心理反映。
另两个理论(共建和互动能力)则采取了宽广的视角,把社会现象和社会语言学现象视为互动中所有参与者共建的。
Jacoby和Ochs(1995)提出“共建”并定义为“形式、阐释、立场、行为、活动、认同、惯例、技能、观念、感情或其它文化方面有意义的事实的联合创造物”(1995;171)。
尽管“共建”这一术语可能暗示联合创造物是通过合作的或支持的互动而形成的,但是,Jacoby和Ochs认为未必如此。
例如,任何辩论都可构成一个会话。
Tarone采取了类似观点,明确拒绝二语习得研究的焦点在于个体学习者的传统观点,她用一个令人信服的比喻(将两个意象进行对比)阐释了共建问题:学习者作为摆弄拼图板的孤立者(她把这一点归因于把二语习得者视为纯认知事业的理论家);舞蹈学员陪伴不同的舞伴学习跳舞,而这些不同的舞伴对这位学员的舞步具有不同的敏感度。
Tarone和Liu(1995)和Tarome和Swain(1995)声称沉浸式学习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他们的老师教给的知识和从同伴那儿学到的知识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力:青春期前的孩子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同伴的本土语,而较小的孩子更多地留意他们老师的二语语域形式。
Tarone从他们那儿找到了支持其观点的证据。
Tarone还从最近的神经心理学领域发现支持其立场的证据,例如Shumann(1997)就主张所有注意力,认知及长时记忆都通过刺激的情感过滤。
因为不同的社会境况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学习者对学习输入的注意力不同,当然其过程也不一样。
在刺激评价中,Tarone认证了一种作为不同社会环境中不同学习者的二语习得速度及进程的变异情况之基础的可能机制。
这一理论的问题是,尽管可以回顾学习者传记中刺激评价的个人历史的影响,但是由于人们对刺激评价的个例的影响以及情感编码还知之甚少,所以如今这一理论并没有多大可预见的价值。
共建也是互动能力的基础。
3互动能力理论互动能力是由J.K.Hall(1993),He和Young(1998),Kramsch(1986)和Psathas (1989)发展起来的,但他们的阐释略有不同。
互动能力是参与者在互动中获得并认识到的知识的理论,包括对如何习得知识的阐释。
这一理论认为二语知识并非存在于个体参与者的大脑中的,而是在互动中联合构建的。
从这一点来看,互动能力根本不同于Bachman(1990)和Canale和Swain(1980)阐述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传统观点是把二语能力看作个体中可预见的特征。
这一理论的第二个假设是互动能力存储于互动的特定例子中,即J.K.Hall (1995)所称的“互动实践”。
互动实践是具有特定结构并对说话者的社团有社会文化意义的重现谈话的主要情节。
互动能力与Hymes(1974:12-16)的“交际事项”密切相关,它包括如招工考试,棒球比赛的无线广播,大学办公时间与语言水平面试。
每个互动实践的每个事例都是由利用互动资源完成实践的交际参与者共同构建的。
有些种类的互动资源是指定的,包括参与者的写作修辞知识(Ranney1992),参与活动的框架(Goffman1981),实践的特定词法和句法结构,参与者处理话轮与话题的策略,参与者的标志时间范围的方法,包括开头,结尾以及实践过程中的转承。
既定互动实践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建筑学”)包括参与者运用这些资源并把它们合并起来的各种方式。
通过观察并参与到既定的实践中而成为参与者就能获得互动能力。
正如J.K.Hall (1995)所指出的:“我们成为参与者要经历三个过程:在我们与他人一起实践的互动中发现互动模式(他人指导或自我发现),观察他人参与的动作及对这些动作的回应做出反应,我们积极建构对这些模式的响应”(1995:218)。
因为知识和互动技能是局部的,是特定实践的,因此互动实践的联合建构需要参与者利用以前同样实践的事例中获得的资源。
这一行为的必然结果是个体通过在特定交互实践中与更有经验的其他人共同参与而获得特定实践的交互能力,而非获得笼统的、独立实践的交际能力。
互动能力阐明了学习者需要知道哪些东西才能与其他人一起参与到构成社会的互动实践中去。
互动能力也揭示学习者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参与者所经历的过程;因此,它是一个关于习得的理论。
这一理论适用于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多个方面的面对面的互动;很显然互动能力理论最适用于阐释跨文化交际。
它也为互动环境内的会话现象的研究进行整合提供便利的框架。
通过互动所共建的社会认同也在该理论范围之内。
这一理论显然不(或者还不会)有助于理解中介语变异,然而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开展实证研究来验证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目前很少有对构成既定实践的互动建构的互动资源轮廓的描述。
另外,互动知识的共建本质为语言测试设置了困境,因为语言测试是建立在作为个体特性的知识基础之上的(McNamara1997a)。
我们期待着对新手如何成为成熟的参与者的描述性的和教育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出现,我们也期待着看到既定实践中的互动能力能够推广到其他实践中去。
4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归纳了影响并制约二语习得的四种因素:社会环境,学习者的状况,学习条件和学习过程;他还分析了各因素的内涵及其互动关系。
其中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环境,社会文化方面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环境。
从该模式可以看出,社会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二语习得的首要因素。
它制约着二语习得者的状况,同时对学习条件也有直接的影响。
另外,社会环境又通过学习者的状况和学习条件制约着二语习得的效果。
(见5社会环境中二语习得的条件Bernard Spolsky(Bernard Spolsky,2000)在《第二语言学习得条件》一书中从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出发得出二语习得的几个条件:说话者数量条件(第一或第二语言的人数影响其他人学习该语言的欲望),标准语言条件(只有用标准语言正式教学情景才有可能实现),生命力条件(只有用具有生命力的语言非正式学习情景才有可能实现)(注意特例:非正式地教学古典语言如用直接法教拉丁语,或正式地教学本土语如口语阿拉伯语的教学),官方使用条件(喜欢教或学官方使用或认可的语言),现代化语言条件(喜欢教或学标准化的和现代化的语言),大传统条件(喜欢教或学称心的大传统的语言)。
从风格层面得出以下条件:语言趋同条件:学习者喜欢学习一种语言当(1)渴望该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赞同,且/或(2)发现能与该语言使用者交流很有价值,且/或(3)没有社会规范提供与该语言使用者交流的其他方法,且/或(4)对该语言的学习受到该语言使用者的强化或鼓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