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和碳交易环境下的物流网络设计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881.19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20-09-15作者简介:陶子龙(1995-),男,安徽长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引言长期以来,人类经济活动中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导致了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
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相关的碳减排计划,面对政府出台的低碳政策和公众的碳减排要求,企业应当把碳减排纳入经营决策。
在此背景下,从供应链层面研究企业减排决策问题就变得很有意义。
同时,企业间不同的契约协调方式也会对碳减排决策及供应链的收益产生影响。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供应链减排决策与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人们认识供应链碳减排问题、改善及优化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碳税政策下考虑消费者偏好的供应链减排决策与协调问题碳税政策是目前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措施之一,在理论方面,国外学者已得出碳税是实现CO2减排战略目标的最有效工具[1]。
与此同时,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也在不断增多,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影响其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2]。
基于上述背景,在供应链中探讨政府碳税和消费者环保意识对碳排放以及对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就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王芹鹏等研究发现,当产品单位碳排放较低时,选择减排战略会改善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状况,并设计了一种收益共享契约来实现供应链成员收益的帕累托改进[3]。
Ghosh 和Shah 探讨了绿色供应链成员选择成本共摊契约的原因,并分析了绿色成本和消费者对绿色需求的敏感性对每个成员关键决策的影响[4]。
程永伟等人研究表明,碳税政策下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存在可使碳税率降低13.2%,中性碳税政策与低碳偏好的共同作用,能够形成潜在的减排-就业“双重红利效应”[5]。
曹细玉和张杰芳通过研究制造商与零售商的碳减排、碳税成本的分摊及收益共享的组合契约实现了供应链协调,并分析了供应链碳减排量一定情况下碳税和碳减排补贴如何变化[6]。
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的作用机制、比较与制度选择陈向阳摘要:生态环境治理要把握的两个关键点是“多元”和“极限”,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尤其必要。
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都是政府通过对市场的干预来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手段,在推动碳减排上二者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各有优劣并产生不同的碳减排效果。
结合二者的作用机制和比较优势,认为碳减排政策的多目标需要政策工具的组合,碳排放权交易不能服务于两个独立的目标,即提高市场效率和公平分配,但可将它与碳税融合运用、相互协调配合,二者的互补作用可更好地实现碳减排目标。
寻找优化二者契合度的作用机制是创新碳减排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考虑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之间的协调关系来进行碳税制度设计,以发挥两者在碳排放调控中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协同效应作者简介:陈向阳,经济学博士,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F832.0;F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2)01-0075-12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将生态环境的多元价值单一化为财产价值,并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其财产价值而产生的,这是工业文明的弊端,也是生态治理要克服的弊病。
因而,生态环境治理要把握的两个关键点是“多元”和“极限”:多元是生态环境价值的多元,其价值存在于自然形成的生态环境的整体中;极限意味着环境资源对人类的需求是有边界和极限的。
生态环境价值的“多元”和环境供给的“极限”意味着生态治理必须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和价值多元性。
中国走过了一条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种模式对控制环境资源的使用、破解邻避效应和避免“搭便车”现象具有优势。
从实践来看,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失衡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我国环境成本的区域特征及平衡机制研究”(GD17CLJ01)。
75以及环保部门与地方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环境规制权力上的失衡,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第1章引言 (4)1.1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4)1.1.1 绿色物流 (4)1.1.2 绿色供应链 (4)1.1.3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关系 (4)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1 政策背景 (4)1.2.2 现实意义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3.1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理论体系研究 (5)1.3.2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实证分析 (5)1.3.3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 (5)第2章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理论基础 (5)2.1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 (5)2.1.1 物流管理理论 (5)2.1.2 供应链管理理论 (6)2.2 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 (6)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6)2.2.2 绿色发展理论 (6)2.3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整合理论 (6)2.3.1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关系 (6)2.3.2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整合策略 (6)第3章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框架 (7)3.1 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7)3.1.1 目标 (7)3.1.2 原则 (7)3.2 管理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 (7)3.2.1 绿色物流 (7)3.2.2 绿色供应链 (7)3.3 管理体系构建的步骤与方法 (8)3.3.1 步骤 (8)3.3.2 方法 (8)第4章绿色采购管理 (8)4.1 绿色采购策略与流程 (8)4.1.1 绿色采购策略制定 (8)4.1.2 绿色采购流程设计 (8)4.1.3 绿色采购标准与规范 (8)4.2 绿色供应商选择与评价 (8)4.2.1 绿色供应商选择标准 (8)4.2.2 绿色供应商评价方法 (9)4.2.3 绿色供应商激励机制 (9)4.3.1 绿色风险识别 (9)4.3.2 绿色风险评估 (9)4.3.3 绿色风险应对措施 (9)4.3.4 绿色风险监控与改进 (9)第5章绿色生产管理 (9)5.1 绿色生产策略与工艺 (9)5.1.1 绿色生产理念与目标 (9)5.1.2 绿色生产策略制定 (9)5.1.3 绿色工艺设计与优化 (9)5.1.4 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 (9)5.2 生产环节的环境影响评价 (9)5.2.1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体系 (9)5.2.2 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分析 (9)5.2.3 生产过程环境风险评估 (10)5.2.4 环境影响评价在绿色生产中的应用 (10)5.3 生产环节的绿色成本控制 (10)5.3.1 绿色成本概念与构成 (10)5.3.2 绿色成本核算与评估方法 (10)5.3.3 生产环节绿色成本控制策略 (10)5.3.4 绿色成本控制措施的实施与优化 (10)第6章绿色仓储与运输管理 (10)6.1 绿色仓储策略与设施布局 (10)6.1.1 绿色仓储策略概述 (10)6.1.2 绿色仓储设施布局设计 (10)6.1.3 仓储节能技术与设备 (10)6.1.4 绿色仓储管理措施 (10)6.2 绿色运输规划与优化 (10)6.2.1 绿色运输概述 (10)6.2.2 绿色运输规划策略 (10)6.2.3 运输环节节能减排技术 (11)6.2.4 绿色运输管理措施 (11)6.3 仓储与运输环节的碳排放控制 (11)6.3.1 碳排放源识别与评估 (11)6.3.2 碳排放控制策略与措施 (11)6.3.3 碳排放监测与报告 (11)6.3.4 碳排放减排与补偿机制 (11)第7章绿色销售与逆向物流管理 (11)7.1 绿色销售策略与渠道管理 (11)7.1.1 绿色销售策略制定 (11)7.1.2 绿色渠道管理 (11)7.2 逆向物流体系构建与优化 (12)7.2.1 逆向物流体系构建 (12)7.2.2 逆向物流优化 (12)7.3.1 绿色包装设计与应用 (12)7.3.2 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 (12)7.3.3 绿色包装与废弃物回收协同管理 (12)第8章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 (12)8.1 绿色供应链协同机制设计 (12)8.1.1 协同机制概述 (12)8.1.2 协同机制构建 (12)8.1.3 协同机制实施与评估 (13)8.2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13)8.2.1 合作伙伴关系概述 (13)8.2.2 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 (13)8.2.3 合作伙伴关系优化 (13)8.3 绿色供应链协同创新 (13)8.3.1 协同创新概述 (13)8.3.2 协同创新机制设计 (13)8.3.3 协同创新实施与保障 (13)8.3.4 协同创新案例分析 (13)第9章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14)9.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4)9.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4)9.1.2 指标体系构成 (14)9.2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14)9.2.1 指标权重确定 (14)9.2.2 评价方法选择 (14)9.2.3 评价过程 (14)9.3 激励机制设计与实施 (14)9.3.1 激励机制设计原则 (14)9.3.2 激励措施 (14)9.3.3 激励机制实施 (15)第10章案例分析与发展趋势 (15)10.1 国内外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案例分析 (15)10.1.1 国内案例分析 (15)10.1.2 国外案例分析 (15)10.2 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15)10.2.1 数字化与智能化 (15)10.2.2 绿色包装与循环利用 (15)10.2.3 低碳运输与多式联运 (16)10.3 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16)10.3.1 面临的挑战 (16)10.3.2 政策建议 (16)第1章引言1.1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环节,其环境影响力日益凸显。
碳-电耦合环境下电力市场融合交易机制设计及综合价值发现方法1.引言1.1 概述引言是整篇文章的开端,通过对碳-电耦合环境下电力市场融合交易机制设计及综合价值发现方法的概述,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和全文的框架。
本章将对碳-电耦合环境下电力市场融合交易机制设计和综合价值发现方法进行介绍和探讨,从而为实现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碳-电耦合环境下,传统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碳排放限额、碳排放权交易、碳税等政策的实施,使得电力市场需要对碳排放进行合理监管和管理。
因此,设计一种符合碳-电耦合环境特点的交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确保电力的供应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得到实现。
其次,综合价值发现方法作为电力市场融合交易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地发现和评估电力资源的综合价值。
传统的电力市场往往只关注电力的成本和供需平衡,而忽略了电力资源的其他重要属性,如碳排放量、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
因此,综合价值发现方法的引入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对电力资源的影响,提高电力市场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本文旨在探索碳-电耦合环境下电力市场融合交易机制设计和综合价值发现方法,为实现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引入碳排放限额、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等政策,设计一种符合碳-电耦合环境特点的交易机制,并利用综合价值发现方法评估电力资源的各种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最终实现电力市场的效率提升和碳减排的目标。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详细介绍碳-电耦合环境下电力市场融合交易机制的背景和现状,探讨设计机制的原则和要点。
同时,还将介绍综合价值发现方法的概述,以及具体的方法步骤。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碳-电耦合环境下电力市场融合交易机制设计及综合价值发现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篇文章的研究,相信可以为解决碳-电耦合环境下电力市场面临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为积极响应国家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计划,低碳理念与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关联越发密切。
由于碳排放贡献最大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的立体式无缝化衔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介绍了五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差异,并根据技术经济指标对其做出对比,明确了多式联运对碳减排的重要意义并倡导深入推进多式联运的发展。
通过归纳多式联运在交通碳减排的应用,阐述多式联运的社会效益,体现了多式联运在国家发展前进道路上的助力作用。
关键词:道路运输;运输方式;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碳减排0 引言“十四五”期是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是我国力争在2030 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的关键期,更是全面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
“十四五”期,交通运输行业一方面要应对自身行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接受越来越强的外部资源环境约束。
这要求交通运输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的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交通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20 年9 月9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多式联运构建立体空间新动脉,为“双循环”新格局的“内外兼修”提供强大助推力,要持续打通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的技术壁垒,促进运输环节信息共享,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十四五”期需要将各种运输方式自身发展融入综合运输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通过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的统筹兼顾,实现它们的立体互联,从而增强系统弹性,为我国着力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区域运输结构发展新格局的目标而努力。
2020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要力争在2030 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碳税体制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碳税体制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碳税问题探究【第一章】碳税制度概念介绍和写作背景【第二章】国外碳税的实践及启示【第三章】碳税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碳税设计及建议【总结/参考文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碳税体制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总结碳税理论和实践在国际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国内却还是争议不断,且相关政策部门也没有对碳税问题进行表态。
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有部分碳交易试点,但是与其相比较,碳税仍有很多优势,特别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现在,很多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
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之间的发展缺乏协调和配合,各自为战,造成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低效,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消耗过度。
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城乡二元机制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城乡要素和资源流动渠道堵塞严重,区际之间和区域之内人均收入分配差异明显。
这都需要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更加统筹全局,全面考虑各区域自身特征和整体协调,以使我国的发展更加合理和可持续。
本文的观点是,碳税是治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不可或缺的一环。
碳税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向集约化、低碳化、优质化转型,而且还可以调整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以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达到这样目的,关键在于碳税设计,一是要尽量拓宽税基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减排效果最大化。
相对于二氧化碳,类化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所以将类化碳气体包括到碳税的征收对象中来会进一步提高碳税的征收效果和征收效率;二是要制定社会公众可接受的、根据区域特征可动态调整的税率,从低到高,不断跟进,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碳税开征时不宜定太高税率,否则会带来很大的征收阻力,应该从低税率开始适时调整。
碳税和碳交易的选择摘要:近年来由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各个国家也针对这一问题寻求一系列二氧化碳减排措施。
根据国际上一些国家实施经验来看,碳税和碳交易是降低二氧化碳的两种比较有效的减排方式,它们的存在在减排作用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
本文分别分析了碳税与碳交易两种减排制度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从政治可接受度,实施成本,和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上等方面进行优劣势比较,提出近期以环境税过渡到碳税模式,中长期则过渡到以碳交易模式的减排方案。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当今全球气温不断上升,世界范围内气候发生异常。
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逐渐受人们的重视。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
1997年12月,《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上通过了《京都协议书》,这是全球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环保协议,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根据《京都协议书》签约国在2012年之前,他们还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2%,并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2007年12月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政府高官在巴厘岛举行了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在经过激烈的谈判后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
而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对气候问题又有了新的进展。
此外,由减少传统能耗所带来的低碳经济也将成为全球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由此可见,减少及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一个发展目标。
一般来说,各国家主要采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控两种手段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而这两种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分别对应碳税和碳交易。
碳税是通过相对价格的改变来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以达到降低排放数量的目的;而碳交易是在规定排放配额的前提下,由价格机制来决定排放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
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顺丰优选为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已逐步成为消费者的一种习惯性选择。
人们通过网络购物从原来的电子产品、衣物、家具等开始转向生鲜产品。
但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以致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发展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在学术界对冷链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相对也比较匮乏。
为了促进建立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系统,并确保新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将新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因素综合在一起。
本文先从生鲜电商的市场现状出发,探讨其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同时以顺丰优选为例,结合电商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研究分析了顺丰优选冷链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顺丰优选引言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
生鲜电商行业朝气蓬勃,生鲜电商以“生鲜”为突出特点的物流模式,需要重点发展冷链物流。
新鲜食品作为一种新的网上购物时尚趋势,正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
消费者对高质量和高品质生活的态度变化,让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产生了变化,所以使生鲜电子商务成为中国目前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新一片海洋。
作为物流企业的典型代表,顺丰优选作为生鲜电商,家喻户晓。
2015年,顺丰快递涉足电子商务领域,逐步发展成为以生鲜产品为主的顺丰优选。
顺丰充分利用了自己在物流方面的优势。
顺丰作为一家专业的物流公司,拥有非常强大的冷链配送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新产品的配送损失,而且顺丰分公司的仓储中心可以为生鲜产品提供最佳的仓储环境。
然而,只依靠一个强大的物流条件,还远远不够。
如何进一步增加用户数量,与京东和天猫竞争,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
1绪论1.1 研究目的、意义1.1.1 研究目的因为国内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比较晚,现有研究多为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等理论性宏观研究,用于指导产业运行的研究较少。
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碳税政策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碳税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深入探讨碳税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机制,包括碳税的定义、征收对象、征收方式以及其与碳排放权交易等其他减排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将系统总结碳税政策在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争议点。
本文将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碳税政策在我国的减排效果。
具体而言,本文将构建碳税政策减排效果的评估模型,选取合适的指标和数据,分析碳税政策对碳排放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和趋势。
同时,本文还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政策目标,评估碳税政策的减排潜力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全面分析碳税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这包括碳税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
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本文将揭示碳税政策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碳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碳税政策的理论基础碳税政策作为一种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环境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环境污染是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破坏。
碳税政策的实施,就是通过对碳排放行为征税,使碳排放的成本内部化,从而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
公共经济学则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有责任对环境污染等公共问题进行干预和管理。
低碳物流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低碳物流目前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物流作为高能耗产业,延续以往的经营发展模式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化道路。
文中从低碳物流的定义、低碳物流实施机制与对策、低碳物流设计定量模型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分析认为:低碳物流的实施需要从宏观机制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进行,宏观上国家要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形成物流业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微观上企业应该积极从物流各环节寻求节能减排途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践中,物流设计优化模型则是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低碳物流;定义;机制;对策;模型Overview of Low-carbon LogisticsAbstract:Low-carbon logistics has become a trend for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s a high-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y, continuation of the previous operating mod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behind the times. So logistics industry must lower carbon emissions. This paper sort out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low-carbon logistics, low-carbon logistics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measures, low carbon design quantitative models. The research shows: low-carbon logistics needed to implemented both in the macro level and micro enterprise level, which mea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relevant policy support and enterprises should Micro enterprises should be actively sought from all sectors of the logistics for energy saving. In practice, low-carbon logistics optimization models are effective tools for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emission deduction.Key words :low-carbon logistics; definition; mechanism; strategy; model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
“双碳”目标下烟草物流碳排放管理机制研究与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烟草行业碳排放管理举措,进一步剖析了烟草物流碳排放管理现状,基于烟草物流仓储、运输、配送、包装等关键环节,围绕汽油、柴油、电力等能源碳排放系数,探讨建立碳排放标准,形成一套烟草物流碳排放指标估算方法,并构建烟草物流碳排放管理的基本体系框架,最后针对烟草物流在碳排放管理机制下如何推进低碳发展提出建议,为烟草行业打造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此助力烟草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双碳、烟草物流、碳排放量、碳管理近些年,我国烟草物流领域始终坚持精益高效、协调共享、绿色循环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绿色物流建设,在低碳电动运输、循环经济模式、绿色设计建造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2022年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关于烟草行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围绕农业、工业、商业等关键环节明确具体举措,并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高效烟草物流体系,优化物流网络资源布局,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开展企业绿色物流园区建设,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持续开展包装物循环利用模式,可见烟草行业已经全面启动落实“双碳”工作,而烟草物流也被认定为碳减排的重要一环。
另一方面,烟草物流对绿色发展基本能够达成共识,但是由于缺乏政策支持、量化目标和利益驱动,目前绿色物流建设依然存在效率不高、发展不均、意愿不足的情况。
因此,聚焦烟草行业“双碳”目标,以碳排放量为关键指标,通过构造一个科学、适用、可行的烟草物流碳排放管理体系,来合理有效地评价烟草企业物流碳排放水平,并探索在行业内采用碳交易和碳税的管理模式促进和引导企业从化石能源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转换,对烟草行业有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烟草企业物流碳排放分析与界定1.烟草企业物流碳排放核算标准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两项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分别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1),以及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制定的《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和《温室气体议定书项目量化准则》。
低碳视角下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研究综述作者:姚冠新李丁来源:《物流科技》2024年第11期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加剧,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各个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也不例外。
当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与低碳经济要求尚存在差距。
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需要低碳化升级来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
基于此,文章梳理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从碳排放角度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进行低碳化升级的突破点,以期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碳排放;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综述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志码:ADOI:10.13714/ki.1002-3100.2024.11.039Abstrac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has become an issue of great concern in various fields, and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no excep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eds to be upgraded to achiev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explore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for low-carbon upgrading, in order to provide policy guidance and reference opinions for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distribution; review0 引言“雙碳”发展目标的提出使碳减排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
碳税和碳交易制度的经济学比较1. 引言1.1 碳税和碳交易制度的概念碳税和碳交易制度是两种常见的碳定价政策工具,旨在通过对碳排放施加费用或建立市场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碳税是指政府对碳排放征收一定的税费,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碳交易制度是指政府设立一个碳市场,允许企业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以实现最经济有效的减排目标。
碳税和碳交易制度的推出旨在内部化碳排放的外部性,通过经济手段促使企业和个人调整行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碳税直接对碳排放征税,确保企业为其排放行为付出成本,从而激励其减少排放。
而碳交易制度则通过市场机制,让市场决定碳排放权的价格,从而实现排放的最优配置。
这两种政策工具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政策目标来选择。
碳税能够明确、简单地对排放实施费用,但可能对企业生产和消费造成直接影响;而碳交易制度能够确保达到特定减排目标,但也存在市场操纵和不确定性的风险。
在选择碳定价政策工具时,需综合考虑其在经济、市场、政治和国际层面的各种因素。
1.2 目的碳税和碳交易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排放碳的经济活动征收税款或通过交易碳排放权来促使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
这样的政策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碳税是一种直接对碳排放进行征税的方式,它使碳排放者直接承担成本,激励他们采取减排措施。
而碳交易制度则是通过设立碳排放权的市场,让排放者在市场上买卖排放权,从而形成碳排放的价格信号,鼓励减排行为。
碳税和碳交易制度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它们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市场行为,激励企业和个人采取减排措施,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碳税和碳交易制度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比两种制度的实施方式、经济效果、市场效率、政治可行性和国际协调性,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它们的优缺点,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