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精准健康管理体系》编制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88.85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健康管理体系(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1、编制背景

精准医学的目标是实现精准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而在预防环节,健康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精准健康管理是精准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随着精准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技术、分子影像、分子病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将健康管理目标落实落细,健康管理领域迎来了新变革、新机遇,精准健康管理代表了未来健康管理发展的趋势。。

2、必要性

近些来,精准健康管理理念逐步形成,并得到不断推进和应用,国内外专家也对精准健康管理的相关要素逐步提出并形成了有关概念。然而,目前行业内对精准健康管理的体系尚未有统一定论,影响着精准健康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目前的认识,结合技术发展方向,本标准对精准健康管理体系首次进行了全面界定,对精准健康管理体系提出一个更明

确的定义,旨在规范和推进精准健康管理事业发展。

(二)协作单位

本标准起草的主编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本标准起草的参加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三)主要工作过程

1、起草阶段

标准起草工作组经过技术调研、咨询,收集、消化有关资料,并结合精准健康管理的发展需求为主要参考依据,于2020年2月提出编制团体标准《精准健康管理专家共识》的计划。经学会与标准起草工作组主要成员研究,决定由学会提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编,其它单位共同参与起草,于2020年3月上报团体标准《精准健康管理专家共识》立项申请书,经学会秘书长审批通过,在3月31日正式发布立项公告,并于同日在全国团体标准平台发布立项公示。

立项公示后,起草工作组加快标准编制工作节奏,着手开展标准的编制工作并组织多次起草工作组的会议讨论。标准的内容综合了多方意见,决定将标准的题目修正为《精准健康管理体系》,并于2020年4月中旬完成了编写,上报学会团体标准办公室。

学会团体标准办公室人员于4月17日完成了对《精准健康管理体系》内容的审核和格式重排,并征求了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专家的修改意见。标准起草工作组于4月19日对返修版本进行了讨论和定稿,正式向学会提出发布征求意见。

2、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起草工作组拟计划在2020年4月20日发布本团体标准编制意见征求稿,在4-5月内进行广泛征求意见,主要方式是:将标准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稿通过全国团体标准平台发布公示,面向相关行业的单位和个人征求意见。

3、审查阶段

标准起草工作组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认真分析和处理,对征求意见稿进行最后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初稿,计划于2020年 5月召开送审稿会审会议,对送审稿初稿进行研讨,会后根据会议研讨意见对标准进行完善,报学会标委会审查批准。

(四)起草组成员及其工作

本标准起草成员:朱宏、欧阳平、陈苒、陈庆瑜、莫穗林、陈露诗、张定康、赵婧、刘莉、钱怡、张持晨、杨剑锋。

各起草成员皆参与了本标准的研究、讨论和不同章节的编写。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

(一)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提出了关于精准健康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包括体系框架,核心技术及应用和技术路径。

使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规范和统一精准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及单位机构对精准健康管理定义的解读,为各从业人员和单位机构开展精准健康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标准主要内容

1.精准健康管理的术语和定义

2.精准健康管理的体系框架

3.精准健康管理的核心技术及应用

4.精准健康管理的技术路径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本标准仅进行文献研究。

四、标准涉及的相关知识产权说明

本标准涉及对精准健康管理的定义、精准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精准健康管理的实际应用、精准健康管理的技术路径等方面的介绍。相关拟纳入本标准的理论具备一定先进性,同时已具备实际应用基础。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五、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与水平的简要说明

虽然国内外针对精准健康管理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出台了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对精准健康管理的概念与认识也不尽相同。标准起草工作组认为,针对精准健康管理的具体内涵、可应用领域及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方向等细节均亟需细化。依据本标准起草工作组各成员的知识范围,本标准在国内外属首次制定。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七、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