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下)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下)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下)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下)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下)

姚珺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发展规划处处长

二0一五年五月

(三)推动四化发展

1.智能化发展

那么第二个呢就是四化发展。第一化是智能化的发展。什么是智能制造?智能实际上是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面向产品全生产周期的,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功能,旨在高效、优质、清洁、安全地制造产品,服务用户的一个制造模式。那么智能制造有几个关键的特征,第一个就是自感知,第二个是自通性,第三个是自决策,第四个是自适应自适应。那就是从信息获取、传送、智慧决策到执行,这样的一个环节,它是从这几个环节来体现我们的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有三个要素,一个是机器世界,这里边包括了生产线上的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自动化场所等生产系统这种物理设备。第二个呢就是数字世界。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制造业走向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那么我们未来的制造业整个的全生产周期过程当中会有大量的数字化模型、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工业大数据。第三个就是我们的人类世界。那么说要人,这个未来的智能制造不是说把人剥离出去,而是要让人在这个环境里边可以更好的发挥他的决策作用、判断作用。比如说人要可以随时随地、高效、快捷的与机器世界、数字世界进行连接和交互,实现更加智能设计、运营、维护,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和安全性。所以智能制造是要把人类世界、数字世界和机器世界这三个世界有机的集成、融合实现这个实时的连接、交互和共享。

那么智能制造包括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服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从智能产品来看,说智能产品会带来产品技术体系的一些重大变化,比如说智能汽车,过去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变速器,那么未来的汽车的核心技术就是电视、电控、电机,甚至网络,这样的一些新的技术体系。所以智能产品的发展正在带来产品技术体系的一些重大变化。那么比如说我们智能产品的产业形态最典型的就是终端加APP加云,现在我们有各种智能终端,那么都要通过我们手机平板上的APP连接到我们后台的服务,实现这样的一个产业生态。跟我们过去的产品的制造体系是截然不同的截然不同。所以,智能产品会带来一些变革的影响,一个就是产品定义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汽车,过去汽车是典型的交通工具,

那么未来随着智能化的这个技术、智能化的这种服务的融入,未来的汽车就更可能成为一个什么呢?一个移动的终端,信息终端。那么从产品技术体系也会发生变化。刚才我们已经说了。

第三个就是产业生态体系会发生变化,技术体系的变化会带来这个产业里边的玩家也会发生变化。那比方说过过去我们都是机械,汽车是机械,以机械制造企业为主,未来的汽车可能更多的是以电子信息的企业,软件的企业为主,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领域,你像汽车领域,现在谁在玩谷歌、克斯拉、苹果,国内是腾讯、百度等等这些互联网的企业在更多的进入我们的制造业,进入我们的汽车产业,所以产业生态体系会发生变化。当然还会对我们用户的使用的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很多这样的一些影响。发生一些影响

那么从智能的生产系统我们来看,实际上智能的生产系统,它就是把我们的物理设备,我们刚才说的三个世界,就是数字世界、物理世界和人的世界,通过大量的软硬件把它高效地集成在一起,集成在一起所以智能生产系统里边实际上就是一个软硬件高度集成的这样的一个这个这个这个智能化的这样一个系统。那么在这个系统里边,核心的是要实现三个维度的集成,这也是工业4.0德国工业4.0里边对对这个这个智能制造的一个一个非常这个这个这个重要的一个概括。那么在这个里边,这三个维度,一个就是企业内的纵向集成,这里边就是说从企业内从研发、设计、制造、组装、营销等企业内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进行一个综合集成,第二个就是价值链的横向集成,这里边就包括这个企业的上下游跟你的客户之间,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之间啊等等这样价值链的系统,不是说你光自己智能了,你的上下游的这些企业也要跟你同步,这样的话,你才能进行实时的响应实时的响应。第三个就是企业与用户端到端的集成。那就是用户要成为实时生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原来是说用户下完定单以后,这个生产跟用户没关系了,未来的时候,用户在产品整个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及时的进行介入,提出自己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产系统可以及时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这就是我们说的生产的柔性化,要生产可变化,不是说你提交定单这东西就得生产,就得按照这个就得按照你定单的这东西生产出来,这是我们现在的做法,未来的做法就是可变的、可重构的,柔性的。

那么呢现在西门子已经在我们成都,包括它本国国内,在德国这个这个安贝格也已经建了一个所谓的数字化工厂的原型,当然这些工厂还不是4.0那个那个期望的那个状态,我们他们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什么呢?3.X,就是它整个的生产线上面,它大量的运用了这个比如说传感器,IFD传感器,运用了自动化的仓自动化的仓库,运用了数字化的模型,运用大量的这个这个工业控制系统在线控制系统,自动化的物流,自动化的这个装卡,等等的这样的

一些系统,实现整个产品的柔性制造。所以我们在成都工厂参考的时候,我们也看了一下,确实是这个自动化的生产效率非常得高,你看,它这个所有的产品,在进入生产线之前就打上F的标签,一旦打上F标签,它就开始进入到它的这个流程,那么这些流程后边主要都是自动化的,自动化的传送带,自动化的仓库,然后到了这个生产线的时候,自动化的安装、加工。那么在它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加工的首先都会跟被加工的这个产品进行信息交互,比如说这个产品到了这个加工设备以后,会告诉这个设备自己的信息、自己的需求,就是需要加工哪些内容,而这个设备会按照这个需求的信息,去比如说去仓库里边去调它所需要的零部件、去调整它的工艺参数,然后来加工它,加工完了以后,又会把它所加工的这些信息、加工的这些步骤,这些东西又写入到产品IFD里边去,这样整个流程下面,这个产品从初始状态一直到最终状态,整个的这个数据流程都记录在IFD里边。所以它这个非常这个这个这个自动化、信息化的这个这个生产流程。生产流程

那么随着这个智能生产的发展,未来一个突出的工业机器人将会应该爆发式的增长,这个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的这个发展的速度非常快。2014年,我们一年机器人的市场销量达到了5.6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当然我们现在就机器人的这个密度来看,就是每万人拥有机器人的台数来看,我们跟韩、日、德国等这些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未来的机器人发展的空间非常大。非常大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比如最近像我们深圳的大江科技,这个是搞这个,机器人摄影的,那个机器人现在已经整个垄断了好莱坞的电影制片。所以,我们有一些这样的企业正在加速的崛起。加速的崛起那么从未来来看,我们说机器换人,包括我们浙江省提出来机器换人,那么未来机器对人的这种替换的优先领域,我们在通过中国制造2025里边,在我们的路线图里边,我们认为有一些重点的方向,一个就是危险、恶劣、有害的作业环境,第二个就是劳动密集的工序,第三个是劳动强度大的工种,第四个是高精度、高清洁的作业,比如集成电路、平板啊、医药啊等等这些行业,第五个就是自动化生产线的上下料,比如说机加工的上下料,这个都是高劳动强度的,第六个就是超常态制造,就是极高、极低温,极高压这些的一些超常规作业环境下面的这样的一些这个这个这个制造所需要的这样的一些设备。所以未来我们说机器换人的领域、空间都有急迫的这个需求。

第三个就是从智能的管理与服务来看,我们这里着重说的是大数据。刚才我们也说了,三大技术变革,其中有一个就是大数据,那么随着智能化的设备,互联化的设备越来越多,那么我们产生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的需求会指数化的增长,大幅度的增加。所以从有专家说,大数据驱动商业智能,数据啊会成为一种非常关键的生产资料,过去我们对数据并

不是很重视,数据产生完了就放在那儿,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但是现在实际上数据已经成为我们时时刻刻做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像这里边我们有一个案例,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就不做细讲。那么从智能制造的推进策略来看,我们呐认为有这么几个值得我们去把握。第一个就是智能制造分步实施。为什么说分步实施?智能制造它有很多基础的条件,比如说你的这个企业的数字化条件和自动化条件。咱们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进入数字化的阶段,大部分的设备都不是数控的,图纸也是手画的,整个产品也是这个这个手工设计的,没有数字化的数据和模型。那么这些东西要实现智能制造,还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所以要实施智能制造,首先要在整个制造业普及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个在德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数字化、智能化的普及经验已经有十几年了,所以他们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

第二个就是要标准先行。就是智能制造啊它强调的是智能化、要互联、要互通、互操作。所以要实现智能制造,它必须要有很好的标准,能够使各个设备之间遵循一个共同的这个体系架构和标准体系。所以我们在智能制造的行动计划里边,就把标准先行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也专门成立了智能制造的标准工作组,来推进相关的工作。

第三个就是要推进试点示范,那么要探索不同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的路径和模式。不同行业、流程性行业,这个离散性行业它们对智能制造的需求,它们推动智能化改造的方式、方法都不大一样。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试点示范,建设一批试点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那么来探索不同行业的经验、路径和模式。

第四个要夯实基础。就是说我们发展智能制造,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一下子都搞到终端,一下子就去搞实施,我们还是要跟我们的技术突破、跟我们重大装备、关键部件、装置这些突破要进行衔接,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工厂都智能化了,但是这里边都是国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这个吸取过去啊这种经验教训,不能走过去的老路。

第五个,就是在模式上面要积极的创新,发展互联网加先进制造,推动制造业的模式创新。就智能制造,除了我们技术的硬的这些方面,在软的在商业模式上面也有很多的空间。当然,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确保安全,就是像跟夯实基础是紧密关联,就是我们要构建自主、可控的这样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

然后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我们说还要注重实效,发展智能制造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所以不能盲目跟风,不是去炒概念,一定要把切实地提高我们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作为它的核心目标。那么在这里边,我们还要注重人才的支撑,要着力培养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的这个技能人才。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当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以及工业机器人成本下降,将会推动我们工业自动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将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

第二个就是发展智能制造并不是追求高大上,而是要运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和装备,切实地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第三个就是我们在发展智能制造的时候,一定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系统设计和综合集成能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就是我们在推动智能制造要有本国的这样一批优秀企业做支撑,否则的话,我们就是给别人做嫁衣裳。现在很多企业,比如说西门子,像美国的GE,它通过近几年的技术的并购,已经把智能制造上下游从硬件到软件,都打通了,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而且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联盟。那么像这样,如果我们的这个智能制造发展依托他们来弄,那么最后就是我们给别人做嫁衣裳。给别人做嫁衣裳

2. 绿色化发展

绿色化发展,应该说大家都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就是我们现在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可持续的瓶颈和制约。从我们自身的条件来看,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们都不占优势。那么从我们的资源产出率来看,我们跟欧美发达国家、日本、德国这些国家,我们的资源的产出率,产出效率很低,比他们都要低很多。那么从我们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来看,原油、铁矿石、铜等等这些资源都高度依赖国外,而且依赖度还在不断地提高。所以,绿色制造是我们的中国的制造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是说我们说这个是已经到了不得不这样做的一个地步,是一种倒逼的机制。

那么绿色制造的内容,我们说总的来说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绿能的转型,那就是说推动制造业的能源结构从过去主要依托于化石能源,现在向更多的依靠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去转变,这也是我们刚才说的,杰里米·里夫金提出来,他认为的新工业革命就是新能源加互联网,他是从能源的角度。所以我们的制造业未来也是要更多地去利用这样的一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二个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设计。因为产品啊是设计出来的,就是首先有设计,设计实际上决定了产品整个性能和质量和成本的70%,所以有很多咱们这个搞制造业的专家都知道,设计实际上是最核心的、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最起先的一步。所以我们发展绿色制造首先要发展生态设计,只有在设计的时候,我就考虑到整个整个后面的各个环节要绿色的,比如我在材料的选择上面,我减少对有毒有害材料的使用,我考虑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的材料,在工艺的设计上面,我设计的把这个工艺设计的更排放更少,用一些更可循环、可回收的这样

的一些工艺。所以这些东西,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把生态的思想、环境的思想融入到设计当中去。

那么第三个就是清洁生产,就是在生产过程当中要贯彻污染最小化、排放最少化。第四个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利用,那就是要推动整个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过去我们很多的资源制造出来了,都当垃圾堆在那儿,那么未来要把东西通过新的技术路线的时间,把它们都综合利用起来,让我们现在后面很多领域里面都已经实现这样的一些技术的这种突破,已经形成这样的技术路线。

第五个就是要大力发展再制造。大力发展再制造,那就是这个把我们的一些产品,尤其是机电设备这样一些报废的产品,旧的产品,我们拿回到工厂里边,通过再制造的技术,把它转换成跟新产品一样性能的这样一些再制造产品,这样的话呢,可以打幅度的减少废旧资源的废弃,那么提高资源的整体的利用效率。

那么从流程制造业来说,它的绿色制造比如像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流程性行业,我们说未来的绿色制造的重点一个是就是要构建物质能量充分利用的生态系统,要发展循环链接。第二个就是要推广兼有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和废弃物消纳性资源化功能的工艺流程。比如说我们我们的这个这个这个水泥,那么未来我们能够把更多的比如说餐厨垃圾等等这样的东西作为我们水泥的燃烧物质来跟其它的所谓的废弃物消纳环节跟它衔接起来,比如说我们的循环经济,构建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这样的话,实施源头减量。同时以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流程制造业为重点,通过实施新一代叫可循环钢铁流程,以及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示范,百万吨级炼制油加工示范,化肥生产与新型农业循环发展模式示范,等等这样一些新的技术工艺路线的示范,来推动我们这些重点流程性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改造升级。这是流动型制造业。

那么从离散型制造业,那么我们说更多的是研发和推广一些生态化、可拆卸性的设计,广泛的采用绿色的工艺和清量化的材料,采取精确成型、超精密加工等等这样的一些新的技术、路径和技术方法,来减少我们加工过程当中的资源消耗,资源消耗包括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等等这样的一些技术和路径,来推动离散型行业装备制造业的这个绿色发展。

那么在中国制造2025里边,围绕这些行业的这个这个绿色升级,我们提出来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那么这个工程,它的几个重点。第一个,就是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的技术改造,包括我们节能、清洁生产、节水、循环利用等等专项技术改造,像我们在部里边的资金的这个安排上面,也已经把绿色化的制造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来予以支持,从技改、工业转型申请资金等等这些方面,都在往这个方向去倾斜。当然,我们也确定了一些重

点,比如说我们的燃煤锅炉、电极、变压器、内燃机,像这些都是终端用能最多的一些、比较集中的一些设备,把它们作为重点,就可以有效地拉拉低整个工业化的用能水平,提高它的能效。当然还包括我们说的发展一些新模式、新业态,比如说我们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我们支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能节能量交易、排污权交易等这样一些新的方式,来推动我们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所以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我们说我们国家庞大的制造业存量使我们制造业的绿色改造和升级具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所以,未来的转型升级也是绿色制造、绿色化的改造,也是我们未来制造业转移升级的一个投资的重点和热点。

第二个就是,我想说的就是绿色是设计跟制造出来的,不是后端治理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要把制造业,把这个绿色看成我们后面的这个什么污染治理,而更多的我们要主动地去在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去寻找技术、方法和路径。

第三个就是,改善环境它不是不发展制造业,也不是简单地说关停关停并转,说我们一说制造业就是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不是,我们必须要疏堵结合,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就是尤其对现有的一些落后的企业,我们要通过市场化的淘汰以及技术的升级来实现它的这个这个绿色化的转型。

那么还有一条我们发展绿色制造,要强化标准的约束和环境的监管,而且要实现环境影响成本的内部化。内部化也就是说过去我们的环境对这个企业来讲,它的成本是外部的,治理成本是外部的,未来我们要把这些成本变成企业的内部的成本,这样的话,它才能够去千方百计地去减少自己对环境的影响,来降低自己的这个成本。这样的话,我们会形成一个更加市场化的这样的一个绿色发展的机制、方式。

3. 服务化发展

第三个发展就是我们的服务化发展服务化发展。那么我们说,先从一个简单的一个例子说起,什么叫服务化发展。像这里边我们举的例子就是这个GE,大家都知道这个GE以前是卖航空发动机的,它对它自己的这个这种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啊做了一些变化,过去是卖发动机,现在是卖发动机的使用小时,那么由我们的这个飞机运营商或者是飞机制造商按小时来支付使用的费用,那么这个时候过去这个发动机是产权的交换,就是我把发动机造出来以后,我卖给你了,那么这个发动机的产权就是这个航空公司的,但是未来这个产权还是GE的,我只是把租给你,只是把使用的小时卖给你,使用时间卖给你,这个商业模式的变化实际上对GE 发动机的销售产生了个非常大的一个一个触动推动。

那么我们说当前为什么制造业会走向服务化?我们分析它的动因在哪儿?我们说,有这

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的服务创新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条件。所以,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制造业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就是这个模式创新本身就是这个制造业现在它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个就是企业的动因,通过提供服务化,它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它这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那么从产业的角度,我们说制造业的服务化会使整个制造业向生产型服务环境去渗透和延伸,使整个制造业的链条得到了这个拓展和延伸。所以开拓出了制造业产业的一些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从而提高了整个制造产业的效能。所以,我们刚才在开始的时候就说过,制造业与服务化之间的关系,它们两个不是简单的替代的关系,现在两者是相互融合、渗透的关系。

第四个就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制造业的服务化也带来了全球制造业的一些重新的洗牌,那么,通过我们在服务化领域的前瞻部署,也会对我们未来在全球制造业的分工地位的提升那么提供更大的更有利地一些支撑,会使我们在这些方面能够占据一些主导权。

所以服务化转型正在演变成为跨国公司的共同战略和群体行为,服务型制造已经成为所有优秀制造企业的一个基本的特质,所以制造的服务化正在变成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战略至高点。战略至高点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认为未来制造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或者说制造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不是简单地说,制造是跟服务是脱离的,制造业本身从制造本身来讲,它就成为一种服务,是整个服务用户环节当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那么在制造业的服务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模式。那么比如说第一种典型的就是产品加服务模式。那么它是以产品为主导,通过提供附加服务来实现产品增值。比如说我们陕鼓,它在卖产品的同时,它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它在它的每一个卖的鼓风机的产品上面都加加装了远程的这个在线,故障诊断系统,那么这个鼓风机在运行过程当中,会实时地把自己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等等这样一些东西传递到陕鼓这个集团,它里边建立一个远程的监控中心,实时地来更新这些监控的数据,那么通过这个他就可以实时地发现,我的鼓风机现在是什么状态,有什么故障的潜在的这种问题。这样的话,可以提前预知给我们的企业,让它提前做在线检修还是停机检修,它的好处就是减少了临时性的、突然的停机来企业带来的这种风险和损失。所以这个东西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技术服务以后,那么会大大的提高陕鼓鼓风机产品的这种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那么还有一种第二个模式就是产品服务组合的模式,就是这个产品跟服务之间它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通过提供这种服务,可以促进它的产品的销售。促进它产品的销售这种服务的组合模式是以功能为主导,来提高它的价值创造力。比如说福田雷沃重工,它在卖它的农

机设备的时候,它还提供融资服务,你可以通过融资需求,你也可以现金卖,你也通过通过我的融资的服务来买,这样的话,给用户提供了很多选项。包括它自己建的全国农机呼叫中心,提供农机的这个这个各种知识的服务,这些知识都是产品跟服务组合的形式来提升它产品附加值的这么一个重要的方式。

第三个就是服务加产品的模式。那么这种情况下,它是以什么呢它是以提供综合集成服务、系统的这种解决方案这种服务来带动它的相关产品的销售。比如说我们做这个这个这个EPC模式,那么我们从前面的研究、设计到后端的整个调试、运行交给用户,整个过程当中,我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和集成服务,那么在这个里面,就可以把自己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拉进来,来实现这个这个一体化的这个销售。一体化的销售

第四个模式就是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那么在服装、家具、家电、汽车等等行业,个性化的设计,专业化的定制成为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的这个基本的一个路径基本的一个路径。比如说山东的红领集团,我们也去做一些实际调研,这个集团它就是做服装的个性化定制,那么它的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它已经构建麒麟通过长期的数据的积累,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完善的衣服的版型、工艺和面料数据平台。这个这样的一个数据平台,就支撑了它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来实现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他把这个衣服这些这个这个衣服上的整个一件衣服分解成几百个设计参数,然后用这些数据来驱动它的设计参数,实现个性化定制,所以按照它的提供的数据,一个数据的变化要驱动九千多个数据的同步变化,包括它整个上下游供应链的这个这个变化,来实现敏捷的响应客户的需求。所以,红领集团的个性化定制应该说在在这个领域里边做了非常好的一个一个一个开拓。非常好的一个开拓

那么第五个模式就是服务包的模式。那么这种模式是以价值为主导,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实现向基于需求的服务转变。那么这个它的核心的一种思路、一种模式,比如说就是可以可以把它形象地说变卖产品为卖产品的使用价值。比如说以前杜邦跟福特的合作,原来杜邦对福特来讲,就是向福特销售涂料油漆,那么福特用这个油漆来给它的汽车涂喷漆,那么最终得到一个经过喷漆工艺的整车产品。那么,杜邦在发掘以后,他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模式,提供了一些新的模式,他把喷漆这个环节整个这个包下来,他来为福特进行喷漆,他交给福特的就是一个喷过漆的车,这也恰恰是福特原本需求,他原本并不是需要漆,他只是一个需要喷过漆的这个车,所以他对喷漆本身并不是这个特别的这个这个这个这个需求,他只是需要喷过漆的车,那么作为杜邦发掘了这个需求以后,他改变了自己的商业模式,那么他采用的是按产品单位计价,就是说我给你提供一个喷完漆的车,一辆车你给我付多少服务费,你给我付多少钱,然后我喷多少漆、怎么喷,我来自己自己进行研究、设计。那么这样的话,他

实际上他就运用自己专业化的知识,可以以尽可能少的喷漆来提供一个符合这个这个涂装要求福特这个涂装要求的这个车。这样的话,他可以大幅度的这个这个提高自己的这个生产的收益。福特呢也减少了这个喷漆车间的这样的一个维护啊,然后他对一些喷喷漆的涂料的浪费呀,等等的一些问题。所以各取所需。从过去杜邦卖涂料变成卖这个产品的使用价值。所以这是一种新的这种业务模式的一些变化。

所以前面是把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服务化的案例和模式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实际上从全球的制造业发展来讲,刚才我们在里面已经说了,制造业的服务化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客观的重大的一个趋势。所以未来制造业的发展,那么跟我们的要从过去的简单的卖产品必须要转向更多地提供能够增加用户体验的、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这样的一些服务去转型。去转型这样的话,自身也能够提升我们制造业的价值链。价值链

4.国际化发展

第五个发展就是国际化发展。这也是我们国家走到现在这个阶段的一个客观的一个需求。客观的一个需求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尤其是WTO以来,我们引进来、走出去的历史进程,过去我们是吸引外资,我们长期占据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这个国家,但是随着近几年来,我们国家走出去的步伐大幅度的加速,我们现在的这个每年向境外的这个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已经成为这个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原来我们都是这个吸引外资,最大的吸引外资国,但现在我们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全球第三大的对外投资国,所以我们的发展阶段和我们的能力状态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尤其是新一轮的国际化发展,我们拥有广阔的空间。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个就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的一些转变。过去我们讲究的是内部发展。当然是承接境外的产业转移也好,更多的是这个这个这个这个这个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我们在走出去的时候,更多地是想到我们会把我们的产品,把我们的装备、把我们的技术能够卖给国外、卖到国外的市场上去。但是现在,我们的这个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国际化发展的这种空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刚才说战略上我们国家制定了“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全球64个国家,44亿人口,这么庞大的一个“一带一路”战略,为我们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一个战略空间。第二个就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形式了雄厚的资本能力和产能优势。而这些比如说在“一带一路”里边,这些国家恰恰在这个这个能力、在制造能力和资本的能力方面都面临着很多问题,这恰恰是我们的优势。第三个就是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我们在技术、在产品、在品牌这些方面正在加快的提升,所以我们的产品的这个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地加强。当然第四个就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在加速,也会创造新的市场工业,比如说东南亚、中亚、拉美、美洲等等这些国家,

他们国家的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为我们未来的制造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这种市场空间。所以新一轮的国际化发展,我们的制造业啊应该说正在从被动地适应国际化走向主动布局国际化。所以我们的方式、我们的思维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大量的企业是主动地开展全球的并购,承接全球的重大工程的总集成、总承包。所以,这一轮的国际化,应该说我们呢这个这个这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这样一个空间。

那么走出去的形态,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走出去的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刚才说了,我们以前出去主要是卖产品,把产品卖到国外去,现在我们已经是比如说在国外开展绿地投资,我们开展很多的跨国并购,技术的并购、企业的并购等等这样的一些并购,包括我们在更多的企业在境外的资本市场去融资,尤其是你看,我们最近这几年互联网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在这样一些这个资本市场,风生水起,取得了很不错的战绩。当然,我们在走出去的时候,也在不断地通过国际工程的总承包、总集成来带动我们整个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这也是我们这一轮走出去的一个不同点,过去我们这个强调的只是单个企业去卖一个产品,现在我们是希望通过系统的总承包、总集成来把我们相关的产业链条从技术、到装备、到标准要系统地走出去。同时,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我们的金融等这些配套服务也要加速走出去,加速走出去,为我们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的支持金融的支持。所以,我们整个在新一轮的国际化的发展大背景下,我们走出去的形态在发生新的变化。新的变化那么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我们关键是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那么什么样的跨国公司是有竞争力的我们说?第一,是要有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就是你能够把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创新资源、生产资源、服务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地整合起来,来应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第二个就是要有跨国经营能力,尤其是服务能力。过去呢我们是卖产品,很多地方都有销售点,都能卖到,但是我们没有全球化的服务,所以我们在市场竞争方面是不足的,有短缺的。那么我们未来要提升我们这些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能力。所以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里边,把这些能力都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我们下一步培育跨国公司,跨国中国本土的跨国公司的一些重要的这样一个方向提出来。包括要提升他们的本土化能力,那么要融入到当地的社会,所以有一些企业走出去,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在跟本土化、跟当地的融合,对当地的法律、文化、习惯等等方面的东西都有很多的这个这个这个这个不一致,或者不符合,这样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提升它的本土化能力。包括我们还要能培育一批全球化的人才,来支撑我们这个全球化企业的运营。所以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里边,是培育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作为我们未来走出去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明确的一个战略举措提出来。提出来

那么前面我们从创新驱动加四化发展,实际上是把我们2025里边最核心的一些内容把它摘出来。我们原来讲了,我们在我们我们工业合信息话部的政府外网上,会对九项任务、五大工程会对这些东西都单个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系统的这个这个这个解读。那么我这里,是想把这里边最核心的内容,把它抽出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实际上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创新驱动加四化发展,沿着这样的一个基本路径来提高我们的制造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实现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关于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关于互联网+

1.互联网变革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

那么最后第三个环节,我想简单地说对几个问题的认识。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互联网+。因为现在互联网,总理说了,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我们说互联网确实对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的这个变革作用越来越体现,首先是互联网它降低了创新发现到创新实现再到创新传播的这样一个时间和成本,使我们整个创新的周期大幅度的缩短,同时互联网释放了每个人的创新潜力。所以现在为什么要重创,创科运动?就是大家都可以来创新,有互联网这个平台把大家的创新潜力都调动起来。同时互联网也在加速创新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开放式创新、协同式创新成为主流。它也打破了原有产业的这种这种格局,那么破坏式的创新,使一些原有的产业链条不断地被打破。那么各行各业固有的边界和产业体系正在进行新的调整。那么互联网对制造业也带来价值链的改造,比如说互联网会带来,我们制造业过去追求的是技术和性能,但是现在我们制造业更关心的就是用户的体验,就是你做的这个产品能不能让用户得到最好的体验,实际上小米手机很核心的一个就是它给用户带来了很好的用户体验,它这个Mi2跟用户的实时互动和实时更新。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互联网使我们的制造业的价值链的分布发生一些新的调整。包括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使我们的很多企业会更多的直接面对客户,通过互联网直接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实现对用户需求的这种反馈。包括我们说的创科运动,分布式的制造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互联网对我们制造业价值链的改造。

2.互联网+是什么

那么我们说在互联网的认识上面,我们说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本质就是上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的平台在我们各个产业领域里边融合渗透和变革应用。这就是互联网+。那么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我们认为它是本轮制造业变革的鲜明的一个特征,突出表现在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就是说它在推动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也在进入到制造业的领域,运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价值链当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颠覆式的改造,实现了制造业价值链的重构。所以互联网+跟制造业的融合,确实会对我们制造业发展带来很多变革性的影响。刚才也说了,对制造业价值链在去中心化、去这个中介化、创科运动等等方面,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变化。

作为我们的制造业本身来讲,制造业也要加互联网,前面讲的是互联网+,但是我们认为,制造业实际上也要加互联网,比如说像富士康、像海尔、像百丽等等的这样的一些企业,也都在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和工具来这个实现自身产业模式的变革。比如说海尔开发的后部系统,它在这个后部系统上发展的众包设计,就是使大众的设计能够为海尔的生产提供服务,它把它可以在面向网络发布需求,这样网上的每一个人员,只要有这个意愿,都可以参与设计,为它提供设计成果,他在这里边再去选择好的设计成果,实施产业化。那么像百丽生产女鞋的,它就是基于大数据实现按需求来定制,同时再采取线上跟线下结合这种模式,来满足这个用户的个性化的这个鞋的需求。所以制造业也要加互联网。但在这个里边,我们想强调的就是,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互联网。互联网会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会变革我们制造业的价值链。但是我们说,互联网也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比如说互联网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制造业的品质,比如制造业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你制造业的整个的这个这个产品的技术性能,这个这个这个实际的寿命等等的这样一些东西,靠互联网是解决不了,所以这个还是我们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说简单的说依靠互联网就把我们制造业其它的问题都解决了。而是还回归到一点一滴,就是我们制造业的一些基础能力的提升,质量、品牌的发展等等这些方面来。

第三个就是我们在互联网基础设施、ICT支撑技术方面,仍面临很多的瓶颈和对外的技术依赖。所以应用互联网要与相关的基础产业发展互动,确保我们的产业安全。那么还有一个要强调的就是刚才说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但是不能让互联网啊变成一种概念炒作。因为现在总理说完以后,确实是我们大家都对互联网的作用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但作为我们制造业的主体来讲,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工具来提升我的价值链,但同时我们还是要坚持我们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基本的规律,那就是你的创新、你的质量,你的基础能力的提升,这样的一些东西,仍然需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这样的一些发展的这样一些路径来实现我们的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这个有很多这个这个之前有不少人都

在问,中国制造2025跟工业4.0有什么关系,有的人也把中国制造叫中国版的工业4.0。那么我想,因为我们这个这个东西,之前在很多场合都有过这个明确的一些答复。在这里边,我想说的是这么几个比较。一个就是工业4.0是对未来工业的一种发展愿景,它的实现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现实的东西,它是对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愿景。第二个就是工业4.0首先是一个企业战略,它是西门子依托于自己的技术和对未来工业发展的这种认识,他提出来的一个企业战略,当然现在通过这种不断地宣传,不断地融合共识,现在工业4.0也已经成为德国的一些国家的国家战略,但是它首先是一个企业提出来。而中国制造2025,它是中国政府对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第三个就是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的工业4.0,它都瞄准了新工业革命发展的变革方向,都把智能制造这一未来变革的方向作为战略重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这样的一个趋势。所以这是两者的共同点。但是中国制造2025比工业4.0有更宽的外延、更深的内涵和更系统的内容。那么中国制造2025除了瞄准智能制造以外,我们还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质量和品牌,完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这样的一些重点内容。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我们有些专家给它概括,我觉得挺好,就是中国制造2025是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这三者并行推进,它不是说我们简单地就是奔着高大上的工业4.0,我们还有我们自己很多基础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些我们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一味地只是去搞工业4.0,实际上我们最后是没有实际的这个能力支撑的。没有能力支撑的

那么我们说未来2025第一个10年我们抓什么?除了十大领域的加快的突破以外,我们认为要抓的,一是基础强能力,实际上原来我们在规划里边,是想写这些内容,但是最后没有,因为具体的一些要求,我们没有把它完成的写出来,但是已经有体现,所以我们说,第一个10年,我们未来的2025,一个是要基础强能力,要强化我们的基础能力,提升我们的质量。第二个就是集成要上水平,要发展高端装备。第三个就是融合促转型。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服务业的融合所以我们认为未来10年,我们既要瞄准十个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也要在我们的基础环节,在这些方面去扎扎实实的打牢我们的这个这个技术的基础,产业的基础。

(三)工业软实力与制造业文化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工业软实力与制造业文化。可能大家说,制造业,我们缺技术、缺质量、缺品牌,但是我们还缺失了什么?实际上我们说我们感觉缺失的就是我们制造业的文化。西方国家过去一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已经使工业文化、工业意识就是工业化的社会的文化和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价值观中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政策、法规、制度,而我们国

家改革开放三十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的加速推进,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在社会型产业链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的运行机制当中积淀和成熟,可以说我们有了工业,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业化,或者说还没有广泛建立起真正的工业文明。这也是我们想说,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当中,我们迫切地需要建立起整个社会的这种工业文化。

工业文化是什么或者说工业的软实力是什么?我们说很核心的一个就是要加快建立现代的市场意识,这里边包括创新的意识。要使创新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主动地行为,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包括我们的用户意识,就是你对用户的理解,对用户体现的一种理解和把握,包括我们的绿色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信用和法制意识等等,这样的一些意识都得加快的建立起来,我们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在软实力方面才能真正的支撑起我们的硬实力。

(四)政策取向和政府角色的一些变化

第四个问题,就是简单说一下,我们政策取向和政府角色的一些变化。在随着制造业发展的转型,未来的制造业在产品政策方面,我们也面临着新的一些转型的需求。过去我们的产业政策是结构性的、差异化的、选择性产业政策。我们比如说明确什么是我们鼓励的,什么是淘汰的,什么是禁止的,等等这样的一些,尤其是鼓励的产业政策,我们有很多的跟它关联的这样一些优惠政策。那么未来要简政放权,要这个政府的职能要转变,所以在政策的方面,我们要逐步的向普惠性、功能性、竞争性的产业政策去转型,所以产业政策将会更加地这个走向普惠的机率,会建立起普遍的约束机制,比如说我们对落后的产能,对环境保护的一些约束,那么会对所有的产业提出更明确的普遍性的约束。包括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尤其是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我们会面临一些新的调整,所以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里边,也对这方面的方向做出了一些明确,比如说从创新方面,我们要更加激励创新,那么在激励的创新这方面,过去我们说支持创新,就是政府加大研发投入,给企业提供这个搞研发项目,但是未来来看,我们在加大企业研发项目支持的同时,我们可能更多的要通过研发投资的佳绩扣除,企业固定产投资加速折旧,等等,包括首台套设备的这个这个首台套设备使用的这种保险的补贴,等等的这样的一些东西,来建立一个更加普惠性的积极创新的政策。来使我们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有积极性去创新。这样的话呢,才能真正实现总理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二个就是对社会资金的撬动。以前我们说投资,很多财税政策,都是指望政府加大投资,这个我觉得没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投资,但是我们未来的资金要更多地撬动社会资本,

所以这也是我们近年来像产业投资基金、像这个刚刚发布的PPP这样的一个投资模式,等等这些东西加快发展,所以像集成电路基金、中小企业基金,新兴产业创新投资基金的设立等等,都是政府资金使用模式、使用方式的一种这个新的变化。我们未来就是要撬动社会资本,发挥政府资金的这种杠杆作用,来共同形成这个合力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第三个就是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比如说过去我们是补建设,那么未来要转向补运营,那么要从过程性的补贴,转向事后补贴。目标奖励,奉献补偿。像我们现在在我们的技改、工业强基等等这些方面都已经开始在探索这样的一些模式。探索这样的一些模式第四个就是要注重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优势。那么第五个就是要着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在这个里边,我们一个是提出来要推动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贷款和租赁资产的证券化试点。第二个就是要支持我们的大型制造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过去我们的金融企业主要从银行,资本市场从银行贷款或者从资本市场融资,那么未来我们想要支持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依托自己的资本优势和对自己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这种理解、深入理解,发挥这种专业化的优势,那么你可以去对产业链的上下游开展这个融资服务。这样的话,一个就是可以缓解我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外一个也为我们大型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提升自己的价值链提供一个很好的路径和方向。

那么从政府角色的转变,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理解。第一个就是,未来我们要从注重产业输出,过去我们只是注重产业输出,就是你增加值增加了多少,速度增加了多少,那么未来我们要更加产业运行的质量和效应,注重公平、注重激励创新,注重提高投入产出的效能。第二个就是要推广负面清单管理。就是未来我们更多地规定是不能干什么,而不是说能干什么。第三个是我们要完善我们的行业的准入制度。这个里边包括我们的节能环保、安全、技术标准等等这些东西,来守住我们基本的这样一些底线,通过行业准入来完善对行业的管理。第四个,像招商引资、园区管理等等这样一些传统职能,要向市场化转型,交由专业化机构来执行,比如说我们的很多的园区,一些地方的园区已经是交给产业地产商来开发,比如像上海的漕河泾、廊坊的固安等等这样的一些园区已经市场化的运作,而不是现在像搞一个管委员、由政府来招商引资,来运营,而是交给专业化的公司来运营、来管理,这样的话,它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也更能专业化的来管理和招商。那么第五个就是更加注重营造创新的环境。那么要从关注要更加关注搭建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比如说创新体系的建设,比如说检测中心、认证中心、研发设施等创新平台的建设等等,在这样的一些地方发挥政府支撑的转型升级的这个作用。以上是我从三个方面,对整个这个中国制造2025里边的一些重点内容做了一个解读和介绍。

谢谢大家!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来的。 李克强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1] 背景 中国制造2025之三大转变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其强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已被中国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率先借鉴。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当然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落后。

而从中国自身来看,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国内市场对于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不久前,“赴日抢购马桶盖”成为热点话题,有些人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强,但这一现象背后国人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增强则很容易被人忽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往往是滞后于需求的,当下国人消费需求的提升,更应看作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有利东风。只有市场需要高端产品,企业家才有动力将其千方百计生产出来。以此观之,当下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成熟。 历史 中国制造2025完成初稿将在泉州试点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信部将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因此,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此次规划的关键词与“向工业强国转型”相关,并将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再加上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此外,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中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措施 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四大转变折叠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上)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上) 2018年03月05日 摘要摘要::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做好了铺垫。然而,我国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到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挑战。文章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对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通过智能制造顺利进行转型升级。 关键词关键词::智能制造,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引言 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的机遇期。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远远领先于我国的同时正在对我国实施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低成本、粗制造的生产模式与我国生产模式接近;与此同时,国内的大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三高的生产模式也未得到积极转变。早在2006年,我国制造业总量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仅过四年,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1]。虽然总量可观,由于我国传统制造业目前大部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中间,产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强度大,缺少核心技术与前期技术积累的优势,同时又随着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政策的收紧,导致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依然较低。为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能够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与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使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在新全球竞争时期成为制造强国,我国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中国制造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智能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方向。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CIMS)的研究开始兴起的,通过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协同工作,形成的一种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借助IM 系统,通过其自测量、自适应、自诊断、自学习,最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2]。智能制造的内涵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生产过程中,通过协调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活动,是信息具有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3]。在智能制造体系中,CPS 系统和工业物联网是基础,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智能服务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1]。而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宽带网络等一系列技术所构成的广义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深入应用,能够实现传感器设备的信息感知,通过宽带网络对数据进行精确控制和远程协作,并使生产系统具备自适应能力和人机交互功能[4]。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关于智能制造的现有研究集中关注在实际操作方面,以及政策相关研究[5-6]。对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也应进行初步探索,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区特征,但基于传统制造业时代产业园发展而来的智能制造,空间分布存在雷同性:东部

中国制造2025详细解读

《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全方位深度解析中国制造2025 宏观来源:工信部时间:2015/5/20 责任编辑:Liujianyong 一、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H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卑微如蟋蚁、坚强似大象

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白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 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两个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全文https://www.doczj.com/doc/ee14544258.html, 2015年10月08日10:16 中国电子商 务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

浅析中国制造2025

浅析中国制造2025 —需求与营销机会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如德国工业 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智能制造,英国制造业2050等等。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终于又在150年之后重新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节能降耗等方面和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仍然明显,必须要改变这种差距,让我国制造业得以提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需求,营销机会 一、中国制造业当前背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

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紧迫而艰巨。 二、中国制造业遇到的困难 从我国自身来看,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此,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的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

曾水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略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项目背景 (04) 第二部分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之困惑 (05) 第三部分中国长三角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07) 第四部分现今长三角传统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之路 (08) 第五部分关于清华长三角民企研究中心与赛格 (13) 第六部分专家老师介绍 (14) 第七部分课程发布会及项目启动会现场 (15) 第八部分温州部分培训顾问客户名单 (17) 第九部分相关咨询培训产品介绍 (18)

一、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项目背景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 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 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 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 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产业融 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创 新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探究“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喜亦是忧。就中国而言,喜的是它代 表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忧的是这种崛起的代价相 当之高且其盈利性和可持续性令人担心。 两高两低的制造模式对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价值链、生态链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企业、社会对制造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国家政府审时度势,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制定颁布了不同的管理条例,同时,也非常注重制造业的延伸产业,制订了相应的服务条例,如GB/T 16784《工业产品售后服务标准》以及根据此标准制定的相关产业服务标准等等,将制造业的管理向着科学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方向发展。即制造业转型与升级!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32 卷第2 期Vol.32,No.2 2019 年3 月Development & Innovation of Machinery & Electrical Products MST.,2019 文章编号:1002-6673 (2019) 02-051-03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徐宏聚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当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全球正在快速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呈现出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新格局时代。同时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和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制造模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且加速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实现的步伐。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工厂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重塑长期产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d〇i:10.3969/j.issn.1002-6673.2019.02.018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XU Hong-Ju (Shanxi Tian—Di Coal M ining Machinery C o.,L td.,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 Abstract$At present,with the prom o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ig data,cloud com puting,virtual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things,the world is rapidly entering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 anufacturing,presenting a new era of Internet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t the same tim e,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leading and promoting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which not only triggers significant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manufacturing mo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but also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power to industrial power. Accelerat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building intelligent factories are the key points to accelera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which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ways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in enterprises,but also show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hape th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industries in China. Key words:industry 4.0;industrial internet%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0引言 制造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 原动力,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发 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集成电路 的发明为标志。目前正在进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 云计算技术基础上以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新工 业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空前伟大而重要的科 技 和制 ,生产力以彻底解放,人们的需求方 式产品动需求需求催生产品,产品的生产模:式是生产、生产、制生产 修稿日期:2019-01-02 作者简介:徐宏聚(1975-),男,河南南阳人,工程师,曾在山西 柴油机厂从事多年技术工作,现在山西天地煤机装备公司工艺 技术部工作。并存的方式,后两种模式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生产 模式,生产模式 在 的,就要求未来的先进制造企业一定要适应随时制造、K 制造,制造的发生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门的设备 进 ,任何人 以在算机进和 。 1智能制造概念 广义而论,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是先进制造技术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产品、制造、生命 的个 的成,制造的 、、智能 ,业的产品 、、,推动制造业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简单的说,智能制造就是用软件控制数据的自动流 动,解决复杂产品的不确定性,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 统”实现“智能工厂”,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关键 51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 (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从定量指标看,确定了两个目标任务:

《中国制造2025》(全文)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Forum学术论坛 2342012年10月 https://www.doczj.com/doc/ee14544258.html, 浅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冯荷英 摘 要: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我国的制造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型升级中亦存在着困难,可以从产业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产品绿色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型、集中投资无形资产等方面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 转型 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234-02 制造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主要内容。我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30余年,对经济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已是必然,加之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型迫在眉睫,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1 中国制造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力扩张拉动的,未来可以预见的几年,工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还会上涨,工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将上升到接近50%,而制造业在工业领域中处于领军的地位,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评价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制造业之所以能稳中有速的发展这么多年,其中必定有一些优势作为支持,具体来说有下面四方面: (1)我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低。我国的劳动力比较充裕,尤其是在浙江、广东一带人口密集区,这些劳动力中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高中生,素质也是可以的,这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比较有竞争力。 (2)我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创造了条件,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在国内市场积累经验,形成规模经济,为将来走向国际提供了基础。 (3)我国的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我国历来就很重视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大多数大型制造企业都分布在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使制造业的分布比较集中,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 当然我国的制造业除了这些优势也存在着劣势,比如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制造企业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一直以来企业都沿用旧的管理机制,落后的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不完全竞争;我国很少有世界品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劣势。 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凭借着国家资源的硬实力,形成了我国制造业“三高四低”的特点,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自然资源成本、低资金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一直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投入、轻技术创新”中徘徊,使中国的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厂。 上述这些劣势虽然早已存在,但在问题发生的初期并未引起足够大的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才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中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了艰难时期。此外,连续的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利润降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又增加了用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存在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使我国制造业现有的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高质量的制造业留在本国发展,而把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的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自主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困难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是因为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其中有些问题和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优势,避开劣势打造新模式的制造业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无论是在金融危机中还是在危机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例如:外贸出口比重下降;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明显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又再次抬头,其中的保护手段除了仍然有传统的对某一国的某类产品收取惩罚性关税外,把购买本国货条款也写入了一些国家经济刺激的计划之中;我国传统产业低成本优势有减弱的趋势;等等。面对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国依然保持出口导向和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那么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2.2 资源、环境压力凸显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产能过剩间接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等已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尤其是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影响。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方面,我国一方面积极进行环境质量保护,但是另一方面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仍居世界的前几位,承受国内和国际的与日俱增的压力,这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点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产业融合则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产业融合是推进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其中食品业、纺织业、一般机械制造业、日用化工业等已成为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支柱产业,是就业和民生的主要领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沿袭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呈现“两高”、“四低”和外需的典型特征:主要依赖高投资率、高投资率前提下的高投资增长率,主要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和低资金成本,依靠外需拉动进行数量扩张。这种发展方式造成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资源枯竭、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扩散性的技术创新,其作用是通过原有的产业边界,降低传统行业间的进入壁垒,为企业提供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巨大商机,有利于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行业规则、管理体制。因此,产业融合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使企业创造制度绩效,形成开放性的产业融合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日趋明显。 基于我国国情,实现产业融合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因为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传统制造业撑起了区域经济的脊梁。我们不能照搬一些国家用高端产业来完全取代传统制造业的老路,而只能通过新旧产业的交互作用,融合渗透,逐步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体系,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传统制造业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和成功经验 传统制造业内部重组融合,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由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3家国有企业重组而成。重组当年,在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依然实现销售收入610亿元,同比增长6%。今年1—5月,集团销售收入达到525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全部翻番增长。今年6月,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了自己在未来5到10年的战略规划:立志打造全球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装备制造集团,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进入世界500强。 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融合,拓展新的产品和市场。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传统制造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推出了新产品,实现了装备现代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近两年来,山东一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信息产业嫁接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最大的花生油专业生产企业——山东鲁花集团,建立了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字化服务的ERP系统,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省时高效;实现了对分厂、分公司的随时监控和精细管理,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2009年,山东鲁花集团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应用示范企业。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2015-05-21黄胜汇编 本文内容汇编自网络上关于《中国制造2025》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全面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 1)《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2)《中国制造2025》的六大核心解读 3)《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CAD的期望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 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 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 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 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 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 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 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 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工信部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当前,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决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都体现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和关键领域。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而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模式的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

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500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地对消费者满足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弘利遴选)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产业链关系的重组和服务增强来实现整体制造业的提升。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低交易成本和大规模的资源调度能力,为更新的制造业模式打下了基础。共享经济所衍生出的共享制造,就是网络经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要发展“分享经济”,所谓分享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