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音乐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8.50 KB
- 文档页数:12
从韩愈文录看潮州音乐的演化与流播作者:庄庆生来源:《神州民俗》2017年第06期[摘要]韩愈在潮州当了八个月的刺史,在唐代潮州音乐的流播上给我们留下几条实证。
有关潮州音乐的文字记载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之”、“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等。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唐代潮州音乐的流播是与宗教祭祀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证明了韩愈莅潮之后,已接触到潮州音乐,且有一定的印象,这些对我们了解唐代潮州音乐的流播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韩愈文录;潮州音乐;演化与流播一、韩愈文录及潮州音乐的源起和演化韩愈在潮州当了八个月的刺史,他兴教育,除民害,做了不少好事。
他在唐代潮州音乐的流播上也给我们留下几条实证。
在他的多篇祭文中,如《鳄鱼文》《祭止雨文》《祭界石文》《祭大湖神文》等,有关潮州音乐的文字记载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之”、“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等。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唐代潮州音乐的流播是与宗教祭祀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其中的吹击管鼓即是武乐,奏音声则是文乐,而文乐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庙堂音乐。
这些文录是仅有而宝贵的,它证明了韩愈莅潮之后,已接触到潮州音乐,且有一定的印象,这些对我们了解唐代潮州音乐的流播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拟就唐代以来潮州音乐(主要是锣鼓乐和庙堂音乐)的演化与流播谈点看法。
韩愈文录所记载的唐代潮州音乐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的情况,突出说明了潮州宗教音乐(主要是佛教音乐,即现在所谓的庙堂音乐)在潮州已相当普及,佛教音乐已成为潮州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佛教音乐之外,潮州孔庙祭祀音乐也是唐代雅乐的生动遗存。
(一)潮州音乐的起源宋代潮州曾出现一种祭孔的大成乐。
据饶宗颐先生在海外搜集到的《永乐大典·三阳志》中记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圣庙大成殿,恢复旧制云:自宋以来,潮城孔庙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举行祭孔典礼,演奏大成乐。
所用乐器有编钟、编罄十六枚、琴自一弦至九弦共十张、笙、瑟、凤箫等,初由士子执器登歌、至淳熙年间由民间乐工演奏……。
浅谈潮剧中二弦的定弦特点与指法作者:杨穗丰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2期摘要:潮剧是潮汕地区具有文化特色的剧种,它富有独有的风格,也是一种古老剧种之一。
潮剧中的音乐极富地方色彩,其中的二弦在舞台伴奏上起了领奏的作用。
在潮剧伴奏中,二弦有着独特的演奏方式和定音技巧。
本文将介绍潮州二弦的定音特点与指法,旨为潮州音乐爱好者和同行探讨经验。
关键词:乐器领奏二弦定弦指法二弦,在潮剧伴奏中称为头弦,执掌头弦的人称为头手(音乐首席)。
二弦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之一,也可以称为民族器乐百花园中一支独特的奇葩。
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它并非一般弓弦乐器的五度定弦,而是固定为四度定弦,“C、F”(下调51弦)。
一、潮州二弦的定弦特点潮剧领奏乐器二弦定弦以“C、F”,是其它引弓弦乐器所不具备的定弦特点。
潮剧的调式分为“轻三六” 调、“重三六” 调、“活五” 调、“反线” 调等。
潮剧独有的调式造成潮剧的领奏乐器(即潮州二弦)具有其独特的定弦特点。
(一)“轻三六”调是以“6、1、3、5”音为主要音群组织而构成旋律的调式,“轻三六”调多用于欢乐跳跃的曲调,表现出欢快的气氛。
那么二弦在演奏上就要多用外弦的“1、2、3”音,因为外弦的“1、2、3”音发音比较明亮清脆,能较容易地演奏出欢快的乐感。
而内弦的“6”音也较为常用,体现出“轻六”的特点。
(二)“重三六”调是以“7、1、2、4”音为主要音群组织而构成旋律的调式,“重三六”调多用于庄穆、沉重、激昂的气氛,相比“轻三六”调来说,二弦的演奏风格就大不相同了。
这是因为二弦内弦的“1、2”音发音后,音色沉厚而有韵,再加上弓指力的配合,能达到庄穆、沉重、激昂的效果。
而内弦的“7”音,也正体现出“重六”的特点。
(三)“活五” 调是潮剧中最有特色的调式,也叫“秋五”调。
其中,“五”指的是乐谱二四谱的“五”音(即简谱的“2”音),“活”是指弹奏乐器演奏中的活指或揉音的意思。
潮剧中的二弦演奏“活五调”也是潮剧伴奏中的特色之一。
狮子戏球(潮州弦诗乐)-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简介狮子戏球是潮州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华南民间艺术的瑰宝”。
在晋朝时期,潮州狮子舞的雏形已经存在,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狮子戏球作为潮汕弦诗乐(一种以弦乐为主的民间音乐)的一种表演形式,被传承至今,一直备受民众喜爱。
随着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狮子戏球逐渐形成了多个地区特有的表现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广东花城版狮子戏球。
花城版狮子戏球的特点花城版狮子戏球是潮州狮子舞中的一支代表性派系,主要在清远、佛山、广州等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它的特点是狮头大、身体长,具有神态自在、行动灵活、动作优美的特点,以及音乐和舞蹈的精湛结合。
花城版狮子戏球是以原创的形式推出的,在音乐、舞蹈、剧情等方面突出了狮子戏球的特色。
花城版狮子戏球音乐的特点潮州弦诗乐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一种重要类型,花城版狮子戏球采用的是潮州弦诗乐中的“八音”编码方式。
八音包括:高挑、低吟、中调、互吹、哨鸣、板妞、抽弦和满音。
这些编码被提炼出来作为狮子戏球的伴奏乐器和表演音乐配乐。
伴奏乐器包括板锣、大鼓、小鼓、笙、唢呐、二胡等。
在表演过程中,乐器舞动和歌声交织,激起了参与者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使整个表演达到了一种舒适、自然且具有原味的状态。
音乐鉴赏教学提纲花城版狮子戏球表演的节奏感与旋律节奏感: 狮子戏球音乐的节奏感极为强烈,让人能够感到放松、舒适,也能感受到狮子戏球的力量和灵气。
节奏鲜明、强烈的音乐特点使花城版狮子戏球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和质感。
旋律: 花城版狮子戏球的旋律多样,主题旋律稳定、优美,分散旋律具有高歌舞性。
其中,潮州弦乐中的八音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表现出了一种稳定、整洁、高雅且不失华丽的曲风。
花城版狮子戏球与中国传统文化狮子戏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其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古朴、深厚特点,也通过其剧情、动作使表演具有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的探讨广东音乐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乐器演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广陵散》到《潮汕序曲》,从岭南音乐到粤剧,广东音乐在民间和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国内外音乐文化的混杂和变革,广东音乐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一方面,广东音乐的流传渠道和受众趋于单一化。
传统的广东音乐大都是由一些老一辈的音乐家传承下来的,而且传承过程中都注重口传心授,也就是说并没有完全系统的记录下来。
这导致一些珍贵的广东音乐作品很难被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下去。
此外,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和逝去,这些老一辈音乐家的音乐技艺和理论也许慢慢流失,使广东音乐产生了一定的断层。
同时,随着现代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竞争,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的广东音乐的认知度也变得越来越低,导致广东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广东音乐的革新与融合也在不断进行。
随着现代音乐风格不断涌现,广东音乐也在尝试融入新的音乐元素,如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此外,广东音乐还在与其他地区的音乐进行对话和交流,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音乐特色。
例如,广东音乐与西南的民族音乐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岭南民谣”,给现代音乐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发展方向。
面对广东音乐的挑战和机遇,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音乐资料数据库,并进行系统的记录和整理,以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传承。
其次,应通过在各种音乐教育渠道中加强广东音乐的推广,包括在小学、中学、大学和艺术院校等教育中引入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可以在社会和地方政府层面上建立广东音乐的音乐学术和人才培训机构,通过举办各种音乐交流和历史研讨等活动,增强广大人民对广东音乐的认知和兴趣。
总之,广东音乐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音乐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但通过创新和传承,广东音乐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潮汕英歌舞的文献潮汕英歌舞是中国华南潮汕地区流行的一种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它融合了音乐、歌唱和舞蹈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潮汕英歌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探讨。
一、潮汕英歌舞的历史渊源潮汕英歌舞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潮汕地区(包括广东省潮州市和汕头市),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潮汕地区历来以商业繁荣和文化多元而闻名,这也为潮汕英歌舞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潮汕地区吸纳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如传统京剧、曲艺等,同时又融入了地方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潮汕英歌舞。
二、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形式潮汕英歌舞通常以戏曲演出形式呈现,分为“大戏”和“小戏”两种。
大戏是主要的演出形式,通常由一支戏曲剧团演出,剧情深奥、唱词较长。
小戏则更为灵活,艺人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表演,剧情简练、唱词凝练。
在潮汕英歌舞中,舞蹈是重要的表演元素。
舞蹈动作优美,富有韵律感,常常以手势、动作等形式表达情感和剧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三、潮汕英歌舞的艺术特点1. 音乐表演精湛:潮汕英歌舞注重音乐演奏的精细和表达的情感。
演出中常常有音乐家现场演奏潮汕传统乐器,如琵琶、二胡等,为演出增加音乐韵味。
2. 精彩舞蹈编排:潮汕英歌舞舞蹈动作精确、协调,并且形式多样。
舞者通过舞蹈动作的运用,向观众展示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3. 丰富的舞台场景:潮汕英歌舞在舞台设计中注重细节和创意。
舞台布景多样,如街头巷尾、乡村田园等,为观众营造了浓厚的地方氛围。
4. 寓教于乐:潮汕英歌舞在演出中常常融入一些教育意义的元素,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正能量。
这使得观众在观赏演出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一些积极的启示。
潮汕英歌舞作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形式,不仅在潮汕地区广受欢迎,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传承地方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的载体。
总结起来,潮汕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凭借其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关于潮剧研究的几点思考□张露丹/文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内涵丰富、百花齐放。
然而,同样是发源于广东省内的戏曲,粤剧与客家汉剧广为人知,声名远扬,潮剧则相对不怎么被人了解。
即便在相关学术论著中,有学者提及潮剧,也多是包含在“地方戏曲”中被一笔带过,较少着墨。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潮汕地区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该地区并覆盖了原本的土著文化,极大地推进了潮汕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
戏曲音乐没有相关文字记载,传承难度较大;其二,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潮剧的主要受众仍是懂得潮汕话的当地人或海外移民,因此对该方言不甚了解的人群则较少留意与关注这一剧种;其三,潮汕当地方言属闽方言系统的潮州方言分支,其本身难度系数较高,潮汕不同地区及族群间所说的方言差异较大。
潮汕有句俗语叫“学佬话”,意为即便是潮汕人也不敢说自己精通潮汕话,也要“活到老学到老”。
潮汕地区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别的地区的人呢,这也限制了潮剧的传播。
基于此,本文提出关于潮剧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期促进潮剧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
1 基于“家门口的田野”思考潮剧研究方法过往对本土传统民间音乐进行实证性研究与田野考察时,多数以《民间音乐采访手册》中的方式方法为指导进行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方法的引入,学界对民间音乐的概念定义及研究范畴也有了新的认知与反思。
起初,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较多关注的是非西方的音乐文化现象,其研究方法与作业方式主要建立在研究者面对的是全然陌生的文化环境的前提下。
研究者被要求本身不太了解所要进行研究的文化的状态。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显然已经有了不同于过往研究所框定的视野、立场和态度。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国学术社会进入到后殖民主义时期。
这时期,人类学提出了一个新词,即“家门口的田野”(study at home),研究者可以做“家门口的研究”。
自此之后,该概念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于其他学科研究中,界限日益模糊。
浅析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作者:陈韵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8期摘要: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筝派中优秀且有代表性的曲目。
本文从乐曲的调式、板式结构,弹奏技法和音乐风格特点等几方面来分析介绍此曲,把传统流派音乐知识与演奏技法相互结合详尽分析,希望能给演奏者一些帮助,更为准确地诠释这首风格韵味独特的潮州筝乐作品。
关键词:潮州筝派重三六调头板拷拍三板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013-02中国古筝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迁移、战争等原因,古筝逐渐由发源地向全国流传,并结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说唱、戏曲、方言等地方元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无论从弹奏技法和音乐风格上,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各具特色的流派中,潮州筝派是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南派筝的主要流派之一。
一、潮州筝派的风格特点潮州筝派有着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潮州筝派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丰富的土壤。
潮州地区人民利用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融合了自身与外界各异的音乐风格及特色,形成了热情、音乐古朴、平和独特的演奏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潮州筝派吸收了潮州地方音乐民歌、方言、小调等民间的音乐养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
它的形成与当地地理、人文、民俗、音乐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使其创作出来的大量筝曲有着浓郁的潮州音乐特点。
《寒鸦戏水》是一首极富有潮州地方音乐风格特色的乐曲,也是潮州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它的旋律清丽婉转,曲风温文尔雅,优雅地描绘出了寒鸦在水中自由嬉戏、悠然闲适的景象,乐曲中运用轻快、连贯的左手滑、按、颤等技法凸显了潮州音乐的调式特点。
这首乐曲就采用了潮州音乐特有的“重六调”演奏,它的调式色彩变化丰富,使其旋律产生了浓郁的潮州民间地方音乐色彩,别具一番意境。
对分析《寒鸦戏水》这首乐曲,更能深刻了解潮州民间音乐的旋律色彩变化和调式调性色彩变化的特点。
潮汕文化的调查报告潮汕文化的调查报告潮汕,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圈。
潮汕文化是潮汕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潮汕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潮汕饮食文化潮汕地区以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潮汕菜以清淡、鲜美、口感独特而著称。
其中,潮汕牛肉火锅、潮汕潮州粥、潮汕砂锅粥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潮汕人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追求原汁原味的美食体验。
潮汕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制作上,还体现在餐桌礼仪和用餐习惯上。
例如,潮汕人喜欢用小碟子装饭,注重尊重食物,倡导与人共享食物的习俗。
二、潮汕音乐与戏曲潮汕音乐与戏曲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剧是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被誉为“东方歌剧”。
潮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悠扬的音乐旋律吸引了众多观众。
潮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演员们通过身体语言和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潮剧不仅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三、潮汕建筑与艺术潮汕地区的建筑和艺术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而著称。
潮汕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空间布局和装饰细节。
潮汕木雕是潮汕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雕刻木材来表达寓意和美感。
潮汕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题材而闻名,被誉为“东方雕刻艺术的明珠”。
四、潮汕传统节日潮汕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潮汕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体现。
其中,潮汕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潮汕年”。
在这一天,潮汕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烟花、祭祖等。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独特的习俗。
五、潮汕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潮汕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潮汕文化面临着被忽视和淡化的危险。
潮剧研究报告潮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市潮州地区。
潮剧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优秀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将从潮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潮剧起源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历史上,潮剧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大众娱乐的一种主要形式。
潮剧不仅在福建地区深受欢迎,还远播至海外华人聚居地。
在20世纪初,随着潮汕人民的移民潮,潮剧传播至东南亚地区,成为海外华人的文化特色之一。
潮剧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唱腔和舞蹈等方面。
潮剧音乐丰富多样,既包括精细的器乐演奏,也有高亢激昂的歌唱。
潮剧的唱腔独特华丽,以潮剧腔为基础,融合了福建八琼腔、闽南腔等多种腔调。
而潮剧的舞蹈则以灵动婀娜、优美舒展为特点,通过舞动体现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潮剧还注重表演细节的把握,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以及服饰、道具等方面的精致设计。
潮剧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作用。
首先,潮剧作为中国民族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潮剧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潮剧剧目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道德观念等,都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再次,潮剧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旅游的发展。
潮剧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欣赏和学习,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潮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年轻观众的缺失是潮剧发展的一大问题。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样化的娱乐选择,导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关注度下降。
其次,潮剧的创新和现代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如何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审美趋势,使潮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是摆在潮剧面前的重要课题。
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演奏技法比较研究文/王夏婕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弹拨乐器,有着两三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语言、风俗尤其是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筝乐风格和流派。
在我国东南部的闽西南、粤东三角地区,不仅史上就广泛流行着古筝音乐,而且还较为集中地分布着三个风格古朴优美的古筝流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福建筝派。
潮州音乐优美、细腻,风格鲜明,韵味浓郁,广泛流行于潮汕各县,以及东南亚一带。
传统的潮州筝主要用于“细乐”(潮州音乐中的一种以琵琶、筝、小三弦为主的小型合奏形式)。
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丰富,潮州筝逐渐开始作为独奏乐器演奏[1]。
客家筝,又称汉调筝,作为一个重要的南方筝派,主要流行在广东、闽西南地区,特别是大埔、兴梅等地的客家一带,以及海外的华侨聚居地。
客家筝是客家“丝弦音乐”中的主要乐器,还出现在民间合奏形式“清乐”中。
客家筝风格古朴雅致,讲究“一音多韵”[2]。
与潮州筝、客家筝相比,福建筝似乎并不那么广泛地为人们所熟悉。
福建筝较为集中地流行于客家语系的永定、上杭等闽西地区和闽南语系的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县。
在这些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古乐合奏”中,古筝作为主奏乐器起着重要的作用。
福建筝古老朴素,风格清奇淡雅[3]。
作为传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福建筝派都具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演奏风格。
这三个来自于当地民间器乐合奏中的古筝流派,在与其他民间器乐长期的合作中,受到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演奏形式,其中包括一些演奏中常用的变奏手法、板式结构和演奏技法,这些都是体现流派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主要针对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福建筝派的演奏技法做一次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
对于流派演奏风格的体现,除了板式结构和常用变奏手法之外,演奏技法的运用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由于在演奏中运用的变奏手法的不同,根据变奏中常用的运指特点,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福建筝派也相应地派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和演奏习惯。
广东汕头潮阳英歌舞蹈艺术特色研究一、引言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是闻名中外的侨乡,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潮阳的文化艺术中,英歌舞蹈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英歌舞蹈在潮阳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承,展现了潮阳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潮阳英歌舞蹈艺术特色的研究,探讨它的源起、特点以及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二、潮阳英歌舞蹈的历史渊源潮阳英歌舞蹈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代。
据考证,明代中后期时,潮州迎娶新娘或祭祀神灵时就有英舞表演,英舞是取自当地的传统庙会艺术形式,之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过去,潮阳英歌舞蹈主要是以祭祀神灵、庆祝婚礼、迎接贵客等场合表演,以其饶有情趣的舞姿和婉转动听的歌声,深受人们喜爱。
三、潮阳英歌舞蹈的特点1. 精湛的舞蹈技巧潮阳英歌舞蹈以舞蹈技巧高超为特点。
舞者肢体的舞动十分协调,舞姿矫健而优美。
他们能够轻松地完成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舞者们还注重舞蹈中的气息和韵律感,将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2. 独特的服饰和道具潮阳英歌舞蹈在服饰和道具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舞者们身着精美的传统汉服,配以绣花鞋和发饰等,彰显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舞蹈中常使用花灯、纸扇等道具,增添了表演的视觉效果。
这些服饰和道具不仅美观,而且寓意深远,传递着潮阳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愿。
3. 富有潮阳地方特色的题材潮阳英歌舞蹈的题材多半取材自当地的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
其中,海洋文化是潮阳英歌舞蹈的一大特色。
潮阳地处海滨,舞蹈中经常描绘海上渔夫生活、捕鱼场景以及海上的波澜壮阔。
同时,潮阳英歌舞蹈还表现了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潮剧中的角色形象、音乐和舞蹈形式,都融入了当地独有的风格和气息。
四、潮阳英歌舞蹈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潮阳英歌舞蹈作为潮阳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也对地方文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潮阳英歌舞蹈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43 •20世纪潮州二弦传承谱系研究屠金梅摘要:潮州二弦是潮剧伴奏和潮州弦诗乐的领奏乐器,20世纪由于潮剧和潮州 弦诗乐的繁荣和普及性,潮•;山地区涌现出杨广泉、王安明等众多知名的潮州二弦演 奏家。
文章通过对潮州二弦演奏家和潮汕地区本土音乐研究专家的访谈,结合相关 文献,对20世纪潮汕地区潮州二弦演奏传承的脉络、代表性演奏家的创新点、潮州二弦演奏风格的衍变作一总结。
关键词:潮州二弦;潮剧;潮州弦诗乐;“头手师傅”;杨广泉;王安明D01:10. 3969/j.issn.1008 -7389. 2020. 03. 004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389(2020) 03 -0043 - 12前言潮州二弦在潮汕当地称为二弦,由于广 东、福建两省有多种地方拉弦乐器称之为二 弦,如福建南音的二弦,广东音乐“硬弓组 合”时期的二弦,为了加以区别,笔者称其 为潮州二弦,下文统称为二弦。
据文献记 载,二弦产生约有200年时间,它于20世 纪初期逐渐取代“竹弦”,成为潮剧伴奏和潮州弦诗乐的领奏乐器。
潮剧伴奏中二弦演 奏者被人们尊称为“头手师傅”®,他主管 弦乐领奏,并负责吹唢呐,在乐队中地位较 高,仅次于锣鼓先生,收人也相应比较高。
“老正顺”的头手师傅王安明,印象中他总是穿西装,戴白草帽,雇着个帮工随时听候使唤,过点背行李,烧茶点烟;戏班设有个专职提醒这些大师傅,快到师傅的戏了,就跑到茶楼或烟馆来请,并盯着师傅回去,安明享受的收稿日期:2019 -06 -26基金项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广东民间拉弦乐器与乐种关系研究”(17YJC60083)。
作者简介:屠金梅(1982 -),女,博士,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①“头手师傅”必须同时熟练掌握唢呐演奏技巧。
关于潮汕英歌舞的文献
潮汕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结合了音乐、歌唱和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虽然潮汕英歌舞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关于潮汕英歌舞的一些文献资料。
1. 《潮汕音乐文化研究》(作者,黄艳芳),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潮汕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对潮汕英歌舞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研究。
它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对于理解潮汕英歌舞的演变过程非常有帮助。
2. 《潮汕英歌舞的表演艺术研究》(作者,林宏),这本书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深入研究了潮汕英歌舞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
它分析了潮汕英歌舞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和歌唱技巧,揭示了其独特之处,并对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
3. 《潮汕英歌舞的社会功能研究》(作者,李晓明),这本书探讨了潮汕英歌舞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它分析了潮汕英歌舞在社会团体、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贡献。
4. 《潮汕英歌舞的保护与传承》(作者,陈明),这本书关注
潮汕英歌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它介绍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保护项目,并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潮汕英歌舞,以确保其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价值。
除了以上提到的书籍,还有一些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也涉及了
潮汕英歌舞的相关内容。
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从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
中获取。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潮汕英歌舞是一种地方性的艺术形式,相关的文献可能相对较少,但通过综合研究和深入了解潮汕文化,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潮汕英歌舞的独特之处。
潮汕方言歌谣的研究和传承作者:蓝玉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潮汕方言歌谣是以潮汕方言为载体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具有明显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广泛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及汕尾市海陆丰一带。
潮汕方言歌谣反映了潮汕老百姓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是潮州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潮汕方言;歌谣;潮剧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156-01潮汕方言歌谣的研究和传承对海内外每一个潮人及潮人的子孙后代有着深远的意义,本人曾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如今又身为潮州文化研究者,以自身的实践和体会做出分析。
一、潮汕方言歌谣的现状分析潮汕方言歌谣起源于潮州民间,盛行于清末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推普活动的积极开展,方言的公共活动空间日渐缩小,多媒体的宣传及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局限,让很多方言文化逐渐弱化,潮汕方言歌谣也随之淡出很多潮汕人的记忆,有的潮汕青少年甚至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说不出一段流利的潮汕话,更不用说潮汕方言歌谣了。
有专家这样指出:“潮汕人是广东三大族群之一,潮汕话是潮汕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是潮汕文化的载体。
潮汕人虽然遍布海内外,但通常凭着一口亲切的潮汕话,这些潮汕游子便能走在一起——潮汕话对于潮汕人身份的认同感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早在10年前,潮剧、潮州音乐就已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二、合理利用网络多媒体,把潮州方言歌谣搬上“时代舞台”潮汕歌谣先驱邱玉麟先生于1929年编辑出版《潮州歌谣》一书,堪称开山之作。
同年出版的还有金天民的《潮歌》,昌祚、鸣胜合编的《中国歌谣集成》,王云昌、孙淑彦的《潮汕歌谣选注》等,正因这些珍贵的书籍把潮汕老百姓的口传文化用文字记载下来,才能让潮汕方言歌谣留存至今。
然而,留存不代表能够传承,21世纪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多媒体时代的来临,迫使每一个热爱潮汕本土文化的人们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用更合主流、更有传播力度的媒体方式,把祖祖辈辈留下的文化精髓——潮汕方言歌谣搬上“时代舞台”。
潮汕音乐的研究指导老师:王晓莉2005级高二(4)班陈跃、董明东、杜广伟、陈沛钊、杜绍跃、林茂龙、陈烁【研究背景】潮汕是美丽的海滨邹鲁,这里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孕育出了让人百听不厌的潮汕音乐。
潮州音乐是潮州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
有一句风雅的话在人世间流播:“凡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凡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乐!”同天下潮人一样,我们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潮汕音乐情结。
作为潮汕人民的我们就应该了解我们本地特有的文化,感受它带来的乐趣,让它逐步充实我们的生活,这对于我们当代的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在这些原因的推动下,我们小组八人及导师带着对潮汕音乐的好奇心,开始了研究和礼教潮汕音乐,聆听、感受并学习潮汕音乐,并从中受益匪浅……【活动计划】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访问专家、调查等形式,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整理材料和信息,制作课件展示材料,完成调查论文,请指导老师修改,整理或完成活动。
1)任务分工陈跃:计划活动,完成资料总结和论文董明东:完成课件制作王沛钊、杜广伟、林茂龙:查阅资料,寻找优秀作品杜绍跃、陈烁:访问专家,进行调查2)活动步骤:分三阶段实施阶段时间(周)主要任务阶段目的一7-8 查找朝山音乐的历史初步了解潮汕音乐二9-12 聆听感受潮汕音乐进一步了解潮汕音乐三13-17 总结、讨论写成论文,完成总结3)预期成果:论文,调查报告表达形式:课件展示、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活动过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潮汕音乐观看、聆听相关著作大家一起讨论相关问题【研究成果】潮州音乐是别具特色的地方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品种多样、美妙悦耳,是潮州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学习和了解潮汕音乐对于了解潮汕文化,促进汕头文化事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此我们小组借助学校此次举行的课外研究活动进行了本次探究,我们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本活动的资料进行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亲自学习本地的音乐等,从中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本地音乐文化,加深入了解了家乡的音乐文化与历史。
(一)潮汕音乐的历史渊源潮州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绵远的源流,是个多乐种、多形式的音乐大家庭,其中每个乐种有每个乐种的历史,各乐种中的每一种形式又有每一种形式形成及延续的历史。
(1)潮乐乐种的历史渊源1.潮州弦诗乐,可以说是潮州音乐的母体音乐形式。
潮州锣鼓乐、佛乐、笛套乐都接受了整个(除二弦外)的弦诗乐队;细乐、外江乐等也是在弦诗乐队的土壤中成长的。
可以说,弦诗乐是潮州音乐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它与唐宋的古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2.潮州锣鼓乐,从其牌子套曲来说,都是宋元及明代的戏剧音乐。
潮州锣鼓经的出现,完全可以推及宋代。
但是宋元及明代的戏剧音乐,还不等于大锣鼓。
因为戏剧的锣鼓乐,没有大锣鼓这么多的大锣、大钹及大笛,也没有上街游行的形式。
所以也没有现在大锣鼓这种“长行套”的乐曲形式。
大锣鼓的形成,既有戏剧音乐的主要成分,又吸收了原来潮州的游行花灯锣鼓,增加乐器、提高器乐的表现力而形成的。
就大锣鼓这种形式的形成,现在能追溯的,只能追到清末的欧细奴,他是清朝潮州戏园的监管官,成天都听戏,把所有的戏出都听到熟透。
辛亥革命之后,他的监管官就当不成了,于是转而教习戏剧锣鼓。
经过几代人的补充发展,就成了现今的潮州大锣鼓。
据潮州著名的锣鼓师陈松先生自述,他是大锣鼓的第五代传人。
陈松先生是1898年出生,1963年去世,照此推算,真正形成潮州大锣鼓这种形式,也就是清末民初的事了。
3.潮州细乐,就形成三弦、琵琶、古筝这三件乐器的合奏形式,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洪沛臣先生。
他是潮州一名古董商人,音乐素质极高,善琵琶、瑟、笙等多种乐器,他常到国内各地及南洋做生意,也到处以乐会友。
自他始,在潮州与筝家郑祝三、三弦名家陈子栗三人以三弦、琵琶、筝合奏。
各乐器有各乐器的句逗和奏法,但合起来却非常好听,所以深得其趣,众称“三友”。
洪与郑还把他们合奏的首本乐曲《古调劲套》,分别制订琵琶和古筝详订谱,并各自收徒教习,于是在潮州传下来这种三弦、琵琶、古筝的合奏形式,近人把这名为“细乐”。
就细乐这种形式在潮州推广的年代来说,也是清末民初的事。
但就他们所演奏的《古调劲套》及其他“劲套”、“软套”等乐曲而论,却都是一些古曲。
就三弦、琵琶、古筝三件乐器的合奏形式来说,在国内也不是自洪沛臣先生始。
北方早有“弦索十三套”的演奏形式,其中三弦、琵琶的演奏法,与洪先生所教有相似之处,洪先生可能曾涉足过弦索十三套。
4.潮阳笛套古乐,比较明确是宋末和明代传来潮阳的宫廷音乐。
就其中的乐曲、乐器和演奏技法来看,则可能与唐朝大曲有渊源关系。
5.潮州的道乐,据传古代也有潮州自己的道乐。
但此后潮州的道教衰微,道观及田产有的变卖,有的被占,有被官占的、也有被民占的。
道观既没有了,出家道人也没有了,只有一些在家的道教弟子,道教意识慢慢淡薄,逐渐与佛教融合蜕化成一些专做功德、追荐亡灵的经师,名叫“司(潮语读西)工”,为了谋生,佛经、佛乐、民间歌谣之类,拿来照用。
近些年来,有些道观又恢复了,但用的已经不是原先潮州的道教音乐。
而是引用些外地道观的音乐了。
6.潮州的佛教音乐,有两套唱腔,一套是明以前就从福建传入潮州的香花板。
此套唱腔有忏板、赞偈、佛曲、金刚卷及焰口等类,乐曲近300首。
由于在潮州流传的年代久远,其范围又广阔,遍及粤东和闽南,所以分支较多。
各支唱板的乐曲有同有异,主要有潮安腔、潮阳腔及惠来腔等。
另一套是禅和板。
此唱腔是清代乾隆元年(1736),延请罗浮山华首台密因和尚来潮州主持开元寺时,他把此唱腔带来开元寺传唱的。
于清咸丰年间,此唱腔又传到民间的念佛社和善堂。
此唱腔有近百首乐曲,可以完成各种大小法会。
7.潮州外江音乐,是指自江苏、浙江、淮河流域一带流传到潮州的音乐。
戏剧称“外江戏”,音乐称“外江音乐”,锣鼓乐称“外江锣鼓或苏锣鼓”,佛乐称“外江板佛乐”。
外江音乐之传来潮州,不是某一年代、某一历史事件而成其事,应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迁移事件。
其起始应在南宋年间。
南宋时杂剧和民间百戏、民间音乐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福建、广东沿海富庶的地方是南宋的大后方,也随着苏杭的发展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自然要比北宋方便些、频繁些。
北宋时产生于温州的南戏,至南宋时盛行于临安等城市,并且向南方传播。
据《漳州府志》卷三八载,南宋时,朱熹的门生陈淳(1153—1217)给漳州知府傅伯成的一封信,建议禁止当地农民结集演戏。
这封信,除了说明当时南戏空前发展之外,也提供南宋时,南戏从苏杭经福州南下,播及漳潮的有力佐证。
外江戏及外江音乐在潮州于清末民初一直盛行,到20世纪50年代才渐告衰落。
现在,除个别地方还有外江乐存在之外,大多数的外江乐已经溶化在潮州音乐乐种的各种形式之中。
(2)绿色的旋律-潮州音乐缘于一种共识——潮州音乐乃华夏正声,是中国民间音乐之精粹,中国音乐界有识之士对潮州音乐的认同,已经从视听层面的欣赏,走向文化内涵的探求。
2002年,潮州音乐进入北京国际音乐节,掀起了“潮乐热”;2003年早春天气,潮州音乐绿色的旋律又在首都的晴空振林木、遏行云,令中国音乐界叹为观止。
潮州音乐魅力何在?潮州音乐是潮汕民间音乐的总称,包括锣鼓乐、笛套古乐、细乐、庙堂音乐、弦诗乐和汉调音乐等六大类,流行于粤东、闽南、沪、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上潮人聚居的地方。
据考证,潮州音乐的渊源直可上溯隋唐,唐宋是形成期,明清是成熟期,迨至清末,演变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丰富性、多样性、普及性浑然一体。
尤为可贵的是,悠久的历史、绵远的源流没有成为创造的桎梏,潮州音乐始终在汲取、在借鉴、在融会,甚至在嫁接。
经典名曲《抛网捕鱼》便改编于正字戏《二度梅》,七十年代的《春满渔港》、《欢庆》和世纪之交的《跨海长虹》更是横空出世的新制作。
人们出于思古情怀,陶然于隋唐绝响,或者豪情盈胸,欣然于华夏正声,都乐意将潮州音乐称作“活化石”。
事实上,潮州音乐具有两种文化形态:它是古典的,它有着与山河共在、同日月齐辉的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它又是鲜活的,它以不断创新成就了寒松霜竹般的生命力、朝华夕秀般的清新感。
可以说,潮州音乐溯古涵今,经久弥新,兼有历史感与现实精神,既是千秋遗韵,又是一代新声。
考察潮州音乐的人文品格,我每每惊叹它的博大与兼容。
有专家认为,潮州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品种最丰富、器乐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乐种。
此言不虚。
潮州音乐中有六大类又诸多分类,门类繁多,品种齐全,调体丰富,变奏复杂,手法多样化,是为博大;而内容不同、载体迥异,犹能共枝同林,是为兼容。
据归纳,其一、雅乐和俗乐共处。
就来源而言,有宫廷的,有庙堂的,有草野的;就内涵而言,有典雅的,有宗教的,有俚俗的,几经演变居然熔为一炉,雅乐俗化,俗乐近雅。
其二、室内乐和广场乐并存。
寻常时节,乡村“闲间”、城镇巷头弦诗合奏,逸情雅致;节日喜庆,庭院小锣鼓、广场大锣鼓,熙熙然群体社会行为。
二者并行不悖,更相得益彰。
其三、独乐和众乐俱乐。
潮州音乐融化了潮人对审美的独特理解,孟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潮人答,“俱乐!”明月在天,海风送爽,谁家庭网络版院古筝悠扬,一曲《粉红莲》超凡脱俗,独乐之乐甚矣!而佳节新春,万人空巷争看锣鼓班游行,《八仙庆寿》的锣鼓点分明敲击着奔突的心,众乐之乐亦甚矣!其四、乐类乐曲中自我兼容。
潮州音乐令世人惊诧的是那雄浑粗犷的大锣鼓居然同雅澹温柔的弦丝乐融合得如此巧妙神奇,豪放时奔雷动地、激浪掀天,婉约处花明月暗、燕啭莺啼,真是刚柔相济,动静得宜。
潮州音乐的博大与兼容,时或透露出一种中庸的哲学意味。
潮州音乐虽然门类丰富多样,而旋律无大迭宕,似乎遵循着“允执其中”的原则;虽然调体表现性格,有宣叙咏叹,有哀乐悲欢,而情感的把握则讲究“中和';虽然手法灵活多变,吟、揉、绰、注,流畅如行云流水,起伏若骇浪惊涛,却似乎规避着“过与不及”。
这种哲学品位大概与潮人的总体文化相关,譬如潮州菜、工夫茶,不就讲究“德食”、“和饮”么?我以为潮州音乐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自然和谐。
无论乐曲本身,还是演奏格调,无不以天趣为最。
于是乎万类尽在其中,又各自独立,露往霜来,回黄转绿,浩然如风,沛然如水。
据称,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而不同”。
合奏,尤其是弦诗乐合奏时候,自然和谐既表现在各种乐器之间的默契,也表现在协调的同时各自保持不同的特色,即在音准、节奏、板数、音乐情绪一致的前提下,各种乐器可以通过“加花”手法显示自身独特的存在;另一种是“即兴变奏”。
合奏之际,追求的是群体配合的流畅和谐,而不强调技术层面上的高难度,即兴变奏使金石丝竹从某种戒律中解脱出来,比如演奏《景春萝》乐曲,由于该曲较为简约,普及率较高,乐手兴之所至,得灵于心,寓曲于手,获取参与之乐,自娱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