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澍田教授

  • 格式:pdf
  • 大小:400.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担当大任的医者

————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澍田教授

张澍田,山东聊城人,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曾入山东大学医学院198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副主编。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曾获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专业和研究方向是消化内镜介入(微创)诊断与治疗,如早期肿瘤的内镜下切除,晚期肿瘤的支架置入,肝硬化出血的结扎和硬化、溃疡病出血的内镜下止血,胆结石的内镜下取石,胰腺炎的内镜治疗等。

可以这么说,作为一名山东大学医学院二年级的学生,我是怀着一份激动与惴惴的心情,去拜访张澍田校友的。对于这位在国内消化内镜介入治疗技术领域颇有成就并早已担任著名的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的年轻有为的师兄,想必每个后辈同学心中都会有崇拜与敬畏的感受吧。

然而见面后的互致问候和密切的交流却让我如沐春风、惊喜连连,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句经典的阐述:“校友之间永远是没有距离的,同样的母校经历就像共同的血缘一样会将他们的心迅速联在一起”。张教授的热情平易、大气沉稳的气质和言语中深深的母校情怀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以“大任”为己任

象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入大学的普通学生一样,张澍田也是从一个当时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家庭中走出来的青年,张澍田的老家在山东聊城,他的父亲就是当地闻名的内科医生。14岁时,他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距家100多里地的重点高中。但报到后看到的宿舍却让他大吃一惊:30多个同学安排住一大通铺上,被子挨被子、人挤人,夏天无法支蚊帐,冬天无法取暖,厕所距离宿舍500米开外,整个大房间只有一个25瓦的灯泡,闪着昏暗的光。

陪他一起来的父亲看出了儿子的犹豫,便随手在一片纸条上写下了孟子的那段励志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段话不但打消了张澍田想转学的念头,也为他一生奋斗从医的历程定下了基调。

1980年,张澍田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他一直向往的山东医学院,一心继承父辈救死扶伤的事业和梦想,时至今日,回想起在母校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张教授还是非常诚挚地感激那时山医良好教风学风的熏陶,他告诉我:“老山东医学院的校风很传统,学风非常好,是一个做研究做学问的好地方,美丽的校园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特别适合年青学子涵养做人和学术的正气,让他们终生受益无穷。”八十年代初的山医校园,古老的校舍建筑中鼓荡着变革、突破和创新的激情,从老校长方春望教授、副校长苏应宽教授等到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基础和临床专家学者都焕发出蓬勃的学术生命力,教与学的相得益彰缔造了老医学院在文革后一个令人惊叹的复兴时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医学领域新的中坚力量。张澍田和他的同辈学友们默默地竞争着对医学知识的追求,同时也分享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培养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张教授还特别谈到了大学时代受到特别弘扬的两个校园偶像——张海迪和中国女排的事迹对他的影响,他说在学校张海迪事迹报告会和中国女排获得奥运冠军之夜的学生庆祝集会中,他都留下了激动和自豪的热泪,在当时这些真正的“校园偶像”身上他默默汲取着自己人生成长的养料,那就是:乐观、坚韧的生活精神和认真、协作的工作态度。

从医学院毕业后,张澍田以优异的综合成绩被北京友谊医院录用,考虑到自己动手能力较强,本想进外科工作,但是当时父亲却执拗地帮他选定了内科。工作没多久,张澍田觉得自己理论方面有欠缺,随即就确定了考研的大目标。

考研前没有一天假期,工作在医院急诊室最忙最累的岗位上,张澍田延续着他在大学中锻炼出来的“拼命”的能力,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学习超过18个小

时,一个月下来,体重掉了6公斤,他顺利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以同样的拼劲,张澍田只用了四年读出博士学位,优秀的天分和学业基础加上舍我取谁的“大任”意识让他不断超越自我。在成为北京友谊医院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后,他又在33岁和38岁成为友谊医院最年轻的硕导和博导,如今已是全国著名的消化医学专家和友谊医院最年轻的副院长。2006年,张澍田教授又与奥运冠军张怡宁和著名央视新闻栏目记者柴静一起当选为当年的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成为北京市医药界的骄傲。

以患者为支点

做消化科医生的最大特点是脏、苦、累,每天接触的病人中既有片刻不能拖延的急重症患者,又有传染性很强的活动期传染病人,干好这个专业首先要吃得起苦经得住累,这是张澍田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下级医生和学生的要求。

每天,他早上7点钟来到医院,先去病房看望重病人,再去院长办公室交接班;下午6点离开医院前,再去病房看望一遍重病人,一切处理妥善,这才放心回家。

身为内科医师,张澍田却不愿拘泥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模式,这源于他对患者、对学科的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临床医学世界先进技术手段的敏感和积极学习能力总能使他比别人更早地实现专业上的领先。

比如,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内科的急危重症,也是晚期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直以来在传统内科领域和外科领域都没有实现迅速有效和微创低伤的成熟治疗方案,张澍田在行医生涯的初期曾对此深感不安并反复钻研,他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让病人少受罪,好得快?

1994年,张澍田被派到香港深造三个月,消化内镜介入治疗新技术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第二年他再赴香港学习和考察并率先引进了多项世界先进的内镜介入微创技术与设备。从此,友谊医院的内科医师可以通过内镜介入方式,经口和自然的消化腔道深入病人的上消化系统,并在录像画面的指引下,精确而迅速地止住胃内大出血,也可以有效进行胆管取石、消化道内早期肿瘤的切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1999年底,张澍田又被派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消化疾病中心,跟随全世界内镜治疗胰胆疾病的先驱Peter Cotton教授学习高级内镜治疗技术。崭新的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