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村的调查与孙权家族陵墓辨析
- 格式:pdf
- 大小:466.79 KB
- 文档页数:4
高陵揭秘(六)作者:袁祖亮来源:《读书》2010年第11期六、东汉之葬制与二号墓中之文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东汉时期的葬制。
《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注引《汉旧仪》云:“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
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
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曹操是死的前一年建造坟墓的,虽然没有明载占地面积的数目,但从曹《遗令》中“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的记载看,与《汉旧仪》中的记载相符。
两汉帝陵深十三丈,而二号墓深十五丈,约合汉制三十四点五尺(汉1尺=0.23米)。
占地七百亩的陵地,除了皇帝之墓穴外,“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注引《汉旧仪》)的记载也与建安二十三年(二一八)六月曹操《令》中所述内容相符。
《令》云: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
据上可知,陵区的安排是这样的:皇后、婕妤及其亲属葬在帝穴之左右。
诸侯葬在帝穴的前方,卿大夫葬在帝穴的后方,规制虽然是这样安排,高陵及其周围的布局是否如此还未得到证实。
死于黄初二年的甄妃,即汉明帝的母亲,葬在帝穴之东,即西门豹祠以东今京广铁路东侧。
曹操非常喜爱的那位天才少年曹冲,十三岁亡故,曹丕称帝后将其迁葬高陵,并追谥为邓哀侯。
按规制应葬在帝穴之前方,即今高陵之东面,因未探察,至今还未得到证实。
关于地面的殿寝建筑问题,当初高陵是有殿寝建筑的,只是到文帝黄初三年(二二二)才废。
高陵当初的殿寝建在何方呢?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东汉诸陵殿寝方位便可推测。
《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注引《古今注》载,光武帝原陵:寝殿、钟皆在周垣内。
明帝显节陵:寝殿、园省在东。
园寺吏舍在殿北。
章帝敬陵:寝殿、园省在东。
园寺吏舍在殿北。
和帝慎陵: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
殇帝康陵:寝殿、钟在行马中,因寝殿为庙,园吏寺舍在殿北。
安帝恭陵:石殿、钟在行马内,寝殿、园吏舍在殿北。
顺帝宪陵:石殿、钟在司马门内。
寝殿、园省寺吏舍在殿东。
冲帝怀陵:为寝殿行马,四出门,园寺吏舍在殿东。
【重磅】全国名校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同泽女中2011-201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45分)一、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
(每小题3分)河南文物局提出确认曹操墓葬六大依据张波身为古代伟人,曹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墓到底在哪里?1000多年来,众说纷纭,谜团重重。
日前,国家文物局郑重公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传说中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该大墓的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曾数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
这批文物中,尤其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珍贵。
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
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
在追缴回的该墓被盗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
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
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经鉴定,他就是传说中的曹操。
做出这样的判断究竟有哪些有力证据呢?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高陵揭秘(中)】西安高陵重货中转场》四、二号墓葬中的两女子是谁?我认为曹操墓中的两个女子,可能是丁夫人和刘夫人。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引《魏略》曰:“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
刘早终,丁养子修。
子修亡于穰,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这里或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建安四年(一九九)杀死曹昂的张绣投降了曹操,曹操还封他为列侯,所以丁氏抱怨,遂哭泣无节。
“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
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
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
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
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丁夫人死后葬在许城南。
后来曹操病重,当其自虑不能复起时,叹息道:“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
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何在’,我将何辞以答!”(《三国志》卷五《后妃传》注引《魏略》)曹操的话十分明确,他认为自己一生没有其他负心对不起人的地方,唯一对不起的是丁、刘二位夫人。
为什么曹操觉得对不起丁、刘二夫人呢?这恐得从曹子修说起。
子修是刘夫人的亲生子,刘早卒,由丁夫人抚养。
子修为了搭救其父死在了南阳。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汉纪》五十四建安二年(一九七)条载:“春,正月,曹操讨张绣,军于水,绣举众降。
操纳张济(张绣之叔父)之妻,绣恨之,曹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绣闻而疑惧,袭击曹军,杀操长子昂。
操中流矢,败走。
”关于这件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是:(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
既而悔之,复反。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注引《魏书》曰:“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
”注引《世语》曰:“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可见曹昂在拯救其父曹操的关键时候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果受伤的曹操跨上了儿子的战马捡了一命,而献出自己战马的曹昂救父阵亡。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众星拱月”,而是“满天星斗”。
在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华文明源头。
把巴蜀文明看作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经历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三星堆和殷墟两个考古遗址分别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铜时代的辉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经历的却不一样。
殷墟青铜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铜“物”器,即用青铜器制作的各种物品,最为常见的有鼎、尊等,纹饰大多是动物,鲜有单独的人形纹样。
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则拥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金杖上和兽形器上刻着的小人,青铜神坛上所铸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13个人像等等。
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
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铭文中多次出现“父、王、家”等字样,内容清晰地表达了王权在家族内的传承。
这说明,此时权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种“家天下”的形式。
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
从祭祀坑的规模、大小和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来看,祭祀仪典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必定是国家级的重要仪典。
因此,三星堆的青铜器基本是公共器物,是国家礼器,不是专为某个家族和个人订制的。
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首先在于两种文明所代表的权力模式存在差异。
考古学家李伯谦把“古国”分为“崇尚神权”和“崇尚王权”两类。
近几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青铜神坛,专家认为它的奇特造型生动地诠释了正在进行的一次神巫仪式。
而中原文明里几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铜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铜兵器“钺”的象形字,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国王形象演化而来的。
《左传》有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把“祀”与“戎”分开来论,在宣扬和巩固国家权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而中原文明更看重战争。
高科技能否辨明曹操墓的真伪?潘丽娜【摘要】@@ "七十二疑冢"之谜rn历史上的曹操一直是以枭雄的形象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在政治、军事、文学上均有杰出成就,其传奇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具有颇高知名度,可以说是一位"国际历史文化名人".从古至今,奸诈和生性多疑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传说他为了防止后人盗窃他的陵墓,临终前设了"七十二疑冢".1000多年来,曹操墓到底在哪里,谜团重重.【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18-19)【作者】潘丽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09年,考古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魏武王曹操高陵的发现。
经过一年的抢救性挖掘,河南省文物局岁末终于对外宣布,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高陵。
此消息一出,世人皆哗然。
欣喜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更有甚者竟然成为了“曹操粉丝团”,时刻关注曹操高陵的发掘情况。
从石碑的真伪到墓穴的发掘、论证过程是否草率,甚至于有无地方利益掺杂其中等的猜测不绝于耳,太多的关注注定了其将成为学术界、考古界、民间的热点话题。
那么,让我们运用高科技手段探寻一下西高穴大墓主人的真伪吧。
历史上的曹操一直是以枭雄的形象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在政治、军事、文学上均有杰出成就,其传奇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具有颇高知名度,可以说是一位“国际历史文化名人”。
从古至今,奸诈和生性多疑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传说他为了防止后人盗窃他的陵墓,临终前设了“七十二疑冢”。
1 000多年来,曹操墓到底在哪里,谜团重重。
1998年4月,安阳县安丰乡农民徐玉超在村西头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块一尺左右黑不溜秋的石碑,上面隐隐约约有些文字。
他没想到曹操会葬在他们村,更没想到他挖出的那块石碑,会为发现曹操墓提供重要线索。
经专家考证,徐玉超发现的是一块墓志,这是一块后赵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它惊人地首次明确记载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
【关键字】精品曹操墓真伪争论给我留下的谜团曹操墓真伪争论给我留下的谜团马执斌在曹操墓真伪争论中有一种说法:考古专业人士确认曹操墓是真的,质疑者都不是搞考古的。
言外之意,质疑者是外行,陌生考古,没有分析考古材料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论证能力。
起初,笔者对这种说法并没有多想,既而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徐苹芳先生不就在质疑者之列吗?这个发现启发我进行逆向思考,检验一下考古专业人士在曹操墓真伪问题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论证能力。
结果,让我大开眼界。
XX年6月29日,《光明日报》刊登了记者柳霞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阳考古队队长唐际根的文章《别让考古变秀场》。
考古专业人士唐际根回答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曹操墓缘何引来强烈争论?唐说:“仔细分析起来,倒也正常。
三国人物大都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何况曹操?所以发现曹操墓的消息一经披露,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这是真的吗?’超乎寻常的强烈求证欲由此产生。
”唐队长的这个回答让我大吃一惊。
我承认自己陌生考古,但我知道分期断代是考古的基础。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魏纪—》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
”这段文字有两段小注:一段在“黄初元年”下,注曰:“魏受汉禅,推五德之运,以土继火。
土色黄,故纪元曰黄初。
是年十月受禅,方改元。
”魏文帝改元之前,汉献帝曾于三月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另一段在“薨”下,注曰:“魏王操谥曰武。
”据此可知,曹操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即公元220年3月15日。
曹操死后8个多月,魏受汉禅闹剧才上演。
正是这场闹剧开启了三国时代。
而曹操是地地道道的东汉人。
唐队长怎么说曹操是“三国人物”呢?在采访中声称“科学精神的根本内容应该是‘实事求是、探索真理’”的唐队长,怎么在曹操这位人物的分期断代上不实事求是,缺乏科学精神呢?这是唐队长给我留下的第一个谜团。
我在跟朋友聊天时候谈到这个谜团。
朋友告诉我,他也看到这篇采访报导,人家唐队长在下边谈到“曹操死于公元220年,正是东汉末年”,可见他知道曹操是东汉人。
西高穴2号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西高穴2号用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本文关键词:铁证,西高穴,曹操墓西高穴2二号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本文简介:引言2021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安阳市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安阳西高穴2号墓是文献记载中的魏武王曹操之墓,自此引发了文博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参与讨论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可谓考古史上之空前。
从2021年至2021年年底,进行讨论与争论的重点是争论围绕着真假“曹操墓”进行西高穴2号用墓就是曹操墓的铁证本文内容:引言2021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安阳西高穴2号墓是史籍记载中的魏武王曹操历史文献之墓,自此引发了文博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参与讨论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可谓遗存史上之空前。
从2021年至2021年年底,讨论与争论的重点是围绕着真假“曹操墓”进行的,发掘单位和不少学者认为是“真”;而一些“业外人士”则认为有“假”。
至于极个别者如闫沛东,更是造谣诬蔑,唯恐天下不乱。
针对这场争论,不少甚至专家和学者都写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认定曹操墓。
我也曾经撰文指出:“魏武王”称谓是一般“造假者”不会“假冒”的,也是难以“假冒”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刻有‘魏武王’之称的石牌,是西高穴2号墓为曹操墓的铁证。
尽管曹操墓中中均仍存在一些难题需要继续解决,然而,“不管这些问题今后的最终解决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该墓墓主是曹操这一主要结论”。
2021年,徐光冀先生发表《曹操墓仍切忌定论》一文,文中有两个主要包括观点:一是“赏赐论”,即铭刻“魏武王”的器物,并不为曹操所有,而可能是刘备赏赐给他人的;二是“陪葬说”,即被赏赐者重赏死后将此器物葬入墓中,所以西高穴2号墓可能是曹操高陵的一个陪葬墓。
这两个主要包括观点联系紧密:“赏赐论”是“陪葬说”的“理论依据”;而“陪葬说”则是“赏赐论”的必然归宿。
其实,赵先生的这两个观点,早在2021年11月22日,在浙江衢州召开的“中国人类学会第十四次年会”上就提出来了,文章的题目是——“曹操高陵”的几个问题,年会论文于2021年10月正式发表。
马王堆汉墓研究评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介钧内容提要:本文是对三十多年来有关马王堆汉墓研究的综述,并略加评论。
涉及古尸保存原因的研究,有关马王堆汉墓的历史地理研究,三号墓墓主研究,墓葬所体现的汉初丧葬制度的研究,帛画研究,《地形图》和《驻军图》研究,出土漆器、乐器、纺织物研究。
而最多篇幅用于对所出极具学术价值的帛书相关研究的评述。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研究墓主帛画古地图帛书三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相关问题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其涉及范围之广,参与研究学者人数之多,成果之丰硕、研究热潮之经久不衰都是空前,我试将三十年来马王堆汉墓的研究作一简略的评述。
一古尸保存原因的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从保存程度之完好和经历年代之悠久等方面评价,确实是一个防腐学上的奇迹,因此出土后引起极大的轰动。
古尸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很多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家都曾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见解,但最令人信服的还是湖南医学院(现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当年主持解剖研究的教授和专家们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中专章论述的原因。
该书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在探讨尸体保存的外界条件时,还必须分析从死亡到入土以及从入土到出土的过程”。
并将这个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即死后至入土前)和第二阶段(埋葬后到出土前)来分别论述其保存条件。
该书根据我国古代有关丧葬制度的记载来加以研究,并分析当时对这具古尸可能采取的防腐措施,包括香汤沐浴和穿戴包裹、降温措施、及早入殓封棺等。
当尸体入殓封棺之后就处于密闭的条件下,由于棺内空间为包裹着的女尸和衣衾塞满,棺内空气很少,尸体初期的腐败过程和棺内物质的氧化过程很快就耗尽了棺内的氧气,形成了缺氧环境,尸体的初期腐败过程就可能延缓并最终停止下来。
在密闭的棺具内能达到缺氧和接近无氧的佐证是:古尸组织中尚保存有较多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棺液中不饱和的亚油酸也保存较多。
古尸皮肤上的尸腊状物(也是不饱和脂肪酸占主要成分)的形成,可以推论棺内确实形成了缺氧状况。
专家:河南高陵(曹操)一号墓是假墓河南高陵“二号墓”的主人是曹操,经过多年的争论,已成定局。
在曹操墓旁边的“一号墓”,人们寄希望于是卞太后的墓葬,卞太后与曹操“同茔异穴”。
但发掘结果却是一座“空墓”。
“一号墓”与曹操墓的方向一致,在其旁边,相距30多米。
平面形状呈刀形,墓道南半部呈阶梯状,北半部呈斜坡状,陡峭狭窄,墓道两侧分布有对称的长方形坑,南面10个,北面9个。
墓室位于墓道西部偏北,平面呈方形,长8.5米,宽7.4米,墓底距地表10.55米。
根据已公开的资料可知,“一号墓”规模远小于“二号墓”,规格也不高,仅是一个竖穴土坑墓,墓室上部没有砖石券顶,底部也没有砖石铺地,与当时的墓葬特征不大相符,令人费解。
据报道,“一号墓”共清理出7个盗洞,其中一个盗洞通往曹操墓。
墓葬破坏十分严重,仅在墓道通往墓室的地方出土了一把锈蚀严重的铁剑。
“一号墓”发掘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是一座什么性质的墓葬?报道说这是一座“陪葬墓”。
但该墓中既未发现尸骨,也未发现除铁剑之外的任何随葬品。
笔者认为,该墓被盗不假,但任何被盗之墓,都不可能“片骨不留”“片瓦不存”。
因为,最贪婪的盗墓者也不会要“片骨”与“片瓦”,自然会残留于墓中。
但在“一号墓”中,除了那把铁剑之外,竟然一无所有。
可以判定,“一号墓”压根儿就没有埋葬过死者,是一座彻头彻尾的空墓。
事情的真相远不止于此,“一号墓”在建造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埋人”。
因为,如果真要打算“埋人”,不要说像曹操家中的王公贵族,就是稍有地位的中产者,也会用砖石券顶和砖石铺地的。
可正如上文所述,“一号墓”的墓室中,竟然“一砖一石”都没有,是干干净净的“竖穴土坑”。
这在曹操高陵,用这样的“墓”埋葬人,实在难以服众。
所以笔者认为,“一号墓”压根儿就是一座“假墓”,是货真价实的“疑冢”。
至于那把铁剑,也不是什么随葬品,而是“斩妖降魔”之物:任何“死鬼”与“阴魂”都不能进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谁进入,就斩之。
论述类文本阅读1、(2011·郑州外国语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朝的“铁路”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了古代的“铁路”。
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
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
秦朝的“铁路”是用木材铺设的。
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
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是有意识地选择的。
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经过测量发现,秦朝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
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
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可能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
到了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
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
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
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别的工程。
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以前一般认为驰道就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
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
依此看,秦始皇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各说不一。
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的距离必须相同。
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
关于曹操墓的几点看法首先,我认为考古学界对于这个东汉大墓的判断是正确的,并进一步确认其为曹操墓的定性是准确的。
从今天上午我们考察这个墓的情况来看,这个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一些器物,特别是从一些带铭文的器物、石牌来看,应该说,是曹操墓没有问题。
最后,我提出一个想法,现在曹操墓所在的这个地方叫“西高穴”,与见诸文献的曹魏时期曹操墓的称谓——两陵、高陵是十分吻合的。
我推测,应该是从“高陵”改成“高穴”的。
“穴”,就是土室,《说义解字》对“穴”的解释,就是“穴,土室也”。
我们知道“墓”一般可称“墓穴”,“陵”则是统治者墓葬高贵的称呼。
汉代以前,区别不大,自汉代以来,帝王的墓才称“陵”,一般人的墓是不能称“陵”的。
(参见顾炎武:《日知录》)西晋认为你曹操不应该称帝,所以说,你的墓不应该称陵,把它改了,也有可能。
我曾经看到一本书说,元代有一个人死后埋葬在“高穴”这个地方,就说明“高穴”在元代时就有了。
那么“高陵”改“高穴”是什么时候?是不是西晋改的?说不准。
是不是改名与毁墓同时进行的?需要深入研究。
在古代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压制、贬低对手,改别人的称号、地名。
比如汉代的王莽篡权之后,为了贬低四夷,把“匈奴单于”改成“降奴服于”,把“高句丽,,改为“下旬丽”,意在贬损匈奴、高旬丽。
他还毁坏汉高祖的寝庙,泄汉朝的王气。
曹丕继位之后,把旧有的“高陵县”改为“高陆县”,因为要为曹操陵墓的名字避讳,曹操墓叫“高陵”,就把人家原来的“高陵”之名改了。
我们知道“高陵”之名很早就有,秦时就有了,就是现在西安市的“高陵县”。
那么把曹操“高陵”改成“高穴”,从习惯来说,也应该是应有之事。
但究竟是谁改的,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学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