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名化的“孝道”——试论孔子孝道思想对提升大学生家庭观念的当代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论语》中“孝”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服其劳”时的容色,社会关系层面的“亲仁”、“泛爱众”。
学习和借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对培养其正确的孝道观;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论语》里关于孝的思想内涵丰富,孔子对此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首先,要做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即孔子所谓的“能养”,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以看出,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还不能说是尽了孝道,如果没有孝敬之心,那么物质上的赡养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人异于禽兽之别,就在于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供养,还有精神层面的关心和敬重。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要关心、敬重父母,《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也足以说明孝顺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敬重父母,而“能养”只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只有做到了行为上的“能养”和心理上的“敬重”,才能让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二)服“其劳”时,脸上有容色有人说好吃好喝地侍奉父母,任父母差遣,帮父母干活就是孝顺父母了,但如果我们在供父母差遣时不是心甘情愿的,满脸愁容甚至怒色,脸色难看,这也不能称之为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可见,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或者体力上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在长辈面前要有愉悦的表情、好看的脸色。
但实际上子女在父母面前长期保持愉悦的容色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子女和父母的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色难”,因此,只有对父母有深爱有敬重之心的人才会长久地在父母面前有愉悦的容色,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孝道思想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本文将从孝道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入手,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浅谈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孝道的内涵是什么?孝道,简单说来就是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在《孝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君子之道,孝也。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之一,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道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孝道思想具有深厚的道德内涵,引导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尊重长辈,维护亲子关系和社会和谐。
孝道思想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深厚的传统。
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对孝道思想的重视。
《尚书》就有“敬慎父母”“亲子有应”等诸多关于孝道的描述。
孝道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孔子曾说:“孝悌为国之根本。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在历史长河中,孝道思想一直得到重视,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当代社会中,孝道思想的价值意蕴又是怎样的呢?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传统的孝道思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孝道思想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中,孝道思想促使子女尊敬父母、关心长辈,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在社会中,孝道思想引导人们尊重长者、关爱弱势群体,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孝道思想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思想仍然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直,引导人们践行孝道,表现出良好的人格和品行。
孝道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孝道思想的弘扬能够激发人们对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加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也需要更多的挖掘和弘扬。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价值刘强锁(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论语》以“孝”为人的道德情感的出发点,使之层次化、系统化、普遍化。
孝不但要养亲,还要敬亲安亲,愉色而养,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其次,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由“孝”而“忠”。
深入理解领悟《论语》中的孝道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关键词]《论语》;孝道观;当代价值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也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黑格尔虽对中国文化的概括不无偏颇,但对孝道却有着中肯的评价:“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1]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孝”的重要性毋庸质疑,他认为“孝”是“为仁之本”(《论语·学而》)。
[2]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的今天,结合新时代的语境,全面地审视一下《论语》中所涉及的有关“孝”道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的深入理解发掘这座思想宝库,而且对于如何更好地扬弃它,从而形成新时代的孝道观,也是不无裨益的。
一、《论语》中“孝”道观的思想内涵综观《论语》全书,孔子所谓“孝”,是有层次之分的。
《礼记·祭义》篇根据孔子的思想,明确指出:“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3]从而把子女对于父母的“孝道”分为“养亲”、“敬亲”、“安亲”、“终身孝”四个层次,这只是家庭内部之“孝道”。
在此基础上,孔子又把针对家庭内部的“孝”扩而大之到社会意义的“孝悌”和“尊老”上,并最终扩大推及到从政以忠,为国为民上。
人只有在长期人生实践中,逐步地由较低层次的孝达到最高层次的孝,这才是最完满的孝道。
下面就对《论语》中“孝”道观予以详细的解读和概括。
1.赡养父母,是子女对父母的最低层次的孝。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2021-02-14关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思想辩证分析现代价值论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
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
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人个人道德的根源。
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
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帮助。
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
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
“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
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
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
“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
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
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慈秀秀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摘要:“孝”是中华民族道德之本,是中华文化之根。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是对孝特别关注者之一,他从“奉养与敬养”、“无违与谏诤”、“慎终与追远”等多层面建构了一套完整地儒家孝论思想体系。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也使孝发挥了其特殊的政治功能。
所以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儒家“教化”的科学内涵,对培育人们的社会正能量即感恩意识、家庭美德和社会和谐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孝;仁;正能量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82-02孝观念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
到西周时,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原来的祭祀神灵、祈求保佑向做人求善、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而到了孔子,他在总结孝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礼乐崩坏的社会现状,把孝系统化、理论化,由家庭推向社会,使其发挥一定的政治功能。
黑格尔说过:“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是纯粹建筑在孝敬这一道德基础之上,国家最为本质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1]本文试从孝道的基本内涵,孝与礼、仁的关系上作为探究基础,来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孝”的基本内涵“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继承总结以前的孝观念的基础上给予了全新的诠释,使其具有了从宗族、家庭到社会道德的人文关怀。
“孝”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孝的外延“奉养”转向孝的内在核心“敬养”。
在中国传统孝文化上,“奉养”是作为孝道的主体观念,即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求。
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子女养大,子女尽心去赡养父母这是子女的义务,也是最低限度要求。
更高层次的“孝”应该是有诚意的“孝敬”父母,而不是形式上的顺。
子游问怎样才是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奉养”与“敬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Jan. 2011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1.1行孝要怀仁“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
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
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
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
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
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
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
谈儒家孝道和大学生行孝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形成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崇尚“仁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为“仁义”之学提供了重要根基。
孝道文化对传统道德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孝道文化连接了天地人之意。
二、孝道文化是传统道德理论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孝道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儒家提出“孝道”的现实实践需要依靠具体的道德规范,需要以“礼”来实行的具体的“孝道”标准规范,以“礼”作为社会成员的伦理责任依据,从而来明确人的社会责任义务,构筑和谐有道的社会统治秩序。
可见,传统儒家家庭伦理观孝道的体现是以责任伦理作为主体的呈现方式,以“礼”来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化“孝道”为具体的行为条例,从而形成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制约。
孝为百德之首,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孝敬父母,表现在人一生中的方方面面,孝道在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孝作为道德概念,在我国历史悠久,社会基础深厚。
是在历代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逐步超越了它原有道德价值生活习俗。
这就涉及到了对先人的尊敬、对家长及其他相关亲属关系的复杂表现形式进行缅怀,并纳入政治体制、社会组织等。
论“孝”之内涵,很多学习孝道文化的行家,都是从字形来分析孝道的内涵。
从孝悌用小篆形态孝悌字形为例来诠释,“孝”字包括上“老”字和下“子”字,“孝”就像是个青年人背起长辈的样子,体现了青年人对父母长辈们的崇敬与爱护,还反映出孩子对于父母负有尽孝、养老的义务与责任。
东汉许慎的着作中,孝的释义为“善事父母,由老省之,由子承之。
”把孝悌的字形与实际含义相结合。
作为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孝道的培养。
发展辩证思维,深刻认识孝道的内涵和它的重大价值。
罗国杰指出:“中国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
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
”青年后身,是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更多地要以辨证的思想和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传统孝道,深挖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与规范,对孝道内涵的整体认识,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传统孝道进行继承和发扬,对其中包含的消极腐朽内容进行去除,并且结合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在传统孝道上取得了创新性的发展。
试论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孝悌理念及其现代价值收稿日期:2018-01-20基金项目: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BK20160316);苏州市相城区科技计划项目(XJ201645)作者简介:张天阳(1987-),男(汉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科学。
通迅作者:杨冉(1960-),女(汉族),学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图书资料管理。
张天阳1,杨冉2(1.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江苏苏州215123;2.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孝悌理念,归纳了孝悌思想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和启示,探讨了孝悌思想对个体身心发展以及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孝悌;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078-02回顾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发展史,孝道一直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孝道源起于孔子的孝悌思想,尽管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伏曲折,甚至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但却始终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我国的宗法社会。
一、孝悌思想概述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
发展到周代孝道已经成为普遍的道德伦理:“成王之孚,下士之式,用言孝思,孝思则维。
”(1)在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由此观之这个时期的孝的思想多指侍奉父母,尊敬长辈。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进一步发展了“孝”的内涵,并演化出“悌”,即敬兄。
孝和悌横纵结合成为了孔子德育思想立体化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仁”是“德”的基础:“夫孝,德之本也。
”(2)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实现“仁”的方法不是通过学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可见孔子认为只有懂得孝悌之义才能成为有仁德的人,当行使孝悌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孝观念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
到西周时,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原来的祭祀神灵、祈求保佑向做人求善、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而到了孔子,他在总结孝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礼乐崩坏的社会现状,把孝系统化、理论化,由家庭推向社会,使其发挥一定的政治功能。
黑格尔说过:“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是纯粹建筑在孝敬这一道德基础之上,国家最为本质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1]本文试从孝道的基本内涵,孝与礼、仁的关系上作为探究基础,来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孝”的基本内涵“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继承总结以前的孝观念的基础上给予了全新的诠释,使其具有了从宗族、家庭到社会道德的人文关怀。
“孝”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孝的外延“奉养”转向孝的内在核心“敬养”。
在中国传统孝文化上,“奉养”是作为孝道的主体观念,即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求。
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子女养大,子女尽心去赡养父母这是子女的义务,也是最低限度要求。
更高层次的“孝”应该是有诚意的“孝敬”父母,而不是形式上的顺。
子游问怎样才是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奉养”与“敬养”是有本质区别的。
子女在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外,更要注重对父母精神关怀,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这是孔子孝论的核心所在,即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亲情的自然流露———敬养。
孔子这种引“敬”入孝的思想,是将血缘关系的“亲亲”原则提升到了人类最为高尚的人文关怀,这是兑孝论的升华,也是人类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现。
(二)从孝的顺从“无违”转向孝的内在方式“谏诤”。
孔子认为子女孝敬父母,应该是态度上真诚对待,人格上极为尊重,做事上听命顺从。
孔子孝文化思想对当代/重小轻老0现象的价值探析江晓晖(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福建 漳州 363000)摘 要:一个重小轻老的家庭是不和谐的家庭,这种人伦关系的颠倒,将使家庭陷入无序和不稳的状态,是对社会和谐的威胁。
针对这种突出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对/孝文化0内涵的诠释,认真分析并指出了孔子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孔子;孝文化;重老轻小;中图分类号:C9131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380X (2010)09-0026-02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加之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失衡,道德滑坡,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从而出现了/重小轻老0现象的产生,并渐渐成当前中国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重老轻小0社会现象透视在家庭内部,各种资源越来越倾向于少年儿童群体,不少家长为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教育而不计任何代价,但是对待老年父母却是斤斤计较、节衣少食,甚至想方设法挤兑他们的养老钱。
比如:少年儿童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教育,中青年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就业,而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保障。
在教育问题上,国家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入,譬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等口号;在中青年就业问题上,国家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促进就业方面不遗余力,历年来政府都把就业问题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在老年人的保障问题上,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依然问题重重。
因此,不仅在家庭,在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普遍存在着/重小轻老0的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是中国整体社会下的道德伦理的失衡,尤其是以传统孝文化为基础和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失衡,传统孝文化渐渐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域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均显示出淡化、退场的趋势。
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孝意识的逐渐淡化由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社会和学校渐渐的忽视了对孝文化的正面宣传和教育,导致传统孝文化的缺失与失传。
试论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孝悌理念及其现代价值作者:张天阳杨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8期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孝悌理念,归纳了孝悌思想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和启示,探讨了孝悌思想对个体身心发展以及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孝悌;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078-02回顾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发展史,孝道一直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孝道源起于孔子的孝悌思想,尽管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伏曲折,甚至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但却始终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我国的宗法社会。
一、孝悌思想概述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
发展到周代孝道已经成为普遍的道德伦理:“成王之孚,下士之式,用言孝思,孝思则维。
” 在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由此观之这个时期的孝的思想多指侍奉父母,尊敬长辈。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进一步发展了“孝”的内涵,并演化出“悌”,即敬兄。
孝和悌横纵结合成为了孔子德育思想立体化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仁”是“德”的基础:“夫孝,德之本也。
” 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 实现“仁”的方法不是通过学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可见孔子认为只有懂得孝悌之义才能成为有仁德的人,当行使孝悌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孝悌的教育应该先于智育,智育要寓于孝悌的教育之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孝悌思想之核心在于“孝”,即如何处理好上下关系的道德规范,主要指对父母的态度,主体内容可归纳为孝敬与顺从。
孔子把孝分为两个层次:“孝养”和“孝敬”。
孝养是名义上的孝,孝敬是实质的孝,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加入了感情方面的因素,是否给予父母发自内心的关怀。
孔子孝道观的内容对当代家风建设的三重价值启示作者:付达林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1期摘要:孔子孝道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对家风的冲击,社会急需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家风建设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
纵观传统文化发现孔子孝道观是中国传统家庭和谐关系的核心,因此孔子孝道观是当代家风家建设的精神源泉、合理内核和行为指南的唯一选择。
关键词:孔子孝道观;家风;价值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风尚、生活作风。
它是家族或家庭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缓慢积淀形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文化长期居主流地位,其中传统家族或家庭家风也深受儒家道德规范的影响。
传统家风强调以孔子孝道观为核心来培育优良家风、和谐家风、勤俭家风等,但是当代家庭面临着社会瞬息万变的挑战,面临着家庭自身小型化而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挑战,同时不可避免的是传统家风也受到严峻的冲击。
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孔子孝道观的精华来建设当代家风显得日趋紧迫与重要。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一、孔子孝道观是当代家风建设的精神源泉孔子孝道观主要集中在《论语》和《孝经》之中。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孝道观,使孝道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并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把孝道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1.“养”与“敬”孔子认为,孝不是子女单纯在物质对父母的保障,而应该是从内心和精神层面对父母的关照。
《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孝不能以单纯的能否在物质上的充足供给为敬孝道的标准,物质上的供给这点动物同样能做到,关键在人的孝行应发至于内心的人对长者的“敬”,这就是人在孝道上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注重从精神和内心层面而非物质层面来理解敬孝。
《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2019-05-03摘要:孝道思想是孔⼦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对⽗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对⽗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的推⼰及⼈。
在现代社会⾥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通过研究《论语》来理解孔⼦的孝道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精神⽂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孝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76-02⼀、《论语》中孔⼦关于孝道的思想《论语》⼀书中孝字共出现19次[1],谈到“亲”但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孝”或没出现“亲”,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其中有两处为曾⼦引孔⼦语。
这些内容体现了孔⼦对于孝道的观点。
(⼀)对待⽗母要态度恭敬孔⼦思想中的孝道,不仅是对⽗母要“养”,还要有“敬”即恭敬的态度。
对⼦⼥来说,尽到对⽗母赡养的义务是孝道的最基本的内容。
但在孔⼦看来,仅仅供养⽗母吃喝、为⽗母办事是远远不够的。
即所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孔⼦举此例意在说明,养⽽⽆敬爱之⼼,跟养⽝马⼀样,就不是真孝。
因为它缺乏孝道最为实质的内容――“敬”。
只有既“养”且“敬”,才能显⽰出⼈和动物的区别[2]。
《⾥仁》篇中有“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怨。
”⽣活中,⼦⼥和⽗母必定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
⼦⼥如何向⽗母提出⾃⼰的意见,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孔⼦认为,⽗母不听从⼦⼥的意见,⼦⼥要做到不怨恨。
这⼀点需要⼦⼥发⾃内⼼的恭敬。
(⼆)对待⽗母要关⼼其精神孔⼦还要求⼦⼥要关⼼⽗母的精神。
《为政篇》第⼋章:⼦夏问孝。
⼦⽈:“⾊难。
有事,弟⼦服其劳;有酒⾷,先⽣馔,曾是以为孝乎?”孔⼦以反问的形式回答了⼦夏的提问。
虽然没有具体说如何做,但是明确表达了仅仅供养酒⾷是不够的含义。
《⾥仁篇》第⼗九章有相关内容,即⽗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孝道思想是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和谐社会积极构建的今天孝道思想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文章在阐述孔子孝道思想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孝道思想中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并为如何在当代社会弘扬和发展孝道思想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孝道思想当代价值意蕴分析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体现,在维系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同样在现代社会也具备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对父母尽孝、对企业诚信、工作用心等对实现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能够更好处理各种关系,实现个人存在价值,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孝道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
一、弘扬孝道文化能够更好的促进家庭和谐孝道文化是基于血缘关系和人们共同生活而形成的朴素亲亲之情,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人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孝道文化中注入了社会、政治和教育的内容,将孝道上升为一种人生哲学。
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孝道在潜移默化中被人们所熟悉和认可。
在当前,孝道文化也是一种稳定的、深入人心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需要每一个家庭所努力的,因而孝道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深刻的影响。
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枢纽,在整个社会建设中意义重大。
在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家庭道德家风需要和和谐社会构建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良好的家风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转变。
因此,孝道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家庭伦理中,而且也在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亲亲、仁民、爱物的内容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协调也会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孔子“孝”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柳彩娟;吴其顺【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4【摘要】孔子的学说中,孝,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名句,凸显了孝的重要性。
孔子对如何事亲行孝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开辟了由养亲到敬亲尊亲的先河,孔子又进一步将孝这种原始自然情感加以人文化,对孝亲与忠君进行了合理沟通。
另外,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孝”纳入“仁”的体系中,激发了不计其数具有博爱精神的中华儿女。
只有爱父母,才能推而爱自然,爱国家,为全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 filial piet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famous sentence of " Filial piety is the essence of benevolenc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piety. Confucius gave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about how to achieve filial piety to the parents, and opened up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respecting elders, and Confucius further made the natural emotion of filial piety have the humanity culture,thus achiveing the r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In addition, Confucius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t love", and "filial piety" into the system of "benevolence", which in-spired countless Chinese people with humanitarian spirit.Only loving parents, can we love natureand our country. Then we can dedicate our filial piety to the whole society and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our harmonious society.【总页数】4页(P38-41)【作者】柳彩娟;吴其顺【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相关文献】1.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99四川崇州“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J], 陈德述2.浅谈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詹佳慧3.一部孔子儒家思想研究的力作——评黎千驹《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J], 冯辉梅4.一部孔子儒家思想研究的力作——评黎千驹《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冯辉梅5.孔子儒家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评《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J],邱敏蓉;姚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孝经》中的孝道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专著,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通俗易行,对后世影响深远,当今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逐利成风,孝道罕提,致使一些大学生孝道缺失问题严重,而《孝经》中的孝道思想精华,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孝道教育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标签:《孝经》;孝道思想;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孝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全书只有1 800字左右,却说尽了“孝道”的内容和价值,且可操作性强,认真研究《孝经》,取其孝道思想精华,这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孝道教育,尽快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孝经》中的孝道思想(一)个人行孝的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言孝,是将孝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爱护自己身体,保全自己生命,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二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增长才能,服务民众,报效国家。
即“中于事君”。
三是生时积极立功,力争扬名。
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以实现圣人的主张建功立业,流芳后世为父母增光,为“终”。
《孝经》认为人不能脱离家庭及社会,因此树立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明确个人对家庭、社会应尽义务,以此促成人与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天下的安定盛世。
总之《孝经》在把个人行孝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层次,这就清楚回答了什么是孝,怎样行孝这一基本问题。
当然这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对孝道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孝道的认识必然会有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孝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当今时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以孝事亲孝的本来含义即为事亲。
“夫孝,始于事亲。
”(《开宗明义章》)“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纪孝行章》)《孝经》明确提出子女行孝始于事亲,如何事亲?父母平日居住,子女应时时至诚敬之心,孝顺须出于真诚。
浅谈孔子“孝”论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关斐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关键词:儒家;孝;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132-01一、孝道的产生和发展“孝”字,从语源学意义上说,其基本含义是敬老爱老、事亲善行。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经·圣治章》说:“父子之道,天性也。
”《吕氏春秋·节丧篇》云:“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肤,性也。
”朱熹认为:“能事父孝,则事天之理自然明;能事母孝,则事地之理自然察。
”由此看来,伦理道德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二、孔子“孝”论内容及其分析父母是子女的生命之源。
儿女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提高修养,建立功业,让父母安心并且得以骄傲,是孝道的最终归宿。
孔子还要求人们做地道的孝子,即所谓:“生事受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的思想优势在于,他不但教育子女要好好的的孝敬父母,而且还教导子女如何对待活着的双亲和死去的双亲。
孔子告诫人们不能一味的顺从父母,当父母出现错误的时候,作为子女应该进行劝导,即便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不尊敬父母与其大喊大叫。
对待丧事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即说,生前要礼待父母,父母死后要按礼的规矩安葬父母。
父母死了,我们要痛苦,要悲伤,吃好穿好也高兴不起来,悲痛无以言表。
被污名化的“孝道”——试论孔子孝道思想对提升大学生家庭观念的当代价值乔 婷(西安医学院党委宣传部 陕西西安 710021)【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家庭观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释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孔子“孝道”思想中的家庭观,探讨孔子“孝道”思想对提升大学生家庭观念的启示:孝、悌为本,孝敬并非愚孝,促进家庭和睦;互动式“父慈子孝”,促使学生关注老人问题;把握孔子“孝道”道德内涵,引导学生向上向善;领悟孔子孝道感恩内涵,引导学生感恩。
【关键词】 孔子孝道思想;大学生;家庭观念;德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提升家庭观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认识。
大学生处于人生抉择期和价值观重要形成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家庭观念淡薄、沉迷虚拟世界、刻意标新立异、排斥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厘清被污名化的孔子的“孝道”思想,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家庭观念而言,有着显著的当代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观念存在的问题1、沉溺网络虚拟世界,忽略亲情手机、互联网及自媒体的无孔不入裹挟着全球发展,不少学生患上了“媒介依存症”沉溺于虚拟世界而忽略真实世界,网络世界代替了现实生活,他们从网络中寻求刺激,排斥家庭活动,拒绝与家人互动,深陷于虚拟的网络社区和小众圈子中。
2、片面否定所有传统文化,排斥“孝道”互联网上声音多元,价值观正塑期的学生极易被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影响,而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片面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
加之互联网络短平快的读图环境以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也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面貌不全,引起误解,学生出现对“孝道”排斥,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误区。
3、知识积累不足,价值观摇摆不定大学生处于心理尚未成熟、价值观正在塑造的阶段,大学期间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处于价值观正塑期的学生,个人学习积累不足就会出现价值观不坚定,极易受外界影响,摇摆不定的问题。
而复杂的互联网生态环境及鱼龙混杂的言论,催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偶像崇拜的问题,导致大学生排斥家庭、急于摆脱家庭束缚,加之步入大学校园,有一定的个人空间,大学生极易出现与家庭疏远的“精神独立”问题二、被污名化的孔子“孝道”思想“孝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定性的历史过程,它与家庭息息相关,而孔子孝道思想中蕴含的家庭观可以从他所论述的“孝”与“悌”开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规范成为孔子仁学的入门教义,也是孔子所谓“仁者爱人”等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
作为孔子仁学的基础,蕴含着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孝道代表着我国特有的精神文明,然而,在后世的传播中却常常存在着对孔子孝道的误解和污名化,或认为“孝道”就是愚孝、是不辨是非曲直顺随父母心意。
而实质上,孔子所主张的孝道从来不是愚忠愚孝,相反他主张对待父母亲应当做“争子”,这与对待朋友作为“争友”、对待君主作为“争臣”是异曲同工的,后世对孔子孝道的误解和污名化或许来自于他所言的“无违”“无改”等思想,实际上孔子他的孝道不是孝顺而是孝敬,孔子主张“从义不从父”,他的“无违”讲的是不能因为父母有过错就违背孝道、放弃孝道。
三、孔子“孝道”思想中的家庭观孔子“孝道”思想与家庭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的家庭观可以从他所论述的“孝”与“悌”开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规范成为孔子仁学的入门教义,也是孔子所谓“仁者爱人”等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
根据他的论述,孝道应当是:父母在世时子女应当按照孝道礼仪侍奉父母,也就是“事之以礼”;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举办隆重的丧礼,也就是“葬之以礼”,而在父母入土为安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并且常常祭奠父母,也是所谓的“祭之以礼”。
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包含了养亲、奉亲;尊亲、敬亲;“致谏”、“不违”;厚养薄葬,祭祀等,其内涵丰富,对于我们今天塑造和谐家庭,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而言是一方深厚的文化资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下,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文明家庭的时代背景下,拨开对孔子孝道思想误解的层层迷雾,对孔子思想做以重新解读和厘清,既是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之举,也是促进和谐社会、文明家庭建设的良好途径。
四、孔子“孝道”思想对提升大学生家庭观念的启示1、孝、悌为本,孝敬并非愚孝,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内睦者家道昌”家庭内部相处和睦那么家道就会昌盛,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古语也有“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的说法,作为社会最小单元的家庭,对于社会整体和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孔子的孝道思想,明确孝、悌为本,孝敬并非愚孝,是树立正确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睦的有力2、互动式“父慈子孝”,促使学生关注老人问题作为社会深层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的我国,老龄化也已经成为一项横亘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从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学习可以发现,他倡导“父慈子孝”式双向互动的模式,这对于老年人问题而言,不失为唤起年轻大学生关注老人问题,多与家中长辈、老年人沟通的一种有效3、把握孔子“孝道”道德内涵,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孝道”也是道德的一种,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可以说是道德的基础,孔子的孝道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在快节奏高频率的全球化时代、自媒体时代、后工业化社会中,学习借鉴孔子的孝道思想,助力大学生的精神思想建设,在道德培育中、在构建和睦家庭上引导人们向善、向美。
4、领悟孔子孝道感恩内涵,引导学生感恩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感恩教育是比较缺乏的。
“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道德性、体验性、主体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比较缺失体现在,一是对社会救助之恩的缺失,二是对高校教育感恩的缺失,三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缺失,四是对人际交往的友情的漠视。
”[1]而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就蕴含着浓厚的感恩思想,父(下转第139页)一般招聘老师不容易找到有经验的教师,因此,对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要让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对症下药,更好维持课堂纪律,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率。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从而提高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培养,让晚托部更加专业,提高晚托部的整体素质。
3、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1)预留学生休息时间。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需要适当的休息,所以让学生每学习一小时休息十分钟,要劳逸结合,模仿学校的作息,使学生的学习更合理轻松,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过累而影响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并且在学生休息期间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或者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进行放松。
(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8]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学生所读的书籍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活跃。
比如,晚托部老师在学生休息时可以将晚托部的课外读物拿出来在给学生讲故事,或在做游戏时采用渗透阅读的方法,逐渐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这样不仅可以让班级秩序更加井然有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文字题目的敏感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纪律有了改善,就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气氛得到了改善,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整体上的良性循环。
4、制定晚托部纪律与奖励制度(1)制定学生与教师的行为规范。
把平时老师所规定的纪律与要求写下来,不仅可以提醒学生,也可以提醒老师。
学生在晚托部有具体的规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遵守要求、有利于老师科学的管理学生。
(2)制定学习奖惩制度。
要结合小学生喜欢奖励与表扬的心理特点,制定奖励与表扬的制度。
利用榜样的作用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喜悦与快乐,感觉到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得到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当学生完成作业或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时,采用积分制,达到一定积分可以换取相应的奖励;同时,当学生犯错或学习态度不认真时,老师可以酌情减去一定积分。
奖励应该多以精神上的和利于学生发展的奖励为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5、教师多利用启发法教育学生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老师给学生讲解问题时,一定要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而不能直接讲述。
直接讲述会使学生形成依赖性,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就不动脑筋,直接问老师,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晚托部的出现、发展与壮大,证明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优势,对问题进行改进,让晚托部的优点继续发展。
晚托部的发展不仅要在规章制度上不断完善,去规范晚托部,让它为学校教育服务,还要从晚托部内部去发现问题,先改变晚托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存在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而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1] 郭庆.中小学教育托管理论与实践的讨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6)29-34.[2] 张娟妮.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城市小学“托管”问题的思考 [J].教育论坛,2014(3)3-6.[3] 黄珍珍.家长对校内托管的态度及需求 [J].教学与管理,2016(11)14-15.[4] 尤琳.对中小学生“托管“问题的法律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13)38-40.[5] 陶萍萍. 教育托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11)115-117.[6] 许兴华.城市小学生“托管”问题研究[J].内江科技,2011(1)5-6.[7] 郭玲玲.城市小学“托管”教育质量问题的探析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6)6-9.[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56.【作者简介】冯媛媛(1995—)女,汉族,陕西汉中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卓 毅(1978—)女,河南商丘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教师教育培训.慈子孝、互动有爱、怀着感恩之情的家庭教育可以唤起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视,领会孔子孝道思想的感恩内涵,也是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化、细致化、创新化的有效举措,更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注重家庭美德的有益之举。
五、结语家庭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教育的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 有什么样的家教, 就有什么样的人。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 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作为父母和家长, 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
”[2]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和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召开的背景下,大学生提升家庭观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