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有答案和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1.41 KB
- 文档页数:6
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试大纲】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问题回顾】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确立的标志?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根本目的、目标和实质?3、从管理体制、所有制和分配改革方面三个角度分析国企改革?4、简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思维训练】1.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1)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核心内容及结果:土地改革:①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①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②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①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
②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3)认识: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检验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正确的标准。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题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对应学生用书P67)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3.(2011年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期末)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这条道路就是()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B.确立土地承包关系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4.上海某企业因为夏天天气很热,为了不影响生产,决定购买风扇、鼓风机来降温。
但需要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一个章盖完了,夏天也过去了。
这个例子主要反映的问题是()A.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得过死B.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低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5.下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增强了企业的实力C.使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降低D.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6.(2011年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期末)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7.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所有制崇拜”的关键事件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八大”8.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名”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
【考纲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梳理】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会议内容:①确立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从而揭开了改革的序幕。
②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变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二.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打破分配领域的大锅饭);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④性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管理方式的变革)。
⑤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合作探究]一: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那几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国有企业改革(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①高度集中的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②农业改革已取得成效。
(2)改革内容:①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④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影响: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合作探究]二: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变化?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从建国初—三中全会后)2、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第19课经济体制的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及意义。
课前预习案自主知识梳理一.改革方针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⑴时间:1978年12月⑵内容:(3)意义:揭开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4)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⑴原因:⑵含义:⑶进程:⑷意义:2.乡镇企业⑴目的:⑵意义:三.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2.中心环节:3.过程:⑴1978—1984年,⑵1984年10月⑶1992年4.意义6.存在的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
7.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十四大明确目标:⑴背景:⑵内容:2.完善创新⑴1993年:⑵十五大(3)初步确立—21世纪初3.意义:我的知识体系:我的疑问:课中探究案中国的工业化问题、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
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课标解读】1.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本部分知识为热点知识。
应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应补充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特点、本质与意义。
【考试大纲】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梳理】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1.背景:(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文革结束后,安徽和四川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2.内容:(1)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大力发展。
3.意义:(1)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概况:①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步伐。
②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年,中3456782019-07-28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的革命。
这一理论A •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B •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C.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 •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答案】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是对西方传经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完全不相同的理论,故A项正确。
“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
“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所以选A。
2、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联邦德国国家收入的20. 8%。
这主要是因为联邦德国A •用收入调节实现社会公平B.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C.保护社会经济竞争的秩序D.推行“中央统制经济”的模式【答案】A根据材料“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联邦德国国家收入的20 . 8%”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实行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A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货币政策,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联邦德国经济竞争的信息,C项错误,二战后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D项错误。
3、20世纪40、50年代的英国国有化的范围,除银行外,几乎都是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枓和能源的基础产业,如煤炭、钢铁、媒气和电力工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
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的国有化A .从根本上有利于私人企业B.改变了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C. 一定程度制约了私人企业 D •借鉴了苏联工业的发展模式【答案】A从材料“ 20世纪40、50年代”“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枓和能源的基础产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国有化主要是为私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C项错误;私人企业仍然是资本家所有,没有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D项排除。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有答案和解释)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1.“……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歌颂的是新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决策出现于(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答案:B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当时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有误的是(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故A项说法错误。B、C、D三项均正确。 答案:A 3.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得出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均高于城镇。故B项正确。 答案:B 4.1984年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 ) A.创办乡镇企业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984年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好。故选C项。 答案:C 5.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济的手段 解析: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2)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第一次被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解析:第(1)问,材料一、二分别提出了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决策;第(2)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第(3)问,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答案:(1)材料一提出对内实行改革;材料二提出对外实行开放的决策。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历史性转折,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础巩固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因为这次会议(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全面启动政治体制改革 解析: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排除A。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所以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2.1974年,一位农民贴了副对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他又贴了副对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一显著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出现前后鲜明对比的两副对联,旨在说明农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3.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能力提升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坚持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 )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确立土地承包关系 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形象地说明了乡镇企业的特点。 答案:B 5.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企业厂长经理发出“松绑”的呼声,说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无法调动企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松绑”的实质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实行公私合营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表现,排除A项;1984年实行的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排除B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排除D项。 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6.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题目关键词是“企业”及“下海经商”,以及时间“1984年”,这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开始的年份,故C项正确;而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是三大改造时期,故A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是在农村推行的,而材料显然是城市的,故B项错误;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D项错误。 答案:C 7.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9》统计,1991年与1980年相比,国有(营)经济比例由75.97%下降到56.16%,城乡个体经济比例由0.02%上升到4.83%,其他经济比例由0.47%上升到6.01%,集体经济由23.54%上升到33.0%。导致这些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村的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数据变化的本质,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已经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故A项正确;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B、D两项与题干数据变化没有关联,故B、D两项错误。 答案:A 8.“这一年政府发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号。事实上,过去的计划型经济体系已经让位于以商品和服务的需来决定产量和价格,政府作用仅局限于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竞争环境。”材料中所说的“这一年”应是( ) A.1976年 B.1978年 C.1992年 D.1994年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这一年政府发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号”,1976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故A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9.从1978年到192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