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6
一灌区灌水率图的制定1. 基本资料(1)某灌区灌溉面积为10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及谷子等旱作物。
各种作物的生育期、种植面积的百分比及设计的灌溉制度,见下表(1)表1 某灌区各种作物的生育期、种植面积的百分比及设计的灌溉制度作物生育期种植面积百分比(%)灌水次序灌水定额(3m/亩)修整前灌溉定额(3m/亩)灌水时间(日/月) 灌水延续天数(d)起止中间日(1)(2)(3)(4)(5)(6)(7)(8)(9)(10)冬小麦23/9~16/5 50 12345505045454511/921/114/319/47/522/92/1213/328/416/517/927/119/324/412/51212101010235玉米6/6~4/9 50 1234540358/630/61/817/69/710/813/65/76/8101010120棉花21/4~10/11 25 1234035351/520/622/78/527/631/75/524/627/78810110谷子25/4~14/8 25 1245401/520/610/529/66/525/6101085(2)灌区为无坝取水的自流灌区。
根据设计年河流来水分析,渠首能引取的流量,见表2,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
表2 设计年渠首能引取流量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流量(3m/s )0.8 0.8 4.7 5.2 4.8 4.8 7.0 10.0 7.5 6.0 2.4 2.02.要求:编灌区灌水率图,按经济合理的要求,考虑水源来水流量是否够用并进行修正。
应完成计算说明书一份,包括修正前、修正后的灌水率计算表及灌水率图。
玉米滴灌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玉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需求量较大。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滴灌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方案旨在针对玉米滴灌工程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以满足玉米生产的灌溉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玉米产量。
二、项目地点本滴灌工程项目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玉米种植基地,该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适宜玉米的生长。
但由于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灌溉模式已不能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的玉米种植基地进行滴灌工程建设。
三、工程设计内容1. 土地准备工作通过选址调查和勘测,确定适宜的玉米种植区域,并对土壤进行分析,了解土壤质地和水分状况,以便合理安排滴灌设施的布局和设计。
2. 水源准备工作根据玉米滴灌的灌溉需求,确定合适的水源,一般可采用地下水、蓄水池、河渠水等。
对于不同的水源,需要进行相应的水质检测和处理,确保灌溉水质符合要求。
3. 管网设计根据玉米种植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合理设计滴灌管网,确定主干管、支路管和滴灌头的布置方式和数量,并考虑灌溉水压、水量和水质等因素,确保滴灌系统的稳定运行。
4. 滴灌设备选择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灌溉要求,选择合适的滴灌设备,包括滴灌管、滴灌头、控制阀、压力表等,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灌溉的精准和节约。
5. 施工和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对滴灌设施进行施工和安装,包括埋设管道、安装滴灌头和控制器、连接主管和支管等工作,确保滴灌系统的完好和稳定。
6. 水肥一体化在滴灌工程中考虑水肥一体化的问题,合理配置肥料和水的比例,实现肥水充足的供应,促进玉米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7. 运行管理根据灌溉需求和作物生长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保证滴灌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作物的需水需肥。
同时对滴灌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
四、工程效益1. 节约水源通过滴灌技术,可实现对灌溉水的精准和节约,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有助于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玉米滴灌制度
玉米滴灌制度是指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玉米种植的管理制度。
滴灌是一种灌溉方式,通过在植物根系附近直接滴入少量的水和营养液,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与传统的喷灌或洪灌相比,滴灌可以减少用水量、减少营养液的流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玉米是一种耗水量较大的作物,因此采用滴灌技术可以更精准地控制灌溉水量,减少过量灌溉的情况发生。
通过滴灌,水分和养分可以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流失,提高灌溉效果。
玉米滴灌制度还可以与其他农业技术相结合,如精准施肥技术、覆膜栽培等,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此外,滴灌还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环保效益。
对于农民而言,玉米滴灌制度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通过合理的滴灌管理,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盐碱化的发生,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之,玉米滴灌制度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节约水资源,并具有环保和经济效益。
膜孔灌溉条件下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研究合理的灌溉制度的确定是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对灌溉规模进行优化,确定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方案以及在灌溉管理中制定最佳配水、调水计划的依据。
膜孔灌溉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由于其显着的保水增温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作物,并取得了显着的节水和增产的双重效果。
本文在2004年进行膜孔灌溉技术要素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生产状况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制度下玉米的生长状况、土壤水分状况和产量,得出以下结论:1.玉米生育期内经历两次土壤水分消耗较大的时期:(拔节~大喇叭口)、(抽穗~乳熟),在这两个阶段里,土壤含水率分布呈V字型。
灌溉定额相同时,灌水次数的变化对土壤水分含量有较大影响(灌溉5次优于3次)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相同的灌水次数下;适当增加灌水定额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但超过一定值之后,并不能使土壤水分含量提高。
2.玉米的耗水量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在拔节~抽雄、抽雄~乳熟期的耗水量最大,这两个阶段的耗水量之和占到了整个生育期耗水量的65%~85%;水分亏缺敏感指数也最大,对水分亏缺最敏感,是需水关键期。
3.与不覆膜对照相比较,膜孔灌的保水增温效果显着;在相同灌溉制度下可增产2046.84kg/hm2,产量提高了15.7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52%。
4.玉米全生育期的耗水量、灌溉水量与产量均呈良好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在产量达到最大之后,再增加灌溉水量,不但不能增产,反而会引起产量下降。
耗水量达到6710 m3/hm2时,边际产量为零。
5.在本论文研究的9种灌溉制度中,灌溉4次、灌溉定额为4500 m3/hm2的灌溉制度产量达15072.42kg/hm2,虽比最高产量低,但可比后者少用水900m3/hm2,且经济效益最优。
灌溉3次、灌溉定额为3600 m3/hm2的灌溉制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2.7273kg/m3,耗水系数也最小,为0.367m3/kg,故最节水。
灌溉设计保证率和设计灌水率分析引言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9号)相继关注农村水利改革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重点推进灌区改造工程,目的在于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渠道过水能力,提高用水保证率,充分发挥渠系和渠系建筑物的作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由于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设施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久失修,大部分渠道受水流冲刷及山洪冲击崩坍,渗漏水量大,渠道附属建筑物年久失修,老化、变形、裂缝、崩塌等现象相当普遍,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致使灌区内农业生产受到较大限制,制约灌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严重影响灌区的效益发挥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更新和改造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民生水利工程。
下面,就结合珠江三角洲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设计的实际情况,就确定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设计保证率和设计灌水率、设计流量计算、灌溉渠道断面设计等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探讨。
1.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及洪水标准在进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设计时,应首先确定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
本工程设计大多是小型工程,一般渠道流量比较小,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划分,灌溉面积小于0.5万亩为小(2)型工程,工程等别为Ⅴ等,0.5~5万亩为小(1)型工程,工程等别为Ⅳ等。
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灌溉渠道或排水沟的级别根据灌溉和排水流量的大小分级,流量<5m3/s,灌溉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级别均为5级,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2.灌溉设计保证率和设计灌水率根据工程所在地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溉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来确定工程的灌溉保证率,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般取90%。
玉米灌溉制度篇一:灌溉制度与定额表1贵州省各分区主要农作物净灌溉用水定额表(P=80%) 表2水稻灌溉用水过程(P=80%)表3 玉米灌溉用水过程表5油菜灌溉用水过程表6 小麦灌溉用水过程表8茶叶、果树灌溉用水过程表9 草地灌溉用水过程表篇二:农作物灌溉制度分类与制定农作物灌溉制度分类与制定摘要作物灌溉制度是实施农田灌溉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从充分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和高效节水灌溉制度这3个方面介绍了农作物灌溉管理的基本内容,并对3种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农业灌溉管理的指导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作物;灌溉制度;分类;制定灌溉制度是指在一定自然气候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使农作物获取优质高产稳产的产量所需的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和全生育期所需的总灌水量,即灌溉定额。
灌溉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既可使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又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和灌区内大面积农业获取高产[1]。
灌溉制度的合理制定与正确执行,对于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灌溉制度分类传统灌溉理论认为,作物灌溉就是把作物和土壤“喝足吃饱”。
然而随着灌溉理论深入研究和灌溉实践,节水灌溉新理论认为灌溉是“适时适量灌”、“精细灌水”、“灌作物而不是灌地”[2]。
灌溉制度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充分(或称为充足)灌溉,其是以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节水灌溉3种制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
1.1充分灌溉制度根据动态平衡原理可知,随作物某时段的蒸腾作用,必然使土壤、作物体失水(土壤水分蒸发,作物蒸腾);平衡失水,否则作物生长受影响;及时补充水量(灌水、降雨或地下水补给)以满足水分供给。
充分灌溉制度,是一种完全满足作物需用水的灌溉制度。
由于充分无节制的供水与田间灌溉,产生了田间水量深层渗漏,导致水量田间大量消耗和浪费,从灌溉原理上讲是正确的,但从灌溉实践看,却是不够合理地用水,是一种传统不够经济合理的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试验设计书1. 引言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为了探讨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生长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拟进行灌溉制度试验。
本试验设计书旨在明确试验目的、试验对象、试验方法及试验安排等事项,以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2. 试验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 试验对象与地点3.1 试验对象本试验以冬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3.2 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位于我国某灌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
4.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4.1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不同灌溉制度处理,对作物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监测与分析。
4.2 试验设计4.2.1 灌溉制度处理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设置以下灌溉制度处理:(1)充分灌溉: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保证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内水分充足;(2)亏缺灌溉: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有意识地降低灌溉水量,使土壤水分处于亏缺状态;(3)固定灌溉: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按照固定的灌溉周期和灌水量进行灌溉;(4)动态灌溉: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调整灌溉周期和灌水量。
4.2.2 重复次数每个灌溉制度处理设置3次重复,共12个试验小区。
4.2.3 试验区设置每个试验小区面积为1亩,试验区周围设置1米宽的保护行,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
5. 试验观测与数据收集5.1 作物生长指标观测在作物生长周期内,定期对作物高度、叶面积、分蘖数等生长指标进行观测。
5.2 产量测定在作物成熟期,对各试验小区进行测产,计算亩产量。
5.3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根据灌溉水量、降雨量、土壤水分状况等数据,计算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5.4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试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试验结果。
6. 试验周期与经费预算6.1 试验周期本试验预计历时1年,分为冬季小麦生长周期和夏季小麦生长周期。
玉米生育期灌溉技术前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适当的灌溉技术对于玉米的生长和发展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玉米生育期灌溉技术,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生育期玉米生长期共分为3个阶段:发芽期、生长期和成熟期。
其中,发芽期是从种子萌发到种苗出土的时间段,生长期是从种苗出土到穗期的时间段,成熟期则是从穗期到果实成熟的时间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灌溉技术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发芽期发芽期是玉米生长期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在发芽期,种子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才能顺利生长。
因此,在发芽期,应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度灌溉。
一般来说,每2-3天浇水一次,每次供水2.5-3.0mm左右即可。
注意,浇水时应注意避免给种子喷水,以免影响发芽。
生长期生长期是玉米生长最长、最关键的阶段。
在生长期中,玉米需要大量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因此,在生长期中,应按照土壤含水量和玉米生长状态进行灌溉。
一般情况下,生长期的灌溉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生长初期:从玉米第二叶节开始到第七叶节之间,按照土壤含水量和玉米生长状态进行适量灌溉。
一般情况下,每7-10天灌溉一次,每次供水15-20mm左右即可。
•抽雄期:在生长期中属于关键期,此时需要适量增加灌溉量,保持土壤湿润。
一般情况下,每5-7天灌溉一次,每次供水20-25mm左右即可。
•早期灌浆:从抽雄期结束到丰收前2周期间。
此时需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玉米籽粒发育。
一般情况下,每4-6天灌溉一次,每次供水25-30mm左右即可。
•结籽期:从丰收前2周开始到丰收期间。
此时应适量减少灌溉量,控制土壤湿度,以防止玉米絮状花序受潮烂秆。
一般情况下,每7-10天灌溉一次,每次供水10-15mm左右即可。
成熟期成熟期是玉米生长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适当减少灌溉量,控制土壤湿度,以促进玉米籽粒的发育成熟,同时防止玉米絮状花序受潮烂秆。
灌排课程设计实例XXX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灌区基本资料————————————————31、概况———————————————————————————————— 32、气象———————————————————————————————— 33、种植计划—————————————————————————————— 34、土壤———————————————————————————————— 4 第二章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的确定——————————— 51、据基本资料用水量平衡法制定小麦、玉米的灌溉制度———————————— 52、由灌溉制度确定灌水率—————————————————————————9 第三章渠道设计——————————————————121、灌区灌溉渠道系统的布置———————————————————————— 122、灌溉渠道系统设计——————————————————————————— 123、灌溉渠道横断面设计—————————————————————————— 154、干渠的纵断面设计——————————————————————————— 19第四章计算渠道土方量——————————————- 211、计算挖方量—————————————————————————————— 212、计算填方量—————————————————————————————— 22 附图A 小麦灌溉制度设计图附图B 玉米灌溉制度设计图附图C 灌区渠系布置示意图第一章灌区基本资料一、概况XXX灌区位于界荣山以南,XXX以北,(20m等高线以下的)总面积约12万亩。
年平均气温16.5℃,多年平均蒸发量1265mm,多年平均降水量101.2mm。
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农作物生产期间的降雨量见表1,其地形见附图。
灌区人口总数约8万,劳动力1.9万。
申溪以西属兴隆乡,以东属大胜乡。
土地利用率80%。
玉米的需水规律及灌溉摘要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而且水的生产效率比较高。
玉米生长期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可以说与雨热同步,有利于玉米作物的生长。
正因为如此有些地方往往忽视对玉米的适时适量灌溉,易造成减产,或有的地方盲目浇水造成水量浪费和损失。
关键词玉米;需水规律;灌溉1 玉米需水规律玉米整个生育期间,植株叶面蒸腾和棵间蒸发所消耗的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的总量,称玉米田间耗水量,亦称需水量。
玉米一生耗水总量,春玉米为每亩170m~400m ,夏玉米为124m~296m。
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称为蒸腾系数,一般在240~368之间,每生产1千克籽粒约耗水600kg。
1.1 玉米需水量的变化1)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苗期需水量较小。
套种玉米的苗期一般处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一年中土壤最为干旱的时期。
玉米产量水平不同,苗期需水量不同。
玉米苗期需水量和日需水强度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但产量水平较高时,差距缩小。
产量为296kg/亩时,需水量为77.2mm,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40.5%,日需水量为2.0mm;产量提高到448kg/亩时,需水量增加到88.9mm,占全生育期的31.9%,日需水量为2.3mm~2.5mm;产量提高到552kg/亩时,需水量增加到100.8mm,占全生育期的23.7%,日需水量为2.7mm~2.9mm;当产量提高到616kg/亩时,需水量增加到110.6mm,占全生育期的24.4%,日需水量为2.9mm。
穗期是玉米的需水临界期,也是灌溉的关键时期。
夏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以穗期最多,但不同产量水平地块差别较大,每亩产量由2 296kg提高到616kg 时,需水量由55.5mm增加到165.5mm,苗期低、中、高产田的需水量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2.2%、36.7%和42.3%。
其中,抽雄~抽丝期,尽管历时短暂,需水绝对量小,但日需水强度为一生之最大,低产、中产、高产田的日需水量分别为2.0mm~2.5mm、3.0mm~4.8mm和6.1mm~8.6mm。
一、实训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灌溉工程的设计流程、掌握灌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次实训以某农田灌溉项目为例,进行灌溉设计实训。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内容包括:1.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对灌溉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作物种植结构、气象水文、水资源等资料。
2. 灌溉设计计算:根据收集的资料,计算灌溉面积、灌溉设计保证率、设计灌溉定额、灌溉水源等。
3. 灌溉系统布置:确定灌溉系统类型、布置灌溉渠道、确定建筑物位置等。
4. 灌溉设备选型:根据灌溉系统布置和灌溉设备性能,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
5. 灌溉设计图纸绘制:根据灌溉设计计算和系统布置,绘制灌溉设计图纸。
三、实训过程1.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实训小组对灌溉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作物种植结构、气象水文、水资源等资料。
2. 灌溉设计计算:- 灌溉面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计算灌溉面积为2000亩。
- 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当地气象水文资料,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5%。
- 设计灌溉定额: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灌溉设计保证率,计算设计灌溉定额为300m³/亩。
- 灌溉水源: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确定灌溉水源为水库。
3. 灌溉系统布置:- 灌溉系统类型:根据灌溉面积和作物种植结构,选择喷灌系统。
- 灌溉渠道布置:根据地形地貌和作物种植结构,布置灌溉渠道,确定渠道间距和宽度。
- 建筑物位置:根据灌溉系统布置,确定建筑物位置,包括泵站、节制闸、分水闸等。
4. 灌溉设备选型:- 灌溉水泵:根据灌溉水源和灌溉系统布置,选择流量为2000m³/h、扬程为30m的水泵。
- 喷头: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定额,选择流量为0.6L/s的喷头。
- 管道:根据灌溉系统布置和管道材料,选择DN100的PVC管道。
玉米灌溉技术案例一、背景介绍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二、问题分析在传统的灌溉方式下,由于土壤水分利用率低、水分浪费严重等问题,导致玉米生长不良、产量低下。
因此,需要采用新型灌溉技术来改善这种情况。
三、解决方案1. 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
该技术通过将水直接滴入土壤中,在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同时,减少了水分浪费和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在玉米种植中采用滴灌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湿度和肥料利用率,从而增加产量。
2. 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集膜下排水和滴灌于一体的灌溉方式。
该技术通过将滴灌管埋入土壤下方,使水分直接滴入植株根系范围内,减少了水分蒸发和流失。
在玉米种植中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并且减少了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3. 科学浇水科学浇水是一种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浇水的方法。
在玉米种植中,科学浇水可以避免过度浇水或不足浇水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土壤湿度和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
四、实施效果在某地区进行玉米种植试验,在采用上述三种灌溉技术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滴灌技术可以节约50%以上的用水量,并且产量提高了20%左右;膜下滴灌技术可以节约70%以上的用水量,并且产量提高了30%左右;科学浇水可以节约30%以上的用水量,并且产量提高了10%左右。
五、总结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和科学浇水是当前比较先进的灌溉方式,可以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本科毕业设计题目广西红河农场玉米地下滴灌工程设计目录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2)1基本资料 (3)1.1当地水文经济概况 (3)1.2玉米生长概况 (4)1.3玉米灌水时期 (4)2滴管系统设计 (5)2.1工程规划布置 (5)2.1.1水源工程 (5)2.1.2首部枢纽 (5)2.1.3输配水管网 (5)2.1.4灌水器的选择 (5)2.2参数初定 (6)2.2.1设计技术依据 (6)2.2.2设计耗水强度 (6)2.2.3设计土壤湿润比P (6)2.2.4灌溉设计保证率 (6)2.2.5设计灌水均匀系数 (6)2.2.6计划湿润层深度Z (6)2.1.7土壤田间持水量 (7)2.1.8灌溉水利用系数 (7)2.1.9系统工作小时数 (7)2.1.10灌水器设计允许流量偏差率 (7)2.1.11允许水头偏差率hv (7)2.1.12水量平衡原理 (7)3灌溉制度 (8)3.1灌水定额 (8)3.2灌水周期 (9)3.3一次灌水延续时间 (9)4滴灌工作制度 (10)4.1轮灌组数 (10)4.2轮灌组的划分方法 (10)4.3各级管道流量计算 (11)4.4轮灌组数校核 (11)5灌水小区水力设计 (12)5.1水力设计的要求与任务 (12)5.2允许水头偏差的计算 (12)5.3毛管的极限孔数N和极限长度 (13)m5.3.1毛管的极限孔数 (13)5.3.2毛管的极限长度Lm (13)6管网水力计算和支、干管径的确定 (14)6.1定义及步骤 (14)6.2管材选择 (14)6.3毛管的水力计算 (15)6.3.1毛管水头损失的计算 (15)6.3.2毛管进口工作压力的计算 (15)6.3.3实际分配给支管的水头差 (16)6.4支管水力计算 (16)6.4.1支管管径的计算 (16)6.4.2支管水头损失的计算 (16)6.5分干管与干管水力计算 (17)6.5.1管径的确定 (17)6.5.2干管水头损失计算 (18)6.6水泵扬程计算 (19)6.6.1确定最不利轮灌组 (19)6.6.2系统总扬程计算 (19)6.6.3水泵选型 (19)7首部枢纽设计 (20)7.1过滤设备 (20)7.2施肥器 (21)7.3水表 (22)7.4压力表 (22)7.5进排气阀 (22)7.6逆止阀 (22)7.7镇墩 (22)8投资概预算 (23)8.1编制概预算依据 (23)8.2编制方法 (23)8.3预算内容 (24)8.4工程资金筹措方式 (24)参考文献 (26)致谢 (27)广西红河农场玉米地下滴灌工程设计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摘要:滴灌是目前应用前景较为广泛的节水灌溉方式,水分利用效率高达95%,且对土壤质地和地形要求较低。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农作物的灌溉制度》咱都知道,农作物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小娃娃,渴了就得喝水,这灌溉可就是给它们喂水的重要事儿。
灌溉制度啊,那就是一整套关于啥时候给农作物喂水、喂多少水的规矩。
就拿我爷爷种的那片玉米地来说吧。
那片玉米地可算得上是爷爷的心头宝,他每天都得去溜达几圈,看看玉米苗长得咋样。
这玉米刚种下的时候,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婴儿,特别脆弱。
这个时候呢,土地本身有点湿气就够了,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水。
爷爷就只是偶尔用小喷壶在表面洒点水,就像轻轻地给小婴儿擦把脸似的,让土壤表面保持那么一点点湿润就好。
等玉米苗长到大概有我膝盖那么高的时候,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它们就像开始调皮捣蛋的小孩子,消耗的水分开始变多了。
爷爷就会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灌溉的量。
要是连续几天都是大太阳,那玉米苗就像是被晒蔫了的花一样,叶子都有点耷拉着。
这时候爷爷就会赶紧扛起他那老旧的水桶,一趟又一趟地从旁边的小水渠里打水,再小心翼翼地浇到每一株玉米苗的根部。
那水渗进土里的声音,就像是玉米苗在欢快地喝水发出的“咕噜咕噜”声。
我在旁边看着,就想这玉米苗得多解渴啊。
爷爷一边浇水,一边还会念叨着:“小玉米啊,多喝点,喝饱了好长大个儿。
”随着玉米越长越高,到了抽穗的时候,那可就到了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的玉米就像准备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支持它们冲刺。
爷爷对灌溉就更上心了。
他会提前看看天气预报,如果近期没有雨,那就得好好规划一下灌溉的时间和量。
他不再是用小水桶一点一点浇了,而是会用上那种长长的水管。
他把水管一头接到水闸上,另一头拉到玉米地里,打开水闸,水就“哗”地流出来了。
不过爷爷可不会让水随便乱流,他会控制着水流的方向,让水慢慢地滋润到每一株玉米。
我记得有一次,爷爷正浇着水呢,突然发现有一处的水积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小水坑。
爷爷赶紧跑过去,用锄头在旁边挖了一条小沟,让水能够均匀地流到其他地方去。
他一边挖还一边说:“可不能让这儿水太多,把玉米苗给泡坏喽。
灌溉制度试验报告一、前言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优化灌溉制度,降低农业用水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我们进行了灌溉制度试验。
本报告总结了试验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及分析结果,为今后灌溉制度的改进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目的1. 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 探讨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3. 优化灌溉制度,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
三、试验地点与时间1. 试验地点:XX地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 试验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10月。
四、试验材料与方法1. 试验作物:小麦、玉米;2. 灌溉设备:水泵、滴灌带、喷灌设备等;3. 试验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同灌溉制度处理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各项指标。
五、试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灌溉制度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发现灌溉制度对作物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适量灌溉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过多或过少的灌溉都会导致产量下降。
具体来说,滴灌处理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均高于喷灌和漫灌处理,说明滴灌制度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2. 不同灌溉制度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变化和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分析不同灌溉制度下的水分利用效率。
结果表明,滴灌制度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喷灌次之,漫灌最低。
适量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过多或过少的灌溉都会导致水分浪费。
3. 不同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灌溉制度处理组的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发现滴灌制度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平衡,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喷灌和漫灌处理在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方面表现较差,对作物生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灌溉制度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适量灌溉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滴灌制度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平衡、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3)喷灌和漫灌制度在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方面表现较差。
实验一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正确分析所提供的各种资料,掌握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水率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
二、仪器设备
绘图工具、计算器
三、实验内容
基本资料分析。
1、玉米的地域分布
玉米的种植区域遍布全国各省(区、市),而根据适宜种植的程度又较集中分布在从东北三省经冀、鲁、豫、陕走向西南的一个狭长地带,该地带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70%,产量接近玉米总产量的4/5。
根据地理位置、地势、气温、无霜期长短等条件确定玉米的播种期和种植制度,并将玉米大致分为春播和夏播两类。
我国北方北纬40度以北,多为春季播种,为春玉米。
北纬38度以南,气温较高,无霜期多在190天以上,玉米夏季播种,为夏玉米。
冀、晋、陕、鲁及新疆等省区,靠北部种植春玉米,南部复种夏玉米,中部春、夏玉米交叉种植。
长江以南一些地区有一年三熟的秋玉米,而广西、海南等省区,还可以在冬季种植玉米。
2、玉米的需水规律
无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北方玉米还是南方玉米,需水模系数(指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均是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各生育阶段需水情况如下:
(1)播种~拔节阶段:植株蒸腾量很小,其水分多数消耗在棵间蒸发中,玉米这个生育阶段在全生育期内时间最长,春、夏玉米分别占全生育期天数的
32.4%~35.6%和30.3%~31.9%,但需水模系数最低,春玉米占23.9%~24. 2%,而夏玉米仅占16.7%~22.8%。
(2)拔节~抽雄阶段: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此生育阶段都处于气温较高的季节。
玉米在拔节以后,由于植株蒸腾的速率增加较快,日需水强度不断增大。
该阶段经历时间,春玉米34~40天,北方夏玉米25~32天,南方夏玉米仅18~25天。
该阶段需水模系数普遍较高,春玉米为28.2%~33.5%,在灌溉条件下的夏玉米达28.3%~36.5%。
(3)抽雄~灌浆阶段:是玉米形成产量的关键期。
该阶段时间较短,春玉米1 8~24天,夏玉米16~21天。
需水模系数的区域差异性较大,辽宁春玉米平均为17.9%,而山西北部春玉米达28.4%,安徽中部夏玉米为23.7%。
(4)灌浆~成熟阶段:除部分春玉米外,此阶段多数地方气温渐降,叶片也开始发黄,该阶段持续时间:春小麦30~36天,夏玉米22~28天。
黄河以北地区,无论春玉米或夏玉米,需水模系数大都为25%左右。
而南方多数省份,生育期正常供水情况下,夏玉米需水模系数一般29%~34%,春玉米也在27%以上。
四、实验成果
玉米的灌溉制度表
分区
水文年
份灌水定额(立方米/亩)灌溉定额
(立方米/
亩)
产量水平
(千克/亩)播前苗期拨节抽穗灌浆
中区一般年1515252520125420东北区一般年1414242419120408西北区一般年1414232318115403西南区一般年1313212117105402东南区一般年1313222218110404
灌水率计算表格
本设计采用灌溉保证率法确定灌溉设计标准,根据当地水土资源和经济可行建设方案,其灌溉保证率取50%和75%。
工程灌溉形式为管道防渗,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
灌溉用水量
(1)种植面积及植物种植比例的确定
根据当地气侯、土壤、种植习惯、劳力等确定560亩耕地全部种植玉米。
(2)作物有效降雨量
有效降雨分作物播前有效降雨和生产期内有效降雨量两项。
由于当地无资料,雨量资料采用附件地区五台县城雨量站50年的实测资料频率分析,采取P=50%,P=75%的典型年分别为1996年和2000年。
典型年降雨量见表4-1,降雨量有效利用系数见表4-2
对典型年各种作物播前及生育期内每次实际降雨量,按有效利用系数扣除损失后,计算播前及生育期有效降雨量,计算结果见表4-3.扣除办法采用了“山西省水利厅《灌溉管理》”一书中的推荐方法。
(3)作物需水量
a、作物产量及需水系数的确定
作物需水量的确定,采用以计划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
作物计划产量,根据本地区历年作物产量,结合五台县农业规划的数值确定。
作物需水系数,是根据省水科所灌溉试验资料及附近灌区的试验资料确定,玉米需水系数为0.5.
b、作物总需水量计算
作物总需水量计算公式:E=KY
式中:E —作物总需水量(方/亩)
K —需水系数(方/公斤)
Y —作物亩产量(公斤/亩)
根据上式可计算出玉米在生育期内总需水量E=500×0.5=250m3/亩。
(4)净灌溉定额的确定
灌溉定额采用计算公式:
M=M1+M2
M1=666.7Hγ(βmax-β0)-P′有效
M2=E-P有效-W1+W2
上式中:
M —灌溉定额(m3/亩)
M1—作物播前灌水定额
M2—作物生育期灌溉定额
H —土壤计划湿润层最大深度,取H=0.6米
γ—土壤干容重,取1.42t/m3
βmax—播前土壤田间持水率,即土壤含水率上限,取βmax=24%
β0—播前土壤耕作层内平均含水率,取最大持水率的60%。
P′有效—播前有效降雨量,mm
P有效—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mm
E——作物生育期内总需水量
W1——播前土壤耕作层要求含水量,其值为666.7 Hγβ1,β1按最大持水率的60%计
W2——收割前耕作层含水量,其值为666.7 Hγβ2,β2按最大持水率的80%计
计算成果见表,4-4
(5)毛灌水定额的确定
管道为一级管道,直接送到地头,根据灌区现状测算,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8.
P=50%: 151.7/0.8=189.63m3/亩。
P=75%: 188.9/0.8=236.13m3/亩。
(6)灌溉用水量
560亩水浇地相应于50%和75%保证率毛用水量分别为:
P=50%: 189.63×560=10.62万m3。
P=75%: 236.13×560=13.22万m 3。
灌溉制度设计 理论灌水定额的确定
对于高产增产作物,不仅灌水要求做到适时灌水,而且要求灌溉量要适度。
适时适量灌水不仅可防止超渗漏引起水肥设施,同时对作物生长也有利,所以在制度灌水定额时采用勤灌浅灌的原则。
采用公式:m=666.7h ()ηγβββ/21土- 式中: m —设计灌水定额,mm
h---计划湿润层深度(mm ),取0.6m β—田间持水率,β=24%
β1—土壤适宜含水量上限。
取β1=0.9 β2—土壤适宜含水量下限。
取β2=0.6 γ土—土壤干容重,γ土=1.42t/m 3
m=10h ()水土γγβββ/21-
=666.7×0.6×0.26×(0.9-0.6)×1.42/0.8 =51.1m3。
(2)灌溉制度的拟定
根据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水定额理论计算,拟定各类作物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见表5-1。
灌水时间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及群众丰产灌水经验来确定。
经修正后,制定出本灌区灌溉制度,见表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