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先秦诸子研究论述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21.8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研究期末重点

1子学:子学,即诸子学。一般与经学﹑史学并提。所谓“经史子集”。

2、西汉史官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指》

首次提出先秦、汉初学术上的六个主要派别:阴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

3、刘歆在六家之外,又加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共计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故又称为:“九流十家”。(“自成一家”“不入流”“末流”)

4、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以及诸子百家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二)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古者学在官府”。—《周礼》

“三代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释》

(三)大兴“养士”之风与“士”的活跃(四)“百家争鸣”出现的特殊历史环境(五)春秋战国时期宽容的学术政策(六)“百家争鸣”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七)诸子百家的分类

5、先秦诸子发展的概况:

(一)六个发展阶段与四个学术发展的中心

1、“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学术下到民间,形成诸子百家;

2、百家争鸣从鲁国儒墨显学之争开始,(春秋中后期学术中心在鲁国)到儒墨杨三家鼎立的局面(此时已到战国中期);

3、以儒家向法家转化为特点的魏的西河之学;西河之学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学术中心。

4、以属楚文化的陈、宋为中心的老庄学派为道家的右翼。

5、齐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是道家的左翼;兼容并包的稷下之学,使百家争鸣发展到高潮,《管子》一书兼容并包各家思想而以稷下黄老之学为主导思想,其中有田齐法家、阴阳家、兵家、名家等。稷下之学是战国时期的第二个学术中心。

6、《吕氏春秋》的杂家之学,形成战国时期的第三个学术中心;秦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二)先秦诸子与地区文化如何相结合:

鲁文化一、“学在官府”与学术下到民间的转变以及诸子百家的形成

二、孔子的思想与儒家的创立三、邹鲁儒墨显学之争

楚文化四、杨朱学派、农家的产生与儒、墨、杨三家鼎立的局面

五、老子和《老子》以及早期道家思想

晋文化六、三晋文化与儒家向法家的转化

七、名家的产生与惠施、公孙龙和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

齐文化八、兵家始祖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九、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的高潮

秦文化十、商鞅变法与秦法家的思想以及尉缭的军事哲学思想

小结:

“百家争鸣”一方面相互诘难、彼此交锋,一方面又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由“百家争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诸家的融合,从而导致中华大一统局面,这样才是对“百家争鸣”的全面理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6、诸子散文

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法家:《商君书》《韩非子》墨家:《墨子》杂家:《吕氏春秋》兵家:《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7、孔子教、礼、仁、义小结

前半生:有志于安定天下,热心救世,弟子也跟随他奔走,所以孔子前一批学生从政的

多,因此《左传》多载子路、冉有、子贡的言行。

后半生:学生以子游、子夏、曾参为著名,不做官,多从事教学,传授文献,使中国古代文化不绝。

8、庄子其人与《庄子》一书

庄子的思想,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无论是在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方面,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无情地揭露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有着积极地意义,值得肯定。

9、庄子散文特色

(1)庄子散文,“寓言十九”(2)庄子散文,“重言十七”

(3)庄子散文,“卮言日出,和以天倪”(4)庄子散文——善用譬喻(5)庄子散文——韵律和

谐铿锵(6)庄子散文——结构奇特(7)庄子散文——风格汪洋恣肆、闪幻飞动

10、《庄子•秋水》包含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秋水》主要是讲每一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只有突破自身局限,才能反观自身的有限性,才能领悟更大更高的真理。

事物的大小多少都有其不可穷尽的复杂性,其间没有绝对的对立关系和固定不变的分野,事物是相对的和不断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大小之别。

因此在人生方面,人都是有局限的,“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达到对人生的领悟,从而从容面对变幻莫

的人生,喜忧不惧,享受生命的自然。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庄子钓于濮水”)

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丧,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11、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a他看见山木以不材免伐,就想到自己“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山木》)。b他认为“物不胜天”(《大宗师》),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c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12、趣取无用以及莫相物

儒道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区别在于:a儒家:如何将生命最大限度的使用、生命发挥极致的作用。修齐治平说。b道家:人只有无所可用,即超越世俗的价值规范,避免充当工具性的价值,才能保全和涵养完满的生命;有用于世俗恰恰意味着自身的牺牲。因此,无用可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13、庄子对生命价值观的解构

对人的生命来说,基于世俗价值标准的有用并非什么价值,无用才是真正的价值。14、老庄哲学思想比较:

a老子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天下。b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以养生全年。c 老子对盈虚、祸福、有无、长短等对立的现象具有朴素的辩证的观点。d庄子对大小、贵贱、死生、寿夭、是非、善恶、得失、荣辱等作了相对主义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