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庄子》中的儒家人物形象

  • 格式:wps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是一部千古奇书,其文汪洋恣肆,雄论奇辩。明道德,轻仁义,一死生,齐是非,《庄子》一书中将“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庄子》一书的写作手法也是别具一格。尽管整部《庄子》33篇的作者不一定都是庄子本人,但其中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倒是一脉相传。尤其是都具有一个特点,擅长于人物的刻画与描绘,既而赋予其庄子自己的思想。下面试分析在《庄子》中出现的几个人,或许能够对庄子能够有更深的理解。

一.孔子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论语》《诗经》,千古流芳;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桃李天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 孔子一直作为一个圣人的象征。

《庄子》是记述战国时期道家集大成者——庄子思想的一部不朽之作。儒道有别,而在《庄子》一书中,孔子的形象出现的次数很多,有46次,庄子对此似乎有着特别的用意。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显得朦朦胧胧.孔子是儒家的一种象征,更准确地说,是儒家的思想的代表.因此,对于孔子,庄子的态度就显得有些奇怪,至少不是尊重,不过外杂篇内有些内容也有一些失真,所以这里主要还是分析内七篇.在内七篇中,孔子的形象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被嘲讽或者被教诲的对象,一类是庄子的代言人.前者见于《人间世》篇末、《德冲符》内与申徒嘉的对话中等;后者则更为常见.

这两种形象无论是哪一种,都谈不上对历史孔子的尊重,相反有着极大的不敬.在书中孔子的形象要么是异常谦虚,或先倨后恭,此时他的对话对象都是庄子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物;要么成为教诲者,对象为学生或是君主,可是嘴里说出的却是庄子的思想,与实际的孔子背道而驰.这是相当滑稽的,甚至可以说是荒唐了.不过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种不敬并不是针对孔子个人的.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他考虑最多的不是那个肉体的人,而是隐藏在肉体之下的那个心灵,那个思想.庄子对于孔子的不敬,乃是他们思想分歧的真实的反映.

或者说,庄子乃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叫板.<齐物论>中说“大仁不仁”、“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辩?”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儒家的最根本的核心主张.因此,对于庄子来说,儒家和孔子是一个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而“天下有道,圣人成焉”(<人间世>)可见庄子并不是一个绝对逃避或者反对功利的人,通读<庄子>书,可见庄子对于儒家和孔子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觉得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不适合的.在天下无道之时,孔子之徒是无实现理想

的空间的.在庄子看来,这是一种不考虑环境的盲目追求,就好象他所提过的“螳臂当车”,勇气固然可嘉,但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似乎有些不明智,这便是庄子的意思.

在对孔子的描绘的过程中,庄子自始而终都是藏在暗处,却时不时得给我们一个惊喜,当孔子向颜回讲述“心斋”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在背后的微笑,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但也是庄子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思想的细微体现.

二.惠施

惠施是庄子的朋友,同时也是庄子的对手。“弱于德,强于物,其涂澳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蚤一虻之劳者也……惜户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行与影竞走也。悲夫!” (《天下》)这是庄子对于惠施的评论。惠施以他的博学和辩才,大概早就赢得了“知者”的名誉了.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知”呢?正如庄子所说的,有真人后有真知,惠施显然是算不上真人了。真人是庄子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可是惠施呢,他或许解释了万物和世界,或许已经达到了“有所知”的境界,但是,他就是遗忘了最重要的东西——自己。“逐万物而不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外物牵引而时刻不得休息的人,对了,就像追逐太阳的夸父。他总是感觉饥渴,于是拼命地去寻找前面的水源,却不知道停下来才是最好的解决饥渴的办法。

惠施在庄子学派看来,他的心已经溺死在外物之中。这是庄子是完全不同的。在庄子的世界里,物永远只是次要的东西,人的生命才是第一位的。正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庄子反复强调的主张。这也正是庄子和惠施最根本的区别。

惠施与庄子在境界上还有着明显的差距,《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了,作为朋友的惠惠子可真的生气了,说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不亦甚乎”再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也太不象话了。”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老先生居然能够说出一通道理来:生死如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我却为之伤心,不是不通天命吗?绝妙!一句话就把惠施的人生观给彻底推翻了,由此更可见到庄子境界的高远了。

《庄子》书中表现对惠施的无情的嘲讽,但也有真诚的悼念。但庄子过惠子墓,发出感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徐无鬼》)此情景应该可以看作是一种真是的情形的。这足以说明庄子和惠施在思想对立背后的相知,这一种超绝与思想的相交是朋友中最难得的,而惠施是庄子中所提到出现最多的人物,比孔子还要多。而且他是内七篇中唯一与庄子对话的人,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子前往吊唁,可是看到了庄子正在蹲着击打着脸盆唱着歌。

庄子

<庄子>一书让我们看到了庄子的灵魂,整个一部<庄子>是庄子精神和思想的寄托,而他自己的形象也时常出现在其中,或明或暗,或真或假,或虚或实.

庄子的形象首先体现在一些虚构的隐者身上(不单纯是隐),例如支离疏,接舆等.这种形象的体现并不完全,有的可能只是一部分,或是一种理想而已.以支离疏为例.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人间世>)

这位支离疏活得很自在,他病残得不成样子,却可以缝洗衣服、簸米筛糠过活。兵役摇役来了,正常人要逃匿躲避,他可以大摇大摆,政府赈济贫困,他又可以安享三钟米十捆柴。这就是“无用”的好处。而支离疏的一种处世态度,就是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的体现,游世思想.而支离疏的形象更是一种寄托,在这看似惫懒的人物中,我们看到了庄子那悠然游戏于世间的身影.

其次,庄子的形象还体现在一些名人身上,例如孔子,借孔子的嘴说出庄子自己的思想,这是<庄子>的奇妙之处,也是庄子的奇妙之处.在第一部分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此处,就不赘言了.

还有,庄子还有以自己形象直接出现的,比如跟惠施的辩论(此处不谈),还有一处最著名的.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