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兴采油区二次开发评价及认识
赵玉兰
【期刊名称】《科技与企业》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兴隆台采油厂勘探开发四十余年,主要依靠动用新区储量、加密老区调整、老井措施挖潜及转变开发方式实现了老区产量稳定。
但目前面临资源接替紧张、主力油田开发调整余地小、复杂断块油田稳产程度差且措施挖潜难度加大等问题,为油田持续发展造成难度。
老油田深度开发理念的不断深入、精细油藏描述的广泛运用,是老油田二次开发的基础,水平井技术的成功应用及大量资金的投入为老油田二次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兴采老油田围绕深度开发理念,以精细注水为中心,应用水平井技术,实现了老区产量递减幅度减慢,兴古潜山油藏厚层块状底水油藏、欧利坨薄层低渗透油藏的大型开发;在资金的支持下,利用日益成熟的大修侧钻、压裂、防砂、堵水等工艺技术,为老油田二次开发提供了保障
【总页数】1页(P178-178)
【作者】赵玉兰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采油厂 124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辽河油区低渗透油田二次开发潜力评价
2.油田调整期增加可采储量的评价方法探讨与认识
3.辽河油区老油田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
4.政采云:让采购更简单、更高
效、更快乐——专访政采云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国兴5.北美典型致密油区可采资源富集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方案研究与实践——以GX1Q24为例朱红云;丁亚军【摘要】复杂断块油田开发后期单井产量低,开发效益差,可通过二次开发研究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本文以港西一区二四断块二次开发为例介绍二次开发在复杂断块后期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运用新的“三重”技术思路,进行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通过部署新井和老井综合利用相结合重建井网结构来改善注采对应关系;结合地面系统的简化优化研究,重组地面工艺流程,整体编制二次开发方案.一区二四断块二次开发方案经过现场集中实施后,开发指标大幅度提升,增油效果显著.该区二次开发的成功实施,为大港油田复杂断块油田同类型油藏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老油田开发后期挖潜提供了一条成功之路.【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4页(P137-140)【关键词】复杂断块油田;改善;港西一区二四;二次开发;提升;采收率【作者】朱红云;丁亚军【作者单位】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7港西一区二四是港西油田的第一个开发区块,经过40多年的开发,随着长期注水开发和各种调整措施的实施,剩余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剩余油分布状况日益复杂,水驱开发稳产基础薄弱。
2009年以来,采用二次开发的“三重”技术路线[1~2],在港西一区二四断块开展研究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一套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技术系列,可供同类型油田二次开发借鉴。
1 概况港西一区二四断块位于港西开发区的东南部,构造形态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
构造内部断层较发育,断裂较破碎。
属于河流沉积环境,明化镇为曲流河沉积,馆陶组为辫状河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北东方向。
层间非均质性纵向上明化镇组较好于馆陶组,属于高孔高渗储层。
含油层位上第三系明下段及馆陶组,油层埋藏深度618~1443m。
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摘要:由于我国的油田基本上都是以陆相储存,所以原油的黏度很高,且非均质性很严重,因此如何提高石油开采率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高含水油进行开发的相关对策进行研究,针对剩余油水后期的余油格局进行分析,对于老油田要不断提高采集率,同时还要准确的量化余油分布来探究油藏地下认识体系。
以下提出了高含水油田的二次开发理念以及相应对策,并且针对开采过程中的工艺路线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含水油开发理念对策路线分析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问题,油田的储集层大约92%都是陆相存储,其石油储存的非均质性要比其他以海为主的沉淀储集层要更加复杂。
这就给我们的开采带来了很高的难度。
我国石油在进行开采的时候根据陆相储存矿质,开采过程中使用注水方法进行石油开采。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石油原油产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加上近年来我国油田在开采的过程中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开采,我国的主要老油田逐渐进入了高含水油的开采阶段,目前我国的三大老油田含水和可采程度每年的增加值都在百分之四以上。
全部油田的含水量和采出量均有所增加,三大老油田始终是当前的主力油田,它们的开采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70%左右。
所以如何提高含水量大的老油田的开采效率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此实现油田开采稳步发展。
一、高含油二次开发理念高含水油的二次开发理念主要是对地下剩余的油田进行格局分布认识,然后在不同的剩余油分布富集和广泛区域采用不同的开采方法来进行石油开采。
开采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套属于剩余油分相适应的格局分布,并且对井网系统进行重组,从而获得对高含水油田的二次开采。
由于老油田在开采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田套设备受损、井况会造成开井率很低,同时也会存在着注采系统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在开展二次开采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分散区域寻找石油富集区,然后对井网的框架进行重组,并且对油富集区和分散区进行分开治理。
二、高含水油的二次开采对策1.剩余油富集区开采对策首先针对剩余油富集区开采时,可通过直井和水平来进行井网加密,这些开采的方式要通过剩余富集区的面积大小以及剩余油的储存量来决定。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随着二次开发工作的推进,新海27块油田的综合开采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后期运营中,仍存在一些油井剩余油未被开采出来的情况。
因此,需要对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一、剩余油的认识剩余油是指在初级采油阶段和中期开采阶段,由于技术水平等原因无法采出的油。
对于剩余油的认识,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 剩余油的类型剩余油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性剩余油,一种是地质性剩余油。
机械性剩余油是指位于孔隙、裂缝等处的、由于机械原因而无法采出的油,地质性剩余油是指石油藏中存在的大量原油,由于地质结构和成因等原因,无法直接采出的油。
剩余油的评价主要考虑剩余油的储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储量是指剩余油的数量,质量则是指剩余油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流动性等指标。
二、剩余油的挖潜对策首先需要通过地质勘探、井测试和CT扫描等手段,对油田的地质结构和成因进行研究,确定剩余油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2. 完善采油工艺根据剩余油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采用不同的采油工艺,如增加注水量、改变排水方式等,以提高采油效率。
3. 优化井网布局在剩余油区域进行优化井网布局,合理设置井距和井深,将注采井分为多个区块,提高采收率。
4. 推进新技术通过推进新技术,如水平井、多级压裂等,加强剩余油区域的开发,提高采收率。
5. 强化管理加强油田生产管理,提高勘探开发人员的技能和意识,推进采油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结论二次开发是提高新海27块油田综合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剩余油的挖潜对策是进一步提高采油效率的必由之路。
强化油田管理,加强勘探开发人员的技能和意识,推进采油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是剩余油挖潜对策的核心内容。
同时,针对剩余油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采用不同的采油工艺和新技术,合理优化井网布局,可提高新海27块油田的采油效率,实现更高的采收率。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新海27块位于中国南海,是一个已经开发多年的油田。
在经过初步开采之后,油田的开采效率逐渐下降,剩余油量逐渐增加。
必须对剩余油进行再认识,明确其性质和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剩余油性质分析新海27块的剩余油性质包括储量、粘度、含硫量等。
通过对剩余油的性质分析,可以明确其可采储量和开采难度,为后期的开发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 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对于后期的开发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对油田地质结构的分析,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为后续的挖潜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优化开采工艺针对剩余油的性质和分布规律,可以优化开采工艺,提高采收率和采收效率。
采用提高采油效率的技术手段,如水平井、井间注水等,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剩余油的开采率。
2. 强化勘探开发力度对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通过勘探新的油层和油藏,发现新的剩余油资源。
通过加强勘探工作,提高对剩余油资源的认识和开采技术,为后期的开发工作提供新的资源储备。
3. 加强油田管理和维护油田的管理和维护对于剩余油的挖潜至关重要。
要加强油田的管理和维护力度,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生产的稳定进行,确保剩余油的挖潜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4. 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对于剩余油的挖潜工作,需要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地震勘探技术、岩石物理学等,提高对剩余油资源的认识和应用技术,为开发工作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对于新海27块的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必须进行再认识和挖潜对策。
只有加强对剩余油的认识,积极寻求挖潜对策,才能充分挖掘油田的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油田开发与数字化信息化融合的实践与认识摘要: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起步阶段、扩展阶段、集成阶段以及数据管理阶段。
从现阶段我国油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正朝着信息集成的方向迈进,油田开发方综合研究已经成为了信息集成应用的典型案例。
同时,对油田开发方来说,在方案决策阶段对信息技术系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此过程会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内容,流程较为复杂,经常会应用到一些大型软件,想要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信息交换以及信息共享。
关键词:油田开发;数字化;信息化融合;实践1油田开发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于油田企业来说,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为了实现这些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需要注意决策支持模式的准确选择。
对于油田开发项目来说,实用性和专业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开展油田开发项目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步骤。
在油田开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时,要注重思想观念的不断创新,实现油田开发的数字化管理,这将更好地促进我国油田开发产业的全面发展。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要注重对管理工作各项指标的定量分析,运用计算机软件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开展管理工作,使油田开发效果更加理想。
油田开发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后,可以利用数据网络平台作为载体进行数字化信息传输。
应用专业软件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可以使量化处理的效果更加理想。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油田开发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油田开发管理者在运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对员工进行管理的同时,还应注意运用数字化信息控制,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油田开发的作业效率。
2数字油田建设的优势2.1可实现跨地域协同工作,紧密连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数字油田打破了地域限制,客观地向管理者展示了油田的复杂性,有利于及时掌握形势,客观分析问题,正确决策。
可以在勘探、施工、施工阶段对项目进行提前合理规划,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海27块油田位于我国东海陆架,是我国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区域之一。
该油田目前已经进行了初次开发,但随着油田的逐渐老化,油田产量逐渐下降,剩余油再认识和二次开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海27块油田具有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构造较复杂等特点,因此对其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油藏管理技术的加强,对剩余油再认识和挖潜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针对新海27块油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延长油田寿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新海27块油田的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为油田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1.2 问题提出随着新海27块油田的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阶段,剩余油资源的再认识和挖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的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未被充分利用的油藏和技术手段,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剩余油资源的储量和分布。
在当前全球能源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充分开发新海27块油田的潜力对于提升能源供应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新海27块油田剩余油资源的再认识及挖潜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剩余油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制定有效的挖潜对策和技术手段,可以为提高油田开发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延长油田生产周期,进而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正确认识剩余油资源的重要性和优先性,提出有效的挖潜对策,对于新海27块油田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新海27块油田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油田之一,其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资源开采的日益困难,如何充分利用剩余油资源,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生产效率,是当前油田开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石油二次开发技术综述
胡文瑞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07(014)006
【摘要】通过对中国石油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指出目前中国石油产量的70%仍然来自老油田,其剩余可采储量仍相当可观.面时油田日益老化、潜力巨大、三次采油适用范围有限且成本相对较高的现实,老油田"二次开发"成了必然选择.明确了老油田二次开发的涵义与界定条件,论证了老油田二次开发的目标和技术路线,提出了老油田二次开发的初步规划与部署.老油田二次开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整体部署,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的原则高效、有序进行,以降低经济技术风险和提高油田开发的效果与效益.中国石油老油田二次开发前景广阔,意义重大,将从根本上改变地下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获取程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总页数】5页(P1-4,16)
【作者】胡文瑞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1
【相关文献】
1.中国石油2019年乙烯业务综述 [J], 王君达; 李建新; 王正元; 邢颖春
2.扮靓绿水青山绘就生态画卷——中国石油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综述 [J], 杨碧
泓
3.中国石油2020年乙烯业务综述 [J], 王君达;焦丽菲;刘照辉;王正元;邢颖春
4.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第三届中国石油石化智能化技术交流会综述 [J], 许帆婷
5.扶余油田二次开发技术综述 [J], 何立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首届石油石化产业发展论坛于5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目的在于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石油石化企业能够准确了解在世界经济动荡形势下,本行业、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尽早制定出趋利避害的发展战略,实现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图文报道。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主题是:油价走低时勘探开发领域的应对之策。 我是来自中国石化[0.00% 资金 研报]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副主任。首先有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他们原定的发言是副总经理毕义泉先生,而下面由孙女士代他发言。
(中石化胜利油田)孙梦茹: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作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已经开发了45年,油区大多数主力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速度”三高开发阶段,原油生产呈现递减趋势,老区新增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地面设施老化严重,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矛盾日益凸显,老油田挖潜难度日益增加。面对严峻的开发生产形势,近年来,胜利油田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转变开发调整思想,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地下地面一体化治理等工作,群面试时老油田“二次开发”工作,形成了适合胜利油田油藏特点的系列二次开发研究和配套技术。通过现场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新一轮有效开发,为老油田提高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胜利油田发展现状。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省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油区集中在东部的济阳坳陷及滩海地区和昌潍坳陷。截止08年底,探明油田70个,气田2之,累计探明含油面积27.99.65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4。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4。
胜利油田为典型陆相复式油气区,发育有构造、岩性、地层、符合油气藏四大类15种油气藏类型,具有“油藏类型多,构造复杂,油藏埋深分布广,储层、原油性质变化大”的特点。自1964年投入开发以来,胜利油田经历了稳步建产64-80年、高速生产81-87年、高速稳产88-95年、持续稳定发展96年到目前四个阶段。截止08年底,投入开发70个油田,动用地质储量41.54,现井网和工艺条件下标定技术可采储量11.69,标定采收率28.1%。08年油田年产油2774,累计产油9.36,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0.1%,综合含水90.5%,剩余可才储量采油速度10.6%,总体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速度”三高开发阶段,主力油藏类型、开发单元的开发程度、采收率状况差异大。
二、老油田二次开发时间及认识 “九五”以来胜利大多数主力油田相继进入“三高”开发阶段,含水上升、递减加大、井况井网损坏加剧成为油田开发中的突出矛盾。面对矛盾和问题,近年来,胜利油田老油田开发的阶段特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与实践并重,大力开展理论创新和科研攻关,在不断深化老油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研究调整政策,攻关技术手段,积极推进邮亭“二次开发”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三个扩大”、“两个强化”,有效促进了老油田开发水平的再提高。
(一)深化高含水期油藏潜力认识,引领开发思路转变。 1、注采完善由层段向层内韵律层转变。 三角洲反韵律沉积储层的地质特点是:油藏厚度大,层内隔夹层发育,韵律层之间物性差异大。特高含水期的开柴特征是:韵律层层间干扰严重,纵向上储量动用状况差异大。针对油藏的地质和开采特征,在油田开发后期的开发调整中,重点是进一步深化精细储层研究,在重建韵律层模型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转变开发调整思路,实现注采完善由层段向层内韵律层转变。在开发调整中对不同韵律层,采取相应的调整对策,主力高渗韵律层立足老井治理和局部剩余油富集区挖潜,改善水驱开发效果;非主力低渗韵律层通过打新井、转注、射孔层段归位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十五以来,在胜坨油田生二区7-8等个区块开展了细分韵律调整,共覆盖储量1.25,新钻井71口,油水井措施210井次,增加可才出206,平均提高采收率1.6%。
2、层系划分由分段组合为主向层系井网重组转变。 针对多层砂岩油藏细分层系后,同一层系内主力层与非主力层差异仍然较大的问题,在油田开发后期的开发调整中,工作重点是开展储层精细研究、深化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冲沟储层模型,实施井网重组,实现层系划分由分段组合为主向层系井网重组准便达到提高非主力层水驱动用程度的 目的。传统的井网划分模式是分段组合,即将垂向相邻的几个小层组成一套井网开发按照这一模式细分层系后,层系内各磨层组以及砂层组内各小层之间受非均质性影响,溪水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了储量动用状况的差异,表明相邻相近的层系组合方式在特高含水期不适合进一步精细瓦解层面潜力的需要。而层系井网重组是把纵向上相邻几套层系内储层物性相近、流体性质相近、开采状况相近的储层跨层系组合,打破原有的相邻相近的层系组合方式,从而实现低渗透层和高渗透层的分采,最大限度的降低开发井网内的储层非均质性,发挥各类油层潜力。近年来,开展了层系重组技术政策界限的研究,研究表明:同一层系内渗透率级差应控制在3倍以内,原油粘度级差不超过2倍,同一组合井网的油层厚度不超过12m,压力保持水平应在饱和压力附近。“十五”以来,通过储层精细研究,、深化生育油分布规律认识、重构储层模型研究,先后对胜坨油田30等7个区块进行井网重组调整,覆盖储量1.28,新钻井119口,油水井措施349井次,增加可采储量239,提高采收率1.9%。
3、普通稠油油藏由低效水驱向注蒸汽吞吐热采转变。 常温水驱时,普通稠油在多孔截至中渗流表现为拟塑性非牛顿流体的特征,油越稠,达到相同剪切速率所需的剪切应力越大,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油水流度比越大指进越严重,波及系数也越低,胜利油田水驱普通稠油地层条件下的油水流度比在100-500之间,波及系数一般低于50%,依据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地下原油粘度与水驱采收率资料当地下原油粘度大于100时,采油速度一般小于1%,采收率低于20%。因此,从开采机理上水驱普通稠油有必要进行开发方式转换,采用注蒸汽热采。通过注蒸汽加热油层,降低原油粘度,减小油水流度比,在低流度比条件下,油藏采收率一般达到30%以上。基于该认识,胜利油田已在6个单元实施低效水驱转吞吐热采,覆盖地质储量2071,新钻井155口,增加可采储量232,单井增加可采储量1.5,提高采收率11.2%。
(二)推进油田开发理论创新,主导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 1、研究稠油热采非达西渗流理论,热采稠油油藏井网优化调整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原油粘度高,稠油渗流为具有启动压力的非达西渗流规律,随粘度增加,启动压力梯度升高。在主政其开发过程中,如果井距过大,井间易产生非达西渗流之流区,造成井间剩余油富集,这为加密提供了理论依据。孤岛油田中二北Ng5吞吐中后期钻密闭区芯井分析资料表明,距屯出井80m处驱油效率比较低,仅有21.6%,含油饱和度较高,油层基本未动用。针对胜利稠油热采井距大、加热半径小、井间剩余油富集、屯出采收率低的矛盾,在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的基础上,实施加密调整,取得好的效果。“十五”以来对6个单元实施加密调整,覆盖地质储量5263,新钻井196口,增加可采储量302,提高采收率5.7%,采收率达到25.5%。
2、创新聚合物加合增效理论,化学驱应用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 针对胜利油区高温高盐和油稠的特点,创新聚合物加合增效理论,2000年开展二元驱研究,03年9月在孤东油田七区西开展了国内首例二元符合驱先导试验,取得突破,02年开展了在胜一区开展II类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试验,获得进展。化学驱应用领域不扩大,化学举阵地实现了常规油藏向高温高盐油藏扩展,驱油体系实现了由单一聚合物向吸引力符合体系扩展,化学驱应用规模也不断扩大。 “八五”期间实施化学驱项目4个,动用地质储量1943,投入聚合物干粉1-10,“九五”期间实施划分驱项目11个,动用地质储量13136,投入聚合物干粉10.9;“十五”期间实施划分驱项目14个,动用地质储量14569,比“九五”期间多覆盖储量1433,投入聚合物干粉15.9。08年底化学驱累计覆盖地质储量3.71,累增油1624,已提高采收率5.18%。
3、发展完善水平井配套技术,应用水平井技术提高采收率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水平井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水平井技术适应性进一步增强,油藏类型由原来的厚层块状油藏为主扩展到薄油层、正韵律顶部剩余有八挖潜,储层类型由原来的砂岩油藏向缝洞型底水基岩油藏扩展,稠油水平井挖潜由普通稠油油藏向特超稠油油藏扩展;水平井技术领域进一步配套完善,由初期的常规水平井向大位移水平井、解体状水平井和鱼骨状水平井转变,由利用水平井开发单层转变为利用水平井分段压裂和分层分支水平井开发多层油藏;完井方式上由固井射孔完井向水平井裸眼防砂完晶一体化转变,由滤砂防砂向水平井砾石充填防砂转变。
水平井应用力度不断扩大,水平井占新井的比例由“九五”的2.5%上升到“十五”的5.0%,06-08年上升到4.9%、11.6%、24.9%。不同类型油藏应用水平井提高采收率均取得显著效果,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1.9-3.6,是直井2-5倍。08年5月,胜利油田水平井应用实现“双过千”,截止08年12月,累计投产水平井1225口,累计产油1197。
(三)坚持一体化治理、先导攻关试验并重,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1、强化地下与地面一体化治理。 油田开发到了中后期,多种矛盾和问题互相交织,单凭一项或几项单一的措施都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从源头到过程,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为此,提出并实施了精细剩余油分析、完善恢复井网为核心、配套源头水质改造、地面管网更新为主的注水一体化治理模式。06年以来重点对广利油田进行了治理,通过水质改造、二次完善注采井网、启动调水工程提高注采比、加强工程技术配套实现了治理一步到位。油田开发效果明显好转,水驱控制程度由调整前的60.2%增加到目前的84%,增加水驱储量1063,增加可采储量223,才率由38.3%提高到43.3%。
2、强化提高采收率解体储备技术攻关试验。 围绕提高采收率技术瓶颈,不断开展技术攻关,“十五”以来重点开展了孤东油田七区西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埕东油田西区泡沫复合驱先导试验、胜坨油田坨11南高温高盐聚合物驱、孤岛油田中一区Ng3聚合物驱后复合驱先导试验,旨在解决I、II类剩余油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