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团队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5.10 KB
- 文档页数:2
高校研究生团队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姜珍珍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上海200090)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越来越重视隐性知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隐性知识是研究生发展过程
中的关键性资源.尤其是团队隐性知识的共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但是在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
着诸多障碍。在对团队隐性知识共享障碍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提出相关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
研究生团队中隐性知识管理。
关键词:研究生团队;隐性知识;知识共享;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1)11—0081—02
1研究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综述
自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首次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
后,很多学者从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视角对其进行了研
究。特别是隐性知识转化为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或管理学成为关
注的热点问题。在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被认为是
组织的一项关键的战略和竞争资源。据统计,隐性知识约占知识
总量的90%.而显性知识所占比例不足10%,隐性知识比显性知
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是社会财富最主要的源泉。
研究生经过本科生教育阶段后,已经基本具备了获取显性
知识的能力。比彻(Tony Becher)在所著的《学术部落与领地》一
书中认为,研究生在进入某一学术领域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两
种主要的隐性知识:一是在学术领域长期经验中产生的实际
的、几乎下意识的知识,比如论文的写作思路、问题的回答方式
等;二是研究生读研期间通过科研获得的,比如研究技巧、解决
问题的方式、研究技术等等。这些隐性知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
中意义重大,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科研能力
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挖掘和管理研究生隐性知识成
为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共享是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是知识从
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变过程。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只有在
使用和交流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这些知识成为组织知识的一
部分,就能被许多人共享:组织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完善.个人可
以从这些成果中获取更多知识,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提升。研究生
团队作为隐性知识共享的载体,可以有效促进成员学习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效率,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这里所谓的研
究生团队是指由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研究生(含博士 生、硕士生)组成的科研群体,该团体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
2研究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2.1隐性知识本身具有的特性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的特点,与
个人的经验、背景、洞察力是密切相关的,无法通过文字、语言
的形式进行描述,这使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遇到了困难。另 外,隐性知识是个人竞争优势的源泉,很多人都想独占这部分
积累的信息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没有充足的鼓励和信
任.他们是不愿意与别人共享这部分信息的。
2.2团队中成员的流动性及成员间知识层次的差异
由于团队中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的原因.导致团队成员的
流动性较大,这造成了隐性知识断层以及组织失忆,不利于团
队知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团队中每年都有一定的新生加
入,这些学生拥有的知识量较少、知识面狭窄;而一般团队成员 通过一年或者几年的成长,拥有较前沿的知识,广度、深度都达
到了一定的程度。通常团队对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围绕研究方向
中某个具体的问题或项目开展讨论活动形成的,这需要每个成
员的参与与贡献。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两者的差距较大,新生
不能很好地接受老成员的隐性知识或者捕捉不到老成员隐性
知识的传播,或者是由于能力有限,他们意识不到自身的隐性
知识,不会对其挖掘和整理,更不会与人共享。这些差异会影响
隐性知识的交流和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享效率。
2.3团队文化因素的制约
野中郁次郎等人在(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书中提出了SECI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指出隐性知识的分享过
程,主要是通过观察、模拟和亲身实践来传递隐性知识。最典型
收稿日期:2011-10—10 基金项目: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SLCXPY1101) 作者简介:姜珍珍(1984一),女,山东烟台人,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
2011年第11期(下半月)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81- 的方式是师传徒受。根据朱克曼对师徒关系的调查,学生从老
师那里获得的可以终身受益的不是显性知识而是隐性知识.尤
其是教师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的技术、技巧、经验等。
但是高校研究生教育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扩招而日益呈现出本
科生化的趋势,一个研究生导师所带的学生数很多,加上导师
的科研、教学压力,因此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越来越
少,团队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也无从谈起。
3研究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知识共享的催化剂。研究生团队成员基于对同
一个研究方向的兴趣结合组成了一个学习团体,导师作为团队
的核心人物,他对待知识共享的态度决定了知识价值观,对改变
团队成员共享的态度和行为有积极的作用。导师在团队中应采
取适当的激励机制,选取知识共享贡献大的成员作为团队的领
导人物,以便更好地促进成员共享的积极性。另外,导师要创造
各种环境增加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不管是小组讨论、学术交流等
正式的学习场合,还是聚餐、游玩等非正式场合,让成员之间形
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认同。
成员在面对面交流机会少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相应的信息
技术手段增强沟通,以此来营造开放的研究氛围。学生比较熟
悉的QQ(群)、BBS为成员问的沟通交流提供了网络平台,这样
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这里的信息比较凌乱,缺少系统
性。Wiki则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知识共建和完善的平台.学习
者通过Wiki发挥集体优势,将平时零散无序的知识积累起来,
实现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3.2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中的应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
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MatinJ.
Eppler和RemoA.Burkhard),其目标在于传递观点、经验、态度、
价值、期望、看法、意见和预测等,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人
重构并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常见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有概
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思维地图。
利用可视化技术.一方面可以促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
识.把学习者通常难以想象和不易获取的经验以动态和直观的
方式表现出来;其次,能够促进知识交流和协作。团队在进行小
组讨论时,通常就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起初学习者对这个问题
的看法都是零散甚至是不易表达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及时将分
散在团队成员头脑中的不成熟想法集合起来,整合成一个解决
问题的思路,逐步建构知识。
3.3提高成员自我反思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
长”。同样的,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自我反思是促进自我成
长的核心要素。只有经过反思,学习者的内部隐性知识才能上
升到一定的高度。学习者不仅要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去,而
Is2 2011年第11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且要不断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最终才能在研究团
队中从“合法的边缘参与者”逐步锻炼成为“核心成员”
教育博客为学习者反思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记录管理平
台。学习者利用博客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成长历程.对实
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梳理、反思,使之不断升华,并且随时
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3.4搭建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平台。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1)建立课题库。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团队的主要任务.因此
课题库作为平台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3个子
库:①背景部分,主要介绍导师如何申请到这个项目,包括课题
来源、对课题要求的分析、课题成员是如何确定的及相关的一
些背景信息;②过程库,主要介绍课题的开展过程,包括课题如
何进行分解、每个阶段的成果及遇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
及方案,重点不仅仅在于最后取得的成果.也在于强调是怎么
解决的,这里面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涉及到个人隐性知识;
③资料库,包括此课题中涉及到的文档材料、硬件设备、软件工
具等,供团队成员进行参考阅读。
课题库中的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完善,可能会成为将来解决
某一问题的答案,成为可以反复利用的资源。这样把成员的隐
性知识全部显性化和程序化,便于知识的管理。
(2)整合Web2.0软件,搭建共享平台。Web2.0软件为知识
的转化方式提供了一种思路,将这些软件整合搭建的平台可以
实现团队个体知识管理、群体的协作与交流。
该平台包括五大模块:博客、Wiki、社会性书签、概念图、交
流区。学习者通过博客将自己对问题的某一看法或者是解决问
题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一个自我反思的学习工具:Wiki为团
队提供了一种共同创作的网络平台,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完
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社会性书签将关注相同话题的学习者联系
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学习者网络,且能产生社会聚合效应,
也能消除隐性知识被潜藏或被独占的现象:概念图等可视化工
具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工具;交流工具包括同步交流
(QQ群)和异步交流(E—mail、BBS),成员登录交流区,互相交流
意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则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 版社.1985.
[2] 简世德,付孝泉,等.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
2010(7). [3]张方全.学习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4]姜世华.知识可视化在高等专业教育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
2009(12). [5]马秀峰,周洋.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
研究,2o08(7). [6] 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M].Chicago:The U 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70278. (责任编辑:徐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