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9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
在这20年里,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则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目的国。
但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
如何看待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对中韩双边关系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也成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标签:中韩;贸易逆差;贸易结构1 中韩贸易发展状况1.1 中韩经贸关系稳定增长中韩两国地理相邻,交通方便,又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为中韩贸易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在经济方面,韩国发展水平比中国高,在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有些优势。
而中国市场潜力比较大,而且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这使得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这为两国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韩贸易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以间接贸易方式通过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的小规模的商品贸易。
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前的1991年,中韩贸易额已达44亿美元。
1992年8月两国正式建交后,双方经济合作关系经历了快速启动和高速发展两个阶段(见表1)。
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整理得出。
由表1可以看出,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贸易额由建交之初的50.3亿美元发展为2012年的2151亿美元,年贸易额实现了42倍的增长。
尤其是建交后的第二个十年,两国的经贸发展则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这十年中,除了因金融危机导致的2009年贸易额及因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2012年贸易额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中韩贸易额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中韩进出口总额增长率都超过40%。
自2007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含欧盟和东盟)。
而截止2011年,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连续9年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连续5年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进口国。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韩商品贸易前景探析本文在介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韩两国贸易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利用产业升级、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中韩贸易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指出了中韩贸易所面临的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标签:产业分工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一、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和特点1.双边贸易额增速呈放缓趋势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
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5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
韩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
韩国则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中方统计,2003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63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1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2006年,双边进出口总额1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从韩方统计资料看,四年来的贸易总和分别为570.2、793.5、1005.6、1073.9亿美元,经过测算,年增长率为38.6%、39.2%、26.7%和17.1%;虽然中韩双方由于统计方法或统计范围不同,在具体数值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总体看,中韩贸易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增速逐步趋缓。
2.产业内贸易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称IIT)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的现象。
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的标准,SITC中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都属于同一产业。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在文化、经济上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几千年的睦邻友好的历史。
1992年中韩建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
贸易规模迅速增加。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十九周年,近二十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断加深,双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两国贸易也持续稳步上升,经济合作日益扩大,合作领域越来越多。
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逐步成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方向。
这个方向使两国经济贸易以健康的结构、稳定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
但一些问题也变得突出,如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这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韩建交前两国贸易情况中韩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
到了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汉城(现在的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
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
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
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我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
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
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中韩建交前, 两国通过香港或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
1991年中国国际商会和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分别在首尔和北京互设了民间贸易办事处。
1992年两国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仅为50亿。
二.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现状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总体来说,使得中韩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迅速上升,但受到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中韩贸易前景中韩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交往,并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韩国制造业的发展,中韩贸易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中韩贸易前景如何呢?首先,中韩两国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中韩贸易额达到了3155亿美元,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之一。
而中国也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双方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说明了两国间的贸易合作潜力巨大。
其次,中韩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强。
韩国在制造业、电子产品、汽车等领域具有优势,而中国则在农产品、矿产资源等方面具备竞争力。
双方通过贸易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
再次,中韩两国间的贸易壁垒不断降低。
为了促进双边贸易,中韩两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
这一协定推动了双方贸易的自由化,减少了贸易壁垒,提高了贸易效率。
同时,双方还在知识产权、投资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贸易创造了更加稳定的环境。
再者,中韩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不断加深。
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中韩之间的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动日益频繁。
这些人文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双方贸易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最后,中韩两国间的合作前景广阔。
面对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环境的变化,中韩两国必将深化贸易合作,加强产业链的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双方可以在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韩贸易前景十分广阔。
两国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互补性强,贸易壁垒不断降低,人文交流不断加深,合作前景广阔。
中韩两国应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开创中韩贸易合作的新篇章。
中韩经贸现状与趋势展望论文论文摘要:重韩两国建交近14年来,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中韩双边经贸关系及各项合作稳步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的关系日益加强。
中韩两国在电信、汽车、IT、金融、劳务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资金、技术、环境和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也迅速开展起来。
中韩为两国的经贸合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签订了有关的协议。
今后中韩经贸合作关系一定会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入世后,中韩经济关系由过去的互补变为在更多领域的竞争,这就需要两国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政策,避免过分竞争和不必要的摩擦,谋求两国经济关系朝着更广阔领域的合作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存在问题建议 Abstract:Heavy Han both countries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in the recent 14 years,has all made the very big progress in each domain cooperation,in particular the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both sides economics and trade relations and each cooperation developed with steady steps,obtain the amazing result,both countries day by day strengthened mutually for the important economics and trade partner relations.China and South Korea in domain and so on telecommunication,automobile,IT,finance,service cooperations have made the very big progress,in domain and so on fund,technology,environment and service cooperations also rapidly develops.The China and South Korea have also formulate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for both countries economics and trade cooperation,has signed therelated agreement.The next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economics and trade cooperation will certainly be able to enter a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he new stage.But,after being WTO entry,the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economy relations supplementary became by the past in the more domain competition,this needed both countries further to adjust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policy,avoided competing excessively and the nonessential friction,sought both countries economy relations to face the broader domain cooperation direction to develop.Keywords: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Economics and trade cooperation Existence question Suggestion1.经贸关系的特点 1.1双边贸易迅猛增长。
中韩贸易发展及前景分析
近年来,中韩贸易关系持续发展。
中国和韩国是彼此最大的贸
易伙伴之一。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19年中韩贸易额达到
了3058.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5%。
其中,中国对韩国出口额
为1025.39亿美元,进口额为2032.65亿美元。
从贸易结构上看,中韩贸易以机械、电子产品和矿物制品为主,这些产品占两国贸易额的大部分。
未来,中韩贸易合作依然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一方面,中国对
韩国的出口需求将继续增加,尤其是在高端制造和服务领域;另一
方面,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将增长,尤其是在消费品、农产品等领域。
同时,随着两国经济结构升级,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也
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然而,中韩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两国之间的贸易关
系仍然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如朝鲜半岛局势、萨德问题等;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经贸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中韩贸易面临的竞争
压力和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中韩贸易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加强合作
和沟通,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推动两国企业间更深入、
更广泛的合作。
中韩文化贸易产业比较分析中韩作为两个东亚国家,在文化和贸易产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
本文将从文化和贸易产业两个角度对中韩的比较进行分析。
一、文化比较分析1. 语言中文和韩语是中韩两国的官方语言。
中文以汉字为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韩语则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使用韩文字母。
虽然两国的语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语法和发音的差异,学习对方的语言仍然需要一定的努力。
2. 文学中韩两国的文学传统各具特色。
中国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学和诗歌,如《诗经》、《红楼梦》等,以及现代作家鲁迅、莫言等的作品。
韩国的文学作品则以小说和诗歌为主,不少作家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例如金庸、李白等。
3. 音乐中韩两国的音乐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有着悠久的古代音乐传统,包括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
近年来,流行音乐在中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音乐人和乐队。
韩国则以流行音乐(K-pop)为主导,不少韩国艺人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4. 电影中国和韩国的电影产业都有着较高的水平。
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迅速,年产量和票房收入都居于世界前列。
中国电影以传统文化题材和商业片为主,也有一些出色的导演和演员,例如张艺谋、巩俐等。
韩国的电影制作质量也很高,曾凭借《老男孩》、《屋塔房王世子》等作品在国际上赢得了很多奖项。
二、贸易产业比较分析1. 农产品贸易中韩两国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
中国以种植业为主,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是主要的出口品种。
韩国则以水果、蔬菜和海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种。
中韩两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以通过合作促进农产品的贸易发展。
2. 制造业贸易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和完善的产业链条。
中国的制造业出口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电子产品、家电、服装、汽车等。
韩国在制造业方面也有一定的竞争力,例如电子产品、汽车、船舶等。
中韩两国在制造业贸易方面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互相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3. 服务业贸易韩国的服务业在东亚地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主要包括金融、旅游、电信等。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在文化、经济上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几千年的睦邻友好的历史。
1992年中韩建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
贸易规模迅速增加。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十九周年,近二十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断加深,双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两国贸易也持续稳步上升,经济合作日益扩大,合作领域越来越多。
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逐步成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方向。
这个方向使两国经济贸易以健康的结构、稳定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
但一些问题也变得突出,如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这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韩建交前两国贸易情况中韩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
到了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汉城(现在的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
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
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
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我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
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
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中韩建交前, 两国通过香港或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
1991年中国国际商会和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分别在首尔和北京互设了民间贸易办事处。
1992年两国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仅为50亿。
二.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现状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总体来说,使得中韩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迅速上升,但受到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1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 摘要: 中韩建交以来,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中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始终保持顺差,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然而由于韩国的农产品保护政策,中韩农产品贸易存在摩擦,影响了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扩大。本文简单地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形势进行一下分析。 关键词: 优势互补 关税壁垒 互利共赢
一 中韩双方农贸合作基础 从农业方面来看,两国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及饮食文化相似,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差距不大。中韩农业合作体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的特点。 (一) 中方农业状况 我国耕地面积19.5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10.4%,人均占有耕地1.5亩,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1/4。在我国目前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发展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缺乏优势。小麦、棉花、大豆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中国在其他发面有很多优势。 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劳动力资源优势。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 市场区位优势。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4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23%,日、韩、香港、台湾、印尼、泰国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我国对亚洲市场出口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二)韩方农业状况 地形特点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平原则以西部和南部居多。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温差较大, 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对发展畜牧业很有利。 由于韩国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养牛业,养牛专业户迅速发展,占家畜饲养户的68%。 大部分韩国人都喜欢肉食,尤其是用牛肉款待客人是非常高级的待遇。但除了牛奶和鸡蛋基本 2
上可以保证自给外,牛肉、猪肉和鸡肉每年都需要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韩国三面环海,韩国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而曲折,河流大多注入黄海和南海。韩国海岸线总长为5259公里,东海岸总长415公里,水产资源丰富,是世界水产大国之一,海域广且深,潮差小,水产资源丰富,冬季不封冻,水产品也是韩国的主要食品之一。不过现在除了每年出口一些上等鲜活海鱼如金枪鱼等外,还进口部分海鱼进行加工,然后再出口。另外,水产养殖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正在不断地发展。 韩国的大米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能够保持自给。大麦和小麦也是韩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大麦,勉强维持自给,而小麦主要依靠进口。其中大豆是韩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也需要进口。杂粮主要包括玉米、小米、养麦和高粱等,玉米的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蔬菜以大白菜、萝卜、洋葱、辣椒、大蒜为主,约占总产量的71%。随着塑料大棚的普及,蔬菜生产发展很迅速,主要蔬菜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水果基本上能满足国内市场要求。苹果和梨可供出口,进口的水果主要有香蕉等。 (三)优势互补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低,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上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中韩两国距离近、运输费用低,更利于开展农业合作和发展农产品贸易。中国国土辽阔,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土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韩国则在育种、加工、流通技术及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农业合作的形式,韩国可以从中国稳定地获得国内市场短缺的农产品,而且可以做到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符合韩国消费者的需求。互补性表现为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很低。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衡量贸易伙伴之间贸易结构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当Bi接近于0时,说明双方间的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此外,蘑菇﹑蕨菜﹑芝麻籽﹑花生﹑赤豆﹑面条﹑糖﹑威士忌酒等主要进出口产品的计算值都几乎为零。这说明,中韩间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惠互利。
二 中韩农贸合作现状 (一)总体形势繁荣 今年四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韩新农村建设合作签字仪式”上,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会长李繁分别与大韩民国京畿道副知事俞莲采率领的高层政府代表团签署了《中韩投资合作备忘录》,与大韩民国京仁日报社签署了《韩国新村运动40年成果展 3
览展示会》和《中国农业干部培训基地》的合作协议。中国“入世“以来,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平稳,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21.7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31.4亿美元,增长了44.7%。
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总署 韩国是我国大米、小麦、豆粕、鸡肉制品、水竹笋、对虾等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韩国在我以上商品出口市场中均居于前3位。2008年,我对韩国出口农产品31.7亿美元,同比减少12%,占我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9%。其中,我对韩国蔬菜出口数量为48万吨,同比下降1.5%,出口额为2.8亿美元,与2007年持平;对韩国水果出口1.9万吨,同比下降17.5%,出口额为1806.5万美元,同比下降6.9%;对韩国冻鱼及冻鱼片出口16.4万吨,同比下降31.3%,出口额为3.3亿美元,同比下降10.8%;对韩国大米出口16.2万吨,同比增长1.7%,出口额为8078.5万美元,同比增长14.5%;对韩国大豆出口24.9万吨,同比增长52.3%,出口额为1.9亿美元,同比增长1.8倍。 (数据来源:《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2009》) 中韩两国耕地资源稀缺,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这是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虽然出现三次较大的波动,但并没有改变总体呈温和增长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的基本格局。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从两国农产品贸易属性看,“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近年来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韩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 (二)合作中的问题 1产业内贸易水平低 4
中韩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很强的互补性,中韩之间的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产业内贸易内部来看主要由技术差异为主导,贸易水平比较低,主要按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安排,因而也引发很多贸易争端。
数据来源,和讯网 要提高中韩间产业贸易发展水平,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中韩间农产品是我国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项目,推动FTA的建立对中韩农产品贸易有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近年来农产品进口量快速增加,变成农产品进口国家,而韩国则一直是农产品进口国家。两国只是在食用蔬菜、谷物、肉类等农产品形成了互补关系,而种子鲜花、谷物制品、油脂等农产品形成了竞争关系。在农产品贸易方面韩国竞争力较低,对于互补性产品,两国之间要强化合作、充分考虑两国的情况并减少贸易摩擦。对于竞争性产品,要避免过度竞争、强化合作和共同挑战世界市场。 2贸易摩擦频繁 中韩是密切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韩国设置了高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这一矛盾引发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许多贸易摩擦问题。2000年发生的“大蒜风波”1就是韩国单方面采取贸易手段而导致的一场中韩贸易大战,
自此以后,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直到2005年的“泡菜风波”,又将中韩贸易摩擦提升到了重大贸易纠纷的高度。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情况发生。再者,中国农产品在质量上的不稳定,也容易引起韩国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韩国在农产品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人为的添加了政府保护本国农产品的意志,在一定程
1 “大蒜,手机贸易摩擦”由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大蒜逐年增多,韩国国内大蒜市场批发价连年下跌引起的。韩国
出于想保护本国产业的角度,曾宣布过暂停进口中国大蒜并正式对大蒜进口采取保护性措施,紧接着中国政府决定即日起对进口激增的原产韩国的手机、聚乙烯暂停进口,使得韩国股市中从事手机业务的三星、LG等企业的股价就大幅下降,业务量急剧萎缩。 5
度上歪曲了法律法规的初衷,造成了政策法规的不透明,给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造成了障碍。
三 韩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容忽视 (一)韩国对农产品进口的关税壁垒 1韩国农产品总体进口关税过高。2008年韩国农产品简单平均适用税率高达47.8%。最高关税达到了887%;谷类及制品的相应税率分别为133.7%和800%。含油种子、脂肪及油类产品的最惠国最高适用税率达803%,咖啡和茶叶为514%,饮料和烟草为270%,糖类和糖果为243%。 2对农产品进口的调节关税。韩国政府对其国内竞争力较弱、因进口增加可能导致国内市场混乱或产业受损的农、林、水等产品,实行调节关税。2008年韩国在食品、饮料等产品上存在明显的关税升级,其制造业产品的平均适用税率为10.5%。处于最初加工阶段的食品、饮料和烟草的税率约52%,处于半加工阶段的税率高达约95%。调节关税的实施,构成了对中国优势产品的贸易限制。 3对农产品进口的特惠关税。韩国2008年在《亚太贸易协定》承诺的特惠关税适用对象为1282个税目,特惠幅度是WTO最惠国税率的5%-98%。其中,工业品简单平均适用税率为6.5%,农产品简单平均适用税率高达47.8%,农产品的优惠很少,而中国是韩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受益极少。 4对农产品进口的关税配额。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韩国获准对大米、玉米等67种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目前,韩国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包括大豆、玉米、绿豆、红豆、芝麻、淀粉等。中国大部分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均在韩国关税配额管理范围之内,许多农产品在关税配额外的关税高达30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800%。实行市场准入配额管理的许多农产品的配额外关税仍然高达30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800.3%。绿豆的配额内税率为30%,配额外税率高达607.5%;红豆的配额内税率为30%,配额外税率为420.8%;大豆配额内税率为5%,配额外税率为487%。中国大部分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均在韩国市场准入配额管理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