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资料整编与水文数据库建设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文资料整编和数据库技术发展综述

章树安1,林伟2、吴礼福1

(1.水利部水文局,北京,10053;2.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

关键词:

水文是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经过整编的水文资料是水文数据的最终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防汛抗旱、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科学研究及其他国民经济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基本信息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控制水旱灾害、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水土保持与生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对水文数据分析处理、存储、应用服务也将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技术角度,对我国水文资料整编和水文数据库建设与发展作简要回顾与总结。

水文资料的整编、汇编是对水文监测数据按流域水系进行处理、加工、分析、统计等复杂的技术过程和人员组织过程。刊印水文年鉴一般需经过资料在站整编、资料审查、复审、汇编、刊印等生产过程。

水文年鉴是一种逐年刊印的资料,以统一、科学的图表形式表达出来的成果。内容主要是上年实测的并经过严格整编审查的、普遍需要的基本水文资料,提供水利水电建设、其他国民经济建设及科学研究部门使用。水文年鉴的内容主要包括:说明资料,水位、流量、输沙率、泥沙颗粒级配、水温冰凌、水化学、地下水、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已刊布的资料的更正与补充;主要有逐日表、月年统计表、实测成果表、摘录表等。

中国的水文测验开始于战国时期,但资料的积累、保存、整编要晚得多,正式观测记录被系统保存下来,开始于19世纪。保存的正规降水量记录,开始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北京),正规的水位记录,开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汉口)。其后,凡开始近代水文观测的站,一般都计算逐日值列出年表。从清末民初开始将多站水文资料汇编刊印,如民国24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出版民国22年的《全国水文报告》,含水文站153处,水位站277处的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积存的水文资料,按统一布置和要求,进行系统的整编刊印工作,并在50年代全面完成。

1958年,水利部水文局将全国按流域水系统一划分水文资料的卷册范围,并将逐年资料统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全国分10卷94册。1964年在编制《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时,对原卷册划分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全国分10卷74册,并长期维持稳定。1999年,发布的《水文资料整编规范》对原卷册划分作了个别修改,现为10卷75册。至1986年止,刊出历史水文资料及水文年鉴共2277册。1987年后,一些单位继续刊布水文年鉴,另一些单位将整编成果存入计算机,用打印或复印方式供应,没有刊布水文年鉴,至1990年后全国全面停刊水文年鉴。1979年,水利部水文局颁布《地下水观测试行规定》,地下水资料按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地区单独刊印,不再列入水文年鉴。

1985年,水利电力部颁布《水质监测规范》,将水质资料单独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水质专册》。

1 水文资料整编

1.1 资料整编历史与水文年鉴

中国的水文测验始于战国时期,但主要为实时需求服务。对于资料的积累、保存、整编的认识则要晚得多,主要从19世纪中叶开始。保存正规的降水资料始于1841年(北京);水位资料始于1865年(汉口)。其后,凡开始近代水文观测的站,均保存有单站的记录,一般计算逐日值列出年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布置和要求,进行系统的整编刊印工作,并在50年代末期全面形成资料整编工作与技术体系。1949年10月~1957年,完成了对建国前历史积存的水文资料系统整编。1953~1954年间,水文资料整编工作的组织,逐步从大行政区的有关机关向省一级水文机构转移;1954年后,在治淮委员会的倡导下,推行了“在站整理”,由基层水文站负责水文资料的初步整编工作。1955年在制定《水文测站暂行规范》时,将在站整理规定为测站任务之一;经测站整理的资料,由测站上级机关组织审查、复审、汇编与刊印。在站整理的开展,使整编工作经常化,加快了整编进度,而且测验与整编相结合,在整编工作中发现测验中的问题及时改进;后来发展为测站“四随”(随测算、随发报、随整理、随分析)制度。至50年代末,全国各地基本实现了在站整理,当年资料可于次年完成[1]。

1958年,水利部水文局将全国按流域水系统一划分水文资料的卷册范围,并将逐年资料统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共分10卷94册;1964年,编制《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时,对卷册做过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同一区域的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资料编在一起,调整后全国分10卷74册;1999年颁布的《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1999,对卷册划分做了微调,调整后全国分10卷75册。不同年代水文年鉴卷册划分统计见表1。

至1986年止,刊出历史水文资料及水文年鉴共2277册,13.6亿组数据。1987年后,一些单位继续刊布水文年鉴,另一些单位停刊水文年鉴,将整编成果存入计算机,用打印或复印方式供应,1990年后全面停刊。2002年起,开始恢复刊印18册重点地区重点卷册水文年鉴(自2001年水文资料开始)。至2005年底,估计全国累计整编数据量已超过33.2亿组数据。

1.2 整编技术

(1)水位资料。水位资料整编工作主要内容:考证水尺零点高程;绘制逐时或逐日平均水位过程线;整编逐日平均水位表和洪水水位摘录表(水位站编制);进行单站合理性检查。其核心问题是将水尺断面、所用基面和水尺零点高程考证清楚。对因重复进行水准测量、水准平差、基面变换而使本站水准点数据发生变动的情况,从1955年起使用“冻结基面”的办法,历史水位数据不再改动。此办法保持了水位资料的连续性,并一直使用。

(2)流量资料。流量资料整编的主要内容:编制实测流量成果表和实测大断面成果表;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和检验;水位流量数据整理;计算整编逐日平均流量表及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绘制逐时或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进行单站合理性检查。其关键环节是水位流量关系的确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文技术人员在广泛吸取前苏联和其他国家经验,并结合中国河流特点,对不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确定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使整编技术有了较快发展。流量资料整编主要方法见表2。另外,对于利用水工建筑物测流的流量系数分析,对于实测流量缺乏时的插补延长,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冰流量资料,60年代以后,使用冰流量与相关因素关系曲线法整编。相关因素有疏密度、冰厚等。

(3)泥沙资料。①悬移质。悬移质泥沙资料整编的核心是如何推求出断面平均含沙量(或输沙率)变化过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前苏联经验,采用连续施测单位含沙量(简称单沙),同抽样施测断面平均含沙量(简称断沙)相结合的测验方法。通过单断沙关系曲线,将单沙过程转为断沙过程。②推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