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知识图谱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1
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研究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许多学者和教育者开始探索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来支持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知识图谱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法,它通过将知识组织成实体、关系和属性的网络,可以更好地表示和组织复杂的知识关系。
在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利用知识图谱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首先,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
传统上,高校的课程资源分散在各个学院、教师和课程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
而利用知识图谱的技术,可以将不同学院的课程资源通过实体和关系的方式进行关联,构建一个统一的课程资源图谱,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资源的查找和利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其次,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推荐。
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是必要的。
通过构建学生的个人知识图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推荐适合其个人情况的学习资源和课程。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也可以优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还可以实现课程间的关联与交叉。
现实中,许多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但是学生往往难以发现和利用这些关联和交叉。
通过构建课程之间的知识关系图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和概念。
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跨学科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
最后,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还可以实现课程评价与质量监控。
传统上,课程的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难以全面和客观地评估课程的质量。
而利用知识图谱的技术,可以将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行为和表现以实体和属性的方式进行建模,构建一个全面的课程评价与质量监控系统。
知识图谱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冉从敬;刘琬【摘要】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人文社科类数据库收录的涉及知识图谱研究的150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从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知识图谱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期刊名称】《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0页(P4-13)【关键词】知识图谱;人文社会科学;可视化【作者】冉从敬;刘琬【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3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据统计当时世界每天发表1万余篇论文,平均每35秒就有一篇问世,书籍每年增加25万种[1]。
进入21世纪后,人们更是用“信息爆炸”、“信息泛滥”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如今的信息增长速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领域内单纯依靠研究人员博闻强识、遍阅群书的研究方法已然变得不合时宜,引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呼声此起彼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以绘制知识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图形的技术出现在人文社科研究者的视野范围内,这就是知识图谱[2]。
时至今日,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已有众多学者认可并运用知识图谱来进行研究,由此产生出一批新颖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于了解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学术期刊以其所特有的时效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成为学者们应用新技术、阐述新观点的主要阵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渠道。
以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一方面凸显了论据的新颖性,另一方面确保了论点的可信度。
因此,本文选择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源。
将学科领域限制在“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和“社会科学Ⅱ辑”之中,检索“主题”、“题名”或者“关键词”含有“知识图谱”一词的文章,时间截止到2013年12月24日,共得到152条检索结果,剔除少量书目信息等无关的条目,最终的分析数据为150条。
知识谱系学知识谱系学,也称为知识学,是一门研究知识的起源、发展、分类、组织、应用及其内在关联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知识本身,包括各个领域的知识,如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知识。
一、知识的起源和演化。
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和知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
学者可以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资料来了解知识的起源和演化。
二、知识的分类和组织。
知识的分类和组织是知识谱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知识进行分类和组织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传播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和参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分类和组织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三、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是知识谱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知识的应用可以通过创新和技术发展转化为各种实用技术和产品,并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和改善。
四、知识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规律。
知识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规律是知识谱系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它关注不同领域、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讨知识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并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知识谱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
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谱系学可以启发人们进行交叉研究,发现新的知识和应用。
知识谱系学也可以为教育、知识管理、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等方面提供有益的理论和方法。
知识谱系学是研究知识的分类、组织、演化和应用等方面的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受益于信息技术和各种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在今后的学术发展中,它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为人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知识谱系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它的研究定位涵盖了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涉及学术、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如今,知识谱系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为推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知识谱系学在科技、经济和社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山西科技SHANXI SCIENCE TECHNOLOGY 2020年第35卷第6期文章编号:1000_6429(2020)06-0094-05收稿日期:2020-10-03数字人文领域中知识图谱的研究与应用**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大数据视角下基 于信用评价的科技信用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7201234-l )o王雪梅(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230006)摘 要::目的/意义]谷歌最早提出知识图谱的目的是提高搜索引擎的能力,提升用户的搜索质量和搜索体验,但随着人们对知识图谱探索的加 深,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对知识图谱的认知却比较混乱,存在概 念混淆以及对于知识图谱在不同领域应用情况不明确等问题。
[方法/过程]从概念上对知识图谱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在阐述知识图谱与数字人文 发展历程的同时,提出了知识图谱应用于数字人文领域的基本框架,并在人文学术地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造人文学术知识图谱的研究思路。
[结果/结论]对于知识图谱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见解,也为数字人文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
关键词:知识图谱;数字人文;学术地图中图分类号:G291 文献标识码:A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中的数据内容呈现 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万维网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数据 储藏库。
然而,万维网上的内容存在异质多元、组织结构松散的特点,给人们有效获取信息和知识带来了极 大的挑战。
知识图谱则以其强大的语义处理能力与开放互联能力,为大数据时代的知识组织和智能应用奠定了基础。
知识图谱不仅能快速准确地为用户找出查 询信息,并将其系统化地展示出来,还可以将互联网中 的信息表达成更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的形式,从而提供 一种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海量信息的方式。
在图书情报学界以及数字人文领域,对知识图谱 的应用与研究发展的十分迅速。
图情领域对知识图谱的运用更侧重于统计分析。
通过对某学科或者研究领 域的相应文献进行图谱分析,揭示出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热点,并且可以统计出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者, 再挖掘他们的研究背景以及科研结果而得出更深层次的研究价值。
⼀⽂打尽知识图谱(超级⼲货,建议收藏!)©原创作者 | 朱林01 序⾔知识是⼈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晶。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 KG)是知识⼯程的重要分⽀之⼀,它以符号形式结构化地描述了物理世界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知识图谱的基本组成形式为<实体,关系,实体>的三元组,实体间通过关系相互联结,构成了复杂的⽹状知识结构。
图1 知识图谱组成复杂的⽹状知识结构知识图谱从萌芽思想的提出到如今已经发展了六⼗多年,衍⽣出了许多独⽴的研究⽅向,并在众多实际⼯程项⽬和⼤型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如今,知识图谱已经成为认知和⼈⼯智能⽇益流⾏的研究⽅向,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度重视。
本⽂对知识图谱的历史、定义、研究⽅向、未来发展、数据集和开源库进⾏了全⾯的梳理总结,值得收藏。
02 简史图2 知识库简史图2展⽰了知识图谱及其相关概念和系统的历史沿⾰,其在逻辑和⼈⼯智能领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图形化知识表征(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由Richens⾸先提出了语义⽹(Semantic Net)的概念。
逻辑符号的知识表⽰形式可以追溯到1959年的通⽤问题求解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 GPS)。
20世纪70年代,专家系统⼀度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知识推理和问题求解器的MYCIN系统是当时最著名的基于规则的医学诊断专家系统之⼀,该专家系统知识库拥有约600条医学规则。
此后,20世纪80年代早期,知识表征经历了Frame-based Languages、KL-ONE Frame Language的混合发展时期。
⼤约在这个时期结束时的1984年,Cyc项⽬出现了,该项⽬最开始的⽬标是将上百万条知识编码成机器可⽤的形式,⽤以表⽰⼈类常识,为此专门设计了专⽤的知识表⽰语⾔CycL,这种知识表⽰语⾔是基于⼀阶关系的。
(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科学知识图谱在学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学院:商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开题日期:一、选题的背景、意义1.该选题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现状科学知识图谱,是将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与现代的文本挖掘和复杂网络、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方法以及可视化技术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分析科学发展的知识发现方法。
从20世纪 50年代至今,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1)引文分析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图谱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创办科学引文索引 (SCI)。
1965年,普赖斯以SCI为数据来源,发表了一篇科学计量学的杰作《科学论文的网络》。
在这篇论文中,普赖斯第一次提出并界定了“研究前沿”的概念。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匈牙利的三位学者T.布劳温 (Tibur Braun)、W.格伦采尔 (Wolfgang Glanze1)和A.舒伯特 (Andres Schubert)以SCI数据库为基础,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标》,这实际上是世界科学地图和科学知识图谱的雏形。
(2)复杂网络系统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兴起丰富了引文分析理论与方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ligram)于1967年通过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的“六度分隔”试验发现了著名的“小世界”现象。
90年代中期,比利时情报计量学专家埃格赫 (Leo Egghe)和鲁索 (Ronald Rousseau)合作出版了《情报计量学引论》,促进了科学知识图谱的产生。
进入21世纪,社会网络分析的探索与应用向纵深发展,风靡全球。
(3)信息可视化为科学知识图谱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1999年陈超美出版了该领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环境》,R.斯宾塞 (Robert Spence)2000年出版了《信息可视化》之后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教育知识图谱的概念模型与构建方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图谱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和组织方式,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教育知识图谱的构建和应用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教育知识图谱的概念模型与构建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将对教育知识图谱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和价值。
随后,将介绍教育知识图谱的构建流程,包括数据源的选择与处理、知识抽取与表示、知识融合与推理等关键步骤,并详细阐述各步骤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教育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并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实证分析。
该方法旨在通过本体论的思想,对教育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表示和组织,从而实现教育知识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文章将总结教育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知识图谱的构建和应用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推动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二、教育知识图谱的概念模型教育知识图谱是一种专门用于教育领域的知识图谱,它通过对教育领域中各种实体、概念、关系进行结构化表示,以图的形式展示教育领域的知识。
其概念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件:实体层:这是教育知识图谱的基础,包含了教育领域中各种具体的实体,如学科、知识点、课程、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等。
这些实体是构成知识图谱的基本单元,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图谱的主要骨架。
关系层:关系层定义了实体之间的关系,如学科与知识点之间的包含关系、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等。
这些关系构成了图谱的主要脉络,反映了教育领域中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属性层:属性层描述了实体的属性信息,如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学科的学习要求、教师的职称、学生的年龄等。
科技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研究1. 内容概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领域的信息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包括科技文献、研究论文、专利数据、行业报告等大量数据源涌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合、管理和利用这些海量的科技知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知识图谱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方法,能够将复杂的知识领域进行结构化表示和可视化呈现,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知识检索、分析和挖掘工具。
科技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技术研究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科技领域的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如何从多个渠道、多种类型的数据源中获取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其次是知识的存储和管理技术,研究如何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海量的科技知识数据;再次是知识图谱的构建技术,研究如何将科技知识进行结构化表示和关联关系构建;最后是知识图谱的应用技术,研究如何利用知识图谱进行科技知识的检索、分析和挖掘等应用。
还将探讨当前科技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技术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关键技术,以期为科技领域的知识管理和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领域的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这些数据不仅包括科学研究论文、专利申请、技术报告等结构化数据,还包括各类非结构化数据,如科技文献中的文本、图像、视频等。
科技领域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表示和管理工具,能够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有组织、可查询的知识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手段。
传统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在处理大规模、异构的科技领域数据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数据标注成本高、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准确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研究如何高效、准确地构建科技领域知识图谱,对于提升科技信息化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这些技术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科学知识图谱在学科可视化研究中的应用孙晓宁;闫励;张强【摘要】For the past few years, under the common efforts of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a lot of discipline visu-alization research tools have emerged,they can draw a variety of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of disciplinary system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which are convenient for people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areas distribution from the angle of graph-ics and provide a new method or idea for the study of discipline architecture.After mak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oncept of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and discipline visualization,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that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applied in dis-cipline visualization.In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it mainly concludes five issues in the research of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ap-plied in discipline visualization:data source,research tool,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and application field.%近年来,经过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共同努力,诞生了许多学科可视化研究工具,它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绘制出多种学科体系的科学知识图谱,方便人们从图形的视角来了解学科领域的结构分布特征,为学科体系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科学知识图谱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方式,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了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演化,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文献中的信息,揭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以期对科研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简要介绍科学知识图谱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科研领域的重要性。
随后,将重点阐述CiteSpace软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构建和分析科学知识图谱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如何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网络构建和可视化展示等步骤,从而揭示科学知识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
本文还将对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进行评估和讨论,探讨其优点、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将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CiteSpace软件介绍CiteSpace是一款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专注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生成与分析。
该软件以文献数据为基础,通过提取文献中的关键词、作者、引用关系等信息,运用网络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脉络、前沿领域和热点趋势。
CiteSpace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导入、预处理、网络构建、可视化展示等。
它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导入,如文本、数据库等,能够自动提取文献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清洗、标准化处理。
在网络构建阶段,CiteSpace采用共词分析、共引分析等方法,构建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之间的关联网络。
可视化展示则是该软件的一大特色,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网络结构、聚类关系、时间序列等信息,使用户能够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发展演化过程。
除了基本功能外,CiteSpace还具有一些高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