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

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5、行为主义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创始人华生。

6、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的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优点是有些问题无法控制实验条件,所以只能够用相关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另外相关研究可以收集到比实验研究更多的资料。缺点是: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没有办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实验研究:是认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且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研究最大的优点是它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

2、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

档案研究法:档案研究法通过对现存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而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这些记录包括新闻评论,病历,日记,运动统计数据,个人广告,法律文件,犯罪记录,自杀遗言或万维网上的犯罪事件报道等。

3、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的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

4、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机制:联结,强化和模仿。

联结:又称经典条件作用。最早有巴甫洛夫提出来。

强化:这是学习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学会一种特别的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经常伴随着愉快的结果、能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可以避免某种不愉快的后果。

模仿:人们也可仅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及行为便学习到社会态度与行为。

5、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

归因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想说明人们如何解释事件的原因。

认知失调理论:主要解释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使二者协调一致。

第三章社会认知

1、个人知觉:当人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

2、印象形成: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做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们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3、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4、被试评定人或事物的三个基本维度:评价,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力量,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性,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5、整体印象形成的内容:第一印象尽管很重要,但是随着人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逐渐会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人们在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人们通过信息加工处理模型,把信息整合在一起。这些模型主要有: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

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的。

加权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8、个人知觉的线索:情绪和非言语线索。

情绪:情绪是我们知觉他人的首要线索。情绪是了解他疼的最主要的线索。人类的七种不同的情绪主要有:快乐、高兴,惊奇、迷惑,害怕、恐惧,悲伤,生气、愤怒,厌恶、受辱,好奇、恳切。

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人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