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格式:pptx
- 大小:513.90 KB
- 文档页数:13
北大历史及简介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央与地方共管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是“京师大学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这是清政府成立的一所国立大学。
1912年,它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并于1919年成为一所现代化学制的大学。
此外,北大还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数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心之一。
自成立以来,北大始终坚持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宗旨,培养出了无数杰出人才,如钱学森、李政道、张充和、郭沫若、毛泽东等。
北大的办学宗旨是“爱国进步,为人类做出贡献”,坚持“知行合一”、开放、包容、创新、卓越的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的创新精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北大是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现有19个学院、12个直属部门,涵盖哲学、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历史、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医学、农学、管理等学科门类。
北大的教学、科研、服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国家重要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
同时,北大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全国各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北大的校园占地453公顷,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化设施和令人惊叹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其象征性建筑——“百年讲堂”,它位于紫竹院校区中心地带,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标志性建筑,自1960年代起就成为许多文化、艺术、学术活动的场所。
此外,北大还拥有美丽的园林、历史建筑、现代图书馆等多个景点,是游客们前往参观的热门景点之一。
总的来说,北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它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和世界的各个领域中。
作为一所重要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北大在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进步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京大学学生会简介一、学生会的背景和组织结构北京大学学生会是由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学生会作为一个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职能的组织,是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广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机制。
学生会的领导机构包括全体会议、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和专业部委。
全体会议是学生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学生会的重大事务。
主席团是学生会的执行机构,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主席团成员组成,负责学生会的日常事务。
常务委员会是主席团的决策机构,分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权益部、外联部、文艺部、体育部等专职部委。
二、学生会的职责和任务北京大学学生会的主要职责是代表本科生的利益,维护本科生的权益,加强学生与学校、社会的联系,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
具体任务包括:1.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学术活动,提高学生学术水平;2.组织举办各类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3.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4.组织开展体育竞赛和户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维护学生权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6.加强与其他高校学生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会的工作水平;7.及时收集本科生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本科生的需求和诉求。
三、学生会的工作亮点北京大学学生会在履行职责和任务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工作亮点值得称赞:1. 深入实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工作机制学生会积极组织创新创业类活动,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学生会与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合作,为本科生提供项目辅导、资源共享等支持,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 推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开展学生会组织了许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项目,包括暑期社会实践、社区义工活动等。
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会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健全学生权益保障体系学生会重视学生权益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及时为本科生解答疑问、帮助解决问题。
北大院系设置沿革
北京大学的院系设置沿革可以追溯到1902年,当时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时,设有文、理、法、医、工五个系,其中文系包括文学、史学、哲学三个专业,理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三个专业,法系包括法律、政治经济学两个专业,医系包括医学和药学两个专业,工系则包括机械、电气、土木和矿山四个专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大学的院系设置也发生了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在1949年建国后,北京大学逐步建立了新的院系,其中包括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外文系、政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地球物理系、生物系、化学系、材料学系、信息科学系、环境学系、人口研究所等。
总的来说,北京大学的院系设置沿革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发展,也体现了北京大学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和追求卓越的历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北大校址变迁北京大学是我国早期的高等学府之一,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1898年7月4日),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其校址在东城景山东街路东的沙滩后街明代的马神庙、清乾隆年间乾隆的四女和嘉公主府已空闲的府邸。
四公主府坐北朝南,大宫门为五间门楹,大门两旁有石狮一对。
公主府占地东西宽四十丈,南北长六十丈,用大砖围成府墙。
府内东路为几进大四合院落,宫殿式的房屋建筑,西路则为大花园。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也是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派激烈斗争的产物。
在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上书光绪皇帝,“请变法,建学堂”。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自京师建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府县立中小学”。
梁启超说,大学堂的前身是官书院,官书院的前身是“强学会”。
在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在京组织强学会。
购置图书、仪器等,宣讲新学,谋求改革。
强学会实际上是政治团体兼学校的组织。
在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
强学会被顽固派查封,但改为“官书院”。
“京师大学堂”就是在“官书院”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
京师大学堂成立时,整修了公主府旧房三百四十多间。
新建房一百三十多间。
大学堂的大门上高悬有“大学堂”三字竖匾。
公主府里的正殿为大学讲堂。
后院的二层楼为藏书楼。
西院花园为学生宿舍。
庚子以后,知识界思想活跃,爱国热情高涨,各界纷纷要求恢复京师大学堂。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一日,清廷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用吴汝伦为中文总教习,这次复学没有聘用丁韪良,而是请的日本学者服部宇之吉和岩谷孙藏为教习。
在四公主府旁又新建房屋一百多间。
还在北河沿(今民政部处)购房开办译学馆,即以后的北大三院。
北大红楼——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建筑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灭亡。
1912年1月民国成立,5月,原清政府的学部改为北京政府的教育部。
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讲解词大家好,欢迎来到百年学府北京大学。
我姓*。
是北京大学**系**届的学生。
很高兴能够作为大家的校园讲解带领大家参观游览,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一起在北大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
由于校园并不是作为景点开放,在参观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强调几条纪律:1、校园不是公园,这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一起来感受校园里该有的氛围。
2、校园景色非常优美,请大家爱护环境,不要践踏草坪,攀枝折花,乱丢废弃物。
3、校园里的人非常多,大家走的时候排成两列纵队,紧跟队伍,沿着道路右侧走,千万不要走丢走散了。
首先我给大家回顾一下北大历史。
北大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亲笔题词“京师大学堂”匾额。
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康梁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
慈禧发动政变,把所有的变法都废除了,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
北大从此延续至今。
(原校设在北京石景山东街)1912年易名为北京大学校。
严复任北大首任校长,积极开设外语学科研究西方文化的新课程。
1918年红楼竣工,校本部设在故宫后的沙滩。
191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且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他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长,胡适、钱玄同为文科教授,李四光为理科教授,马寅初为教务长,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应聘在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经过李大钊的介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当时认识他的第一夫人杨开慧,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儿。
那时北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云集。
1919年,北大师生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炬,李大钊、胡适等人领导了文化革命的新启蒙运动,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
每日一大学NO2: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982,211工程,双一流A类院校。
学校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后几经转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北大下设8个学部(研究(生)院),有11个学科门类,涵盖了48个本科专业门类,开办了125个本科专业。
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4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
2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北大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5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3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8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3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231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博士生导师2474人。
北大凭借每年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项目,产生出一批适合产业化合作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科技成果项目库。
北大尊重学生选择,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荣誉课程等适合不同志趣学生的多层次跨学科课程体系。
各院系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模块化培养方案,增大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的比例;在条件成熟的院系设立“荣誉学士学位”,激励学生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并参与实践创新。
北大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实施导师制、本科生科研项目、实验与实践课程和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鼓励教师参与本科生“小班课教学”改革、利用慕课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探索,激发学生获取新知、探索未知的潜能。
选择北京大学的十大理由(鼓舞人心)导读: 选择北京大学的十大理由(鼓舞人心)理由之一:北大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大学,为中国近代正式设大学之始,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由此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制。
北大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的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
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
“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是对北大地位的精确评价。
理由之二:北大是中国最具精神魅力和学府气质的大学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百余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
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
“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
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片园子里面走出的人都会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具备特殊的精神气质。
理由之三:北大是中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大学,更是中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
北大理科、文科和医科的国家重点学科数,均居全国第一。
全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1 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32个),理学、医学、工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齐全、分布平衡、协调发展。
同时,北大的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数量亦居全国高校之首。
北大有着最强的综合学科实力和多元化的校园氛围,最适合人才的成长。
理由之四:北大拥有国内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北大名师如林,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名,中科院院士的数量在国内高校中高居第一(大约是第二名的2 倍),两院院士的总数亦居高校之首。
北京大学院系概况北大各院系介绍北京大学开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那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北京大学,闻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成了一因此文理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在继续增强和进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进展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进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XX年4月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归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
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治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材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效劳的功能。
北京大学始终维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奉献。
据统计,北大校友中,已有五人取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仅九人),12人成为"两弹一�"的元勋,近500人被选两院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进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奉献。
北京大学现有一般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271个研究所(中心)、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18.5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材培育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点、201个博士点;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取得者108人。
北京大学景点介绍总体介绍: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
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近400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
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北京大学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力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爱国、进步、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在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是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
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