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法律规制

  • 格式:docx
  • 大小:38.53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暴力的法律规制

摘要:校园暴力事件的屡屡发生,在数量和恶劣程度上不断刺激着公众的道德神经,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事件,法律缺乏有效的惩戒管理机制,其现有规定远远无法达到既定的纠错效果。本文从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着手,指明当前我国法律存在的缺失,同时借鉴美国、法国在校园暴力犯罪的法律规制,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校园暴力;未成年人;惩戒;教育

2015年,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于当地时间6月18日正式开庭审理一起中国留学生绑架并施虐同胞案。在这起案件中,多名被告对两名中国女留学生实施拳打脚踢、扒光衣服拍照和用烟头烫伤乳头等施虐行为,他们即将面临多项重罪指控,其中仅“折磨”一项最高就可判处终身监禁。当地时间2016年2月17日,洛杉矶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涉嫌绑架、殴打和折磨同学的中国留学生翟、杨、章三人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该案件引发中国舆论界的广泛讨论,许多人对美国法院的判决表示支持,认为此举可以有效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并对我国法律针对校园暴力监管惩戒措施的缺位提出质疑。

一、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内或学生间的、长时间持续的,个人心理或身体遭受的恶意攻击。受害者与施暴者因为力量、资源的不对等性,往往难以反抗。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不仅包括身体上的伤害,也包括对财产或心理的损害。现实中,未成年人通常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是主要的施暴者与受害者。然而对于校园暴力在实施一系列以教育管理为主的措施后,校园暴力事件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呈现出呈低龄化、集体化、严重化等特征[1]。

(一)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

2016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2016年6月29日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该男生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等,一系列恶劣的校园暴力案件一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内,让人们震惊于当前校园暴力的高

发态势。

而在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首次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建立了调查报告,这些案件集中代表了校园暴力及审判工作的特点,对其简单概括如下:

1.校园暴力的罪名呈现集中化态势。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校园暴力犯罪在针对人身伤害方面占比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2.校园暴力犯罪中未成年人被告比例最高,且多为年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报告统计的159名被告人中,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被告人55人,占比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被告人104人,占比高达65.41%。当然,因为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仅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故该年龄阶段的统计未能充分反映当前十六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

3.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据统计未成年人持凶器作案占比49%,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49%、54%。

①通过数据明显可以看出当前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其恶劣性。

4.判刑多为缓刑或免于刑事处罚。致人重伤的32起校园暴力案件中,缓刑及免于刑事处罚的占比高达75%;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的35起案件中,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占比28.57%,不足三分之一,罪罚明显不相适应。

(二)校园暴力的发展趋势

在校园暴力层出不穷的今天,校园暴力有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校园暴力多发生在熟人之间。随着我国校园安全意识的增强,校外人员随意出入校园的现象基本被杜绝,大部分初高中学校开始实施封闭式管理,有效阻止了陌生人校园暴力的发生,但同学间的暴力冲突却仍未引起高度重视。

2.校园暴力由学校转移到校外,群体性暴力频发。鉴于学校安全意识提高,校外实施暴力的情况愈来愈多,且冲突性的暴力逐渐转化群体性暴力,恶性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当前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共谋实施暴力提供了方便[2]。

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2016年5月。

3.侵犯财产类的案件逐步代替身体伤害。这类案件通常表现在高低年级学生中间,特别是熟人之间。

4.施暴者与受害者“知法而不守法”情况突出。当前我国对未成年犯罪缺乏有效惩戒机制,故施暴者在知悉其暴力行为仅能受到轻微的处罚的低违法成本后,大大助长了其校园暴力的冲动。

二、我国法律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缺位

立法者对于校园暴力中施暴者主观恶性、案件的影响结果估计不足,导致法律对于校园暴力缺乏有效的纠错机制,这也是当前我国校园暴力频发的一大诱因。

(一)立法者对校园暴力施暴者主观恶性估计不足

我国的立法部门与管理部门对未成年施暴者的主观恶性认识不足,习惯性地认为校园暴力是理性不足的孩子们的嬉闹、打闹,其发生原因是施暴者的认识错误,因此立法者主张以教育而非惩戒为主的应对方式[3]。但是就世界范围而言,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明显较高。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②这意味着十四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犯罪已经自动免除了刑事责任,且十六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除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外,也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但与之相对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早已远远高于立法者最初的设想,这也是校园暴力恶性案件频发的一大根源。对此,立法者明显估计不足。

(二)立法者对校园暴力案件的影响结果估计不足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的处罚有严格限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第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其思路主要是从未成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