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41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前文献研究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中国已经远远告别了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时代。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披露的炫耀性消费新闻、丰富的大众媒体和当代文化――似乎都已经说明:我们已经步入一个“被物品包围的时代”。虽然极小部分学者尚存在争议,但学界的大多声音都不可否认:中国已经进入消费社会。(吴翔,2005年)

这对中国而言显然是个重大的转变,它势必并已经成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此,来自众多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对消费社会中所呈现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披露。“许多现代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人类学家,未来学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对‘消费社会’持激烈的批判态度,或者对‘消费社会’的发展趋势悲观多于乐观,他们指出,现代西方社会许多严峻的问题乃是‘消费主义’所致。”(张卫良,2004)笔者通过搜集资料,认为归纳起来,各个学科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生态环境方面:消费社会带来了欲望的无止境,无数生产商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前提下继续“挖掘”消费者的需要,追逐利润,从而造成浪费、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并且导致废品垃圾增多等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对于这方面,社会科学家更多地只是以点带过,并没有作详细的分析。笔者认为,学科的专业性确实是一个瓶颈,但我们(尤其是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应该尝试去突破这种局限性。毕竟,在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这种生产问题主要源自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

2、文化价值观方面:关于消费社会中的价值失落和文化商品化等方面,文学、哲学等人文领域的文章可谓林林总总。学者们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美女经济”、身体写作、都市文学、文化炒作以及信仰迷失带来的虚无主义等事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抨击。但这只能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呼唤,并不能剖析和反映问题的本质。

3、大众传播方面:来自传播、广告等学科的学者们,分析了消费社会中广告符号化、媒体(如电视节目和新闻)的娱乐化、滥俗化等现象。但其理论根基主要来自于传播学。不过在我看来,这能够体现消费社会中社会问题扩散和形成的传播途径。对于分析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一定的中层和微观层面的启示作用。

4、社会机制和制度方面:而社会学领域的个别学者,则对消费社会中的社会机制和中国消费社会的文化、制度进行了探讨。但这也倾向于只做中层方面的简要分析。

综上所述,可见目前消费社会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的研究已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学科视角,对于全面认识和重视消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也大有帮助。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其中的众多不足。笔者归纳了一下,认为主要有如下方面:首先,很多的研究并没有上升到社会学的话语层次,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普遍性。其次,在为数不多的社会学研究中,缺乏从社会问题角度直接入手进行分析的,大多文章对此只是一笔带过。也许是目前消费社会的相关理论在学界尚不成熟,很多文章主要从介绍消费社会的特征,定义等入手,或者简单地从消费这一现象去透视社会问题。而与此同时,很多研究仅仅是一种中层理论,与制度、结构,组织,社会控制等社会事实相脱离,更没有放入中国社会系统的宏观视角中。结果,在解决途径上,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可持续发展模式”显得空洞和遥不可及。因此,我们现有的研究急需从社会问题入手,通过对目前消费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等的探讨剖析,对消费社会有一个本质和整体性的把握。在这一方面,《消费社会》可谓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二、《消费社会》和研究思路建议

提及消费社会,则不能不提到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他构建了一个消费社会的结构图景: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消费社会的内容研究上,同时也在于其研究的方法。其宏观叙事的角度对研究目前中国消费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在分析消费社会时,鲍德里亚引入很多宏观概念,诸如:1、大众消费的社会背景:“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1]2、社会控制:“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消费范畴混杂其中,即表示控制的范畴。”3、社会秩序:“二者都靠符号而且在符号的遮蔽之下存在。当今社会愈来愈多的根本方面属于意义范畴,属于象征规则和体系范畴”。[2]4、社会体制:“现实体制的昌盛靠的是其掩盖着的瑕疵、平衡、危害以及罪恶。”[3]这些概念不难说明:鲍德里亚在具体分析消费社会的各种表现时,并没有忘记“宏大叙事”。借用格兰诺维特的概念,他成功地将消费行为、消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嵌入”到社会结构中。

尽管如此,鲍的理论却仍然只能是借鉴而非替代。因为他所分析的是资本制度下带有普遍性的消费社会,对于研究具体的中国只能起指导作用。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和社会背景,需要我们在研究各种消费社会问题的时候,自己先整理出一个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架。毋庸置疑,中国的消费社会结构存在很大的特殊性:比如刚从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转变而来的市场体制、断裂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等。这首先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如城市的拜金主义、信仰虚无、炫耀性消费、农民时空分隔的消费、国民经济内需不足、缺乏动力等等。诚然,我们需要中层理论来给这些现象做经验性的解释。但是,如果不从结构组织的不足、系统的消极功能等角度出发,永远都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也提不出根本解决办法。诚心期望看到学者们关于这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