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_陆桥
- 格式:pdf
- 大小:635.79 KB
- 文档页数:2
2014
年03
月第34
卷第2
期
Mar.2014Vol.34No.2现代中医药
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47·
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30例
陆桥1
指导:
张卉2
(1.
陕西中医学院2011
级研究生,
陕西咸阳712046;
2.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心肝火旺)
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抽动症诊断的患
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
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法治疗,
对照组给予肌苷片治疗。
耳穴贴压3
天
为1
次,
两耳交替,
两次之间间隔1
天,8
次为1
疗程;
肌苷片服用4
周为1
疗程,
治疗1
个疗程,
比较耶鲁抽动严
重程度总体量表(YGTSS)
积分减分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
治疗组总有
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随访半年,
治疗组复发7
例,
复发率25.92%;
对
照组复发17
例,
复发率73.91%,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耳穴贴压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效
果肯定。
关键词: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耳压法;
心肝火旺;
肌苷片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0571(2014)01-0047-02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
秽语综合征(Tou-
reetes,TS)
是小儿时期发病的一种神经精神疾
病[1]
。
临床以慢性、
波动性、
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
搐,
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
最新流
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
本病的发病率在1.0%~
4.0%
之间,
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好发于学龄前
及学龄期儿童,
发病年龄高峰在4~12
岁之间,
男
女性别比为3~4:1[2]
。TS
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尚
未完全明确,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
心
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
可能是多种因
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的结果,
目前认为与
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
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关
系密切。
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泰必利、
氟哌啶醇等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
虽有一定的疗效,
但停
药后易出现反跳,
长期疗效不佳,
长期应用这些药
物,
常出现上课嗜睡、
活动减少、
认知迟钝、
静坐不
能、
情绪低劣、
扭转痉挛、
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副作
用[3]
。
中医耳穴治疗TS
有一定优势,
不应症少,
风险小,
容易被小儿所接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2
年1
月~2013
年7
月陕西
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小儿多发性抽
动症(
心肝火旺)60
例,
采用随机分组观察治疗组
和对照组各30
例。
治疗组30
例,
男19
例,
女11
例,
年龄5~16
岁,
病程1~3
年。
对照组30
例,
男
21
例,
女9
例,
年龄5~16
岁,
病程1~3
年。
两组性别、
年龄、
病程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4
年美国精神病
学会出版的《
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
第四版
DSM
一IV
诊断标准制订)。
①具有多种运动性抽
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
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
间出现。
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
快速的、
反复性的、
非节律性、
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②抽动每天发作多
次,
通常为一阵阵发作,
病情持续或间断发作己超
过一年,
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过三个月。
③上
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
显著地影响社交、
就业和
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④发病于18
岁前。
⑤上述
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
如兴奋剂)
或内科疾病
(
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
癫痈肌阵挛
发作、
肝豆状核变性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引
起[4]
。
1.2.2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
中医儿科学》
多发
性抽动症辨证分型(
心肝火旺型)[5]
。
1.3
入选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②符合中
医诊断标准;
③年龄3~18
岁;
④治疗前2
周停用
其它治疗抽动障碍的中西药物的患儿;
⑤知情同意
且配合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耳穴取穴及操作方法:
主穴:
皮质
下、
心、
肝、
神门、
脑、
内分泌,
随症加减。
操作方法:
用75%
酒精耳廓局部消毒后,
将王不留行籽粘在DOI:10.13424/j.cnki.mtcm.2014.02.015·48·现代中医药
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4
年03
月第34
卷第2期
Mar.2014Vol.34No.2
0.5×0.5cm
大小胶布上分别贴在上述耳穴。
并
嘱家长每次按压5~10min,
每日不少于3
次,
两耳
交替使用。3d
为1
次,
每次间隔1
天,8
次为1
疗
程,
观察4W。
对照组口服肌苷片,
每次0.2~
0.4g,3
次/d。4W
为1
疗程。
1.5
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以治疗前后
YGTSS
评分的减分率作为疗效评定标准。
减分率
=[(
治疗前量表评分-
治疗后量表评分)/
治疗前
量表评分]×100%。
具体疗效分级如下。
治愈:
减分率在95%
以上。
显效:
减分率在60%~
94%。
好转:
减分率在30%~59%。
无效:
减分率
在30%
以下。
1.6
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
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
用χ2
检验,
设定P<0.05
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n
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
观察组308(26.67)14(46.67)5(16.66)3(10.00)
90.
00a
对照组306(20.00)8(26.67)9(30.00)7(23.33)76.67
注:
与对照组比较,a
χ2
=1.998,P<0.05。
上表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随访半年,
治疗组复发7
例,
复发率
25.92%;
对照组复发17
例,
复发率73.91%,
两组
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
3
讨论
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
载,
历代医家多将本病归于瘛疭、
慢惊风、
抽搐、
肝
风证、
筋惕肉等范畴。
根据抽动-
秽语综合征的症
状及体征,
中医学认为涉及肝、
心、
肺、
脾、
胃等脏
腑,
病因多为风、
火、
痰、
气、
虚。
虽然本病在中医古
籍中未见专门记载,
但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痰证、
风证有相关之处。
耳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
而是人
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脏腑生理相通、
病理相
关。《
灵柩·
脉度》
云:“
肾气通于耳,
肾和则耳能
闻五音矣。”
由此说明耳于肾、
心二脏有生理联系。
《
素问·
通平虚实论》
则云:“
头痛,
耳鸣,
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也。”
均说明耳部和脾、
胃、
大肠、
小肠等
消化器官有密切的病理关系。《
素问·
脏器法时
论》“
肝病者……
虚则耳无所闻……
气逆则头痛,
耳聋不聪”
的论述,
指出耳和肝脏之间也有密切的病理关系。《
杂病源流犀烛》“
肺主气,
一身之气贯
于耳”,
从病理和生理阐明了耳和脏腑的关系。
耳,
是人体的缩影;
耳穴,
又是机体五脏六腑、
四肢
百骸的生理病理状态通过经络或神经、
体液系统传
递到耳郭的“
窗口”,
所以通过耳穴防治疾病是遵
循耳穴与人体各部位存在着有机联系的规律的。
耳穴的良性刺激所产生的刺激信号传递到相应脏
腑或部位,
使通往病灶的经络之气血通常,
以推动、
驱散病灶中瘀滞之气血,
扶正祛邪,
调整脏腑,
促使
阴阳恢复平衡,
促进各项生理功能恢复到平衡状态
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而使病体得以康
复。
耳压法治疗是属于耳科治疗的一种方法,
其治
疗目的是通过耳部经脉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于耳廓上相应的穴位以压籽刺激通过经络调整脏
腑功能而达到治疗疾病。
我们治疗本病,
是用耳
针取穴治疗的一种方法,
取王不留行籽于耳穴压
籽贴敷,
是根据由于耳通过经络的循环与络属作
用,
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密切联系。
耳穴能
够多靶点、
多方位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
无毒副作
用,
痛苦少是药物和针刺所不及的,
患儿和家长
容易接受耳穴疗法,
故依从性高,
能坚持长期治疗,
使疾病得以彻底治愈,
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
治疗
中发现,
许多患儿抽动症状的反复是由不当饮食
和不良生活习惯诱发的。
为了巩固疗效,
用药过
程应加强患儿的饮食起居调护,
忌食海味、
发物、
兴奋性、
刺激性等食品,
以免生痰助热引动肝风。
避免长时间看电视、
玩电脑游戏,
使精神过度兴奋
诱发抽动。
保证患儿睡眠时间,
充分休息。
注意调
节情志活动,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
创建
良好的环境等,
均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参考文献
[1]PringsheimT,DavenponWJ,LangA.TicsCurropin
Neuml[J].2003,16(4):52.
[2]
温晓梅,
王红怡,
杨健.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相关因素问
卷调查分析[J].
海南医学,2011,22(19):124-125.
[3]
朱先康,
韩新民,
王敏华,
等.“
定抽颗粒”
治疗小儿多发
性抽动症30
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2009,41
(2):37-38.
[4]
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37-140.
[5]
刘智胜.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208.
(
收稿日期:2013-09-17
编辑:
巩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