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8.27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摘要:一说到“哲学”,人们似乎都觉得它高深莫测,离我们挺遥远,好像那只是那些伟大哲学家才懂的事。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哲学的踪影。“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它以不可争的事实告诉每一个人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事,如何去生活。

关键词:哲学,生活,思考

每当我们去办事的时候,都会想要达到完美的结果,而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不自觉地运用到哲学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关键部分不是在于知道了这些,而是要将理论具体化、简单化。本文不从历史名人、哲学家故事到我们每个人的平常生活这三方面展开,来探讨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知道了哲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让哲学的思考、做事方式植根在我们心中,从而让自己逐渐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一、从毛泽东的革命思想看历史变迁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上可称得上是全能的大师。搞社会主义,前人研究了一百多年,只有马克思才系统的总结了一套革命理论。拿到中国来完全对号入座,那是机械的教条主义。陈独秀吃的就是这个亏。然毛泽东通晓中国历史体察民情,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上,知国情、知自己、知国民党、知民众。这几个“知”字,正好是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则,针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半封建、半殖民地,敌强我弱,要将无产阶级的理论变成现实,最重要的就是客观的分析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用自己的长处克制敌人的短处,这样革命才不至于空谈。结合革命理论,具体化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上,那样,理论也就成了具体的生活常识,谁都能看的懂,也会用,这样胜利就有了起码的保证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全靠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而不考虑国内情况的特殊性,那么,即便是全世界最好的发展模式,用在中国上,也只能阻碍中国的长远的发展。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等级社会不断地变化,朝代的更替,制度的进步……都体现了哲学上辩证法的思想。因为有了差距,有了对比,我们才会想要进步。而在进步的过程中,是需要我们去辩证地分析自我的情况,只有真正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趋势,我们才能适时地做出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守旧,那么就不会有发展、固步自封;如果只是照抄别人的模式,那么就只会陷入教条主义当中,阻碍自我的发展。

因此,历史的巨大变迁本身,就告诉了我们,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思维去看问题,去探讨未来。历史如此,那么于宇宙而言微小的我们也更应如此,以哲学的思维看发展。

二、从哲学故事中领悟哲学道理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轨迹当中,我们总可以从前人的生活经历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经验,这些正是我们所说的哲学。哲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某一程度上就上升为哲学,而人们又以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看看以下几个哲学故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其实是蕴藏着许多哲思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善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那么我们就会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一个故事:驯狼牧羊。美国动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氯化

钠药片塞进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后短时间内消化不良,呕吐不止,十分痛苦。尝到了苦头的狼从此对肉羊倒了胃口,改吃其它肉类。由于母狼吃什么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么食物的味道,因而一旦改变了食性,还会影响到幼狼。在狼改变了食性后,动物学家对其进行驯化,用于看守羊群。狼体力好,善于奔跑,忠于职守,能毫不犹豫地撵回失散的羊。羊见了狼,犹如老鼠见了猫,会乖乖的听从狼的摆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动物,驯狼牧羊也就间接的保护了森林、草原,有利于生态平衡。从这则哲学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动物学家认识了狼的食性规律,便着手改变狼的食性,进而对其进行训练,使狼从吃羊到牧羊。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表现。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动物学家通过改变狼的食性,使狼由吃羊改为吃田鼠等有害动物,就体现了这一点。科学实验作为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能够提高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如果我们能够在建设大自然保护基地、在保护动物的时候运用这个道理,那么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个故事:三个火堆。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检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都被陆续冻死在了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灭。又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拣柴,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分析:三个火堆,三个群体,在同样寒冷的冬天里,为什么有的群体被冻死,有的群体却能够让生命与火延续,看了这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当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不是吗?第三个火堆,第三个群体发挥了优化组合的优势,他们在处理取暖与捡柴的矛盾时,采取了轮流制度,一半儿取暖,一半儿捡柴,既照顾了整体利益,又兼顾了个体利益,既考虑了长远利益,又照顾了眼前利益,他们办事情选择了最佳方案,实现了最优目标(让火与生命延续到第二年春天),他们的聪明之举不得不令人叹服!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请看看,第一、第二火堆和群体,他们要么只顾取暖,无人拣柴,要么只只拣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种情况,对延续火与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终都导致了可悲的下场!2、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满足。如果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就是割裂了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想一想,第一个群体,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拣柴,只求索取,不想贡献,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第二个群体,只知拣柴,:不知烤火,只讲贡献,不谈索取,同样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两个群体的错误作法均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三个群体,即讲贡献又讲索取,恰当地处理好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难怪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