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59.96 KB
- 文档页数:4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
现代药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
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 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原料,国内、国际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 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a体和B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a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B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 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
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 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 和Vmax 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文章概述了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甘草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对甘草的药理作用从对消化系统,抗病毒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法了归纳总结。
简单介绍了甘草目前临床应用现状,它被认为是安全五毒药品,在中药里号称“国老”,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并在食品、化妆等轻工业生产中不断兴起,因此,甘草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用植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随着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草的研究还会不断向纵向发展。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现状综合开发利用甘草别名:甜草(东北、内蒙古),甜根子(陕西),生甘草(新疆),甜干草1.概述1.1甘草的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罕深1米。
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甚长,粗长(大),外皮红棕色至暗红色或暗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
奇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长8~24厘米,小叶5~17厘米,小叶片窄长卵形,倒卵形或阔椭圆形至近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白毛,下面毛较密。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花密集。
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淡紫蓝色,长14~23毫米,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亦不等,子房无柄,荚果扁平,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7~9月[1]1.2地理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含盐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制草原,在河岸沙质生长良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
[1]甘草是豆科甘草属蝶形花亚科植物,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有29种6变种,其中我国产有18种3变种[2]。
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儿甘草(G.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 Bat)、光果甘草(G.glabral),之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甘草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甘草属,分别有:黄甘草、刺果甘草、粗毛甘草,随着人们对甘草的不断研究与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3]。
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No.81960723)ꎻ甘肃省科学基金项目(No.21JR11RA145)作者简介:杨必乾ꎬ男ꎬ硕士生ꎬ主管中药师ꎬ研究方向:中药复方应用ꎬE-mail:676594913@qq.com通信作者:邓毅ꎬ男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临床应用ꎬTel:139****9773ꎬE -mail:dengyi@gszy.edu.cn甘草及其复方调控肠道微生物改善药源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杨必乾1ꎬ何昱洁1ꎬ何慧明1ꎬ邓毅2(1.广元市中医医院ꎬ四川广元628000ꎻ2.甘肃中医药大学ꎬ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目的㊀总结近年来甘草及其复方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药源性肝损伤(DILI)的作用机制ꎮ方法㊀在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以 甘草or甘草复方 and 肝损伤 and 肠道菌群 为关键词ꎬ对近年来甘草及复方缓解药源性肝损伤的文献进行筛选ꎬ总结肠道菌群与DILI的关系㊁甘草和复方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缓解DILI的机制ꎮ结果㊀药源性肝损伤可导致肠道菌群构成异常㊁肠道屏障损坏以及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易位ꎬ而异常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多途径加重肝脏损伤ꎮ甘草中的成分和复方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构成㊁恢复肠道屏障㊁抗炎以及增强免疫作用机制改善DILIꎮ结论㊀甘草及其复方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缓解药DILIꎬ为扩大药源性肝损伤的中医药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ꎮ关键词:甘草ꎻ甘草复方ꎻ肠道微生物ꎻ药源性肝损伤ꎻ作用机制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4)04-0391-05doi:10.13506/j.cnki.jpr.2024.04.014Researchprogressonintestinalmicroorganismsregulatedbylicoricetoimprovedrug-inducedliverinjuryYANGBiqian1ꎬHEYujie1ꎬHEHuiming1ꎬDENGYi2(1.TCMHospitalofGuangyuanꎬGuangyuan628000ꎬChinaꎻ2.Gans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ꎬLanzhou730000ꎬChina)Abstract:Objective㊀Tosummarizethemechanismsoflicoriceanditscompoundprescriptionsregulatingintestinalmicrobestoimprove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inrecentyears.Methods㊀IntheCNKIandPubMeddatabasesꎬusinglicoriceorlicoricecompoundandliverinjuryandintestinalfloraaskeywordsꎬtheliteratureonlicoriceanditscom ̄poundinrelievingliverinjuryinrecentyearswasscreenedꎬ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stinalfloraandintestinalflorawassummarized.TherelationshipbetweenDILIꎬlicoriceandthemechanismofDILIreliefbyregulatinggutmicrobiota.Re ̄sults㊀Theliverinducedbydrugscanleadtoabnormalcompositionofintestinalfloraꎬintestinalbarrierdamageꎬandtrans ̄locationofbacteriaandtheirmetabolitesꎬandabnormalintestinalfloramayaggravateliverinjurythroughmultiplechannels.ThecomponentsandcompoundsinlicoricecanimproveDILIbyregulatingthecompositionofintestinalfloraꎬrestoringtheintestinalbarrierꎬanti-inflammationꎬandenhancingtheimmunemechanism.Conclusion㊀LicoriceanditscompoundcanalleviatedrugDILIbyregulatingintestinalfloraꎬandprovidereferenceforexpandingtheresearchandclinicaltreatmentofdrug-inducedliverinjur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eywords:LicoriceꎻLiquoricecompoundꎻIntestinalmicrobeꎻDrug-inducedliverinjuryꎻMechanismꎻResearchpro ̄gress㊀㊀药源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uryꎬDILI)ꎬ即仅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ꎬ包含非处方药㊁草药㊁保健食品㊁以及包括膳食补充剂等在内的物质引起的肝脏损伤[1]ꎮ肝脏与肠道相连并通过门静脉暴露于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物[2]ꎮ其在发生和发展的同时伴随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ꎬ包括它们的丰度㊁多样性㊁代谢物㊁肠道通透性和细菌易位[3]ꎻ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易位到肝脏加重其炎症反应[4]ꎮ因此ꎬ恢复肠道微生物生态稳定可能是治疗DILI的一个重要的靶点ꎮ甘草为众药之王ꎬ具有抗炎㊁抗氧化㊁调节免疫和保肝等药理作用[5]ꎬ也是中医治疗肝病最常用的中药之一[6]ꎮ甘草的药效发挥和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ꎬ一方面甘草有效成分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的环境ꎬ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影响甘草的功效发挥ꎬ因此肠道微生物既是甘草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ꎬ又是研究甘草作用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7-8]ꎮ综合近年来的研究ꎬ本文对肠道微生物与DILI的关系㊁甘草及其复方调节肠道微生物缓解药源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归纳ꎬ以期为中医药治疗DILI新靶点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ꎮ1㊀肠道微生物与DILI1.1㊀药物的摄入以及DILI对IM构成的影响㊀药物的摄入可引起肠道微生物构成的平衡ꎮ许多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均会造成不同的影响[9]ꎬ如抗生素可以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ꎬ优势菌种类的改变[10]ꎻ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可增加产生短链脂肪酸菌群的丰度[11]ꎻ益生菌的摄入则可以调节失调肠道菌群的结构ꎬ恢复正常菌群平衡[12]ꎮ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的改变导致有益细菌的丧失或潜在致病菌的增加ꎬ被证明与多种肝脏疾病ꎬ如非酒精性肝病㊁酒精性肝病㊁肝硬化㊁肝细胞癌㊁自身免疫性肝炎㊁病毒性肝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均有关系[13]ꎮ药源性肝损伤处理后的动物也常伴随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变化ꎮSchneider等[14]研究发现ꎬ对乙酰氨基酚(APAP)处理后的野生型小鼠肠道中细菌种类Akkermansiamuciniphila显著扩增ꎬ而厚壁菌门的丰度下降ꎮ杨璐铭等[15]发现ꎬ利福平(RFP)致大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后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发生改变ꎬ表现为门水平上拟杆菌门丰度增加ꎬ厚壁菌门丰度减少ꎻ属水平上unclassified_f_Prevotellaceae㊁特氏菌属㊁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㊁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3㊁Fournierella丰度增加ꎬ乳杆菌属㊁Romboutsia以及Ru ̄minococcaceae_uCG-014丰度减少ꎮ吴冬雪等[16]发现ꎬ异烟肼致大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未发生改变而β多样性发生变化ꎬ门水平上Verrucomicrobia丰度减少而Tenericutes丰度增加ꎬ属水平上Lactobacillus㊁Romboutsia和Akkermansia丰度减少而Ruminococcaceae_UCG-005㊁Dubosiella㊁norank_f_noranko_Mollicutes_RF39㊁unclassified_f_Ru ̄minococcaceae㊁Roseburia和Blautia丰度增加ꎮ1.2㊀药物摄入以及DILI对肠道屏障的影响㊀肠黏膜为营养吸收和免受外部因素提供了选择性渗透屏障ꎬ肠道微生物在稳态平衡中参与调节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17]ꎮ长时间的使用药物如抗生素治疗会导致肠道稳态被破坏ꎬ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加重ꎬ肠道中炎症因子的含量逐渐上升ꎬ同时肝脏功能受到影响[18]ꎮAPAP致肝损伤导致肠道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 LPS可以通过肠道黏膜屏障诱导窦周肝星状细胞(HSC)产生影响肝细胞存活的细胞因子而使肝细胞凋亡ꎬ加重炎性反应[19]ꎮ有研究将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灌喂雄性大鼠ꎬ结果大鼠黏蛋白-2和闭合蛋白-2的表达降低ꎬ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和脂多糖的浓度增加ꎬ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多种促纤维化因子增高[20]ꎮ总结以上表明DILI或肝硬化可使肠道菌群异常ꎬ从而使得肠道屏障能力减弱ꎬ内毒素等菌群代谢产物通过屏障使肝脏炎症因子升高并且加重肝炎的发展ꎮ1.3㊀药物摄入以及DILI可导致IM及其产物易位㊀正常状态下ꎬ肠道黏膜可以过滤大多数细菌㊁毒素等有害物质而吸收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ꎻ但具有跨肠道屏障易位能力的肠道共生细菌可以推动多种疾病的发展[21]ꎮ研究发现ꎬAPAP诱导的肝炎小鼠的坏死肝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ꎬ其诱导肠道微生物易位到肝脏ꎬ加重肝脏炎症反应[22]ꎮAPAP诱导革兰阴性菌产生的LSP易位也加重肝脏炎症反应[19]ꎮ四氯化碳肝损伤导致肠道细菌易位加剧了肝脏和血液中Th1细胞的减少以及肝脏中Th17细胞和Treg的增加ꎬ降低CD4+T细胞功能ꎬ降低肝脏免疫功能并加重肝损伤[23]ꎮ肠道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易位至肝脏也会在易患自身免疫的遗传背景中引发肝脏炎症反应ꎮ研究发现[24]ꎬ万古霉素选择性地减少毛螺菌科㊁扩大肠球菌和肠杆菌科菌群数量ꎮ抗生素增加了粪肠球菌和大肠杆菌数量以及肝易位ꎬ加速了肝胆的炎症以及致死率ꎮKnoop等[25]也发现口服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中的结肠杯状细胞减少ꎬ而该细胞微生物信号降低致使本地共生菌跨结肠上皮易位ꎬ促进肝脏炎症反应ꎮ综上ꎬ导致DILI的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肝脏细胞ꎬ也可以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的构成ꎬ肠道屏障的通透性导致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异位到肝脏ꎬ引起肝脏炎症ꎬ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严重肝脏疾病ꎻ而受损伤的肝脏细胞产生HMGB1等生物活性物质反过来作用于肠道微生物ꎬ进一步影响其构成和肠道屏障通透性ꎬ继而加重肝脏炎症反应ꎮ其机制如图1所示ꎮ图1㊀肠道菌群与DILI相互影响机制2㊀甘草及其复方调节IM对DILI的影响甘草为«神农本草经»上品ꎬ具有抗炎㊁抗氧化㊁调节免疫㊁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26]ꎻ也是中医治疗肝病最常用的中药之一[6]ꎮ数据表明ꎬ甘草及其复方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缓解DILI的发展ꎬ其机制主要包括:调节肠道菌群构成㊁恢复肠道屏障以及抗炎作用ꎮ2.1㊀甘草活性成分调节IM对DILI的影响㊀甘草皂苷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ꎬ如甘草酸㊁甘草次酸以及乌拉尔甘草皂苷等[27]ꎮ王敬等[28]将甘草提取物作用于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后ꎬ发现甘草总皂苷组及甘草水提物组均表现出不同的群落组成ꎮ相对于水提物组ꎬ总皂苷组显著提高了乳酸杆菌属和杆菌门S24-7科菌群的相对丰度ꎻ与模型组比较ꎬ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ALT㊁AST水平均显著降低ꎮLi等[29]发现甘草酸二铵(DG)可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的体重㊁肝脏脂肪变性以及肝脏炎症ꎮDG降低了厚壁菌对拟杆菌门㊁Desulfovibrio等内毒素产生菌的比例ꎬ提高了Proteobacteria㊁Lactobacillus㊁瘤胃球菌科等益生菌的丰度ꎬ提高Lachnospiraceae等短链脂肪酸(SCFA)产生菌的水平ꎬ促进SCFA的产生ꎮ此外ꎬDG提高了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㊁杯状细胞数量和黏蛋白的分泌ꎬ进而增强了肠道屏障功能ꎮXia等[30]认为ꎬ肠道屏障破坏导致的细菌易位是甲氨蝶呤(MTX)肝损伤的关键原因ꎬMTX给药过程中ꎬ细菌易位至肠道固有层并通过肝肠循环在肝中定植ꎬ引起肝LPS水平上升ꎻ与对照组相比ꎬMTX造模组Muribaculaceae丰度升高ꎬ乳酸杆菌丰度降低ꎬ而这一变化能够被异甘草酸镁(MgIG)所逆转ꎻ对MTX模型小鼠给予乳酸杆菌治疗后ꎬ小鼠肠道渗漏及肝炎症均被显著改善ꎻMTX组小鼠粪菌移植使正常小鼠出现肠道渗漏及肝炎症ꎬ而经MgIG治疗的小鼠粪菌移植至正常小鼠体内并未引起肝肠损伤ꎮ时行[31]亦发现MgIG能够恢复甲氨蝶呤肝损伤所诱发的肠道菌群丰度及组成紊乱㊁下调肠道内菌群代谢产物的水平ꎬ减轻肠道屏障损伤ꎬ降低肠道渗透性ꎬ降低血清LPS水平ꎮ2.2㊀甘草复方调节IM对DILI的影响㊀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下ꎬ甘草常作为使药出现在方剂之中ꎬ用以调和药性ꎬ引药入经之用ꎮ因其在方剂中广泛存在有 十方九草 之说ꎮ研究表明甘草药对和复方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㊁降低炎症和内毒素水平来降低药源性肝损伤程度ꎮ严宝飞等[32]发现黄芩汤可以明显降低高脂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㊁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ꎬ肝细胞炎细胞浸润减少ꎻ肠道菌群较模型组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㊁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㊁Eubacteriumcoprostanoligenesgroup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丰度明显升高ꎬ放线菌门(Acti ̄nobacteria)㊁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丰度明显降低ꎬ表明黄芩汤可以降低有害菌群丰度和提高有益菌丰度ꎬ减少有害菌及其代谢物异位到肝脏ꎮ李文楷[33]将黄芪汤(每1.2g黄芪汤颗粒相当于6g黄芪和1g甘草)作用于1ꎬ4-二氢-2ꎬ4ꎬ6-三甲基-3ꎬ5-吡啶二甲酸二乙酯(DDC)诱导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CIHC)小鼠模型后ꎬ发现CIH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㊁菌群丰富度明显降低ꎬ黄芪汤干预8周改善了CIHC小鼠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ꎻ经逐级筛选发现ꎬ肠道菌群中Prevotellaceae_NK3B31-group㊁Alistipes㊁Parabacteroides㊁Gordonibacter和Parabacteroides_goldsteinii与CIHC小鼠药效学指标呈正相关关系ꎬ表明黄芪汤能够明显的降低CIHC小鼠肠道炎症基因的表达ꎬ抑制肠道炎症反应ꎬ发挥抗胆汁淤积肝损伤作用ꎮ王静等[34]将甘草葛根发酵组合物作用于四氯化碳慢性肝损伤大鼠后ꎬ处理组血清中AST㊁ALT水平极显著降低㊁TNF-α水平极显著降低㊁肠道菌群EMB㊁EC㊁KV㊁CD数量降低ꎬTPY㊁MRS增高ꎮChen等[35]将甘草和白芍药对改善了高脂高糖肝脏炎症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ꎬ提高了小鼠的肠道完整性ꎬ全面调节了肝脏基因的表达ꎬ特别是降低了Toll样受体介导的炎症通路中的基因表达ꎮ中医学认为ꎬ药源性肝损伤是由于药毒直接入侵人体ꎬ邪气蕴结在经络而导致肝正常功能出现异常ꎮ根据患者出现症状表现的差异情况ꎬ中医学将药源性肝损伤分别称作 胁痛 黄疸 积聚等[36]ꎮ陈斌等[37]将逍遥散与其拆方(去白术㊁茯苓㊁生姜㊁炙甘草)作用于牛血清白蛋白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后ꎬ发现逍遥散早期干预后ꎬ纤维化㊁肝功能受损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ꎬ而对照组因减掉健脾组药物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ꎮ对ERIC-PCR运用聚类分析ꎬ可见逍遥散组肠道微生物整体更接近空白组ꎬ组间差异小ꎮ而逍遥散能够改善肝纤维化ꎬ部分恢复肠道菌群正常结构ꎬ降低内毒素ꎬ而去掉健脾药物将减弱逍遥散对肝脏的保护作用ꎬ说明恢复肠道菌群ꎬ降低门静脉内毒素可能是 肝病实脾 的重要作用机制ꎮ3㊀讨论和展望3.1㊀总结㊀综上所述ꎬ甘草及其复方可以改善药源性肝损伤所致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肝功能损伤ꎮ其治疗效果与肠道微生物整体调节作用密切相关ꎮ目前甘草及复方通过肠道菌群缓解DILI的研究ꎬ主要是集中于含量较高的菌群的变化㊁肝脏炎性变化以及炎性因子的变化ꎮ肠道微生物品种繁多ꎬ弱势菌群是否参与到调节过程中还有待测定和分析ꎻ研究仅仅对肠道菌群和肝损伤的变化程度分述ꎬ甘草通过肠道菌群缓解DILI的具体关联通路还不明确ꎬ需要进一步实验进行论证ꎮ甘草复方中药物如黄芩㊁干姜㊁半夏㊁大枣㊁黄连㊁白芍㊁葛根等大都归于肝㊁脾㊁胃三经ꎮ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ꎬ对水谷精微的运化起着重要的作用[38]ꎮ而药源性肝损伤表现为肝虚脾胜ꎬ因此甘草复方中多以调节肝脾药物为主ꎬ这与中医药五行理论一致[39]ꎮ但如何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肠道微生物结合起来缓解DILIꎬ将是后期探索的目标之一ꎮ3.2㊀展望㊀中国近年DILI年发病率高达10万人23.80例ꎬ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40]ꎮ甘草成分多样性和肠道菌群种类多样性㊁复杂性给研究增加了难度ꎮ近年来ꎬ宏基因组学㊁代谢组学技术㊁16sRNA技术在阐明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应用广泛ꎮ因此ꎬ可以在多组学的加持下ꎬ对甘草进行入血成分分析ꎬ继而将这些组学技术应用到甘草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药源性肝损伤的研究中ꎬ进一步阐明甘草调节肠道菌群缓解DILI的机制ꎮ参考文献:[1]㊀SUHJI.Drug-inducedliverinjury[J].YeungnamUnivJMedꎬ2020ꎬ37(1):2-12.[2]NIUMWꎬCHENP.Gutmicrobiotaanddrug-inducedliverinjury:anupdate[J].ChinMedJ(Engl)ꎬ2020ꎬ133(4):494-495.[3]CHENTꎬLIRꎬCHENP.GutMicrobiotaandChemical-InducedAcuteLiverInjury[J].FrontPhysiolꎬ2021(12):688-780.[4]CHOPYKDMꎬGRAKOUIA.ContributionoftheIntestinalMicrobiomeandGutBarriertoHepatic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ꎬ2020ꎬ159(3):849-863. [5]牟文清ꎬ徐广ꎬ赵佳ꎬ等.甘草活性成分对抗抑郁药诱导的肝损伤的防治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ꎬ2022ꎬ47(22):6146-6154.[6]LIXꎬSUNRꎬLIUR.Naturalproductsinlicoriceforthetherapyofliverdiseases:Progressandfutureopportunities[J].PharmacolResꎬ2019(144):210-226.[7]王敬.肠道菌群介导的甘草酸治疗大鼠慢性肝损伤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ꎬ2019.[8]段伟萍.蜜炙对甘草化学成分及其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活性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ꎬ2021. [9]张雅婷ꎬ孙月梅ꎬ张娟红ꎬ等.肠道菌群与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ꎬ2020ꎬ36(12):1650-1655.[10]商佳琪ꎬ郭宇帆ꎬ张梦洁ꎬ等.抗生素处理对高脂饲料诱导肥胖SD大鼠肠道菌群与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营养学报ꎬ2021ꎬ43(5):498-503.[11]彭威风ꎬ张帆ꎬ杨若言ꎬ等.降糖药对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2022ꎬ34(4):485-488. [12]钟明月ꎬ刘春妍ꎬ颜妍ꎬ等.乳双歧杆菌V9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的改善作用[J].生物技术通报ꎬ2022ꎬ38(3):181-187.[13]MANZOORRꎬAHMEDWꎬAFIFYNꎬetal.TrustYourGut:TheAssociationofGutMicrobiotaandLiverDisease[J].Microorganismsꎬ2022ꎬ10(5):1045.[14]SCHNEIDERKMꎬELFERSCꎬGHALLABAꎬetal.Intes ̄tinalDysbiosisAmplifiesAcetaminophen-InducedAcuteLiverInjury[J].CellMolGastroenterolHepatolꎬ2021ꎬ11(4):909-933.[15]杨璐铭ꎬ郝金奇ꎬ王林ꎬ等.基于16SrDNA测序技术分析利福平致大鼠肝损伤中肠道菌群变化特征[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ꎬ2022ꎬ57(9):1469-1474.[16]吴冬雪ꎬ李玉红ꎬ裴盛斐ꎬ等.基于16SrDNA测序技术分析异烟肼致大鼠肝损伤中肠道菌群变化特征[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ꎬ2021ꎬ56(9):1374-1378.[17]DITOMMASONꎬGASBARRINIAꎬPONZIANIFR.In ̄testinalBarrierinHumanHealthandDisease[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ꎬ2021ꎬ18(23):12836. [18]李娜ꎬ赵玉民ꎬ陈正元ꎬ等.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对肠黏膜屏障和肝脏功能的动态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ꎬ2019ꎬ31(3):1278-1287.[19]RANIRꎬSHARMAAꎬWANGJꎬetal.Endotoxin-StimulatedHepaticStellateCellsAugmentAcetaminophen-InducedHepatocyteInjury[J].AmJPatholꎬ2022ꎬ192(3):518-535.[20]赵阳ꎬ郭瑛ꎬ黄娜ꎬ等.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损伤小鼠肠黏膜屏障促肝硬化发展[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ꎬ2021ꎬ38(8):1567-1570.[21]YANGYꎬNGUYENMꎬKHETRAPALVꎬetal.Within-hostevolutionofagutpathobiontfacilitateslivertranslo ̄cation[J].Natureꎬ2022ꎬ607(7919):563-570.[22]YANGRꎬZOUXꎬTENHUNENJꎬetal.HMGB1neutral ̄izationisassociatedwithbacterialtranslocationduringac ̄etaminophenhepatotoxicity[J].BMCGastroenterolꎬ2014(14):66.[23]SHIHꎬLVLꎬCAOHꎬetal.Bacterialtranslocationaggra ̄vatesCCl4-inducedlivercirrhosisbyregulatingCD4+Tcellsinrats[J].SciRepꎬ2017(7):40516.[24]AWONIYIMꎬWANGJꎬNGOBꎬetal.Protectiveandag ̄gressivebacterialsubsetsandmetabolitesmodifyhepato ̄biliaryinflammationandfibrosisinamurinemodelofPSC[J].Gutꎬ2022ꎬ72(4):671-685.[25]KNOOPKAꎬMCDONALDKGꎬKULKARNIDHꎬetal.Antibioticspromoteinflammationthroughthetranslocationofnativecommensalcolonicbacteria[J].Gutꎬ2016ꎬ65(7):1100-1109.[2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20.[27]刘靖丽ꎬ闫浩ꎬ王钰莹ꎬ等.甘草皂苷类化合物结构与保肝活性关系的DFT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ꎬ2020ꎬ32(9):1515-1521.[28]王敬ꎬ袁天杰ꎬ陈乐天ꎬ等.甘草总皂苷及水提物对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草药ꎬ2020ꎬ51(1):101-108.[29]LIYꎬLIUTꎬYANCꎬetal.DiammoniumGlycyrrhizinatePro ̄tectsagainst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inMicethroughModulationofGutMicrobiotaandRestorationofIn ̄testinalBarrier[J].MolPharmꎬ2018ꎬ15(9):3860-3870. [30]XIAYꎬSHIHꎬQIANCꎬetal.ModulationofGutMicrobiotabyMagnesiumIsoglycyrrhizinateMediatesEn ̄hancementofIntestinalBarrierFunctionandAmeliorationofMethotrexate-InducedLiverInjury[J].FrontImmunolꎬ2022(13):874-878.[31]时行.异甘草酸镁对甲氨蝶呤诱导的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ꎬ2020.[32]严宝飞ꎬ袁鹏ꎬ刘圣金ꎬ等.黄芩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草药ꎬ2022ꎬ53(1):162-175. [33]李文楷.黄芪汤抗DDC诱导的小鼠慢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ꎬ2019.[34]王静ꎬ李凤娟ꎬ张化朋ꎬ等.甘草葛根发酵组合物对慢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J].食品工业科技ꎬ2022ꎬ43(12):369-376.[35]CHENLꎬKANJꎬZHENGNꎬetal.Abotanicaldietarysupplementfromwhitepeonyandlicoriceattenuatesnon ̄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bymodulatinggutmicrobiotaandreducinginflammation[J].Phytomedicineꎬ2021(91):153693.[36]唐颖慧ꎬ刘皎皎ꎬ李粉萍ꎬ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ꎬ2022ꎬ26(7):8-12.[37]陈斌ꎬ徐嘉蔚ꎬ彭杰ꎬ等.基于逍遥散及其拆方研究 肝病实脾法 对肝纤维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ꎬ2016ꎬ32(4):657-662.[38]郑洪新ꎬ杨柱.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ꎬ2021.[39]王小强ꎬ白雪ꎬ唐红梅ꎬ等.中医五行思维模式的临床运用[J].中医杂志ꎬ2019ꎬ60(5):376-380.[40]SHENTꎬLIUYꎬSHANGJꎬetal.IncidenceandEtiologyofDrug-InducedLiverInjuryinMainlandChina[J].Gas ̄troenterologyꎬ2019ꎬ156(8):2230-2241.(收稿日期:2023-06-04)(上接第365页)[29]张晨光.FDA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变更的监管思路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ꎬ2022ꎬ28(3):1-3. [30]FDA.FDAReleasesArtificialIntelligence/MachineLearningActionPlan[EB/OL].(2021-01-12)[2023-06-16].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 ̄nouncements/fda-releases-artificial-intelligencemachine-learning-action-plan.[3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ꎬ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EB/OL].(2022-02-08)[2023-09-08].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2203/fa87807fa6e1411e9afeb82a4211f287.shtml. [32]李春生.技术治理中的算法 黑箱 及其应对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ꎬ2021-11-10(008).[33]WHO.Ethicsandgovernanc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forhealth[EB/OL].(2021-08-28)[2023-09-28].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29200.(收稿日期:2024-01-26)。
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
其中,甘草能够促进某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有关甘草对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甘草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有研究发现,甘草中的一种成分甘草酸,可以促进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在野生甘草中发现了一种叫做Glycyrrhiza glabra的化合物,可以增加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spp.的数量,降低有害菌的数量,从而改善肠道健康。
甘草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口腔是人体的第一个防御屏障,充满了各种微生物。
其中有一些细菌是有益的,但也有一些细菌可能导致口腔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甘草也可以对口腔微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在含有甘草提取物的牙膏中使用可以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和口腔问题的发生。
甘草对皮肤微生物的影响皮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上皮细胞密切相关。
很多微生物居住在人体的表面,其中有一些是有益的,但也有一些可能导致皮肤问题。
最近的研究表明,甘草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对皮肤微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有研究发现,甘草中的一种成分甘草酸可以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减少皮肤感染的发生。
结论甘草是一种自然的草药,已被证明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有益作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甘草可以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尚需开展更多的研究,深入探究甘草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高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
甘草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论文甘草,学名为光叶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甘草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药用价值被人们充分认可。
本文将探讨甘草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以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甘草的功效。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苷等,这些成分赋予了甘草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甘草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头痛、牙痛等疼痛症状。
其次,甘草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甘草还具有抗痉挛、抗溃疡、抗过敏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中。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甘草还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甘草中的甘草苷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对多种肿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甘草中的甘草酸还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的复制,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了以上临床应用外,甘草还常用于调配中药方剂中,发挥着协同作用。
甘草可以增加其他药材的药效,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中药方的疗效。
因此,在中医临床中,甘草常与人参、黄芪等配伍使用,共同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之,甘草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多种临床应用及研究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甘草的药理作用、药效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增进对甘草的认识,推动甘草在临床应用和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第23卷 第6期 2021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3No. 6Jun .,2021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常冠华1,张鲁1,崔洁2,刘心悦2,闫滨滨3,王文全1,2,4,侯俊玲1,4(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2488;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3.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4.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2488)摘要:甘草为我国传统药材,古有“十方九草”之说,甘草资源的应用主要为传统意义上的甘草药用部位,而其产量最高的地上部分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这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
研究表明,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丰富,且药理活性多样,可用于各类新型食品、药品与保健品的开发。
作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了近年来甘草地上部分的黄酮类成分、黄酮提取富集工艺、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及相关功能应用等,旨在为日后甘草地上部分的深入研究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提取富集;含量测定;功能应用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21) 06- 0085- 06Research Progress on Flavonoids of Aerial Part of Gancao(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CHANG Guanhua1,ZHANG Lu1,CUI Jie2,LIU Xinyue2,YAN Binbin3,WANG Wenquan1,2,4,HOU Junling1,4(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2488,China;2.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College,Beijing 100193,China;3.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75,Sichuan,China;4.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Good Agricultural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2488,China)Abstract:Gancao(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hina.There is a saying of“ten prescriptions and nine herbs”in ancient times,the application of Gancao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resourc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raditional medicinal parts of Gancao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however,the aerial parts of Gancao(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with the highest yield have not got very fin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resulting in serious waste of resources. Th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flavonoids on the aerial part of Gancao(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were rich and had variou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which could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706500)作者简介:常冠华(1995-),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甘草黄酮的研究进展赵明春1,2贾绍华3(1. 国家教育部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76;2. 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3. 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150076)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药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结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应用前景及可能存在的毒副作用。
旨在为甘草黄酮的进一步研究开阔新的思路,将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开发出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甘草;黄酮;研究进展甘草是豆科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glabra. L. 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草药品种[1]。
其主要有效成分有甘草酸和甘草黄酮。
据有关报道,甘草黄酮是一类生物活性较强的物质,有抗溃疡、抗菌、抗炎、解痉、镇痛、降血脂等作用[2],傅乃武等[3]证实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甘草黄酮具有防治艾滋病的功效。
因此,对甘草黄酮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 甘草黄酮的化学结构及成分1.1 化学结构甘草黄酮类物质主要是指具有C6-C3-C6基本母核的一类天然产物,其中C3部分可是脂链,也可与C6部分生成6元或5元杂环,迄今为止,已从甘草中分离出150多个黄酮类化合物,大致包括黄酮类、黄酮醇类、查尔酮类、双氢查尔酮类、双氢黄酮类等成分[4]。
1.2 化学成分1.2.1 黄酮类主要含有夏佛托苷(schaftoside)、佛来心苷(violanthin)、异夏佛托苷(isoschaftoside)、异佛来心苷( isoviolanthin)、甘草黄酮A(licoflavone A)、芒柄花素(formononetin)[5]、芒柄花苷(ononin)、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等成分。
1.2.2 异黄酮类主要含有异芒柄花苷(isoononin)、黄甘草苷(glycyroside)、甘草异黄酮A(licoisoflavone A)、黄甘草异黄酮B(eurycarpin B)、黄甘草异黄酮A(eurycarpin A)、毛蕊异黄酮(calycosin)等成分[5]。
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摘要】从甘草中的提取得到的甘草素、异甘草素,以及甘草查尔酮A、甘草查尔酮E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有着很强的药用价值。
本文主要针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了最近几年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提供了良好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甘草;黄酮类;抗肿瘤活性;研究研究报道,在甘草中已分离出3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甘草中提取出的物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保肝、抑菌、抗病毒和抗肿瘤,其中多种甘草黄酮类物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本文针对甘草黄酮类成分进行了汇总、介绍,综述了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助力开发出新型抗肿瘤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泛指2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3个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具有C6-C3-C6基本骨架的特征。
甘草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二氢黄酮、查尔酮、异黄酮、异黄烷等类型。
其中,二氢黄酮与查尔酮类含量较高,研究较为广泛,甘草黄酮类成分见表1。
表1甘草黄酮类化学成分二、甘草总黄酮及各类黄酮的抗肿瘤活性(一)甘草总黄酮甘草总黄酮可以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成长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并且在体中,可以对S180小鼠肉瘤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提高胸腺指数,将脾指数降低,这个机制能够给肿瘤细胞内相关凋亡蛋白Bcl-2和Bax蛋白表达产生影响,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胀果甘草中提取的黄酮复合物G9315在促癌阶段可明显抑制二甲基苯并蒽(DMBA)合并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瘤的生成,同时能抑制32Pi渗入人宫颈癌HeLa细胞磷脂部分,具有较强的抗促癌、抗致突作用。
胀果甘草总黄酮能明显抑制腹腔接种肉瘤S180或肝癌H22腹水型瘤株小鼠肿瘤细胞的DNA,RNA复制和合成。
(二)二氢黄酮类在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中,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少,作为一种微量黄酮类化合物,有着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效果。
‘f。国校医2006年2月第20卷第1期ChinJSchoolIMctorFeb2006Vol20NoI
105
论都应被研究发现所支持。36研究结果可以被放大到多走范围的人群中一个研究内在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这个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更大范围人群的基础之I:。要评估一个研究是否具有外在的真实性,也就是可适用于多大范围的人群,需要考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组成等因素。以上内容是修改后的RichardMonson纲要,以及AschengrauA和SeRgeGP的说明。我们使用RichardMonson卦9要,除了评判杂志上的流行病学文献外,还可以用它来评判自己的文章是否达到了优秀论文的要求.是否存在不足,该如何完善,从而提高自己沦义的质量。(本文主要内容编译于AschengrauA和So_ageGRCritical
ReviewofEpidemiologicStudies,EssentialsofEpidemiologyinPublicHealth[M].Sudbury,MA:JonmandBartlettPublishers,2003348359)
[编辑]亓安剐
文章编号]1001—7062(2006)01—0105—02[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甘草;分析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芮春兰我国是世界E认识和研究甘草最早的国家。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传统医学认为其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血、缓急止痛、嘲和诸药等功能.故有“十药九草”之醴。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yrrhizaLinn)多种植物的根和根苎。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记载.其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尔甘草(Guralens如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Bat)和光果甘草(GglabraL)。随着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人if]xq甘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和氨摹酸等成分,具有广泛的牛理活性_lJ。,l化学成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r大量的曰f究。王晓强荨…2运用薄层光密度法对黄甘草、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坎甘草变种(G.glabra"CarglandalijMa)中所含的甘草苷、异甘草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忖草苷的含昔在胀果甘草中最多,黄目‘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及欧甘草的含量依次降低;异甘草苷的古量在黄甘草中最高,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含量依次降低。宣春生…3等自1[1两甘草中分离出8种化合物,发现它的化学成分与乌拉尔H草化学成分十分接近。其中鉴定出6种化合物:①蔗糖(sucrose),②4’,5,7三羟基一8异戊烯基黄酬(4’,5,7trtbydroxy8一Prenylflavone),③异芒柄花甙(isoonoben),④47,7二羟基黄酮(4’,7一dthydroxyflavone),⑤Iiquiritin,⑥3—8一羟基11氧化齐墩果甙。其中化合物⑥为首次报道的新成分,被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甙甲二正作者甲位J作者简介]收稿口期南京理工大学医院(江尚、南京210094)芮春兰(1971),史,江苏南京人,丰管药师,奉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制剂研究。2005——08——17[讲座]丁醇(di一19.一butyluralsaponinaesters)。许旭东¨1等从黄甘草根及根茎中分别分离到4种化合物,鉴定为甘草查尔酮甲、glabml、白桦脂酸和8谷甾醇,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2000年李伟东、阚毓铭f5J首次从江苏刺果甘草中分离m十六酸,同时还分离出其余2种已知成分芒柄花索和异甘草素。2000年张继怕。等苗次报道刺果甘草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亚油酸乙酯(3277%),十六烷酸乙酯(1002%),2、3、7i甲基一奎烷(64%),5一甲基一二十一烷(574%),二l‘三烷(3.80%),1一环己基壬烯(3.70),:I‘烷(363%),十八酸乙酯(359%)。朱绪民"}等首次报道白乌拉尔甘草(G13vyrrhizaU1"61lensis)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一新二萜皂药,其结构鉴定为30[SD葡萄糖醛酸甲酯(1—2)口
D葡萄糖醛酸]24羟壁一U草内酯。此外,还有儿个已知成分:2个i萜皂药,2个香且素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上爱国、冯孝章…从水H草醇提总碱中分离得3个化合物,分别攀定为①rhazidigenine,②水H草酸(咖眦mjcacid),③反式芥了酸甲酶(ctrmls—sinapicacidmethy[ester)。化合物②为新化合物,①和③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国内学者对甘草甜索、甘草黄酮类成分作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黄酮类有:夏佛托苜(schaftoside)、异夏佛托自:(isoschaftoside)、佛柬心苷(violanthin)、异佛来心廿(isoviolanth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L9J、芒柄花皆(ononin)、4’,7一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navone),甘草黄
酮A([icoflavoneA)等;异黄酮类有:异芒柄花苷(isoononin)、黄甘草苷(glycyroside)、黄甘草异黄削A(eurycarpinA)、H草异黄酮A(1ieoisoflavoneA)、黄甘草异黄酬B(eurycarpln—B)、毛蕊异黄酮(calycosin)等【加o;奁耳酮类有:什草查耳酮A(1icochalcone)、异甘草苷(imliquiritin)、刺果甘草查耳酮(glypallichalcone)等;二氢黄酮类有:甘草苷(1iquirtin)、Ⅳ一0己酰基甘草苷、甘草素(1iquiritinin)等_11I。
甘草甜素是从甘草中分离出来的三萜类成分,又称H草酸(glycyrrlfiziacid.GA),分子式c42H62016【12],可水解产牛2分了葡萄糖醛酸和1分子(1813)甘草次酸(glycyrrhezieac甜)。甘草酸须通过甘草次酸及葡萄糖醛酸发挥作用。什草
万方数据·106·中国较医2006年2片第20卷第1期ChinJSchoolDoccofFeb.2006Vd20No1
甜索的商品名为甘草酸的铵盐或钠盐。甘草甜素已用于处理输出用的血制品以预防因输血而引起的艾滋病病毒(HIV)传播,已获美国专利【”j。另外.高发奎【H1等首次从甘草废渣提取物中鉴定出了具有生理活性的亚麻酸乙酯。
2分离定量方法为了评价药材质量.保证药品质量,近年来国内对甘草及其制荆中的化学成分分离定量方法学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主要方法如下。21高效液相色谱'a(HPLC)用此方法测定甘草及其制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回收率均好,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李章万【“1等分别用离子对色谱和离子抑制色谱法测定甘草和4种台甘草的中成药中甘草酸含量,并对2种色谱条件及样品的处理进行丁比较,认为离子对色谱法的分离度优于离f抑制色谱法。王荣115J等以HPLC法测定了7种H草制剂中甘草酸的含量,
Zorbax—ODS(4.6n1Fflt×25crn)色潜柱,流动相乙腈:乙酸
(38:62),SPD一2AS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38nm。任蔚萍¨纠等用HPLC法澳4定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同时应用此方法对6份不同产地甘草的甘草苷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以YWGC埘(250nm×416
ram.10肿)为分析柱,乙腈:
0.5%醋酸(1:4)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K276
nm。周燕11副等采用高效渡相色谱魇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甘草中的化学成分.通过此法可将三萜、黄酮及香豆索等5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地分离,根据紫外光潜可大致判断』E化合物类型,由电喷雾质谱得到各成分的分子量,再由串联质l普获得进一步的结构信息,进而推测其中22个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
22薄层扫描击(TLCS)石力夫【”1等片j双波长扫描法测定了多批甘草浸膏和甘草流浸膏巾甘草酸的含量,并沿用药典的重量法进行_r比较,认为TLCS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且测定结果与蘑量法之间存在恒定的内在关系。薄层条件:硅胶(;F254、0.5%CIVICNa板,正丁醇一冰醋酸水(4:1:2)展开,(28—9000型双波长飞点扫描仪,254llnl,紫外分析仪:x
254nm,h300nm,反射法锯齿扫描,狭缝10111-11,扫描步距01nm。23三维高效液相色谱i锥高效液相色谱法所用仪器为三维高效液相色谱仪,绘制的三维谱为紫外区全波长立体吸收谱,用丁中药的定性鉴别准确可靠。陈发奎_l刮等对牛黄解毒片、加味逍遥散采用D—HPIr进行定性鉴定以及对指标成分甘草酸等进行了定量测定。24气相色谱法((迁)张继抽’等采片j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崩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刺果甘草化学成分进行r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而积归一化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卣分含量。Jf他的测定方法还有许多,.如Hr№rman酸沉淀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uV)、红外光谱直接定量法、示渡相谱法等。3结语甘草是一味最常用的中药,随着其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发现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化合物。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甘草的研究也从宏观走向微观,宏观与微观融合发展,既涉及复方应用,又涉及基因分析。有关甘草及其复方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已开展较为广泛,但甘草化学成分的微量鉴定及其临床作用机理和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先进的分离技术不断应用到研究中来,相信还会有更新颖、药用价值更高的先导化含物被陆续分离鉴定出来。[参考文献][1]苑可武,扬渡甘草酸的挺取和精制法概述[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7):362—364.[2]土晓强薄层光{芹度法测定甘草巾片H草甙的含量[Jj药物分析杂志,1990,5(1):25—27(3J宣春m,赵小红.冯福盛,等山西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A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L2(2):18[4]许旭东.候翠英.张章梅,等黄甘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t1,药杂志,1997,22(11):679[51李伟东,阐毓铭刺皋H革化学成分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㈣O,16(4):22316]张继,乌君奠.杨永利,等刺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巾国药学杂志,2002.37(12):902【7J朱绪民,邸迎彤,彭树林,等乌拉尔甘尊·J,的化学成分【J]中草药,2003,34(3):199[8j王爱罔,冯孝章水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曲,2003,34(5):390【9J张梅,许旭东,胡碧煌,等尊甘草异黄酮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7,32(4):301304f10]沈凤嘉,胡盒蜂,虞亚川,等.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4):572574[11]邹坤,傅乃武胀果甘学抗氧化括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1996,5(4):182185[12]李铁民,粱再赋H革甜索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晨[Jj中草药,1993.24(9):553—554[13]Nak幽imaH,Matj,ul7r.Yoshldao。eca【.Ancwanti。huHmm.munodeoeienWvirussubstancegtycyrrhizinsulme:endow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