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行省制
- 格式:ppt
- 大小:188.00 KB
- 文档页数:6
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
1.主要特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
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
(2)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3)根本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
3.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行省制度行省制是蒙古统治者在在中原地区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下面给大家介绍元朝行省制度。
元代行省的性质与使命,需要从行省的设置、演化过程谈起。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XX隋唐的行XX和金代行尚书省。
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如今XX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旧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XX、湖广、XX、XX、XX、XX、XX阳、XX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 ;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 的体制。
这三项举措大体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行省演化为固定的地方官府,是指其主要性质而言。
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存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
许有壬XX:"都省握天下之十省分天下之治'。
虞集说:"GJ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
《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以上三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紧密相连。
另,终元一代,行省官始终属于"内任'官。
元未柳贯、孙作、虞集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 。
这些都显示:世祖、成宗朝以后行省仍具有地方最高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其代表ZY分驭各地的使命照旧如故。
元朝行省制度范文元朝行省制度是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基础上的。
元朝建立后,为了更好地统治大片的疆土,元朝统治者设立了行省制度,以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与管理。
行省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一种,主要用于大规模地方统治。
元朝行省制度的成因,一方面与封建军事集团统治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囊括全国各地的多民族统治。
元朝行省制度的组织结构较为严密,从上到下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行省。
中央政府由皇帝直接掌握,负责制定方针政策、管理全国大事。
地方行省是按地区划分的行政区域,行省设有行省官员,主要负责地方的具体管理和行政事务。
“行省”这个名词在元代前并不常见,而在元代逐渐成为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的通称。
地方行省内分设省、府、州、县等级,对辖区内经济、军事、民政等方面进行管理。
元朝行省制度的运作方式也较为独特。
地方行省在政治、军事、财政、司法等方面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地方行省官员的选拔和调动由中央政府掌握,地方行省将中央的命令传达到辖区内各级官员,同时也将辖区内的情况反馈给中央政府,实现了信息沟通的畅通和权力的层级分配。
同时,元朝行省制度还存在一种分权管理的特点,行省官员不仅是行政主管,也是该地区的军事指挥者,这使得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对来说更为集中和强大。
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它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各地的直接管理,使统治者能够更好地控制各地资源和人力。
另一方面,行省制度推动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的繁荣与发展。
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也为后世的明清行省制度奠定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后的干部选拔和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
总而言之,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上的一次创新,它在政治、军事、财政、司法等方面对地方行政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丰富了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形式和内涵,为后世的行政制度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元代行省制度的意义篇一: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1.主要特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
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
(2)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3)根本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
3.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篇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唐朝实行的节度使导致权利的分散国家动乱、宋朝时期彻掉所有武官官职全部由文官担任又太过绝对。
总结历史经验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第二就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使大权收归中央。
权利不分割,维护国家平稳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进而更好地对国家进行控制管理。
行省制度的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
从元代的行省制度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置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一、行省的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
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3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
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
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 ;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挈兵民二枋而临制于外”的体制。
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缺陷元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特色的朝代之一。
在《大明一统志》中,元朝被称为“天朝之始”,但是其朝代的政治制度却在不少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
本文将就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缺陷进行分析。
一、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1.实行行省制行省制是元朝的政治制度之一,行省作为地方政治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逐步地发展成为一个覆盖整个中国的行政制度。
元朝在行省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统一的领导和管理。
2.设立三级行政区划元朝建立三级行政区划:丞相路、道府、州县。
由于政治中心被迁移到北方,中原的封建行省依然存在,但是仅限于地名,而行省制的大部分权力已移到北方,从而使之形成以汉人为主的中原地区与以蒙古人为主的北方地区相互对立的格局。
3.设立三法司元朝加强中央机构的作用,设置了三法司,分别负责刑、礼、财三个方面的管理。
刑、礼、财三法司之间的相互制约使得元朝政治制度更加严格,形成了有力的治国方略。
4.实行科举制度元朝实行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分别为经、史、子、集、离、祖、庶。
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以前封建时代的士族独大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
二、元朝政治制度的缺陷1.推行少数民族主义元朝是一个由南方汉人统治的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很多排斥汉人的政策,导致社会整体的不稳定。
南宋灭亡后,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惩罚性、屠杀性的反汉政策,极大地伤害了南方人民的感情,制约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过分推崇军事文化元朝政权重视军人权利,对于开拓疆土、保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其过分推崇军事文化,优待军人的政策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3.限制商业、贸易发展元朝政府对商品流通进行限制,实行严格的物价调控政策,限制了商业、贸易发展。
这种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4.社会阶层固化元朝时期,社会阶层固化,贵族集团对社会的支配地位明显,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制约了元朝的整体发展。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之一,为了有效地管理如此广袤的领土,元朝统治者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制度”的创立。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起初是中央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元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
这些行省的划分并非完全按照地理和文化的自然区域,而是更多地考虑到政治和军事上的控制需要。
比如,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故意将一些经济文化联系紧密的地区划分到不同的行省。
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
路是行省之下的重要行政单位,设有总管府,管理地方的民政、财政等事务。
府的地位略高于州,有些府是由原来的路改设而来。
州和县则是基层的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生活。
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中还设立了达鲁花赤一职。
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是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主要负责监督和掌控地方行政事务,以确保蒙古贵族的统治权威。
在地方的财政管理方面,元朝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大部分要上缴中央,地方留存的部分有限。
同时,中央会定期对地方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和核查,以防止地方官员贪污舞弊。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军事管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除了在各行省设立枢密分院管理军事外,还在一些重要地区设立了万户府、千户所等军事机构。
此外,元朝还实行了军户制度,军户世代为兵,平时耕种,战时出征,以保证军队的兵源。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元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省制度的创立,对后世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两代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行省制度。
然而,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央集权特征。
以下是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1. 中央机构:元朝的中央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组成。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全国的行政管理;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
2. 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每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3. 科举制度:元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透明,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4. 法律制度:元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建立,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权益。
5. 民族政策:元朝实行民族政策,对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元朝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管理,同时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主要管理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元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即皇权至上,朝廷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力。
元朝设立了中书省、东京省、内外两臣、司农司等中央机构,负责管理朝廷事务。
各省各地的行政官员由中央任命,直接归属于皇帝管辖,具有极大的权力。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使得元朝政权高度集中,有利于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但是也容易造成地方官员失去独立性,导致地方统治者缺乏责任感和积极性。
2.行政管理制度元朝设立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行省、行中书省、行东京省等行政区域,由巡按等官员负责管理。
行省设有行省长官、行省参政官等官员,负责处理各地政务,执行中央政策。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如锦衣卫、东厂等,负责监督官员,维护社会安定。
监察机构对于维护朝廷统治和防止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地方制度元朝实行了府县制,将全国划分为府、县两级行政区域,分别由府尹和县令等官员负责管理。
府县制度在巩固中央集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事务的管理和处理,保障了地方政权的贯彻执行。
二、经济制度1.赋税制度元朝实行了多种赋税制度,包括田赋、户赋、商税等,用以养活朝廷财政开支和维护社会稳定。
田赋是元朝主要的税收形式,按照土地的面积和肥力等因素征收。
户赋是指对居民的个人征税,商税则是对商业活动的税收。
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但也给农民和商人带来了沉重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货币制度元朝推行了铁钱制度,即以铁为原料铸造铁钱作为货币流通。
铁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稳定性,方便了人民的交易和贸易活动。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钱监,负责铸造和管理货币,保护货币的稳定性和流通畅通。
因此,铁钱制度在元朝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3.农业制度元朝实行了统一的农业管理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耕作技术等方面。
元朝对土地实行了均田制,确保每个农民都有一定的耕地。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所发展,亩产量逐渐提高,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农业制度的实行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农民的生活稳定和经济繁荣。
元朝行省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历史启迪
明清时期,元朝仿照宋代的“行省制度”改革,实施行省制度,使元朝统治领域不断扩大,总行政管理能力也得到提升。
行省制度虽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其自身的缺点,以下是关于行省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历史启迪。
首先,行省制度可以说是元朝统治领域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手段。
行省制度可以增强朝廷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加强对统治者的控制,确保朝廷对官员的统一掌控,从而有助于加强朝廷的统治权力,并增强朝廷的稳定性。
但是,行省制度也存在自身的缺点。
在行省制度下,行省势力十分强大,使得官员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降低了行省官员的管理能力和行动力;同时由于行省叠加,导致行省管理内容过于复杂,也增加了朝廷的行政负担,使得政府实施管理措施更加缓慢,给意料之外的政策带来不便。
从历史启迪来看,行省制度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制度,但因其存在的一些弊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要十分小心谨慎。
历史也表明,如果能够多对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和改革,就可以有效提高统治权力,适当弥补其自身缺陷,同时有效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以保护国家大体的稳定与发展。
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一、设立行省: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行省,用以管理和统治各地的事务。
行省的设立普遍采用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以县为基本单位,设立州府、路府、行府等,辖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等级。
行省制度分级明确,层级鲜明,旨在实现行政机构的有效管理和运行。
二、行省制度的稳定性:元朝行省制度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元朝自成立伊始,行省制度便逐渐形成并得到完善。
各行省之间的职能划分明确,机构设置稳定,执行力强,基本上形成了行省制度的框架和模式。
三、行省的地方自治权:元朝的行省制度赋予了地方行政机构一定的自治权。
行省内部设立了参政议政机构,有行官参与决策和管理,使得地方行政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行掌握和处理地方事务。
这种地方自治权的设立对于当时的地方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行省制度的分权原则:元朝行省制度分权原则明确,重要的地方事务一般由行省直接管理,较小的事务则由地方官员经手。
行省制度使得地方问题和中央问题得以分层解决,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有利于行政事务的高效推进。
五、行省机构的层级结构:元朝的行省机构设置有层级结构,包括府、州、县等单位。
元朝的行省府设有经略司、行省参政院等机构,州府设有州参政事,县府则设有县知事、县参政事等。
各级机构间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形成行政管理的层级结构。
六、官员的任免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还有特殊的官员任免制度。
行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和罢免,不受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干预。
这样的制度安排,一方面保证了官员的政治忠诚性和执行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和稳定。
七、行省制度的稳定性: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元朝建立后逐渐形成,并在元代历史上相对稳定。
行省制度在元朝全国各地广泛推行,统一了统治的框架,加强了统治的效果。
元朝行省制度的稳定性为元代政权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元朝行省制度具有设立行省、稳定性、地方自治权、分权原则、机构层级结构、官员任免制度等主要特点。
元朝行省制度什么时候确立的(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元朝行省制度什么时候确立的元朝行省制度什么时候确立的(历史背景是)在公元1262年,确定元世祖忽必烈命宰相赵璧去山东行使中书省权力,元代的行省制度开始建立。
元代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
元代在中央采取了设立中书省和宣政院的制度,以掌管全国行政和军事事务。
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草拟诏令、颁布国家政令、调拨军队、任免官员等。
宣政院则是负责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机构,同时也是元朝的重要监察机构。
在地方政治制度方面,元代设立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制度是元代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到各地管理和监督地方行政。
行省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行省下面是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分别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地区的事务。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台湾地区设立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标志着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元代在中央和地方都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元朝行省制主要职能:元代各地的租税征收,主要采取路府总领,"府科于州,州科于县,县科于民",逐级科级的方式。
但是,在"腹里"以外的行省辖区内,路府州县的赋税征收,又需要受行省的综领和监督。
首先,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
对辖区盐、酒、金银、市舶等课税,行省也有节制、掌管、监督等权力。
其次,行省还代表中书省接受所属路及直隶州的"上计",上计稽考完毕,又需要"总其概,咨都省、台宪官阅实之"。
岁终上计之外,路及直隶州有责任随时向行省报告财赋收入情况。
发现累年"未申除钱粮,虚作实在,为数巨万",也申报行省"销破"。
上计和稽考财赋时,行省官员有权适当惩罚路州官吏。
这就是柳贯所言行省"财赋之简稽"职能的基本内容。
再次,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各行省督办的钱粮赋税已有了数额方面的规定。
此类规定,即所谓"合办额",是以年份为单位计算的。
"合办额"直接向朝廷负责,或增余,或足额,成亏欠,由朝廷逐年检核,并实行奖励增羡和处分亏空的政策。
如"河南行省亏两淮岁办盐十万引、钞五千锭,遣札刺而带等往鞫实,命随其罪之轻重治之。
陕西行省增羡盐钞一万二千五百余锭……各赐衣以旌其能"。
通过掌管税额、上计稽考和以行省为单位的定额办集,行省充当了元廷搜刮各地财赋的重要工具。
有的学者称江浙等行省相当于向中央转送财赋的"中转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与财政方面的作用略有不同的是,元行省在行政、军事。
司法三领域内代中央行事或收权更为突出,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则相对弱化。
这或许是元廷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和特意安排所致。
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而这种节制和统属又大抵是代中央行事的。
百科知识 2019.04 C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曹兴兵元代是由蒙古族在1271年建立的,其结束了我国南北对峙的战乱局面,是一个实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同时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为加强对各地区的管理,元代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制定了行省制度,形成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地方分权为辅助的新型政治体制。
这一制度中,中央分派官员前往地区代表中央行使统治管理权力。
元代的行省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为我国现代的省市制度提供了参考。
一、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代表中央管理各地。
元代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管理各地。
其中两重性质是指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官府。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元代建立后,忽必烈在朝廷中布设中书省,并由其管理全国政务,之后中书省宰执多次前往各地区征伐事务并职掌行政,在这一过程中行省逐渐转变为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
同时朝廷也逐渐改变行省的事权、名称等,行省代表中央管理各地的使命也愈发突显。
如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权”“方面之寄”权利,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统治管理地方事务。
此外,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行省分布在军事要地。
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广阔。
分析我国各朝代政治制度后可发现,各朝代统治者在建立王朝后多注重行政区域的划分,一级行政区域作为中央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行政机构,其行政区域随着朝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但其行政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加。
如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的管辖面积相当于现代的省。
西汉时期,中央设立州,代表中央进行监察管理,并由刺史行使监察权。
东汉时期,州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管理郡县,同时其管辖面积也不断增加。
唐朝设立道,宋朝下设路,其行政机构管辖范围相对协调。
简析⾏省制度简析⾏省制度《元史·地理志》写道“⾃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咸不逮元”。
因此,元朝空前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的⼀个朝代。
⾯对如此庞⼤的帝国和如此众多⽽⼜发展⽔平远⾼于其⾃⾝发展的异族民众,如何对地⽅进⾏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问题。
为对地⽅实⾏有效的统治,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了⾏省制度。
⼀、⾏省制度的实施⾏省在魏晋时期就有,然⽽多数指暂时性的机构⽽⾔。
⾦代派驻各地的⾏尚书省极多,⾏省之称盛于此时,但多数是为军事需要⽽设⽴,也不是固定的长期性的机构。
蒙古汗国初设⾏省沿袭⾦代制度,它代表中央⾏使职权,成为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
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设⾏中书省,作为地⽅⼀级⾏政机构。
当时,除⼤都及周围地区(今⼭东、⼭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称为“腹⾥”,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西藏归宣政院管辖外,其它地⽅设置⾏省,由中央委派官吏治理。
到1312年,元朝在全国设置辽阳、陕西、⽢肃、四川、云南、湖⼴、江浙、江西、河南、岭北等⼗个⾏省。
(注:也有⼗⼀⾏省之说,即征东⾏省。
其实征东⾏省与其他⾏省不同,它统辖朝鲜半岛⼀带,⾏政⾸脑由⾼丽国王兼任,官员选拔及⾏政管理都以⾼丽国王为主,实际上是⼀个附属国,作为⾏省徒有虚名。
)⼆、⾏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元朝的⾏省制度,是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政制度的⼀次重⼤变⾰。
与郡县制相⽐,⾏省制度有诸多的不同。
第⼀、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
郡县制是⼀种⾼度中央集权的形式,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政机构,⼀切由中央统管,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省是⼀种⼤⾏政区制,是中央最⾼⾏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中书省权⼒极⼤,椐《元史·百官志》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不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