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 格式:docx
  • 大小:719.36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

投放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摘要:

区域游戏是幼儿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兴趣、需要而创设的、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以个别化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探索、学习,在动手实践中与材料相互作用,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区域游戏中一个活动案例,我们在材料投放时更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层次性,注重游戏材料的灵活性。

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将其的潜能激发出来。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一、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参加活动,但也易造

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不同,激发幼儿对生活中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中班在美工区投放了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小班在娃娃家投放了小床、衣服、生日蛋糕、图书等,每个幼儿都玩得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小班在建筑区投放了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筑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筑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建筑的能力。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他们在游戏情景中操作,在合作中学习、探索,在玩中成长。除了教师有目的地准备材料外,还要引导幼儿根据需要,通过自己动手、取得家长的帮助去获得需要的材料。如

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二、对材料进行灵活调整

游戏案例:小班生活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喂娃娃。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花生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娃娃嘴中”(用纸盒做的各种纸娃娃)。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早晨来园之后,乐乐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喂娃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操作材料,但乐乐选择的是三种当中最难得一种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乐乐的动手能力相对有些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约有几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乐乐说:“乐乐,你试试夹纸团好吗”乐乐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玻璃球。”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想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乐乐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乐乐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乐乐忽然抬头对我说:“张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乐乐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孩子的兴趣在玻璃球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不能老是让乐乐坐着呀于是我从“娃娃家”里借来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乐乐。乐乐拿

到调羹就开始舀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舀,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舀,在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张老师,你看!”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乐乐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预定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案例中乐乐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乐乐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次区域活动的时候,乐乐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后来我们尊重了乐乐的已有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学习方式,及时地为孩子调整了操作材料,才使乐乐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兴趣的满足,使他第二次的尝试逐步得到提高。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一开始,当乐乐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乐乐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们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乐乐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乐乐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乐乐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乐乐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