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学理论》(精)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3、马克思:矛盾对立的思维(略)

4、吉登斯:构建主义的说法(见后)

5、帕森斯:功能主义的说法(见后)

6、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说法

社会学中发展最完美的结构主义理论是由阿尔都塞提出来的。阿尔都塞认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同时中层建筑对基础有“相互作用”。同时,强调主体性的无意义,着重从结构性矛盾在完成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效力。

7、拉康(略)

8、德里达(略)

第五章系统:统领性的秩序

1、涂尔干:(系统理论观点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如何以一种凝聚的、内部整合的方式实现给存,其答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社会的整合和维持。)

涂尔干认为,社会实在的内容就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有三个特征:一是它独立于个体,二是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约束,三是社会事实独立于任何单一个体的行动,普遍渗透于一个社会群体或整个社会。社会事实的功能是满足系统的需要。

涂尔干关注的关键性系统需要社会团结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机械团结:由一种支配性的集体良知所产生的团结类型;有机团结:社会分工出现后,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大大减少,维持团结的集体良知出现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少,这时出现了有机团结,使不同的社会单位为了整个系统的持续存在而相互依存,凝聚在一起。为社会团结提供功能方面,发达的劳动分工并不能完全取代集体良知,必须保留一个统领性的宗教。

仪式化的社会: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宗教仪式:消极仪式(禁止做某事)、积极仪式(祭祀仪式)、禳解仪式(哀悼仪式),仪式的明显功能就是使信仰者更牢固地依附于他的神,同时切实使个体更牢固地依附于他所属的社会。

涂把社会理解为由宗教赋予秩序的系统。

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勾画出了分化理论的核心问题,即一个由各个专门化单元所组成的社会是靠一种“普遍化集体良知”而组合在一起的。(在机械团结下,集体良知是高度具体的,其范围与每一个个体的良知实质上是一样致的,而分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集体良知变得更加抽象,以便涵括纷繁多样的人类经验。)

2、帕森斯(见后)

第六章文化与意识形态

1、葛兰西:将阶级斗争观念化。葛认为,组成现代国家的不仅包括政府机器,还包括“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之间的相互交叉。政治社会:为取得大众顺服所需要的政府性手段;市民社会:教会、工会、学校和大众传媒等“民间”组织。现代国家的兴起也恰恰在于国家的影响逐渐从政治社会领域扩张到市民社会领域。国家的支配不仅要靠强制手段,还要通过劝说取得共识。霸权能够渗入和控制“民间组织”,使知识、价值与标准可以遂社会群体或阶级的意愿而被加以操纵。

2、卢卡奇:文化如何逐渐与基本人性相脱节或相分离,继而转过头来压迫它。

商品形式普遍渗透于社会的总体性之中,以至于按其自身形象重塑了社会。所有关系、所有价值和所有劳动都变成由商品形式所决定,即物化。由于物化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系统中,产生了割裂的意识,使主观经验与客观条件相脱离。

唯一能把握现实的真实文化,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化知识体系,它把单个主体与客观存在条件系统地联系在一起。

3、法兰克福学派:以“理性”为立足点,以理性为标准,从而对文化发展提出一般化的批判。该理性的核心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自主。因此凡是威胁到人类自由的文化以展都可以交付批判。批判理性正逐渐为工具理性所取代,工具理性导致手段文化,而不是目的文化,即更注重实现结果的方式,而不是该结果的本身。

技术化生产是对人类自由的双重威胁:从物质意义上说,随着生产系统控制并扼杀了人的创造性,自由也在车间中逐渐消失;从精神意义上说,随着人类变成消费的奴隶,自由也不复存在。形成了一种注重工具理性的标准化的大众文化,它把大众整合在简单化的共同国家利益观念周围,从整体上压制和排斥了批判理性。

马尔库塞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悲观的,高度技术化,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