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27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读我国四大地区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地区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B.西部地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C.重庆市属东部地区D.中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2.关于四大地区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B.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鼓励人口迁移到东部C.中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把重点放在开发资源上D.东北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深挖资源的潜力江湖关系和谐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洪水接二连三暴发,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据此完成3~4题。
3.洞庭湖蓄洪能力下降的人为原因是()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入湖泥沙增多②暴雨③长江洪水倒灌④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4.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在长江上游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湖③拆除围垸,迁移居民④疏通出湖河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
读图回答5~6题。
5.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6.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能力提高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读京津冀都市圈图,完成1~2题。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程标准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的宏观发展格局。
2.说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3.运用资料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1.区域发展战略: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要求: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区域发展战略(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3)新时期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
判断1.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演变。
( × )2.要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就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 √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提出:2013年,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2.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3.在我国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1)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判断1.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没有限制性因素。
( × )2.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为上海、南京、杭州。
( × )3.长江经济带应发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扬长补短,协调发展。
( √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发展背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华北要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区域发展战略:(1)概念: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它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特点。
(2)制定原则:尊重自然、按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优先、共同富裕。
2.我国经济宏观发展格局: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3.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的演变:(1)总体: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
(2)具体。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概况:(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1)同属华北要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2)总人口已超过1亿,生态环境恶化。
(3)城市发展失衡。
(4)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措施: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要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运输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5.内容:以生态型都市圈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高中地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示意图和文字等资料,能够说出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认识其基本概况。
2.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背景。
3.能够通过查阅或搜集相关资料,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概况,进而认识我国的宏观发展格局。
4.能够从人地关系、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和认识长江经济带的地理背景。
2.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
【教学难点】1.结合各类专题地图,学会读图分析和认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种地理条件。
2.结合实例,全面理解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长江经济带》。
【讲授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掌握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知道我国目前正处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以及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和差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来认识和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你知道长江经济带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吗?其发展背景是什么?由此确立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又是什么呢?期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圆满地解答这些问题。
(板书)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二、长江经济带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说一说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土地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等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2)土地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知识拓展】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运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逐一认识长江经济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温、降水、地形、水文、生物等要素的特征。
1.气温:绝大部分地区暖热,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生物量多,产出快,生物资源丰富。
第四章阶段提升课专题1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建设1.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背景具体表现影响适宜开发的土地少我国山地多,平原少,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差异明显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土地占用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开发受到自然资源实际情况的制约,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区域不利于大规模开发,过度开发会带来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很大,需要提高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2.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类型范围优化开发区域国家层面优化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十八个区域限制开发区域①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七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二十三个产业带;②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针对训练】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等因素,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图1)。
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1)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9)3、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16)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下图为两城市间航空、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与运量、运费、运速和气象因素影响的相关性示意图。
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增大;受气象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运量最大的是水运,最小且相等的是空运和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运速大于公路运输。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与所示的因素搭配正确的是( )A.a—运量B.b—运速C.c—运费D.d—气象2.2020年我国派往疫情严重的意大利的专家医疗队选择的运输方式是( )A.①B.②C.③D.④1.D 2.B[第1题,根据“受气象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可知,有两条线在d的最高位置重合,所以d表示气象因素;根据“运量最大的是水运,最小且相等的是空运和公路运输”可知,有两条线在b的最低位置重合,所以b表示运量因素。
据图分析,②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运量最小,应为空运;④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运量最大,应为水运;①比③运量大,受气象因素影响小,可判断①为铁路运输,③为公路运输。
又根据“铁路运输运速大于公路运输”可知,c表示运速因素,a表示运费因素。
第2题,航空运输的运速最大。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我国专家医疗队支援意大利需要及时就位,应选择航空运输,故选B。
]京张高铁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交通配套工程之一。
该铁路建成通车后,从北京到河北省张家口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
沿线的八达岭长城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埋藏深度超过100米的高铁地下车站。
下图示意京张高铁沿线站点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北京北站至八达岭长城站之间站点密度大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密度大B.工业密度大C.景点密度大D.建筑密度大4.八达岭长城站埋藏深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保持温度恒定B.节约建设用地C.减轻地面震动D.避免雨水渗漏3.A 4.C[第3题,铁路沿线站点密度的大小取决于沿线人流量的多少,所以北京北站至八达岭长城站之间站点密度大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大,A正确。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综合思维) 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区域认知) 4.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的相关背景资料。(地理实践力)
知识清单一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区域发展战略 (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①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②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③新时期:强调区域协调发展。 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东部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知识清单二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知识清单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核心:有序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 (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