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访谈研究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39.38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如何消除肢体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浅议如何消除肢体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论文摘要]肢体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着许多挫折,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序的障碍,而又无法自己去解决。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肢体残疾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志在促进残疾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健康的成长,以便于更好的融入社会。
[论文关键词] 肢体残疾学生心理障碍教育肢体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比较严重的肢体残疾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饮食起居都需要家长帮助,因此很容易产生依赖感;部分肢体残疾学生从小就屡遭挫折,有时还会受到冷眼、欺凌、取笑或不合时宜的同情,这些都会增加他们的挫折感和自卑心理;再加上肢体残疾学生学习的困难性,以及学习内容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更加制约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为了使肢体残疾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针对他们的特殊心理,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如何解决肢体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一、鼓励肢体残学生正视现实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理缺陷与心理平衡的关系,既要现实地、理智地看到肢体障碍给自己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又不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们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共识,让他们面对现实,并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
经常对他们开展思想教育,如讲一些身残志坚的残疾学生故事、先进残疾人事迹、优秀肢体残疾运动员事例等等,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努力进取。
其次,无论做什么事,教师都要有一定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像正常孩子一样顺利地学习和生活。
二、帮助肢体残疾学生摆脱依赖心理肢体残疾学生从小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针对这种不良的依赖心理,首先我们应及时调整措施,用正常人自理能力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别人能做的事情如:洗手、洗脸、穿衣、吃饭等生活小事,都应要求他们独立去完成。
让学生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观念,并认识到别人能做的事,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做到。
残疾人就业详细情况范文残疾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力和机遇。
了解残疾人就业的详细情况,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残疾人就业的现状目前,残疾人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残疾人的就业率普遍低于健全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认为他们在工作能力上存在不足,从而减少了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意愿。
其次,残疾人自身的身体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
例如,肢体残疾的人可能在行动上存在不便,视力残疾的人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困难。
再者,教育和培训资源的不足也使得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许多残疾人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无法掌握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
二、残疾人就业的困难与挑战1、就业渠道狭窄残疾人能够选择的工作岗位相对较少,往往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低技能要求的行业,如手工加工、简单服务等。
2、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工作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不足,给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就业歧视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残疾人存在歧视,即使残疾人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也难以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
4、职业培训缺乏针对性现有的职业培训课程未能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身体状况,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与措施为了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1、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义务,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益。
2、税收优惠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招收残疾人。
3、职业培训补贴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或补贴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
4、就业服务与援助建立专门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服务。
5、创业扶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残疾人找工作现状调查怎么写范文《残疾人找工作现状调查》在我们的社会中,残疾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而找工作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残疾人找工作的真实状况,我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观察和调查。
我首先来到了我们当地的一家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
刚进门,就看到大厅里坐着几位神情略显焦虑的残疾人。
其中有一位大哥,他坐在轮椅上,目光时不时地看向门口,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好消息。
我走过去,跟他聊了起来。
大哥姓王,因为一场意外导致双腿残疾。
他跟我说,自己已经在家待业快两年了。
“我以前是个电工,出事后就没法再干那份工作了。
这两年,我到处投简历,参加招聘会,可大多数时候都石沉大海。
”王大哥无奈地叹了口气。
我问他:“那您觉得找工作难在哪里呢?”王大哥皱着眉头说:“好多单位一看我坐轮椅,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
就算有面试的,一提到我行动不方便,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就把我拒之门外了。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的轮椅,“就这玩意儿,成了我找工作的最大障碍。
”这时,旁边一位戴着助听器的大姐也凑过来搭话。
她姓刘,是一位听力障碍者。
刘大姐说:“我这情况也不好找工作啊。
跟人交流有时候听不清楚,人家就觉得我没法胜任工作。
其实我可以通过写字、看口型跟人沟通的,可人家根本不给我机会解释。
”在服务中心的墙上,挂满了各种招聘信息。
我仔细看了看,发现适合残疾人的岗位确实不多,而且大多是一些简单的手工活或者后勤工作,工资待遇也不高。
离开就业服务中心后,我又来到了一家企业。
这是一家据说对残疾人就业比较友好的公司。
在人力资源部门,我见到了负责人李经理。
李经理倒是很坦诚,他跟我说:“我们公司确实愿意招收一些残疾人,也是想为社会做点贡献。
但说实话,管理上确实存在一些困难。
比如有的残疾人需要特殊的工作设施和环境,这增加了我们的成本。
而且万一在工作中出点意外,我们也怕担责任。
”我接着问:“那您觉得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李经理想了想说:“政府要是能给企业多一些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我们招收残疾人,那我们的积极性肯定更高。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残疾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由于残疾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研究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相对较少,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
有必要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分析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其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 目的和意义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身体上或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帮助。
而这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学业的压力等等。
深入了解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可以帮助这些残疾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改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研究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2. 正文2.1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1. 自尊心低下:由于残疾可能会导致残疾大学生在自我评价上存在偏差,觉得自己比正常人差劲、无能,导致自尊心低下。
2. 孤独感强烈:残疾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与他人有着巨大的隔阂,难以融入集体,与他人沟通交流比较困难,从而产生孤独感。
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张洪杰 王大勇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受此影响,高等院校的残疾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当今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为此本文针对当前残疾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以期能对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残疾大学生 就业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项目名称:我国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H13049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6.11.035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一)残疾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针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对于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显得有些滞后,与残疾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才能确保残疾大学生就业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同时当前为了更好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同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政策条例,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残疾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和保障。
但是当前国家对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等在具体细节上还不够明确,影响到法律的执行力,并且对于一些企业违反残疾就业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较小,无法对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就业。
(二)用人单位对残疾大学生带有偏见一些用人单位对残疾大学生带有很强的偏见,对残疾人的劳动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残疾人在工作中会有很多不方便,甚至与单位发生纠纷,导致在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
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的一些缺陷会给企业的外在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给企业增添经济负担。
一些用人单位为残疾大学生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但层次低,而且工资待遇低。
残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保障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残障群体的关注度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残障群体得到了大众的重视和支持,包括残疾大学生。
尽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残疾大学生走向社会,但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很难解决,那么,残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保障策略有哪些呢?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残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1. 自身因素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为残疾的不同,他们在参与工作时会面临很多身体上的障碍,例如坐姿过久、疲乏、呼吸不顺畅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此外,残疾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性格特点也可能对就业产生影响。
大多数残疾人比较谨慎、敏感,对待事情会格外小心,为了避免自身的不利,有时会过度保护自己,这种思想可能会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认知、观念和态度等因素也会影响残疾大学生的就业。
因残疾而受到歧视和忽视,使得残疾人的就业面临一定的压力。
此外,残疾大学生在与非残疾人竞争时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也可能造成其就业困难。
比如,企业在对应聘者进行选拔时可能会更倾向于体能好、行动便利的非残疾人,而对身体有残疾的人会有所歧视。
保障策略1. 完善法规制度针对就业歧视的情况,政府应加强与相应的权力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监管,建立有效的专门机构,规范就业流程和信息公示,从制度上保障残疾大学生的权益,打造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
2. 建设特殊职业教育专业培养出色的残疾大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
这样,残疾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 肝胆相照重视企业招聘考核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采取精细化管理,包括残疾大学生在内,根据不同职业的评价标准和需求,量力而行地针对性地开展考核。
4. 优惠政策政府可以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对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落实一些政策性的补助措施,鼓励其在招聘未来关注特殊人群。
第29卷第2期2019年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AN(Social Sciences Edition)V〇1.29No. 22019•社会学•法学研究#残疾大学生就业倾向影响因素质性研究葛蕾蕾,保津(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摘要]残疾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北京市视障大学生来探究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政府政策支持、高校职业规划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下得到了较大改善。
尽管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就业领域相对单一,但在各类社会帮助下,残疾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就业态度,愿意回报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服务。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以就业形势、就业能力和社会帮助为核心的残疾大学生就业倾向理论模型,并从残疾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高校加强职业规划引导、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社会提供人文关怀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视障大学生;就业倾向/扎根理论[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3842(2019)02 -0141 -07一、研究背景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长期以来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家为了促进残疾人的就业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
2016年8月3日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中高等融合教育政策措施,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加强对残疾学生的支持保障服务。
”®2016年10月8日,中国残联等联合制定的《残疾人就业促进“十三五”实施方案》中明确表示:“将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放在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首位。
……准确掌握每一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需求,实行‘一生一策’‘一对一’就业创业服务,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落实扶持政策。
残疾人就业典型案例及范文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奋斗者,他们身体虽有残疾,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就业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天。
今天就来讲讲我的朋友阿强的故事。
阿强是一位腿部有残疾的年轻人。
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他的腿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这对于他来说,生活仿佛从一开始就设置了重重障碍。
但是阿强可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阿强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努力,成绩一直很不错。
可是当他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现实却给他泼了冷水。
很多单位看到他残疾的腿,就委婉地拒绝了他。
阿强心里那叫一个难受啊,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但是他心想:“哼,你们不要我,我就自己干出个样儿来!”阿强发现自己对电脑特别感兴趣,尤其是编程。
他就开始自己在家自学编程知识。
这可不容易啊,那些代码就像一串串神秘的符号,对于一般人来说都很难搞懂,阿强却一头扎了进去。
有时候为了找出一个代码的错误,他能熬好几个通宵,眼睛熬得红红的,像只小兔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阿强掌握了扎实的编程技术。
他就开始在网上找一些兼职的编程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报酬特别少,但是阿强一点都不在乎。
他觉得只要有人认可他的能力,给他机会就好。
慢慢地,他在兼职的圈子里有了点小名气,大家都知道有个编程很厉害的残疾人叫阿强。
后来,有一家小的互联网公司注意到了阿强。
他们觉得阿强虽然身体残疾,但是技术能力和工作态度都非常好。
于是就给了阿强一个正式的工作机会。
阿强刚到公司的时候,也有一些同事投来异样的眼光。
但是阿强用他的幽默化解了这些尴尬。
有同事问他:“阿强,你腿这样还来上班,不累吗?”阿强笑着说:“累啥呀,我这腿虽然不利索,但是我的脑子转得可快了,编起程序来,我能把那些代码玩得团团转。
”阿强在公司里特别努力,他的工作效率一点也不比其他同事低。
而且他还特别善于团队协作,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得到这份工作不容易,所以特别珍惜。
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
比如说有一次公司接了一个大项目,时间特别紧,任务特别重。
医学院校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其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作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占相当比例的医学院,则应该更加关注并重视医学院残疾人就业状况。本文将根据医学院残疾人大学生基本状况和就业现状分析,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从而引导医学院校残疾人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创业。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医学院;就业;长效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中残疾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就业有更加紧迫的需求。由于残疾人的自身条件限制,以及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医学院校成为残疾人重点选择的院校类型,因此医学院校在对待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更为艰巨的任务。然而,当前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日益严峻,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更为艰难,此现状值得各个医学院校以及社会各界持续深入关注。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有利于促进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和残疾人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做好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其生存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一、医学院校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基本状况 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国家和地方有关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政策及分析 1.国家有关政策及分析 2.地方有关政策及分析 以河南为主要分析对象:根据《河南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相关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承担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未达到规定比例的,每年度应当向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于残疾人来说,现行政策的实施既为残疾人安排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用人单位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给残疾人就业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卫生职业教育教育管理与学生发展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刘娜,张聪聪,付孟冉,张晓丽*(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残疾大学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关于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研究主要集中在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残疾大学生就业支持现状、残疾大学生自身状况等方面。
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有助于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层次和质量。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支持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9)20-0033-04残疾大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身体原因导致其部分能力低于正常人,严重影响了其就业层次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质的飞跃,高校开设数量增多,专业开设多样化,普通大学毕业生数目飞速增长,使残疾大学生寻找一份理想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除此之外,就业模式由统一分配就业向双向选择转变,社会拒绝接纳残疾大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如郭娟[1]的研究证实我国残疾大学生因为社会歧视、资金状况等原因就业率远远低于普通大学生。
因此,要实现残疾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残疾大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岗位不仅有利于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而且对实现社会公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提升其就业层次和质量,对已有文献进行以下综述。
1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仅面临其内部竞争,还要与应届毕业的普通大学生、待业大学生等共同竞争工作岗位。
1.1残疾大学生就业率低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普通大学生的就业率是89.9%,而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远远低于这个数值。
刘媛媛等[2]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福利企业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无法满足残疾大学生就业的需求进而导致我国残疾大学生就业率也受到影响;张蓓[3]指出为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是我国残疾大学生的就业仍未达到国家的预期目标。
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对残疾人接受教育、工作等权利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
受躯体因素的影响,残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较为特殊的经历,使得其对健康的渴望远远超过其他群体,因此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选择报考医学专业。
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需要给予特殊的关心。
关键词:医学院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1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整体情况由于残疾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对健康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医院专业课程学习来提高自身及他人的健康水平。
虽然局部医学专业由于临床操作的需要,会在招生时对残疾学生进行限制,但医学专业仍然是残疾学生报考的主要专业之一。
很多残疾大学生因生理缺陷和家庭贫困,出现了敏感、自卑、不足自信心等问题,严重者甚至成为生理、心理“双困生〞。
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的主要残疾形式包括肢体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柱弯曲、身体瘫痪、腿脚不便及视力衰弱等。
虽然绝大局部残疾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的保障下完成学业,在同伴的帮扶下保证生活自理,但相比其他学生,残疾大学生因为自身原因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分析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易发心理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完善人格,也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环节。
2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主要心理困惑2.1渴望被接纳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身心开展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需求,而且成为占优势的需要。
〞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渴望拥有稳定的社会支持,以此减轻内心的孤独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应对挫折。
但是受限于身体状况和人际交往中的失败经历,在敏感多疑以及自卑心态的影响下,残疾大学生在遇到伤害或者预感可能遭受伤害时,往往选择自我封闭,逃避学校和的活动,惧怕竞争,内心常有遭受歧视与不公道对待之感,这种心态会影响到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
浅论残疾⼈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_毕业论⽂浅论残疾⼈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On the existent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专业社会⼯作天津理⼯⼤学⾼等教育⾃学考试本科毕业论⽂任务书天津理⼯⼤学⾼等教育⾃学考试本科毕业论⽂进度计划及检查情况记录表注:(1)表中“实际完成内容”和“检查⼈签名”栏⽬要求⽤笔填写,其余各项均要求打印。
(2)毕业论⽂任务书⼀式⼆份,⼀份由教师留存,⼀份发给学⽣,任务完成后与毕业论⽂⼀并交。
天津理⼯⼤学⾼等教育⾃学考试本科毕业论⽂质量指导教师评表年⽉⽇天津理⼯⼤学⾼等教育⾃学考试本科毕业论⽂质量评阅⼈评分表年⽉⽇天津理⼯⼤学⾼等教育⾃学考试本科毕业论⽂答辩评分表(答辩⼩组及答辩委员会专⽤)年⽉⽇摘要残疾⼈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是我国⾯临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就业服务已经成为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繁荣所⾯临的⼀个新挑战。
⽬前,残疾⼈就业政策措施和体系机制不完善,⽤⼈单位缺乏对残疾⼈的客观、全⾯认识,存在就业歧视现象。
残疾⼈⾃⾝素质能⼒限制其就业等影响残疾⼈就业率,提⾼残疾⼈就业率需要社会、⽤⼈单位、残疾⼈⾃⾝和社会⼯作者介⼊等共同努⼒。
主要包括:树⽴正确社会舆论观念;加强执法⼒度,加强政府对残疾⼈职业指导就业服务等⼯作帮助并依法严格落实残疾⼈就业保障⾦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单位要遵守《残疾⼈保障法》相关规定,同时培养⽤⼈单位的⼤效益观念,努⼒建设残疾⼈完善⾃⾝的硬件设施;残疾⼈要转变就业观念,客服消极思维,增强竞争⼒和⾃我创造⼒;社会⼯作者介⼊利⽤个案⼯作⼩组⼯作,社区⼯作帮助解决残疾⼈个⼈,群体和社区残疾⼈问题。
关键词:残疾⼈;就业;社会⼯作;问题;完善AbstractThe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measures is a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 facing the countr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service has become a new challenge of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stability, prosperity and faces. At present, the disabled employment policy measures and the system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the employer is lack ofobjectiv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abled, th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phenomenon. The quality of their own ability to limit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rate, increase the rate of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need society, employer, disabled people themselves and social workers involved in the joint efforts of. Mainly include: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to strengthen law enforcement,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disabled occup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work to help and shall strictly implement the disabled employment security fund system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employer shall comply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law "" the protec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and cultured with major benefits units, and strive to build the perfect its hardware facilities; the disabled person must change the idea of employment, the customer service of negative thinking,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self creativity; social workers involved in the case group work, community work to help solve the disabled individuals, groups and communities of the disabled. Keywords:The disabled; employment; social work; problem; perfect⽬录⼀、残疾⼈就业相关概念界定 (1)(⼀)残疾⼈ (1)(⼆)残疾⼈就业 (1)(三)就业服务 (1)(四)残疾⼈就业服务 (1)(五)社会⼯作 (1)⼆、当前我国残疾⼈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残疾⼈就业政策措施和体系机制不完善 (2)(⼆)⽤⼈单位缺乏对残疾⼈的客观、全⾯认识,存在就业歧视现象 (2)(三)残疾⼈⾃⾝素质能⼒限制其就业 (3)三、完善残疾⼈就业问题的对策 (4)(⼀)社会⽅⾯ (4)1.政策制度 (5)2.社会舆论环境 (5)(⼆)政府⽅⾯ (5)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度 (5)2.加强政府对残疾⼈的职业⽣涯规划的引导,并强化就业指导⼯作的开展(5)3.完善残疾⼈就业服务⼯作,强化并专业化服务队伍,提⾼⼯作效率 (6)4.依法严格落实残疾⼈就业保障⾦制度 (6)(三)⽤⼈单位⽅⾯ (6)(四)残疾⼈⾃⾝⽅⾯ (6)1.转变就业观念,克服消极思维 (7)2.增强残疾⼈素质,提⾼竞争⼒ (7)3.增强⾃我创业意识 (7)(五)社会⼯作介⼊ (7)1.利⽤个案⼯作帮助解决残疾⼈个体问题 (8)2.利⽤⼩组⼯作帮助解决残疾⼈群体问题 (8)3.利⽤社区⼯作帮助解决社区内残疾⼈问题 (8)结语 (8)参考⽂献 (10)致谢 (11)残疾⼈问题是⼈类社会⽆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的问题,解决残疾⼈的就业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概析高校残疾学生心理问题1 高校残疾学生的现状残疾学生对社会未来的贡献不仅决定于学习成绩和智能水平,而且与心理品质密切相关。
不同类别的残疾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肢残生的心理问题更为复杂而且较严重。
因此,遇到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不无例外,都要从简单的事情开始,从心开始,从热爱生活开始。
而这些,重要的是能进行角色互换,能更能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
每时每刻都从外界学习,在自己进步的同时就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
自开学不久之后,班上就有了好几次风争,不一例外都是由一些小事情引起来的。
小林和小美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吵了一架。
找他们单独谈话的时候,小林说他没有叫小美的绰号,而小美坚持小林叫了。
所以就因为这个开始吵架。
本是一些小问题,而又怎么会变得这么严重了?或者有别的原因,去调查了一下。
原来在班上班干部改选的时候小美将小林换下了,在班上事务上俩人又执有不同的意见。
因而矛盾越来越大,使得两人因为一点小误会就弄得不可开交。
这总体而言都是些生活中的小事,怎么会引发这么大的矛盾了?2 深入分析,深入角色分析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先进行一下角色的互换。
首先是一个老师的角色,问清楚整件事情的经过。
单独找两个同学出来,了解事情发生时的状况。
然后做为一个朋友的角色,帮学生分析事情的过程,引导得出结论。
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在充当一个别人的角色的时候,又会怎么想、怎么处理。
再来做为一个家长的角色,告诉学生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作为一个老师的角色,要能引导学生与困难作斗争,遇到事情怎么处理。
针对整个事情,找两人一起出来谈。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因为宽容可以带给学生自尊和自信,并最终让双方能握手言和。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教师在面对身患残疾的学生时,老师本身应该要热爱生活,具有积级向上的精神,这样才可以带动学生的情绪与精神。
身心障碍者就业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逐渐重视并关注身心障碍者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然而在就业方面,身心障碍者所面临的困境仍然非常严重。
据统计,我国有大约8500万身体残疾人口和2400万精神残疾人口,其中很多人仍然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
身心障碍者就业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但是也可以借此机会探讨改善措施。
一、现状及难点1.心理、生理障碍影响就业身心障碍者的就业难点与常人不尽相同。
身体残疾者由于身体功能受到限制,缺乏运动能力,往往无法胜任某些工作;精神残疾者由于心理障碍,人际交往、言语表达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缺乏适应能力,往往无法胜任某些岗位。
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限制着身心障碍者的就业机会。
2.社会歧视与就业机会匮乏早期,全球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对于身心障碍者的歧视现象。
虽然现在社会越来越公正,但是这种歧视并没有完全消失。
很多身心障碍者仍然存在生理、心理和社交等种种困难,往往难以得到同等机会竞争。
同时,现实中可以提供给他们的工作项目过少,使得工作场所的竞争十分激烈。
3.技能培训与就业困难仍存除了身体障碍、心理困难和竞争挑战,身心障碍者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工作技能和机会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大多数已有工作经验的身体残疾者技能较为熟练,但是他们因为身体的原因只能够从事一些体力不会过度消耗的工作,所以很难提升自身技能来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而对于精神残疾者,则需要更多的心理教育、心理治疗和社交训练来提高他们的社交、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更加顺利地就职。
二、对策解决1.技能培训在改善身心障碍者就业问题方面,技能培训是首要步骤。
除了传统的技能培训,新技术的介入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例如虚拟技术、模拟培训等,可以让身心障碍者实现虚拟学习,更换工作内容、学习新的技能。
对于身体残疾者,可以参与理论课程的教学,练习辅助工具的使用,以及家庭保养等学习项目,最终让他们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开拓新的就业门路。
对于精神残疾者,可以参与更多的网络培训和社会交际技能课程,加强他们的社会交际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新的职业技能。
残疾人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范文在我们的社会中,残疾人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和关爱的群体。
他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情况,我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调查。
我首先来到了我们当地的一家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
刚进门,就看到了几位残疾人朋友在咨询台前,脸上带着期待又有些许焦虑的神情。
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着他们,耐心地解答着各种问题。
我在一旁观察着,注意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年轻人。
他叫小李,因为一场意外导致双腿残疾。
小李告诉我,他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不再成为家庭的负担。
他学过计算机编程,希望能在这方面找到机会。
然而,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尔有回复的,面试之后也没了下文。
“有时候我真觉得挺无奈的,明明我有能力做好那份工作,可就因为我坐轮椅,人家就不考虑我了。
”小李无奈地摇着头,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我接着走访了一些已经就业的残疾人。
在一家工厂里,我见到了正在忙碌工作的小王。
小王是一位聋哑人,他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负责组装零件。
他的动作熟练而专注,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我通过手语老师和他交流。
小王说,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来之不易。
当初工厂愿意接纳他,是因为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同时工厂也进行了一些无障碍设施的改造,方便他工作。
“虽然工作挺辛苦的,但我很珍惜这个机会,能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感觉真好。
”小王用手语表达着自己的心情。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残疾人都像小王这么幸运。
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残疾人由于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能够选择的工作岗位非常有限。
比如视力残疾的人,很难从事需要精细操作的工作;肢体残疾的人,行动不便,对于一些需要频繁走动的工作也无法胜任。
而且,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偏见和误解仍然存在。
有些雇主认为残疾人工作效率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风险,所以不愿意招聘残疾人。
这种观念无疑给残疾人就业设置了重重障碍。
另外,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相对较少,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残疾人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缺乏相应的技能,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访谈研究论文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访谈研究
肢体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除了面临一般的就业压力,他们还要面临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额外的压力。
本文从就业心理角度出发,研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他们所学专业、当前的就业政策是否相关。
本研究对象都来自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根据访谈方案,研究者选择17位即将毕业的肢体残疾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他们一方面存在着紧张焦虑、自卑怯懦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也有着对就业的积极、乐观,主动进取的良好心理状态。
访谈表明,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如下特点。
一、紧张、焦虑
面对就业,大多数普通大学生也会有紧张焦虑的心理,而在肢体残疾大学生中,这种心理更加突出。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加剧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心理。
这4位学生最理想的就业方向就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但是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而根据《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及操作规程》的规定,“两上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者,四肢残缺变形,行路步态跛行,上肢特别是右手残缺影响板书书写者;
身体畸形,如明显鸡胸、驼背、脊柱侧弯外曲超过3厘米”等均属于体检不合格。
根据上述规定,这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是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他们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希望很渺茫。
因此,他们感到紧张和焦虑,对今后的就业方向也感到迷茫。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7位非师范专业肢体残疾大学生也存在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特征。
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采取普遍撒网的方式,一方面准备着事业单位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奔走于各大康复中心等机构。
二、自卑、怯懦:担心受到歧视
肢体残疾大学生因其生理上的缺陷会存在自卑的心理,表现得比较怯懦。
在访谈中,有11位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自卑心理,这个比例占64.71%。
访谈中,小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学历都感到自卑,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在求职过程中肯定会遭到拒绝。
她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她先查阅网上的招聘要求,
再对照自身情况,觉得自己不符合要求肯定不会被录取。
因此,她一直都没有勇气向用人
单位提交自己的简历。
三、被动、不积极:对于家庭过分依赖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被动依赖心理主要体现在求职过程中,不愿主动追求理想的职业,
缺乏主见,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就业意向,依赖学校或家庭帮自己找工作。
在17位访
谈对象中,有8位学生均是女生表达了希望毕业后回家乡工作的愿望,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其中2位学生则明显表现出对家庭的依赖,完全依靠父母帮自己找工作。
小程很依赖父母,没有自己主动找工作的意识。
对小程的访谈是在11月底进行的,
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实习单位。
但是在问及小程
是否开始找工作时,她说:“之前,我父母帮我联系过家乡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但是需
要考试,我自己还没有去咨询。
”
小张同样也比较依赖父母,她的实习和就业单位都是父母给联系和安排的,不需要她
自己担心,而她没有考虑过自己联系工作单位。
她希望在家乡工作,没有考虑家乡以外的
地方。
小张说,暑期她妈妈给她安排了医院里康复理疗的工作,对于这份工作,她本人并
不是很喜欢,但是依旧选择听从母亲的安排,没有想过自己独立找工作。
四、固执:不切合实际的就业方向
固执的就业心理一般表现在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某一自己心仪单位或者职
位的偏执,即使自己条件不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一意孤行。
在17位访谈对象中,
有11位学生占访谈对象总数的64.71%表示出对事业单位的偏爱,认为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好、待遇高,更适合自己。
例如小陈说,她想去事业单位,或到特殊教育学校当教师,或回家乡的残联工作,暂不考虑其他工作单位。
可是,该校就业办近三年的统计表明:2021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62人,进入事业单
位毕业生数27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79%;2021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736人,进入事业
单位毕业生数23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3.77%;2021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38人,进入事
业单位毕业生数2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9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在15%左右,是比较困难的。
通过与该校就业办负责人沟通得知,进入事业单位的毕
业生大多数是健全的学生,几乎没有残疾学生进入事业单位。
可见,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
业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固执偏爱,不想进入其他单位工作的想法缺乏实际考虑。
五、积极、乐观、自信:职业目标合理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6位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
他们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自卑、
不自负,面对就业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自己充满自信。
小刘是所有访谈对象中最有自信的一位学生,他的职业规划也最具体、可行。
小刘是
先天残疾,家庭贫困。
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母亲随后改嫁,他由爷爷、叔叔、
婶婶抚养长大,对爷爷、叔叔、婶婶充满感激。
小刘独立能力很强,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他说:“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通过学生会老师介绍,我参加了江苏省残联的一些手语翻译
项目。
同时,我在校外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到江苏省伤残人康复中心做学业辅导老师、
做家教,尽可能在多方面锻炼自己。
在校内,我将自己的手语学以致用,帮助聋生做翻译,做手语老师等。
”对于今后的
就业方向,小刘希望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
他说:“我还是喜欢自己现在的培智专业方向,但是我更希望今后能够从事针对聋人手语的工作。
”
访谈之初,研究者以为小刘在谈就业问题时会表现得比较自卑,因为身体残疾,小刘
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小刘表现得很坦然。
在就业方向上,小刘更
多的是考虑为残疾人服务,希望能够从事聋人翻译工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加上他自己也是残疾人,能够很好地把握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基于此,小刘对自己的就业
充满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