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0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1、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和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所提出,直到年才较完善。
2、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能量守恒及转变定律所指的就是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具备能量。
能量存有各种相同的表现形式,时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达给另一个物体。
3、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说道就是由达尔文明确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一种学说。
达尔文指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下,生物几乎都整体表现出来个体差异,并存有过度产卵的女性主义;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备不利变异的个体能够存活下来并产卵后代,具备有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出局。
此种汰劣留良或适者生存的原理,达尔文称作自然选择。
他指出应用领域自然选择原理可以表明生物界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物种的起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之一。
它包含四个要点,分别是:遗传变异、适应性、竞争和生存。
这些要点解释了为什么物种会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以及为什么某些个体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存在基因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
这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因为它提供了物种适应环境的机会。
适应性是指个体的特征能够帮助它们在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例如,长颈鹿的长颈子就是一种适应性特征,使它们能够吃到其他动物无法到达的高处的食物。
第三,竞争是指物种之间或个体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可能是为了食物、水或繁殖伴侣等资源。
这种竞争会导致个体之间的选择,只有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
生存是指只有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
这种选择会导致物种逐渐进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一个框架,解释了为什么物种会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并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过度繁殖:达尔文发现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的现象,即个体数量远远超出其食物、空间和资源的限制。
这种过度繁殖会导致种群内的竞争激烈,个体之间的生存状态存在差异。
2. 生存斗争:达尔文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竞争的关系,每个个体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从而生存下去。
这种生存竞争会导致个体之间的生存状态存在差异,那些具有更好适应环境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3. 遗传和变异:达尔文认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更好适应环境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征遗传给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的特征会不断得到改善和适应。
4. 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作用是选择那些更适合环境的个体,这些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因此,适者生存是指那些具有更好适应环境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生物种群中存在着变异和竞争,这些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改善和适应,最终导致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性改变。
达尔文进化论: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原理引言:达尔文进化论是指由查尔斯·达尔文在19世纪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物种起源和进化的学说。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逐渐进化,适应环境的个体将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会逐渐被淘汰。
本文将详细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对生物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进化的基本原理1.1 变异与遗传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物种存在着遗传变异。
每个个体都具有与其父母不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
这种变异是由基因的组合和突变所引起的。
这个变异会导致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个体比其他个体更适应特定环境。
1.2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的选择过程。
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个体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因此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这些适应环境的个体会将其有利的特征遗传给后代,并逐渐在物种中占据主导地位。
1.3 适应性进化适应性进化是指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需要通过遗传变异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性较低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而适应性较高的个体会在新环境中获得生存和繁殖的优势。
第二章:达尔文进化论的证据2.1 化石记录化石记录是研究物种进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化石,科学家们能够追溯物种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例如,化石记录显示了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随后出现了多细胞生物,再到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
2.2 比较解剖学比较解剖学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形态结构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演化的方法。
例如,人类的手臂和鸟类的翅膀具有相似的结构,这表明它们是共同祖先的后代。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科学家们能够推断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
2.3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研究物种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结构,科学家们能够确定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和演化历史。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认为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生物界是在某个时刻一次被创造出来的,而且一旦形成就永远不变了,这就是神创论,又称特创论(special creation)。
有些人认为生物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地球上的物种是有变化的,这是连续创造论(continuous creation)。
这两种看法都认为物种是神所创造的,只是创造的时间和方式不同。
进化的思想,即一个物种是另一个物种演化而来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有了,但那仅仅是一些天才的臆测。
18世纪至19世纪初,法国的布丰(G.L.de Buffon, 1707年—1788年)、拉马克和英国C.达尔文的祖父E.达尔文(Erasmas Darwin, 1731年—1802年)都考虑过生物进化的可能性,但都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直到1858年C.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才给神创论以巨大打击,使生物学摆脱了神学的羁绊。
(一)达尔文和《物种起源》英国人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年—1882年)青年时期在剑桥大学学习。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希望他能继承祖业。
但达尔文不喜欢医学,更不愿当牧师,而喜欢骑马、打猎,特别喜爱博物学(自然史)。
他经常和博物学家J.Henslow、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l)等人来往,获益匪浅。
他大学毕业时22岁,经Henslow推荐,他以不支取薪金的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英国海军舰艇贝格尔号(HMS Beagle),作5年(1831年—1836年)探险航行(图16-1)。
达尔文一路观察采集动、植物和化石标本,对生物界物种之繁盛赞叹不己。
他发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物。
他观察了距厄瓜多尔西岸950km的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 Islands)上的海龟和地雀。
群岛上海龟很多(“Galapagos”即西班牙语的龟),大的可有100kg或更重,他发现各小岛虽然彼此近在咫尺,但各岛上的海龟却只是相似而不相同。
西安理工大学劳动教育答案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定义,首先揭示了劳动是()。
A.人的实践创新活动活动B.人的主观物质活动C.人的精神活动D.人的客观物质活动我的答案:B达尔文在()这部巨著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A.《动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B.《人类由来、性选择》C.《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地质学》D.《物种起源》我的答案:D3、【多选题】制约情绪的因素主要有()。
A.认知过程B.外部事件C.生理状态D.情绪的生理基础4、【判断题】蜜蜂会制造六边形蜂巢是一种劳动。
()A.错B.对我的答案:X5、【多选题】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明确阶段,是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是()A.建立劳动态度B.职业的衰退阶段C.提升劳动技能的探索、发展和实践阶段D.职业发展的高潮和成熟阶段我的答案:AC。
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劳动创造了人类本省,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是劳动最基本价值。
A.使用工具B.生存价值C.改善居住环境D.使用语言2、【单选题】()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A.语言B.工具C.劳动D.食物我的答案:C3、【单选题】劳动价值是()统一体,满足程度越高,劳动价值越高,反之则越低。
A.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B.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C.形象价值和企业价值D.自我价值和集体价值我的答案:B4、【多选题】劳动观决定了人们对劳动的()。
A.内容决定B.价值判断C.方式选择D.价值选择我的答案:BD5、【单选题】()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A.职业道德B.社会公德C.劳动态度D.家庭美德我的答案:A第三章测试1、【单选题】恩格斯明确指出,()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A.劳动B.生活C.发展D.居住我的答案:A2、【单选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自然选择与中性学说z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原文地址:自然选择与中性学说原文作者:Wind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现存各种各样生物,是由其共同祖先,经自然选择的进化而来;提出"生存竞争"的理论,在自然选择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又提出生物变异理论,在自然选择下有的变异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被淘汰;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形成新的亚种或新的物种,从而形成达尔文的渐进进化论。
可见,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物种起源》一书的全名即为《通过自然选择,即生存斗争中有利种群的保存造成的物种起源》。
他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来进行选择的,在《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后的100多年中,人们对此也没有提出过疑义。
由于当时对群体变异的来源不清楚,人们对该学说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该学说揭示了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创造性作用;有人则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物种内的连续变异不足以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只能依靠物种内的非连续变异--因此衍生了不少进化理论学说--1903年由荷兰遗传学家德·弗里斯(de Vries)提出的突变学说,在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学者费希尔(R.A.Fisher)、霍尔登(j.B.S.Haldance)和美国学者赖特(S.Wright),综合了选择论和基因论的成就,运用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突变、选择和遗传溧变引起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在数学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后得出的综合进化学说(由于综合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仍是自然选择,所以又叫新达尔文学说)等等,其中较著名的是在1968年由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为了解释分子进化的试验结果,提出的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中性学说强调了中性突变和随机遗传漂变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所以又叫中性突变-随机遗传漂变学说。
中性学说认为分子水平上的大多数突变是中性或近中性的,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这些突变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随机漂变而被保存或趋于消失,从而形成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性变化或种内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