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详细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44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浙江卷]

【名师简评】相较于2016年,2017年的浙江卷在考点设置上,变化明显。第一板块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考查了标点符号的运用,而未单独考常考题型-----成语的运用;后两题一道是句子仿写,难度不大;一道是扩展语句,综合性较强,考查了考生理解分析、想象、语言组织等能力。论述类所选的文本层次清晰,试题难度较小。文学类文本选的是巩高峰的小说《一种美味》,难度较大,争议性也很强。尤其是后两道主观题,极能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文言文部分的题型和考查的知识点都没有变化。诗词鉴赏考查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采地黄者》,分值增加1分,题型依旧是主观题。只是第一题由去年的简答题变成了填空。文化经典选的是《论语》中的两个片段,仍旧注重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值也增加了1分。作文题依旧是材料作文,核心话题是“人生与书”。其中的“书”,虚实结合。作文立足生活,考查考生思考人生。立意难度不大,但对考生的想象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写好也不简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析】A项“风靡”的“靡”应该读“mǐ”;B项“蚁穴”的“穴”应该读“xuè”;C项“不禁”的“禁”应该读“jīn”。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解析】“付与”,拿出,交给。其后所接的对象比较具体,如付与某人等。此处应该用“赋予”一词。赋予:给予,交给,寄托。其对象多为抽象的,或精神层面的。如赋予某某意义,赋予某某使命。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析】乙处“达到临界值”和“超过人类智能总和”均作“奇点时刻”的定语,属于并列成分,不能用逗号,应改为顿号。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项搭配不当,“客大型机”和“标志性工程”不搭配,可将“工程”改为“品牌”;B项逻辑关系有误,“留学生吟诵社”属于组织,不属于“朗诵爱好者”;D项成分残缺,“按照”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生态乡”后面加上“的标准”。

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

【解析】句子仿写最忌“形似神不似”。要在了解句式特点、修辞等要求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所提供例句的逻辑关系,才能领会其精髓。本题题干已经就归谬法做了详细的解释,且有例句辅助理解,因而难度不大。

【参考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解析】题目已经明确要求描写一个“场景”,根据提供的诗句,构成“场景”的要素是小路、我、台阶、月光和蚂蚁。而“童年”则是心理描写的重要提示,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对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扩写之后的语段往往富有浓厚的散文色彩,要注意语句的连贯、准确和生动。

【参考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

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解析】不难发现,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相关信息分别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B项中的A类传播行为的描述缺少“发送符号”这一关键信息,B类传播行为的描述缺少“加工符号”这一关键信息。C项,A类传播行为缺少“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缺少“根据自己的认知”等信息。D项,对A类传播行为的描述缺少“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等信息,B类传播行为缺少“加工符号”等信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解析】D项“不需要加工讯息”表述有误,根据原文“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等信息可知。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原文信息的能力。

【解析】全文总共三个自然段。首先,一二两段对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解释。其次,文章对两类传播行为的特点也做了说明。只要抓住“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人”、“如果情况需要……如此等等,循环往复”等关键句子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10.【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析】理解文章词语的含义,最关键的就是要结合词语前后语境来理解,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思考。(1)要理解“陌生的光”,就要注意“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

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等语境的提示,可见他的这一举动,使得母亲突然没有表达不满,没有责备他,而从后面的情节来看,母亲对他的行动是充满了惊奇、赞赏和欣慰的。(2)“陌生的气息”中“气息”应该指的环境、氛围等,“陌生”是说这次的氛围和以往的不一样。还要注意前面有个“梦一般”这个修饰语,可见这种气息既与以往不一样,同时也表达出主人公当时心里的某种期望。

【参考答案】(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前后语境,二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这句话之前的语境是,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而恰好两个哥哥都没有机会上学;也正因为如此,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了”;而之后父亲的反应则是“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是可以揣摩出母亲的心理的。孩子上学,本就不好的家境会雪上加霜,而且不公平是很明显的。所以,她势必会为今后的生活而忧虑,也会因为不公平而心生愧疚。赏析时,注意“示意”“卸”“出神”等关键词语,透过这些关键词去揣摩人物的心理。

【参考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