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610.50 KB
- 文档页数:30
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夏朝就已经开始。
夏朝以“先帝制”为主,实行单一的学制,重视膜拜与传统礼俗的培养,以及对祖辈遗留下来的学说的传承。
有些传说是用以严格遵守的宗教教义。
商朝以祭祀典礼为基本教育结构,以学习乐谱和书籍的传播为主要内容。
此时,封建社会已经形成,权力集中在少数族群身上,对外殖民建立起的地理空间也比较开放。
周朝把天文学、阴阳学、诗歌、礼仪、政治、宗教、哲学、伦理等事宜相结合,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
此时,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技术上都经历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涌现,这些学说在教育实践、政治实践中得到发展,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一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教育制度的基本形态也确立了起来。
秦汉时期,以汉魏为代表的统一政权将以前的传统教育更加系统地完善,礼乐仪祖习俗的形式更加细腻,考试制度出现并得到普遍重视,官办学校开始运作,家庭教育也受到重视,加强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善。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统一教育体系进一步确立,它集中了以往的各种文化思想,学术学科,从而使教育更加统一,价值观和功利性更加强化,这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甚至影响至今日。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继续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完善和发展,以大学堂为首要的官办教育机构,以私人办学和家庭教育为补充。
此时,语文、礼仪、哲学等典籍几乎成为每个学校必学的内容。
明清时期,政治体制完善,社会经济势力比较均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数次变迁,不断完善与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之魂注入活力,成为今日中华文化的根本基础。
一、建国以来我国得教育目得(按时间排序):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中华人民共与国得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得教育。
它得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得、买办得、法西斯得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得思想。
2、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得问题》中提出:我们得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得劳动者。
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得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得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得涵意,就是我国教育得目得。
党得教育方针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得若干历史问题得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得作了这样得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得教育方针、”5、《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1982年)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受教育得权利与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与社会得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得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得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要造就数以亿计得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得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得具有现代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得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与其她经济、技术工作人员。
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得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与新技术革命要求得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与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与各方面党政工作者。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得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就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得科学精神。
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发展变迁普及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
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
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
工业革命后,义务教育发挥着使人们掌握工业知识的任务,义务教育的时间也由最早的3个月至6个月,发展到6年,直至9年。
才符合当时科学发展水平和高度以及可以掌握当时工业制造的基本操作。
义务的含义包括父母与家庭有使学龄儿童就学的义务,国家有设校兴学以使国民享受教育的义务,以及全社会有排除阻碍学龄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种种不良影响的义务。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国家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广设教育。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
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近60个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
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长短,大体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以后正式颁行的国家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清朝末年,欧美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大都普遗实行了义务教育。
人们对教育态度的变化一、古代教育观念的变迁古代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源头,其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古代社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弘扬礼仪。
封建社会中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达官贵人、士大夫阶层的子弟,传授儒家经典和礼仪规范。
这种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几乎不重视实用性和技能培养。
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传承封建礼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古代教育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
隋唐时期开始,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和推广,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普及了基础教育。
科举制度使得教育成为社会的晋升通道,不再局限于地主阶层的子弟。
这一时期的教育重视实用性,培养官员和文人士大夫,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然而,古代教育观念仍存在着批判和反思的空间。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受到严格的约束和控制,思想教育过于约束,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
同时,古代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
这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现代教育观念的变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现代教育观念的变迁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其次,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最后,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现代教育观念的变迁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并经历了多次重要变迁。
这一制度的变迁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提升。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发展和重要变迁三个方面进行浅析,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全貌。
一、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
1985年,中国教育部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尝试性工作,但这次评估侧重于对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硬件条件的审核,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并不充分。
199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开始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正式建立。
这一评估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正视教学质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提升。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办法》规定了教学质量评估的组织形式、评估内容、程序和评估结果使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自1993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办法》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这一举措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进一步推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由最初的试点逐步向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2004年、2008年和2013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办法》和《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测与报告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细化了高等教育评估的内容、程序和管理方式,使得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更加完善和科学。
新中国十套中小学教材里的六十年教育变迁(组图)新中国十套中小学教材里的六十年教育变迁(组图)摘要:十套中小学教材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来教育的变迁。
从中我们能读到了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年来教育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
同时,在课本的时代变迁中,也折射出教育目的及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诸多层面正在一步步走向解放。
记者日前收集了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课本,从小学第一课的内容中发现,建国60年来,我们的课本从高呼革命口号到娓娓讲述故事,从渗透阶级斗争到引导良好生活习惯,从编写教材一家垄断到全面开放……小小课本,大有文章。
从中我们能读到了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年来教育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
同时,在课本的时代变迁中,也折射出教育目的及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诸多层面正在一步步走向解放。
50年代:毛主席像太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小学语文课本“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
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这是建国后第一套小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内容。
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文很简单,常常开篇就是毛主席祝词,课本内容中关于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师》、《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
由于当时处于新旧两时代交接时期,教材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
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时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为繁体字。
50年代后期的课本文章不多,许多课文分成几课讲述,选材多从政治角度考虑。
如在大跃进期间,人教版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课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60年代:满纸阶级斗争60年代的语文课本“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级,属于一定政治路线的。
”这是60年代中期编写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一课的课文开头。
记者在这本书页已经发黄的课本上看到,每一页都在讲阶级斗争。
明清时期教育思想的变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明清时期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了解的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重要的发展和变化。
其中,教育领域的变迁也是十分显著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明清时期教育思想的变迁。
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文官考试由科举制改为乡试、府试、院试制,形成了明代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在清朝继续沿用,但是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它的核心地位。
清朝时期,国子监成为了最高学府,成为培养皇族子弟和高级文官的重要机构。
此外,明清时期的教育机构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明朝时期,建立了“书院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兴办了许多私立学校。
文人、士绅、商户、道观等都有开办书院的传统。
而到了清朝时期,学术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术派别方兴未艾,书院也随之衰落,文人们逐渐放弃了书院的传统。
为了培养顺应时代的新人才,清政府创办了“西学东渐”政策,开始引进西方文化和教育的理念。
随着西学的引进,中国的教育也开始向世界先进的教育模式看齐。
二、教育思想的改革在明清时期,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也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明朝时期,儒家教育思想被推崇为正统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教育领域。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诚、正、恕、简”,通过对道德和人性的规范,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随着明朝天下大乱、社会动荡,儒家教育的推行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了改变教育领域中的落后现状,清政府创立了科学的教育体系,推行综合性知识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三、教育内容的改革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内容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儒家经典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等书籍。
但是,随着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明朝时代的教育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清朝时期的教育内容逐渐增加,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