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8.38 KB
- 文档页数:2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一、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希望能够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参考。
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当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和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具体要求包括:1. 实验内容丰富多样,能够涵盖课程重点和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过程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 实验教学需要有系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实验技能和实验精神。
4. 实验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提高实验效果和实验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脱节。
一些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实验内容没有很好地和课程内容进行结合,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理解不深,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
2. 实验条件和设备不足。
一些学校的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设备陈旧,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3. 学生实验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缺乏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仅仅是机械地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无法真正地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4. 教师实验指导不足。
一些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指导不够细致和耐心,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有: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素养的薄弱以及教师实验指导的不足等。
第1篇摘要: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一、引言高中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不高。
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
2. 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
2. 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等方面。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途径与方法探究随着素质教育的进展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有序推行,高中物理教学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正迫切需要紧跟新课改趋势。
同时,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翔实的教学案例论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路径与方式。
实验教学高中物理方法新课标规定高中物理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此加深对基本物理原理的理解。
可见,实验教学贯穿于高中物理的始终,并对教学效果有着深刻地影响。
本文结合生动的、详尽的教学案例探究高中物理中实验教学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型教学模式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现如今高中物理教学仍然存在教师被动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情况,暴露出了片面追求物理原理、公式和现象的介绍,而忽视了得出这些物理理论的实验过程。
学生们普遍认为只要记住公式,理解了物理定理、准则,掌握了必备的物理方法就算真正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也能完成相关的章节题目。
他们往往对于实验不是特别重视,只为了物理考试中出现实验题的作答而把实验过程记忆下来,在实际动手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探索发现的激情。
教师也只是把物理实验课流于形式,没有提升到教学战略的高度,只一味地按部就班地为学生描述实验过程,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因大家本来就知道要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而缺乏做实验的激情与兴趣,即使中间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也不会一一点拨,学生也没有做到主动发问。
个别情况下为了赶进度,教师干脆只在课堂上口述实验内容,失去了去实验室操作的机会。
2.转变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式高中物理就是一门以实验作为根基和载体的学科,只有实验做好了,学生们才会更有劲头去探索物理奥秘。
教师必须紧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改善自己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实验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学习高中物理《长度与测量》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述测量的方法和误差的概念时,要想到让学生们亲自实验来证明物理教材上面的结论。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应对高考,许多教师在简单地进行了教学
实验的演示后,就设计了以实验教学为内容的物理试题,以书面实验的形式代替
了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获得一定的提高,但是缺
少了实验操作的过程,非常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故本文从多方面对如何
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
0187-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学生感知信息的重要途
径,没有很好的感知,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
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更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
力和创新能力。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
实验。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做好高中物理实
验教学呢?
一、认真备课
上实验课应当和其他课一样备课,写教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提前预做实
验,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懂得每一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做到
心中有数。许多老教师,虽然讲课多年,每个实验在他们心中了如指掌,每次上
课前仍要认真预做。因为时间条件变了,因素也随着变化,只有预做才能做到万
无一失。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也是应该做的
一项工作。而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实验员的事,不予重视,结果实验开始了,才发
现有的器材短缺,有的仪器不能使用,至使一部分学生做不成实验,白白浪费了
宝贵的时间。检查每组仪器一定要认真,首先从数量上规格上检查,其次看每一
件仪器是否能用。考虑到实验的过程中,有出问题的可能,还应有一些备用器具,
以便及时补充更换。
二、实验激发兴趣,探索物理规律
实验以操作为主,具有趣味性,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实验中来,
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主动生成的过程,
效率更高。当学生从传统的“听课”转入到“验课”的模式中来,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兴趣转化为一种内驱力去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在直观实验的演示下,学习内容
变得形象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实验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去探索物理规律,从
而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如为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
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以“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套,
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等”为实验器材,通过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
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
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如图一)如此,
学生对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是在教师的单纯讲授下
获得,而是通过自主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实验中,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对
该规律的理解便更为深刻。
三、实验验证规律,突破重难点
物理规律的获得还需要实验的验证,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对物理实验进行
操作,实质上就是对物理规律的验证过程。而物理教学的重难点整合需要教师指
导学生用实验来进行验证,为此,实验对突破教学重难点,验证物理规律的作用
不可忽视。
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研究物体的运动,难点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规律探究。如果单纯的靠理论的讲解来让学生背诵、
记忆,学生不但感觉到枯燥、乏味,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变化规律也无
法获得直观的理解。为此,教师以“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
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等”实验器材来带领学生测定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通过打点定时器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再由纸带判
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最后由纸带来求物体运动加速度 不难看出,物理实验
不但能让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验证,还能让教学的重难点得到突破,提高课堂的
教学效率。
四、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
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演示实
验由教师做,学生随堂实验少而又少,实验性习题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基本是
有名无实;而在国外的许多国家,自然科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实践活动
上,他们几乎每节课都有实验,或者演示实验,由老师或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或者边讲学生边实验;还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看电影,或用微机模拟操
作等;还开设参观课、观摩课、实践日;经常搞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自己选
题、设计、找材料、制作各种模型。我们已经开始调整结构,借鉴国外的教学模
式,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
五、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使每个人都有实验
操作机会,注重学生手与脑的完美结合去探索万物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的目的。分组实验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相互“切磋”,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还能积累团队工作的经验,
这能为学生日后胜任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分析实验过程所产生误差是实验教学中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物理实验中数据的变化,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得
到想要的结论,因此对试验误差的分析,不仅能增强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物理规律的本质,通过实验数据的变化来抽象概括出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深化实验过程和分析试验误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
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
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对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逐渐有了更为深
刻的认识,对教育过程本身也有了全新的感受。“过程即是知识”,过程是理解的
基础,过程中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是走向社会和终身发展的
基础。因此,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将教育过程看作是
把凝固文化激活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意识到经验型的教学已经不能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们还应成为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殷志春.生活中的小物品在物理实验中的大作用――以巧用饮料瓶做物理实
验为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