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大陆现状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791.00 KB
- 文档页数:7
论述:台湾历史与大陆对台政策演变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
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
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由上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就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
建国60年以来,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发展两岸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建国初期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进程受到干扰。
五十年代,周总理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在1963年,周总理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使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两岸统一时间
这是推背图第43象.
谶曰:
“君非君,臣非臣,始艰危,终克定。
”
颂曰:
“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惟
有外边根树上,叁十年中子孙结”。
图中的小人代表台湾,大人代表大陆,小人衣服华丽,看来台湾有钱.大人要打小人,并没真打,小人举手防,也没害怕。
因为只要台湾不出现导致启用反分裂国家法的情况,大陆不会动用武力,这完全代表目前两岸现状。
因此推算两岸统一时间是2023年与2024年,2023年是癸卯(黑兔)年,2024年是甲辰(青龙)年,在两年之交,即2024年春节时,正是,“黑兔走入青龙穴”。
台湾有人想独立,独立不了,还不敢宣布独立。
这就是“欲尽不尽不可说”。
台湾的根在大陆,这就是“惟有外边根树上”。
2023年恰好是,第一次正式汪辜会谈(1993年4月27日)的30年后。
这就是:“叁十年中子孙结”。
此时,在大陆的台商的下一代都长大了。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即“君非君,臣非臣”,两岸统一虽艰难,但最终还是要统一。
这正是:“始艰危,终克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两岸经贸关系是关乎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在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两岸经贸关系进展良好。
应运而生的ECFA的签订,更是打通了两岸经济合作的脉络,开启了两岸全方位合作新时代。
,但与此同时,各类问题和障碍也有所暴露,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大陆、台湾、国际三管齐下,两岸经贸关系必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关键词】两岸经贸关系;ECFA;政策;全方位合作“两岸”是指台湾海峡两边所对峙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效统治的“中国大陆”以及由台湾当局政府有效统治的“台澎金马”。
中国大陆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两岸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仍始终坚持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和干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方针,努力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但由于李登辉、陈水扁当局长期对两岸经贸采取限制性政策,使两岸经贸关系一度呈现出单向、民间、极不平衡的发展格局。
台商来中国大陆投资主要以间接方式进行,即投资必须经第三地注册公司转投资于大陆,只有1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案可直接以台湾公司的名义投资,但是资金仍要经过第三地汇入中国大陆[1]。
由于台湾当局拒绝两岸直接通商,两岸贸易也只能经过第三地间接进行。
由于台湾当局严格禁止中国大陆的资金进入岛内从事任何投资活动,这就形成了单向性的不正常局面,同时也造成两岸贸易不平衡。
直至2008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获得执政权,开放和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成为民意主流和执政者的政策导向。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以两岸和平双赢取代民进党的“台独”对抗思维,两岸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倡议下,经贸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两岸经贸互动将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
从政策和法律两个层面,积极创造台商投资中国大陆的有利环境。
两岸关系与台湾问题摘要:两岸经济关系在双方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经贸活动有了共同规范,彼此互补互利的空间将大幅增加。
经贸往来将更为频繁,而可能建立更有效率的分工体系。
从两岸官方近月的动向视察,未来的发展将朝三个方向推进。
“台独”是岛内外敌视中国、遏制中国的分裂势力的一个目标,尤其是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夺得台湾执政权之后,“台独”与“遏独”成为海峡两岸斗争与较量的焦点,而且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互补互利、两岸贸易、三通、两岸关系、统一后的中国形势、个人对台湾问题的期待正文:两岸关系从经济视角看两岸关系,在两岸关系中,存在着两种力量的关系,即经济力与政治力,构成两岸关系互动和发展的主轴。
纵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为主流,任何国家或地区无不以经济利益摆在前面。
民进党当局却在绑架台湾人民,强制推行‚去中国化‛,成为影响台海乃至亚太地区稳定的‚麻烦制造者‛。
为一个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台独‛去牺牲自己国家的利益,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未来随着祖国大陆的‚和平崛起‛将更不可能。
正如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上任10天后发表的重要讲话所强调的:‚如果台湾走向独立,新加坡将不会承认它。
事实上,没有任何亚洲或欧洲国家会承认它‛。
若想在世界格局中继续生存与发展,民进党当局必须寻找到两岸政经利益的平衡点。
若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整合以观,它不是台湾与大陆在玩双人赛局,也不是两个对打,两岸共同面对的是全球竞争,台湾不能寄望大陆进步比较慢或期盼大陆出什么问题来证明自己的先进。
还有,许多跨国公司正在中国建立采购与研发中心,扩大在中国的采购份额,以及提高本土化的研发水平。
中国已成为全球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联合国贸发会预测,中国吸收外资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这个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活力,也取决于中国现有和未来开放后庞大的市场。
从长远来看,两岸任何一方甚至美、日等国,都阻挡不住4种为‚经济中国‛催生的力量1、比较利益法则带给双方的经济利益;2、两岸经济整合带来‚双赢‛的吸引力;3、经济双赢迟早会替代政治考虑,变成主导力量;4、区域经济扩大中,两岸相互扶植的必要性。
海峡两岸关系现状1949年以前的两岸关系较为单纯,无非是一般的国内关系(如台湾清治时期与台湾战后时期初期)或一般国际关系(如台湾荷西殖民时期、台湾日治时期)。
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的特殊分立分治状态,今日的海峡两岸关系通常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1997年与1999年,香港与澳门分别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台湾与港澳两地的关系,亦可纳入广义的两岸关系,但狭义上排除在外。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一直牵涉亚太区域情势,乃至世界强权的策略布局与全球安全。
两岸关系亦始终在发展、变动: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原时期、冷战时期、苏联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治下的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并逐渐崛起,中华民国亦经历经济飞跃成长与政治民主化及台湾本土化运动,台湾人的主体意识加强,当今的两岸关系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之一。
同一期间,国际政治中多数国家因“一个中国”问题,较少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而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然而中华民国依然有效统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实际统治权从未及于台澎金马,故台湾问题及其解决仍然是两岸之间以及国际政治上的难题。
今日海峡两岸关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上。
两岸的双边贸易方面,2011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1240.5亿美元,进口452.8亿美元,顺差达787.7亿美元,是长期以来台湾的最大贸易出口和顺差地区,占了台湾全年贸易出口的40%。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名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涉和台独分子的有意挑唆,使台湾至今仍然和大陆处于既不统一,又不分裂的局面。
台湾问题是目前中央政府最核心的问题,大陆政府要发展并壮大,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
对于大陆政府来说,无论是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政治角度都必须把台湾统一。
中国现在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的加大,这更增加了美国从经济上遏制中国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台湾问题成为了美国最后的一张底牌。
广角Wide Angle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回顾三十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阶段(1979-1986年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始于1970年代末。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主张,其后经过1981年的“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大陆对台政策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使两岸军事对抗状况大大缓和;同时,大陆加快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使两岸经贸活动增加了新的市场诱因。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陆有关部也开始启动对台贸易活动。
如从1979年起,大陆开始主动邀请台湾商参加广交会,并于1980年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港采购台湾产品,仅第一批合同金额即达8,000万美元等,两岸经济往来进入恢复时期。
2、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2年1987年前后,台湾方面解除“戒严”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赴大陆投资逐渐化暗为明;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迅速增多,其中许多民众借探亲名义赴大陆进行经商和投资活动,两岸经贸交流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由于在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步入新一轮经济转型期,传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为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台湾于1987年大幅度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每人每年汇出外汇金额500万美元。
于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大陆转移,赴大陆投资迅速增多。
针对这一形势,大陆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法规与措施,加强鼓励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开展两岸贸易活动。
如在投资方面,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对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规定,予以台商以较大的优惠与便利,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权益提供保障。
至此,两岸经济关系由此步入快速发展期。
3、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陆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引进台外资政策上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台经贸政策不断完善,并趋向法制化。
论台湾与大陆关系问题【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关键词】台湾中国统一【引言】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
此间,中国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领土。
自从国民党占领台湾后,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
现如今,台湾与内地关系改善,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联系。
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却是只增不减。
面对中国的地图,我想到了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还有那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未统一的土地,还有那两千一百万双盼归的眼睛,还有那一颗颗随祖国命运一起跳动的爱过之心。
【正文】1.台湾问题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
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
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
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
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
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关于台湾关系演变和展望摘要:本文主要根据我的理解角度和网上的知识资料方面分析了台湾和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演变和展望,分析了各个例子根据前几年的分工关系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展示了台湾和中国更具竞争力的分工和未来两国关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产业分工,经济关系,合作关系,市场扩张,未来发展趋势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对于台湾和中国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在历史书上我们学到了台湾和中国大陆关系的演变,不断友好的发展,首先自从《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助互利的格局。
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
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
双方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
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一、两岸经济日益密切的分工关系搜寻了网上的资料,资料显示随着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迅速增加,两岸间已形成日益密切的产业分工关系。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使海峡两岸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
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台湾失去竞争力的大量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大陆,并与台湾中上游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垂直分工关系。
两岸产业分工尤其是信息电子产业之间的分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分工形态十分复杂,划分水平或垂直分工的意义相对降低。
由于IT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更为紧密,以及IT 产品在标准上的高度国际化,两岸在IT产业领域的分工态势正超脱移往大陆台商与台湾的分工关系,而出现了多个子生产和供应网络并存的情形:一是移往大陆台商同台湾产业在中间投入品、技术、资金、财务及人员等方面的密切关联。
浅谈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时光飞逝,光阴荏苒。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大陆不仅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而且两岸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取得重大进展。
自2008年以来,台湾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形势出现重大转折,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陈水扁当局推动举办的“入联公投”遭到两岸同胞共同反对,最终归于失败。
民进党在1月台湾地区民意机构选举和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叠遭重创,“台独”分裂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面对新形势,两岸双方紧紧抓住难得机遇,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初步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中断9年之久的协商,海协会陈云林会长首次率协商代表团成功访问台湾,两会相继签署两岸直航、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等6项协议,两岸制度化协商进入历史新阶段。
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
两岸同胞的亲情、感情也在共襄北京奥运会的历史盛举和共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中进一步加深。
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但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建立两岸合作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更倾向于“双轨同进”:首先是两岸应“认真思考”和研究框架性协议,并将其作为纲领性文件在双方认为时机成熟时签署;其次是两岸应尽就两岸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经济问题,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成熟一个签署一个,使两岸经济和两岸人民从中不断获得实质性利好。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讲话中第一、重申了大陆方面争取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奋斗目标;第二、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尽一切可能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此要“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三、不失时机推动两岸关系有所进展,根据当前两岸关系的特点仍宜坚持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基本路径,加速务实解决两岸已有共识的重大问题,从而确保两岸关系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对台小额贸易的黄金口岸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往来一直是两岸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大陆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台小额贸易逐渐兴起,并且在一些特定口岸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金口岸。
本文将探讨对台小额贸易的黄金口岸的发展现状与影响。
黄金口岸作为对台小额贸易的重要节点,扮演着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角色。
在这些黄金口岸上,两岸商贸活动频繁,商品流通迅速,在不同层面上带来了多样化的经济利益。
以下将从地理位置、政策优势、行业布局和市场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地理位置是黄金口岸的一项重要优势。
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黄金口岸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如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这些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货物运输更加便捷,不仅可以通过陆路运输,还可以通过海上货运来进行。
尤其是在福建、广东等地,距离台湾较近,货物往来更加便利,为对台小额贸易提供了便捷条件。
其次,政策优势也是黄金口岸的一大特点。
为了促进对台小额贸易的发展,大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电子口岸等。
这些政策的贯彻执行为黄金口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条件,进一步推动了对台小额贸易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黄金口岸的投资力度,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为商贸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第三,行业布局也是黄金口岸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黄金口岸上,涉及到的行业广泛而多样,如电子产品、纺织品、家具、食品等。
这些行业的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台湾和大陆的企业通过在黄金口岸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良性的行业布局和合作模式使得黄金口岸在对台小额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后,对台小额贸易的黄金口岸的发展还直接反映了两岸经济关系的紧密程度。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对台小额贸易在黄金口岸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两岸商贸活动的频繁进行,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加深了两岸民众的交流与了解。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
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
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
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
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
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
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背景内容】自古以来,台湾便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随着地壳的运动,台湾成了一个海岛;又在时间的流逝中,政治形势的变化下,让大陆母亲不小心遗失了她的孩子——台湾。
一直到今天,台湾还是没有正式“认祖归宗”;而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从建国初的对立到开始第一次合作,并逐渐形成现在的和平发展局面;中间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却势在必行。
对于现在所处的发展情况,随着时间的转移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两岸关系问题,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景铺设道路。
【正文】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简介1.1949年,我军打败国民党军队建立新中国,蒋介石先生带领国民党重要人物逃往台湾,致使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开始处于对立状态,并且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两岸关系都是冰冻状态。
但大陆一直不断努力想要改善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
2.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对于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由此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国家领导人始终以缓解两岸关系、推动和平发展、力求台湾回归为目标处理两岸事务。
3.1999年以来,通过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从最初的冰封状态开始融化,逐渐升温。
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果,首先要靠大陆长期以来不断的努力;其次得益于大陆对台政策深得许多台胞的民心,使台胞成为反“台独”的主力军,而各界同胞皆心系祖国、团结一心以反“台独”为己任;再次,邀请了许多台湾重要人士访问大陆、促使两岸反“台独”统一战线逐步形成;最后,“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及尊重,因此“台独”势力越来越孤立。
4. 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形势班级:10级会计3班学好:11006010306姓名:郭磊关键字:两岸关系、发展、相互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溃退到台湾的国民党继续与大陆对抗,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造成了多年来两岸的紧张形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邓小平提出的,并且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和平发展也为两岸人民所支持,两岸关系也会愈来愈好。
两岸关系得以和平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起着不可替代作用:(1)祖国大陆有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祖国大陆的国家发展战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是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一贯主张要求。
一直以来祖国大陆的纲领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显示大陆致力于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2)大陆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
伴随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大陆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巨大进步。
而同时台湾经济持续萎靡不振,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台湾民众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加之台湾所谓的“民主政治”乱象丛生,黑金政治、街头政治横行,民众对政治的不满意度持续上升。
(3)“台独”政权被终结。
近些年来,两岸关系波折不断,根本原因就在于“台独”分裂势力罔顾民意,竭力否定“九二共识”,蓄意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
台湾当局图谋通过所谓“宪政改造”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妄图以所谓“宪法”和“法律”的形式,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现状,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他们忘记了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本是同根生,统一将是永远的主题。
(4)美国乐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极不友好的角色。
然而,就目前来看,美国对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仍抱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台湾的大哥美国与大陆交流更加频繁,关系愈来愈特殊(中国强大得美国不得不注意中国)(5)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经济关系将是两岸关系的最终决定因素。
浅谈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摘要:时光飞逝,光阴荏苒。
过去的30年是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30年,也是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
台湾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形势出现重大转折,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面对新形势,两岸双方紧紧抓住难得机遇,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初步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中断9年之久的协商,海协会陈云林会长首次率协商代表团成功访问台湾,两会相继签署两岸直航、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等6项协议,两岸制度化协商进入历史新阶段。
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
两岸同胞的亲情、感情也在共襄北京奥运会的历史盛举和共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中进一步加深。
国共两党有关方面共同成功举办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取得一定成果.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台海两岸大陆对台国际形势美国一、当前的两岸局势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
这主要表现在: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
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
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