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

  • 格式:doc
  • 大小:166.01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共40分,单选。

2.名词解释共10分。

3.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

4.问答题2道,10分。

5.原文阐释15分。

第二部分考试重点

第一类:老师明确提出的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共10分):

1.广义伤寒(P7):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2.狭义伤寒(P7):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3.合病(P13):凡两经或者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4.并病(P13):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

5.直中(P13):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为直中。

6.太阳病(P17):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所出现的病证。

7.酒客(P30):嗜酒之人。

8.喘家(P32):指素有喘证之人。

9.白饮(P58):又作白米饮,即米汤;亦有说指白酒。

10.四逆辈(P195):辈指一类的意思。四逆辈即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二、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

1.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即辩证的治疗原则)(P66)

答:①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病情恶化,证候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候称其名者。②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③坏病变化复杂,证候多端,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辨明既往用过何种误治方法。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诊断,运用理法方药的知识,准确辨证,按证立法,依法选方。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而且也是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对治疗其它各种疾病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白虎加人参汤证,为何会有口大渴、口大烦渴不解?(P138)

答:①病因:伤寒汗吐下后,邪入阳明,或伤寒邪气自传阳明。②口大渴的原因:胃中津液耗伤,舌上干燥而烦,里热伤津,津伤则饮水自救,故见口渴。③口大烦渴不解:大烦渴者为心烦之甚,口渴之极。因热盛耗气,气伤则不能将水化为津液,故饮水数升而口渴不解。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腹胀满的病机是什么?是实证、虚证、还是虚实夹杂的

腹胀满?(P87 )

答:①病机:气机壅滞,脾虚不运。即,发汗太过,使脾气脾阳损伤,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湿聚为痰,痰湿阻滞,气机不利,故腹胀满。②证属虚中夹实。

三、问答题(或类证鉴别题;2道,每题10分):

1.桂枝汤,方后注。(其为外感病的治疗基本准则,重点是服法,如啜热稀粥等)(P24)答:①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②桂枝汤方后注: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③方后注中煎服法注意事项:⑴浓煎1次,分3次温服。⑵服药后令病者喝热稀粥,并加衣被,使全身微汗为佳,不可过汗,是既住汗源,又防伤正之法。

⑶一服汗出病解即止。⑷若不汗,可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⑸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他变化。

2.治疗痛有几个方?

答:3个。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以见到身疼痛。

①麻黄汤(P37):此证的身疼痛为寒邪闭表,寒邪凝滞肌肤,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所致。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其脉当见浮紧。②桂枝新加汤(P3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的身疼痛,是因为汗后营气被伤,肌肤失养,不荣则痛所致,其脉当见沉迟。③附子汤(P210):此证之身疼痛,是由于肾阳虚衰,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所致,其证还当见手足寒,背恶寒,其脉则见沉象。

3.治疗喘的有几个方?

答:5个。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①麻黄汤证(P37):因风寒外束,肺气闭郁而致,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治当辛温发汗、宣肺平喘。②小青龙汤证(P51):因风寒束表,内有停饮而致,证见发热恶寒,干呕咳喘,脉弦紧,治当外散表寒、内消水饮。③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P32):因营卫不和,肺气失宣所致,证见发热恶风,汗出而喘,脉浮缓,治当调和营卫,降气定喘。④麻杏甘石汤证(P75):因邪热壅肺,肺气不得宣降而致,证见汗出而喘,治当清热宣肺平喘。⑤葛根黄芩黄连汤(P77):因太阳病误下,致里热夹表邪下利,证见下利不止、发热恶寒、肺气不利、喘而汗出,治当清热止利,兼以解表,重在治利,而非治喘。

4.治疗下利的有几个方,如何鉴别?

4.1 葛根黄芩黄连汤(P77)与桂枝人参汤(P89)怎么鉴别?

答:①相同点:二者同为表证误下,而形成下利又兼表证的发热,皆可称为协热下利证。②不同点:两者有本质区别。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为表里皆热,桂枝人参汤证为表里皆寒。前者因表证误下,从热而化,证见下利粘秽、喘而汗出、脉促,属热利,治以清热解表。后者因表证误下,从寒而化,证见下利稀薄、心下痞硬、脉迟弱,属虚寒利,治以温中解表。

4.2 白头翁汤(P235 )和桃花汤(P212)怎么鉴别?

答:①相同点:二者皆可见下利便脓血。②不同点:桃花汤证为下利滑脱不禁,脓血颜色晦

暗,腥冷不臭,口淡不渴,属脾肾阳虚,下焦不固,治宜温中祛寒,涩肠固脱;白头翁汤证属湿热下利,证有里急后重,大便不爽而带有红白粘液,血色鲜红,重者可见纯脓血便,伴见口渴,舌红,腹痛,病机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或者属大肠湿热,治宜清热燥湿,晾肝解毒。

四、原文阐释题(15分)(加标点,是什么方证?病机?每个证状的机理?治则?方药?)

1.桂枝汤证(P24)

答:①原文标点: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②太阳中风证。③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④症状机理: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气为风寒之邪所伤,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而肌腠疏松,故见恶风寒;头痛--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致;鼻鸣--外邪犯表,肺窍不利;干呕--风邪袭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胃气上逆。⑤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⑥方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⑦方义:桂枝--辛温散寒,祛风寒;生姜--辛甘化阳,助卫阳;甘草、大枣、芍药--甘酸化阴,养营阴;五药相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此方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

2.小青龙汤证(P51)

答:①原文标点:伤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②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③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水饮内停。④症状机理:干呕--水饮犯胃,胃气上逆;发热--表邪未解,尚应有恶寒,无汗,脉浮紧;咳或喘--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因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常随三焦气息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水饮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上乏,或可有口渴,一般表现为可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浑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则噎。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⑤治则:发汗解表,温化寒饮。⑥方药: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炙甘草。⑦方义: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桂枝--助麻黄增强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辛、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干姜--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姜、辛、麻不致辛散太过;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炙甘草--和中护正,调和诸药。

3.小柴胡汤证(P177)

答:①原文标点: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②少阳病本证。③病机:邪客少阳,经腑不合,三焦不利。④症状机理:胸中烦而不呕--若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口渴--邪热伤津;腹中痛--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三焦失畅,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水气凌心;不渴,身有微热--太阳表邪未罢;咳--水饮犯肺,肺气上逆。⑤治则:和解少阳,条达枢机。⑥方药: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⑦方义:药分三组。一是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半表之邪从外而解,半里之热从里而彻。二是半夏配生姜。一则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一则佐柴芩以疏郁逐邪;一则行甘枣之泥滞;一则化痰消饮,以利三焦之畅达。三是人参、甘草、大枣相配,其用有三:一者,扶正祛邪。因病入少阳,正气有衰,故以此益少阳正气,助正抗邪。二者,防邪内入。因少阳为阴阳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