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99 KB
- 文档页数:6
《故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回忆和想象》中的《故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
3. 掌握本文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a. 分析小说的情节,了解故事发展脉络。
b.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c. 分析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4. 例题讲解:a.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b.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某一片段。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乡对自己的意义,分享彼此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故乡》2. 主要内容:a. 情节:离别重逢再别b. 人物:我、母亲、闰土、杨二嫂c. 环境:家乡、异地d. 主题:怀念故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小说的情节结构图。
b.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评析。
c. 仿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 答案:a. 参见板书设计中的情节部分。
b. 参见板书设计中的人物部分。
c. 示例:故乡,那片熟悉的热土,承载着我无尽的思念。
每当我疲惫不堪,想起那里的山山水水,便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港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故乡的热爱与批判,理解作者的故土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1)鲁迅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将文学作品中的元素运用到创意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实例,提高审美能力。
4. 实践法:进行创意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实例,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
6.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描写故乡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分析其对故乡的不同描绘手法和主题。
《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主题,探讨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记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看看他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小说围绕故乡写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总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依次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历。
)2、让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进行概括。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闰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段落,说说闰土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阅读后讨论,教师引导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闰土的变化:少年闰土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热情开朗;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愚昧落后、贫困愁苦。
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等方面进行思考。
)2、杨二嫂文中是如何描写杨二嫂的?分析杨二嫂的形象特点。
探讨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
《故乡》教案示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1.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故乡》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故乡》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3 讨论《故乡》中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
2.1.2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1.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1.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传授相关知识和信息。
2.2.2 互动法: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2.2.3 实践法:通过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1.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3.1.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2.2 同行评价:与同事进行交流和讨论,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
3.2.3 教学改进:根据评价和反馈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4.1 教学资源4.1.1 课文文本:《故乡》的文本材料。
4.1.2 参考书籍: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
4.1.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相关的文章和视频材料。
4.2 辅助材料4.2.1 课件PPT:制作课件PPT,辅助课堂讲解和展示。
4.2.2 视频材料:寻找相关的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故乡》人物赏析之闰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故乡》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闰土与作者鲁迅之间的情感联系,体会作者对闰土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重点1. 闰土的人物形象特点。
2. 闰土与作者鲁迅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教学难点1. 闰土复杂性格的把握。
2. 理解作者对闰土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闰土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作者与闰土之间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故乡》的背景,激发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故乡》,关注闰土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尝试概括其性格特征。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闰土的人物形象,每组挑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闰土的性格特点。
4. 案例分析:挑选《故乡》中关于闰土的经典片段,分析闰土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进一步理解其性格特征。
5. 情感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闰土与作者鲁迅之间的情感联系,体会作者对闰土的深厚感情。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闰土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鲁迅与闰土之间的情感联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人物形象,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
2. 深入了解鲁迅的作品,探讨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八、教学资源1. 鲁迅《故乡》原文。
2. 关于闰土的的相关评论、解析文章。
3. 鲁迅其他作品的相关资料。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闰土的性格特征。
3. 探讨闰土与作者鲁迅之间的情感联系,体会作者对闰土的深厚感情。
4. 分析《故乡》中其他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主题,掌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社会现象的写作技巧;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环境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品味课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引导他们关注故乡这个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对比手法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并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我、闰土、杨二嫂2. 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3. 环境:故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 对比手法:人物对比、环境对比、情节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
2. 答案:对比手法在课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环境、情节三个方面。
如“我”与闰土、杨二嫂的对比,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乡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手法的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故乡》教案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的一首歌曲,歌曲以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宽广,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歌曲的难度适中,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理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乐理知识的巩固。
此外,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可能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故乡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演唱歌曲《故乡》,感受歌曲的美感。
2.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歌词含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
4.巩固和拓展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情感的把握。
2.理解歌曲的歌词含义,感悟故乡的意义。
3.乐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悟故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4.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故乡》的曲谱、歌词、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等。
3.练习材料:乐理知识练习题、合唱曲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故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故乡的意义,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歌曲《故乡》的背景、歌词含义,让他们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授歌曲的旋律、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演唱。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情感的把握,以及合唱技巧。
鲁迅《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背景知识;(2)分析并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2)提高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的思考,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背景知识;2.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2. 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相关资料;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背景知识;(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导思考故乡的意义。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乡》文本,理解故事情节;(2)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分析与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2)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如“我”与闰土的关系象征着什么等。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和观点。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2)启发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和现实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故乡》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故乡》闻一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文学贡献。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故乡》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复杂思绪。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等。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中抽象情感的具体内涵和深层意义。
(2)探讨诗歌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价值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闻一多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4、赏析法:对诗歌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如《故乡的云》,营造氛围,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故乡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作者简介(1)简要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求学经历、文学活动等。
(2)重点介绍闻一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他的爱国精神。
3、背景介绍(1)介绍诗歌《故乡》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
(2)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以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4、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5、整体感知(1)提问学生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
(2)让学生思考诗歌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是热爱、思念还是其他复杂的情感。
6、文本分析(1)逐节分析诗歌,探讨每一节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
1、故乡的环境在变,何以见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时隔多年,重回故乡,你能想像“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吗?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感受俄罗斯歌曲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视唱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准确的演唱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和八度音程。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用自然的状态、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准确的演唱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和八度音程。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歌曲导入,老师演唱歌曲《静夜思》,提问:这首歌曲让你想到了什么?(李白思念故乡)老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乡,并引出本节课课题《故乡》(二)教授新课1.初步感知(1)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提问:歌曲中作者的故乡在什么地方?(俄罗斯)(2)老师出示图片并介绍俄罗斯风土人情。
(3)老师弹唱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的?(优美的、深情的)2.学唱歌曲(1)老师引导学生做发声练习,口述注意事项,用a唱:12 34| 54 32| 1—|(2)老师弹钢琴,引导学生用a来模唱旋律,并引导学生发现难点:附点节奏。
(用柯达伊教学法的节奏读法解决附点节奏)(3)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出现的八度音程,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找准音高。
(4)老师弹钢琴,学生尝试填入歌词。
(5)老师弹钢琴,引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6)老师弹钢琴,引导学生加入情感演唱。
(三)音乐活动鼓励学生为歌曲编配歌词,唱一唱自己的故乡,表达对故乡的热爱。
学生分小组展示表演,学生间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最后欣赏一首俄罗斯歌曲《三套车》来结束本节课。
四、板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故乡》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掌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3)掌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2)作者鲁迅的思想观念和文学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入手,理解作品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故乡》,谈谈你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的认识;2. 选取一篇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3. 深入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下节课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乡》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 学生对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
《故乡》优秀教案《故乡》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1、本课是〈人音版〉16册第3单元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
采用了3/4的节拍,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2、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
教学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求新:教学导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学生的创编活动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
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教学难点: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生聆听歌曲《军港之夜》(同学们,很高兴今天我们又来到了音乐课堂,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仔细听听歌曲中都说了些什么,唱了些什么,歌曲的名字叫《军港之夜》)2、聆听《军港之夜》后,让生说出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3、让生说出还有那些歌曲是歌颂大海之情的?(或是说出或唱出与大海有关的歌曲)4、教师介绍并清唱一首歌颂大海的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5、导入学习本节课歌曲——《大海啊,故乡》二、作者介绍: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长春人,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牧羊曲》、《太阳岛上》等,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初中《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重要内容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剖析小说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故乡》的主要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文学评论和读后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外阅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3.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3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一、新课导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解题 1、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③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 ④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篇。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阴晦huì猹chá脚踝huái獾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吓hè瑟索sè 黛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ī 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闰土形象 2、理解课文中杨二嫂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二、分析闰土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分析闰土 (1)(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2)、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此句子) 找出描写闰土的语句,填表(表格见下页) 少年闰土:12~15、18、23~26、30;中年闰土:59、60、62、64、66、71、72。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 雪地捕鸟、月夜刺猹——聪明勇敢,动作敏捷 迟钝、麻木 语言 脱口而出、滔滔不绝(4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3、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合作讨论并归纳: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 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教师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三、理解课文中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 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过渡: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1、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段,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让我悲哀。 20年前、后的杨二嫂:39~52自然段
20年前 20年后 肖像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那么高,嘴唇没有那么薄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对我的态度) 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行动 终日坐着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竟跑得这样快。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2、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杨二嫂的性格特征。 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能说会道、泼辣、尖刻、自私、爱贪小便宜的城市小市民 3、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活所迫)?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豆腐西施”是本小说中又一个典型而出彩的人物形象,这个过程,既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当然,都需要说明理由。教师也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学生一起讨论。希望最后能达成共识:她同样是时代的牺牲品,不但要看到她可笑、可气、可恨的一面,也要能发现她可悲、可怜的一面。)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4、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 ⑴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⑵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变得麻木。 四、布置作业 完成书后“探究练习”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一、复习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二、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离开故乡”,思考: 1、理解“新生活”的含义。 明确: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展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明确: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