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修复微环境调控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华医学会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9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路鑫源;谢珍玲;任梓硕;曹媺惠;李响;胡恩硕;柳云恩;李想
【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
【年(卷),期】2024(37)5
【摘要】创面愈合是创伤后机体功能康复的前提,创面不及时处理会发生感染,若炎症反应过度,会影响愈合速度和质量。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acids,ω-3PUFAs)在创面愈合和组织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调节神经系统、控制血糖水平、抑制微生物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本综述介绍了ω-3 PUFAs的特性,探讨了ω-3 PUFAs促进烧伤、创伤性脑损伤创面、糖尿病烧伤、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机制及其给药途径。
【总页数】7页(P378-384)
【作者】路鑫源;谢珍玲;任梓硕;曹媺惠;李响;胡恩硕;柳云恩;李想
【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沈阳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沈阳医学院树人国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巨噬细胞极化调控机制及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自噬在结核性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巨噬细胞极化在糖尿病性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药
物研究进展4.上皮-间充质转化在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5.巨噬细胞极化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感染因素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影响伤口愈合的机制研究曾芷晴;劳丽燕;陈嘉宁【摘要】目的观察感染因素(细菌脂多糖,LPS)如何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影响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活化状态和功能.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巨噬细胞的活化表型;应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建立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模型;用MTT 实验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纤维细胞α-SMA的表达;用ELISA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分泌;用q-PCR检测成纤维细胞中MMP9,MMP13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IL4诱导的M2型激活的巨噬细胞能够显著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HFF)高表达活化标志物α-SMA,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分泌大量Ⅰ型及Ⅲ型胶原蛋白.而感染因素LPS则能显著诱导巨噬细胞向M1表型活化,而这种活化的巨噬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能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分泌并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结论感染因素能够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影响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功能,调控巨噬细胞的活化表型有望改善伤口愈合不良.【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17(017)006【总页数】5页(P649-653)【关键词】感染;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伤口愈合【作者】曾芷晴;劳丽燕;陈嘉宁【作者单位】510375 广州广东实验中学;510120 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510120 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皮肤伤口是人群中十分常见的健康问题,而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修复过程。
伤口愈合过程需要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精细、有序的平衡调控:例如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胶原的生成与溶解、血管的生成与破坏等[1,2]。
而伤口感染的发生、营养不良、血糖异常等因素的存在均可能导致伤口愈合不良[3,4],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成纤维细胞是伤口愈合修复过程中重要的效应细胞[5]。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胶质瘤免疫诊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推荐单位推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推荐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我单位和完成人所在单位都已对该项目进行了公示,目前无异议。
该项目研究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是当今肿瘤诊疗领域的热点与难点。
吴安华团队专注胶质瘤免疫诊疗研究,完成如下工作。
1)创建基于免疫评估的胶质瘤综合评价体系,使胶质瘤临床评估达到精准、全面:提出了胶质瘤领域首个免疫反应评价方法,开发了首个针对中国人群的胶质瘤生存预测系统。
2)提出胶质瘤免疫细胞拟态学说,创建有效的综合治疗体系:提出由NFAT1介导的胶质瘤免疫细胞拟态学说,并有针对性的建立锂剂联合替莫唑胺的协同治疗策略。
3)创建特色胶质瘤体内实验平台及大样本多组学数据库,为促进胶质瘤诊疗技术创新奠定基础:首创基于基因组不稳定理论的胶质瘤自发动物模型,共同发起亚洲最大的脑质瘤生物样本信息库“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
项目发表代表性SCI论文20篇,总IF 82.02,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
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推荐名录,被23部国外专著引用。
项目组参与制定胶质瘤领域国际指南1部、国内指南3部。
上述成果在20家单位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本单位推荐该项目参选中华医学科技奖。
项目简介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具有异质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
免疫治疗作为精准医学的重要突破口,已经在多种肿瘤疾病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是在胶质瘤中应用仍面临以下难题:(1)胶质瘤领域仍缺乏相应的免疫评估方法;(2)胶质瘤免疫治疗理论仍不完善,难以驱动研究成果临床转化;(3)国内胶质瘤领域尚缺少集免疫诊疗、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为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
针对上述领域难题,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坚持以临床转化为导向,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
湿性愈合创面管理的研究进展
李佳怡(综述);许喜生(审校)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24(40)11
【摘要】近年来,随着创面愈合研究的不断深入,湿法处理创面能够促进愈合已成为共识。
创面微环境在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创面有效管理的关键因素。
创面“湿性平衡”理论为创面湿度管理提供了新视角,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创面愈合所需的最佳湿度水平。
该文综述了湿性创面愈合的优点及其对有效创面管理的影响,并建议对创面湿度进行评估和监测,以规范创面湿度管理,实现最佳愈合。
【总页数】4页(P1932-1935)
【作者】李佳怡(综述);许喜生(审校)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26.5
【相关文献】
1.湿性愈合敷料在皮片移植供区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2.湿性愈合理论在植皮创面愈合不良的应用疗效观察及分析
3.艾灸联合湿性愈合方法治疗四肢难愈合性创面的效果分析
4.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湿性愈合敷料治疗老年深Ⅱ度烧伤难愈合创面的临床观察
5.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湿性愈合敷料在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TIME”原则指导深度压疮创面的修复吴庆云;祝艳华【摘要】回顾性分析部分因深度压疮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全身综合治疗;清除创面坏死组织;控制感染;保持创面湿润;去除创缘迁移受损的表皮;手术。
应用“TIME”原则能使慢性创面管理流程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利于其更快、更好地修复。
【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压疮;“TIME”原则;创面;清创;感染【作者】吴庆云;祝艳华【作者单位】264000 山东,济南军区第107医院门诊部;264000 山东,济南军区第107医院门诊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5【DOI】 10.3969/j.issn.1009-4237.2017.01.022压疮是一种慢性创面,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促进组织再生、修复、重建是其治疗目标。
Schultz等[1-3]于2003年提出了慢性创面修复的“TIME”原则并已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T指清除创面坏死组织(tissue);I指控制感染、减轻炎症(infection/inflammation);M指保持创面正常的湿度为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上皮化创造条件(moisture);E指去除创缘迁移受损的表皮(epidermis,nonmigrating)。
“TIME”原则是一个为促进伤口内源性愈合,提高治疗效果的伤口优化管理方案和创面处理指导原则[2-3]。
笔者近年来应用该原则指导部分深度压疮创面的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7~81岁。
均为长期卧床患者。
共78个累及肌肉、骨骼等深部组织的Ⅳ期压疮创面。
面积最大者约4%总体表面积,最小4cm2。
15例(37个创面)经83次手术后修复,10例(25个创面)经换药后愈合,5例(9个创面)好转后出院,2例(7个创面)死亡。
2 治疗方法2.1 病情评估和全身综合治疗患者入院后,先对其病情作综合评估;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如条件允许,睡悬浮床或翻身床,避免创面长时间受压;治疗原发病;控制血糖;抗感染;输入血液制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加强营养摄入;改善微循环;5例经高压氧治疗后,创面感染程度明显减轻[4]。
能够防止假体从下方顶出,但这样存在鼻小柱与上唇交界处外露瘢痕,手术的创伤也大,且费时。
缝合不好可产生鼻小柱偏曲畸形.我们通过双侧鼻翼缘切口植入L形鼻假体,不仅可以矫正鞍鼻及鼻头圆钝畸形,而且在适当延长鼻假体长脚,通过缝台两侧鼻翼软骨内侧脚包绕鼻假体短脚,使在鼻头下方有软骨支撑鼻假体不易顶出,延长了鼻背长度、矫正了鼻头上翘、鼻孔外露畸形,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同时收缩鼻头下方,使鼻头宽变窄形态改善,圆形鼻孔也随之改成近椭圆形的美学形态,并且避免了外露瘢痕。
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严重感染创面的修复张盈帆江华孙美庆章建林袁相斌赵耀忠朱晓海刘安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003)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的治疗方法。
方法:15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创面严重感染的患者,经积极换药后分别行两次清创手术,通过异体皮片移植暂时覆盖创面,后再行自体皮肤移植或皮瓣转移最终修复刨面。
结果:术后经6个月至4年的随访,自体移植皮肤和皮瓣均完全存活,创面得到有效修复.平均住院时间38天。
结论:通过异体皮移植暂时覆盖创面和两次彻底清刨手术的方法,可行有效,值得推广.皮肤及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临床上多见于严重外伤如撕脱伤或挤压伤后,且常合并多脏器严重损伤,早期伤情严重,往往危及生命。
后期刨面范围广、涉及组织种类多、感染严重、修复困难。
笔者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3月.对15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创面严重感染的患者,应用局部情创、异体皮覆盖、自体皮肤移植、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
年龄18~61岁。
12例为车祸致伤,3例为机器挤压伤。
创面2l处,双臀,骶尾部、会阴部8处.靛部、腹股沟、大腿部6处,膝关节至小腿踝关节以上7处.皮肤缺损面积为体表面积的5%~18%,其中,占体表面积15~18%的3例,10~14%6倒,5~9%6例。
・76・J Shanxi Med Univ,Jan.2021,VS52No1维格列汀通过调控炎症细胞因子和N i O2途径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王晓娟1*,曹海泉2袁宁3何明海5(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南充637400;7南充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南充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通讯作者,E-mbN6ixxeybX222@)摘要:目的探究维格列汀对实验性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4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和维格列汀组,每组9只。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链脲佐菌诱发大鼠糖尿病足溃疡模型,造模成功后24h,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2mW120g)灌胃2隹格列汀组按57mg/kg剂量灌胃,分别于给药3,2d,每组各取5只大鼠处死,取创面组织。
采用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
生化分析血糖、TC、TG、HDL和LDL浓度。
ELISA检测创面组织TNFo、I/O和I/Ap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Nan、Kqp9cW W venO、TGFO和aOMA蛋白表达。
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明显坏死脱落,给药6,9d模型组TC a HDL、LDL、I/U PaI/O、TNFo水平明显升高(均P< 2.25),创面组织Nan、a WWvenO、TGFO和aOM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4.05)。
给药9d,与模型组比较,维格列汀组HDL、LDL a/Up a/O、TNFo水平明显降低(均P<4.05),NP、W W genO、TGF-p和aOM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 2.25)o结论维格列汀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延迟愈合具有潜在作用,可抑制炎症标志物、影响Nee途径,促进创面愈合。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维格列汀中图分类号:R5P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77-669(272971-0777-06DOI:17.9753/j.imu.1027-6611.2721.71.715 VaUaaUptin promotrs wound of diabetic fooe ulcer by reculating inflammatorr cytokines and Nrf2pathwayWANG Xiaojaan1*,CAO Haipaan7,YUAN Ning3,HE Minghai3(^ecartmect O EnCocrinolofy,SeconC Clinical Colle s c oO Nortf SicOuac MednaU Cofegc,Nanc0oag CentraU HospitaU:Nanc0oag637700,China;2DedaUmeai Critical Care Medicinc,NancOonc Cec-traU Hospnm U DepaUmeoi cf Endocrfiology,Nanc0oag Central Hospital;*Corresponnino aumor,E-mail■yixaeyan2020@) Abstroct:Objectiec To explore the eXect of vildagliptin on wound hea/ng in expe/menwi mobel cdadetic foot ulcer rats and its mechanism.Methoas Fody-five health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3g/xps:conWoi g/xp,mobel g/xp and viWagliptin guxp,with9rats in each guxp.The rat mobel of diaXe5c foot ulcer was induced bp high-suyar and high-fat hiot and sWeptozoWcin. At20h/tor the estad/shment of the mobel,the rats were given doaPW distihed water(12ma/Sa)in control g/xp and mobel g/xp, and57ma/Sa viWagliptin in viWakiptin g/xp.The wound hea/ng rate was calculawd after admiXsWa/on for3,6,9d.FDe rats in each g/xp were sac/ficed to wUe the wound tissues.The pathologicai changes of wound tissue were observed bp HE staining,the con-cenWa/ons of bWob glucose,TC,TG,HDL and LDL were analyzed bp biochemicai analysis:the levels of TNF-w,I/O and I/-F p in wound tissues were deWcted bp ELISA,and the p/Win expression levels of NPO,Keap1,ccllagen-I,TGF-p and a-SMA were deWc-wd bp Western bWt.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Woi g/xp,the wound tissue was oXvioxsW nec/tic and exoSated in mobel g/xp, the levels of TC,HDL,LDL,I/-1p,I/O and TNF-w were sigXficaxW increased after the admiXsWa/on for6,9d(ah P<2.45), while th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NPO,cohagen-I,TGF-p and a-SMA were sigXficaxW decreased(ah P<2.45).Compared with mobel g/xp,the levels of HDL,LDL,I/-1p,I/O and TNFo were sigXficaxW decreased and the p/Win expression levels of NPO,collagen-I,TGF-p and a-SMA were sigXficaxW increased in viWagliptin g/xp after the admiXsWa/on for9d(all P<2.25).Coacllaioa Vildagliptin has a potentib eXect on the delay of wound hea/ng of cdadetic foot ulcer,and it can promote the wound hea/ng bp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iPammatory marders and bfecting Nri pathway.Key words:diadetic foot ulcer;wound repair;viWakiptin糖尿病足溃疡(diaXetic foet ulcar,DFU)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与神经病变、肾病、心肌病变、血管病变、酮症酸中毒并列[10o DFU创面愈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由于各种复杂性,患者血管生成和再上皮化不足,严重炎症是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的另一个有害因素。
组织工程技术在整形外科修复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和医疗技术在整形外科修复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组织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为整形外科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组织工程技术在整形外科修复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原理和优势。
组织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细胞、生物材料和生物活性分子构建人工组织和器官的技术。
在整形外科修复中,组织工程技术可以用于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组织,包括皮肤、软骨、骨骼和肌肉等。
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可以制造出与患者自身组织相似的人工组织,从而实现更好的修复效果。
在整形外科修复中,组织工程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首先,需要获取患者的细胞样本,如皮肤细胞、软骨细胞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
然后,将这些细胞培养和扩增,以获得足够的数量。
接下来,将这些细胞与生物材料结合,并在适当的生长条件下培养,使其形成三维结构。
最后,将这些人工组织移植到患者体内,进行修复和重建。
组织工程技术在整形外科修复中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由于使用患者自身的细胞进行修复,因此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
这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修复效果。
其次,人工组织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定制,从而实现更好的修复效果。
此外,组织工程技术还可以避免使用传统的移植材料,如人工骨骼或硅胶假体,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在整形外科修复中,组织工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在皮肤修复中,研究人员成功地使用组织工程技术制造出了与患者自身皮肤相似的人工皮肤。
这些人工皮肤可以用于治疗烧伤、创伤和先天性皮肤缺陷等。
此外,在软骨修复中,组织工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研究人员成功地使用组织工程技术制造出了与患者自身软骨相似的人工软骨,用于修复软骨缺损和关节疾病。
尽管组织工程技术在整形外科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
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细胞来源、如何优化人工组织的生长条件以及如何提高人工组织的功能和生物相容性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_x0001__x0001_ 页脚内容9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 年份 2018 推荐奖种 医学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 创面修复微环境调控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推荐单位 推荐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 吕国忠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烧创伤创面修复相关临床、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该团队先后承担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联合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无锡贝迪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深入开展了创面修复的研发,获得了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和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有效地推动了伤口治疗技术的发展。 该项目首次明确了影响创面修复的关键微环境要素,即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和理化环境;并建立了优化不同微环境要素的生物材料学方法,通过材料性能的优化实现了对微环境要素的有效调控,系统提出了“调控创面愈合微环境,实现主动修复”的理念,并形成了相应的调控创面愈合微环境的关键技术,本项目部分材料已得到临床转化,获得了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相应产品得到了全国600多家医院的临床推广和应用。该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创面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本单位审查,该项目填报内容属实,符合中华医学科技奖的申报条件,申报书内容符合要求,项目信息已按要求进行公示,公示期内无异议。推荐该项目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烧、创伤所导致的皮肤创面与缺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如不能及时和有效治疗,往往造成创面延迟愈合,或导致瘢痕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恶变等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加速创面愈合和提高创面修复质量一直是外科学研究领域广受关注的医学难题。传统的治疗技术远未满足临床要求。本项目的主要科技创新之处在于:首次阐明了影响创面修复的微环境要素,即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和理化环境;建立了优化不同微环境要素的生物材料学方法,通过材料性能的优化实现了对微环境要素的有效调控,提出了“调控创面愈合微环境,实现主动修复”的理念,并形成了相应的调控创面愈合微环境的实用关键技术,获得了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相关产品在全国 600 多家医院临床推广和应用。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创面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显示了良好的科学和临床应用价值,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如下: 1、首次系统阐明了影响创面愈合的关键微环境因素及其重要作用。发现适度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理化环境等是影响创面修复的关键。创面炎症反应是影响创面愈合速度和质量的基础,细胞外基质(ECM)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质对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细胞行为的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理化环境是营造皮肤组织再生微环境的基础。 2、研发了调控创面修复微环境的多种新材料,提出“主动修复”新理念。通过优化材料力学的性质,构建了具有自身趋血管化作用的三维多孔支架材料,有效促进了创基血管化;构建了纳米纤维多孔海绵,有效地促进了血管化类真皮组织再生;通过材料取向态的设计,实现了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和聚集过程的调控;通过活性分子的复合设计,实现了对创面修复不同阶段控制炎症反应程度的调控。通过不同材料的复合,实现了湿性愈合环境的营造。基于上述不同策略,提出了“调控创面愈合微环境,实现主动修复”的理念。 _x0001__x0001_ 页脚内容9 3、创建了临床改善创面愈合微环境,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的新材料产品。开发了调控
创面愈合微环境的胶原蛋白和丝蛋白海绵产品,获医疗器械注册证3项,其中III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相关产品在全国600 余家医院临床推广和应用6万多例,与传统的治疗技术相比,深度创面愈合时间缩短4.1±1.6天,并且,愈合质量显著改善。 4、本项目关键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项,依托项目关键技术所发表SCI论文20篇,他引总次数233次,参编专科教材2部,在国际国内大会报告30余次。项目建立的创面修复微环境调控的关键技术在上海长海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等600多家医院推广和应用,培养硕士研究生26名,博士研究生11名。项目负责人受聘为多个国家级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整形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近3年研发的产品新增效益1.3亿元。项目关键技术和材料在八二昆山爆炸等突发事件伤员的救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得到国家和省部领导的认可。本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创面修复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类别 国别 授权号 授权 时间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发明人
1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CN201410191787.4 2015-09-16 一种制备胶原蛋白/硅胶膜双层支架的方法 任伟业;陈敬华;陆金婷;魏玲
2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310264725.7 2015-04-29 一种制备胶原蛋白改性再生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方法 任伟业;陈敬华;陆金婷;刘石林
3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310123232.1 2015-05-20 一种具有自抗炎功能的胶原基海绵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 陈荆晓;宋加毅;邓超;陈敬华
4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010233425.9 2013-04-10 一种丝素蛋白多孔三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张冰;吕强;李明忠;卢神州;王建南
5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010583195.9 2013-06-19 一种纳米纤维化丝素蛋白基多孔支架的制备方法 吕强;罗峥
6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110361186.X 2013-03-13 胶原蛋白海绵的制备工艺 任伟业 7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110361034.X 2015-01-07 一种具有三螺旋结构的活性胶原的制备方法 任伟业 8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110029805.5 2013-06-19 一种高强度生物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吕强;罗峥 9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010233435.2 2012-06-丝素蛋白多孔三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张冰;吕强;李明忠;卢神_x0001__x0001_ 页脚内容9 06 州;王建南
10 中国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110447962.8 2014-02-26 一种丝素蛋白多孔三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吕强;姚丹语;赵荟菁;刘珊珊 代表性论文目录
序号 论文名称 刊名 年,卷(期)及页码 影响 因子 通讯作者(含共同) SCI 他引次数 他引总次数
通讯作者单位是否含国外单位
1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heparan sulfate mimetics from Escherichia coli K5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in vitro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5;115:643-650 14 Jinghua Chen 11 11 否
2 Mechanism of the immunostimulatory activity by a polysaccharide from Dictyophora indusi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6;91:752-759 1 Jinghua Chen 6 8 否 3 Collagen–PVP hybrid based anti-inflammatory hydrogel for wound repairing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3;172:e129-e130 1 Jinghua Chen 3 4 否 4 Silk biomaterials with vascularization capacit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6;26:421-436 1 Guozhong Lu (Qiang Lu) 13 13 否 5 Silk scaffolds with tunable mechanical capability for cell differentiation Acta Biomaterialia 2015;20:22-31 1 Qiang Lu 13 13 否
6 Nanoscale control of silks for nanofibrou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4;2:2622-2633 1 Qiang Lu (Baoqi 8 9 否 _x0001__x0001_
页脚内容9 scaffold formation with improved porous structure B Zuo)
7 Hydrogel assembly with hierarchical alignment by nalancing electrostatic forces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6, 3, 1500687 1 Qiang Lu 2 3 否
8 Reversible hydrogel-solution system of silk with high beta-sheet content Biomacromolecules 2014;15:3044-3051 1 Qiang Lu 17 17 否
9 In situ supramolecular hydrogel based on hyaluronic acid and dextran derivatives as cell scaffold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2016;104:2263-2270 1 Jinghua Chen 1 1 否
10 Silk porous scaffolds with nanofibrous microstructures and tunable properties Colloids &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4, 120(8):28-37 1 Qiang Lu 10 12 否
11 Th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generated cellulose/collagen composite hydrogel films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4;107:57-64 1 Jinghua Chen 22 23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