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重度烧伤病人的护理体会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1.72 KB
- 文档页数:5
特大面积烧伤120例治疗体会
特大面积烧伤120例治疗体会
一、治疗情况总体分析
中位年龄为24.3岁,占比42.5%,烧伤病因以工厂加工外加几近烈火、熔岩、沸水感染者最多,占总数的52.5%;烧伤程度以II度烧伤最多,占比80.8%;烧伤部位以头部、胸部、四肢烧伤最多,分别占比18.3%、14.2%、13.3%,而双手烧伤病例比例尤为显著;烧伤面积以>50%面
积烧伤的病例最多,占比90%以上。
二、治疗方案
综合考虑病情和烧伤程度,我们采取手术治疗、伤口敷料更换、抗生
素抗感染、维生素支持、清创、移植支架、吸氧及抗炎等治疗手段,
目的是改善病情,促进皮肤的修复,减少病情的恶化及拖延烧伤的恢
复时间。
三、治疗疗效
120位烧伤患者均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85%的病例出现了基本的恢复,痊愈率达到70.8%,而那些被烧伤面积超过50%的病例,痊愈率显著超过
50%。
本次治疗也大大减少了患者痛苦,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提高了患者恢复烧伤后生活质量。
四、治疗心得
面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教授们反复强调要把治疗当作以人为本的手术,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而不只是为了把病人修复到更好的状态,要用自律、温柔、谨慎的手段去操作,更加尊重病人的生命本身。
总体而言,通过本次治疗,更深刻地理解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未来还需努力提升临床技能,为病人带来更多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
一例100%严重烧伤患者成功救治的护理体会[摘要] 目的报道1例100%严重烧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出现创面感染、多次植皮手术失败后经过多方努力成功救治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转归情况,总结出护理体会。
结果通过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护理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患者创面感染等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创面愈合出院。
结论100%严重烧伤患者的成功救治除了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护理外,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也非常的重要。
关键词:100%严重烧伤; 护理;成功救治;体会;1.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以热液烫伤全身多处疼痛2小时为主诉于2020年4月10日入院,入院诊断:1、热液烫伤全身多处100%Ⅱ°-Ⅲ°;2、吸入性损伤。
患者在山上煮笋时不慎坠入高温煮笋锅中,导致头颈面部、躯干部、四肢、臀部烫伤面积达到100%,其中Ⅲ°烧伤面积大于70%。
患者意识清楚,入院后立即开放深静脉通道实施补液抗休克、予禁食、心电监护、吸氧、留置导尿、留置胃管、奥美拉唑预防应急性溃疡、地塞米松抗炎、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急诊全麻下行气管切开术+创面清创后转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患者脱离呼吸机、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回我科继续治疗。
转入后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创面在继续加深,为了早期去除大量坏死组织降低死亡率,于2020年4月24首次在全麻下行四肢创面切痂异种皮覆盖术+头皮取皮术,术后病情相对稳定。
待患者头皮基本愈合适合供皮后先后进行“四肢创面扩创微粒皮移植术+右下肢削痂异体皮覆盖术+头皮取皮术、全身创面切痂异种(异体)皮覆盖术、创面meek植皮术、创面扩创自体皮移植术、残余创面扩创自体皮移植术”等9次手术,总共取了6次头皮,12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4次空肠营养管置管术,共行137天的全胃肠营养,行翻身床治疗239天。
患者第四次手术后移植自体皮大部分感染坏死,只有部分生长良好。
第五次手术后因当时连续多天暴雨、环境潮湿,患者创面和导尿管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大面积烧伤病人康复护理体会目的:探究大面积烧伤病人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护理体会。
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我院25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分析采用的皮肤、心理等方面在康复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方式,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通过保护创面,有效的补血和药物治疗,并结合心理、皮肤等康复护理指导,所有病人均得到良好治疗,顺利出院。
结论:大面积烧伤病人除预防感染、改善创面外,有效的心理、皮肤康复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康复期治疗能提高疾病治疗效率,缩短住院时间。
标签:大面积烧伤;康复;护理平常的生活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比如烧伤,尤其是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烧伤发生的几率仍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烧伤不但对病人的生命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虽然我国在医疗技术水平上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对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的抢救以及护理措施也有了更大的进步,但是对于那些大面积烧伤的病人预后的康复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人治疗之后的恢复情况不佳,最后落下了残疾的问题,对病人的未来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本文作者主要是对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的护理康复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25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其中男17例,女8例,烧伤面积30%~81%,均属深II度-III度烧伤,包含火焰烧伤19例,化学烧伤11例,年龄在11~69岁之间。
1.2 方法病人在住院以后要根据一般烧伤病人的救护原则,对其进行及时的伤口处理,相关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进行创口清洗、保护创面洁净、及时的补充生理盐水以保持电解质平衡;其次维持病人呼吸道顺畅、防止病人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最后将烧焦坏死的皮肤组织彻底清除,并及时地进行自体或者异体的皮肤移植治疗。
如果手术之后病人成功度过了危险期,还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恢复性治疗。
10例重度烧伤病人的护理心得发布时间:2022-08-25T11:19:17.24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月9期作者:张友仪[导读]10例重度烧伤病人的护理心得张友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外科;广东广州510000): [目的]总结重度烧伤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
[方法]10例重度烧伤病人加强临床观察、补液治疗、创面护理、特殊护理、常规护理等。
[结果]8 例病人如期恢复,1例因术后出血死亡,1例因资金不足放弃治疗回家。
[结论] 加强重度烧伤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有利于身体恢复。
:烧伤、临床观察、护理。
烧伤危害性非常大,如果不进行有效地护理和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终生,所以要提高重视程度。
现将2019.3-2020.3护理的10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心得总结如下:1.1 一般资料2020.3-2020.11护理大面积烧伤病人10 例,男 8 例,女 2 例;年龄:5 岁-48 岁;原因:火烧伤 2 例,化学烧伤 6 例,热水烫伤2例( 患儿60%) ;面积:40%-75%,Ⅱ- Ⅲ度烧伤。
1.2 烧伤程度的划分标准根据烧伤深度, 烧伤患者划分为3个等级。
烧伤Ⅰ度:皮肤有剧烈的痛感, 轻度水肿和发红,没有水泡的产生;烧伤Ⅱ度:皮肤烧伤处充满了流出液, 有水泡产生, 烧伤处的皮肤成白色或是鲜红色;烧伤Ⅲ度:皮肤直接被烧焦, 呈炭黑色, 皮肤变软表面发白, 真皮层的神经末梢也受到了损伤。
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1% ~ 79%或Ⅲ度烧伤面积在 21%~49%。
2. 1 环境管理保持病室内温度在 20℃ ~ 22℃,相对湿度在60% ~70%,每日负离子空气消毒两次,定时通风换气,限制探视,每日对物品表面、地面、桌面用含氯消毒剂湿式擦拭 2 次/天,伤口渗液较多的床单及时更换,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利于伤口愈合,预防感染。
2.2 补液护理重度烧伤病人因烧伤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大量血浆液由创面渗出,极易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微循环障碍,使广泛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所以补液、输氧是预防休克的重要护理措施。
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
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28例严重烧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加强营养支持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前后营养状况和创面感染发生率,并对数据作以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ALB、PA均高于治疗前(P<0.05),创面感染发生率为3.57%。
结论:加强严重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预防或减少创面感染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严重烧伤;营养支持;临床护理;营养状况;创面感染发生率烧伤是指光电、热源、化学腐蚀剂、放射线等因素所致的人体组织损伤,根据烧伤面积主要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特重度烧伤,严重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大于30%,全身应激反应剧烈,机体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状态,若并发感染,机体消耗更大,同时机体及创面修复需要大量营养物质,因此加强严重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十分重要[1]。
正确的营养支持利于降低代谢消耗,维持患者器官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2]。
除采取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外,合理科学的护理也十分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现具体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28例严重烧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6~63岁,平均年龄44.58±6.41岁。
本研究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遵医嘱行肠内营养支持或肠外营养支持,在此基础上,加强营养支持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2.1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控制营养液输入量和速度,调节营养液温度,避免营养液污染,对鼻胃管进行妥善固定,防止鼻胃管出现扭曲、折叠、受压等情况,注意观察外侧胃管长度,防止滑脱,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使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对管道进行清洗,保证管内清洁,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每次口腔冲洗2次;预防误吸,协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鼻饲时尽量抬高床头,估计胃内残留量,每隔4h抽吸并估计胃内残留量,若胃内残留量>100~150ml,应停止或延迟输注,加强对患者的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呛咳、呼吸急促,若发生误吸则立即停止鼻饲,快速吸出误吸物。
浅谈重度、特重度烧伤病人饮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重度、特重度烧伤病人饮食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救治的5例重度、特重度烧伤病人实施系统的护理措施。
结论,通过对这5例烧伤患者的护理,我认为在烧伤病员的愈合过程中,做好饮食护理,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对促进创面修复,提高抗感染能力,减少生理、心理后遗症,提高治愈率及病员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烧伤;饮食护理;营养摄入【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007-01[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evere,severe burn patients diet nursing experience.Methods:the nursing measures in 5 cas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2014 to severe,severe burn patie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The conclus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5 cases of burn patient care,I think in the healing process of burn patients,diet nursing,to ensure adequate nutrition,to promote wound healing,improve the ability of anti infection,reduce the 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 sequelae,improve the cure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 words]burn,diet nursing,nutritional intake烧伤,是人体受热力、电能、放射线或化学物质导致的人体损伤,其中热力烧伤最常见。
护理干预在重度烧伤患者护理中的体会通过应用护理程序确定护理实践干预方法,解决了重度烧伤病人在创面上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休克期病人体液不足的观察指标等问题,取得良好效果,认为正确有效的护理可提高烧伤护理质量。
使患者受益,密切护患关系。
进一步提高了对重度烧伤护理的科学性、专业性、技术性和有效性。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2009年7月~2011年7月本院收治病例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45岁,III.烧伤面积>50%,伴有吸人性损伤16例,全部病例均行气管切开,经过治疗及护理治愈18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2例。
2 护理干预体会2.1有效的排痰,保持气道通畅2.1.1 问题的提出:大面积烧伤伴有吸人性损伤的病人,支气管及肺泡内吸人大量有毒气体烟尘等,极易造成细支气管痉挛、肺泡水肿,咳嗽反射减弱,鼻、口腔粘膜及支气管内纤毛功能受损,呼吸道内分泌物增多,气道粘膜水肿易出血,病程第l~2周期间呼吸道坏死粘膜脱落,如何合理安排吸痰,有效地排出气道的烟尘及分泌物,防止气道堵塞,保持气道通畅是早期护理的重点问题之一。
2.1.2 护理干预依据:吸痰临床指征及实践方法,吸痰应通过评估,有指征证实需要时再操作,早期如病人能咳嗽,应鼓励病人自行咳嗽排痰或主动刺激病人咳嗽排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为避免气道内产生较大的负压及尽可能减少PaO2下降,吸痰管的内径应小于人工气道内径的一半,有报道表明采用较大直径的吸痰管时PaO2下降的更为明显。
吸痰持续时间应小于10~15s,吸痰前给予一定形式的高浓度氧疗,可降低吸痰后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每轮吸痰最多吸2次,吸痰的时间加倍会导致PaO2下降幅度加倍,反复吸痰可导致心输出量和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导致多种细菌进入气道深处。
吸痰的临床指征:呼吸音粗糙,呼吸吸音拉长,吸痰的次数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按需吸痰,软硅胶吸痰管应小于人工气道内径的一半,吸痰持续时间应小于10~15s,人工气道的充分湿化。
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的救治体会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中国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年烧伤的病例也越来越多。
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
2014年9月-2019年4月,笔者单位共参与抢救11例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5岁至83岁,平均72岁。
烧伤面积16%-83%,Ⅲ度面积 14%-45%。
手术治疗3例,治愈4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
其临床特点如下。
1.年龄大于65岁者因物理或化学原因导致热力伤害称为老年烧伤。
而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1%~20%之间,或总面积不超过31%,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全身情况严重或有休克者,有复合伤或合并伤(如严重创伤、化学中毒等),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属重度烧伤。
总面积在51%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21%以上者属特重烧伤。
而老年人因多脏器功能减退,器官代偿能力差,机体组织衰退,生长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低下及皮肤萎缩,皮下脂肪少等特点,决定了老年烧伤患者救治更为复杂。
有人总结老年烧伤的危险因素主要存在于:慢性疾病心血管病及呼吸功能因年龄发生的变化;各种原因导致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机体通化激素水平降低;皮肤随年龄增大而变薄,上皮细胞合成减少,长期服用一些药物导致少上创面延迟和免疫反应受累。
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救治难度大,常有高休克,高感染,高死亡三大特点。
2.患者多有合并疾病,本组病例中烧伤前皆还有其他疾病。
其中还有一种疾病的5例,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的6例,具体:高血压6例,脑血管疾病(中风)2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3例。
3.患者应激反应严重,休克发生率高且复苏过程复杂。
本组病例7例在伤后8小时内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休克症状。
患者躁动不安,血压下降或高血压,心率多在110次/每分以上,尿少或无尿或血尿。
二、治疗方法及体会1.液体复苏,采用常规液体复苏,考虑到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一般身体状况差,补液不宜太多,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荷而导致心力衰竭或脑水肿肺水肿。
特重度烧伤救治成功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2-11-13T17:19:33.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王书风[导读] 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创面新生皮肤的碰撞、挠抓、摩擦等,以免损伤。
王书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中医院河南新密 452370)【中图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303-02我科于2011年5月29日1pm收治一名熟料烧伤面积达95%||-||| 度的病人,男,23岁,在半小时前在工作中不慎被水泥熟料烧伤全身。
当时疼痛难忍,神志清,精神差。
烧伤创面分布于全身,表皮脱落处基地部呈蜡黄色或白中透红,重度污染,为深||度或浅|||度。
诉口渴,烦躁不安有休克症状,经我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于2011年10月18日痊愈出院。
现将对此病人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一般护理烧伤患者由于疼痛均有恐惧、焦虑心理,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认真疏导,耐心解释,打消其顾虑,使其增强治疗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向患者介绍烧伤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强调面对现实和密切配合的重要性。
让家属及单位多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并提供经济保障,使之无后顾之忧。
给患者以生活上的协助,如协助进食、大小便,保持创面清洁舒适。
1.2生活护理由于患者烧伤面积大,自理能力严重缺陷。
患者休克期过后,针对病情,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要制定出饮食计划,以保证充分的营养摄入,恢复体力加快创面愈合。
让患者少食多餐,进食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
饮食后协助患者漱口,每日口腔护理2-3次,由于患者皮肤大面积缺损,失去保护层,体液大量渗出,畏寒,宜保持室温在28-32摄氏度,提供清洁、安静的环境,是病人得到充分休息。
1.3烧伤常规护理患者住院后应着重注意保护创面,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每日紫外线消毒病房二次。
4例重度烧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观察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浅Ⅰ°~深Ⅱ°烧烫伤的疗效及护理要点。
方法:4例患者全程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对创面进行规范处理以及全身系统性治疗,观察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尿量,创面等。
结果:4例烧伤面积32%~45%,深度在Ⅰ°烧伤、Ⅱ°烧伤之间。
住院18~34天,临床治愈未植皮,无功能障碍。
结论:采用美宝湿润药膏治疗重度烧伤,疗效显著。
关键词美宝湿润烫伤膏重度烧伤两性霉素B 抗生素治疗方法治疗措施:扩容、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有口渴、尿少、脉搏快、血压偏低等症状,首选晶体液,平衡液扩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创面渗出主要是体液及血浆成分,故所补的液体以晶体液(等渗盐水、平衡液)为主,兼顾胶体,提高胶体渗透压,根据尿量调整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创面处理:给予适当止痛药,如度冷丁。
肌肉注射药物生效后即刻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涂抹湿润烫伤膏,肌注TAT 1500U。
预防应激性溃疡:为预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引起消化道溃疡,保护胃肠道黏膜,防治静滴西咪替丁0.4g/日,应激反应消失后停用。
抗感染治疗:补液纠正低血容量的同时,滴注头孢曲松钠4g,甲硝唑0.5g,由于烧伤患者的创伤及应激反应,使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细菌易于侵袭到深层组织,患者可发展为脓血症或败血症,及时根据分泌物和血液做细菌培养基药敏试验提供诊断依据,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及时对症治疗。
及时巡回病房,如患者,在住院的第10天晨间出现高热、腹胀,并排黄色稀便,对症处理后于下午5:00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心率120次/分,呼吸32次/分,体温41℃,立即给予西地兰0.4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注射、给予低流量吸氧,症状很快缓解,分析患者除并发肠道感染外,又并发了心衰,在继续使用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强化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给予头孢曲松钠2.0g,每日量静脉注射,持续低流量吸氧,加强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措施,5天后患者好转,停用上述治疗药物。
重症烧伤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根据烧伤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烧伤、中度烧伤、重度烧伤、特重烧伤。
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3度烧伤在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则称为重症烧伤。
我科于2005年10月11日,收治了一名因意外火灾引起的烧伤面积达70%,其中3度烧伤为 25%,2度烧伤为45%的病人,现将对该病人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李续明,女,27岁,病志号 40093病人于伤后十天入我科治疗,此时病人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感染期来的早。
病人出现烦躁不安,谵妄,高热,测T39.8℃,P122 次/分,R25次/分,BP14/8kpa,立即给与保温,清创换药将病人置于翻身床上,实施24小时特级护理。
通过积极抗休克,控制感染,创面护理,心里护理,及多次自体皮移植术,后期指导病人功能锻炼,医护人员昼夜特护,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与护理,终于转危为安出院。
2 护理体会2.1控制感染除应用大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外,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制度,防止病人自身细菌感染和交叉感染。
除创面按时换药,铺消毒纱垫和床单,病房每天必须用紫外线灯照射,用过氧乙酸浸湿的拖布擦地,地面应干燥,不可过湿。
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消毒手套,穿隔离衣,工作鞋。
2.2病房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重症烧伤病人烧伤创面大,裸露范围广,应注意病人保暖。
所以室温要保持稳定。
在夏季室温为25℃—28℃,冬季以30℃—32℃为宜。
清创后因创面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为防止受压部位创面潮湿,避免霉菌生长,可用红外线烤灯照射,使创面迅速干燥结痂。
2.3翻身床的护理向病人说明使用翻身床的重要性,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疑虑,取得病人配合。
使用翻身床时,且保病人安全。
初期翻身时间为1/2—1小时,时间逐渐延长,最终可延长至4—6小时。
应特别注意病人在翻身俯卧位时,肩胛部应用海绵垫起,防止胸部受压,影响呼吸。
骨突出部位,如髂前上棘、膝关节、肘关节应用棉垫垫起,防止褥疮发生。
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烧伤是由热力引起的皮肤或其他组织的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
烧伤后,由于应激反应引发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增强,机体出现高代谢综合征,糖异生、脂肪动员、蛋白质分解及尿氮排量均加,出现低蛋白血症,若各种营养素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创面延缓愈合,机体抵抗力降低,使感染和各种并发症难以控制。
严重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是肠外、肠内营养相结合原则,并加强护理,对促进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创面愈合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严重烧伤营养支持临床护理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严重烧伤的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日常护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一般护理 (6)2.2. 休克期护理 (6)2.3. 创面护理 (6)2.4. 感染期护理 (6)2.5. 头部烧伤的护理 (6)2.6. 气道护理 (6)2.7. 疼痛护理 (6)2.8. 恢复期护理 (6)2.9. 褥疮护理 (6)2.10. 心理护理 (6)3.营养护理 (10)3.1.烧伤患者的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原则 (6)3.1.1烧伤患者的代谢特点 (6)3.1.2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原则 (6)3.2. 胃肠内营养的基础护理 (6)3.2.1 口服饮食 (6)3.2.2 鼻饲营养护理 (6)3.3. 胃肠外营养的护理 (6)4.参考文献 (6)1.严重烧伤的概述威胁生命的严重烧伤需要立即治疗,最好到有烧伤专科的医院治疗。
急救人员应用面罩给伤员输氧,减轻火灾中一氧化碳和有毒气体对伤员的影响。
在急诊室,医护人员应保持伤员呼吸通畅,检查是否另外有威胁生命的创伤,并开始补充液体和预防感染。
特重度烧伤病人的护理体会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病人的疗效和护理要点。
方法创面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对头面颈部采用暴露疗法,躯干、四肢采用包扎疗法。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情况,防止创面感染。
结果2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分别在3-6周创面愈合,半年后回访患者轻度功能障碍1例。
结论创面采用碘伏消毒,保持创面无菌,减少感染发生再加之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特重度烧伤护理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我科自2004年1月一2011年1月共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18—45岁,烧伤面积50%- 85%之间,度数深II度〜III度,主要原因为原油、天然气烧伤。
2 创面处理
2.1 首次清创前,先剔除创面部及附近的毛发,修剪指趾甲。
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创面,深度烧伤创面应及早切痂削痂植皮。
2.2 对头面颈部、会阴部烧伤采用暴露疗法;四肢、躯干采用包扎疗法。
将患者放在铺有灭菌床单和纱布垫的床上,使创面直接暴露在温暖、干燥、清洁的空气中;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创面暴露最好应用翻身床,用吹风机将创面烘干,并保持创面敷料清洁干燥,每日按时换药。
2.3 抬高患肢,保持关节各部位尤其是手的功能位和髋关节外展位,适当进行局部肌锻炼,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3 临床观察和护理
3.1 病人入院后,立即送入烧伤病房,要求室温一般在28 C至
30C,湿度在45%-60沱间,立即建立静脉补液通道,进行创面清创包扎、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等治疗。
3.2 呼吸道护理
3.2.1 严密观察呼吸的变化,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变化,防止窒息。
3.2.2 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护理:室内要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按时更换套管周围的纱布;观察伤口周围有无出血及皮下气肿,气道有无阻塞。
4休克期的护理
4.1 病房内要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湿度,定时室内消毒,减少探视,避免院内感染。
4.2 由于烧伤后8小时内体液渗出迅速,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应根据患者的尿量、血压、脉搏变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4.3 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晶胶水分交替输入,特别注意不能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输入单一种类液体。
4.4 伤后48小时内观察每小时尿量、尿液颜色及比重,并准确记录。
4.5 观察意识和表情,皮肤色泽及肢体温度。
4.6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中心静脉压、血氧分压的变化。
4.7 抗休克后应逐渐加强营养,以增加抗病能力。
5 感染期护理
5.1 全身症状的观察和护理
5.1.1 体温并发败血症时,常出现39C -42 C的高温,要按
时测量体温,观察动态变化。
5.1.2 脉搏感染期脉搏随体温高低而变化,应严密观察。
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应测心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5.1.3 呼吸严密观察呼吸的节律、深浅度的变化。
5.1.4 胃肠道禁服牛奶、糖类食物,观察胃肠蠕动及排气情况。
5.1.5 神志当出现精神症状时,应尽量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保持病室安静,光线不宜太强。
5.1.6 加强口腔护理,并保持口腔清洁。
5.2 严格消毒隔离
5.2.1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接触创面换药或执行护理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
5.2.2 病房定时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用500mg/L8.4消毒液湿式拖地,并保持地面湿润。
5.2.3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6 特殊烧伤部位的护理
6.1 眼部烧伤应及时用无菌棉签清除眼部分泌物,局部涂烧伤膏或用烧伤膏纱布覆盖,以保持局部湿润,遵医嘱按时涂眼药膏。
6.2 耳部烧伤及时清除耳部分泌物,耳周部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尽量避免侧卧和使耳廓受压。
6.3 口唇烧伤口唇上涂烧伤湿润膏,保持局部湿润,进食时可用吸管吸入流质饮食,进食后清洁口腔用盐水或复方硼酸溶液漱口。
6.4 鼻烧伤及时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及痂皮,鼻黏膜表面涂烧伤湿润膏以保持局部湿润。
6.5 会阴部烧伤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管,创面分泌物多时应及时清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时放尿。
7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7.1 护理人员要加强护患沟通交流,安慰病人,稳定情绪。
7.2 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不安和恐惧心理。
7.3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特重度烧伤病人因伤势严重,情绪悲观,病情复杂,死亡率高,
因此早期的治疗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通过对20例特重度烧伤
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对创面采用碘伏消毒,暴露包扎疗法,根据烧伤创面的变化来改变涂药的药量及清创次数,同时给予抗休克、预防创面感染及采取有效措施,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准确为临床医生提
供信息,协助医生制定抢救治疗方案,为疾病的康复起到了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桂芳,姚兰主编.外科护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9, 131-134.
[2] 曹伟新,李乐之主编.外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