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年$月!"#$%&’()*#+$)*),-特区经济%#$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维系“雁阵模式”运行的宏观背景条件正在丧失,“雁阵模式”开始走向终结。
日本经济的“制度疲劳”、“四小龙”的兴起、中国的崛起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只是“雁阵模式”式微的表层原因,其真正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及其机制的作用&即全球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发展、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成为“雁阵模式”终结的力量。
“雁阵模式”的终结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雁阵模式”;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011-2/234-,5652(,5*431,*013,-+2(,-76+28/9-2/94:*42/);04-03,4/*,4/4/6*01;459622)154/18<329152<1+,*42/,+152)4/6,,/9*01;459622)154/18<32915)*,+*)*01*+1/91/9)=>01)?)*13(14/6;1,+?4/*01@,<,/1)11-2/23?,“A28+?28/69+,62/)”+4)4/6,B04/,6+2;4/68<)8991/5?,);155,)*01’)4,/C4/,/-1-+4)4)2/5?,+1*01)8+C,-15,?1++1,)2/);04-0*01;459622)154/18<3291591-54/4/6=>01+1,5+1,)2/2C *01;459622)154/18<3291591-54/4/64)*01C8/-*42/2C 1-2/234-652(,54D,*42/,/94*)31-0,/4)3&/,315?*01652(,54/C2+3,*42/,*01;2+591-2/234-4/*16+,:*42/,385*4/,*42/,5-2+<2+,*42/E )91F152<31/*,*017/2;519611-2/23?1:31+64/64/*01;2+59)-2<1,;04-0(1-231*01)*+1/6*02C -,8)4/6*01;459622)154/18<32915624/6*2*011/9=>01;459622)154/18<32915624/6*2*011/94),/43<2+*,/*51))2/+251C2+*014/98)*+4,5+1)*+8-*8+4/6,/92<*4:34D,*42/2C B04/,=G1?;2+9)&>01;459622)154/18<32915;./98)*+?)*+8-*8+1;H:-2/234-,5652(,54D,*42/;I85*4/,*42/,5-2+<2+,*42/(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JJK""!)!罗丽娜东亚“雁阵模式”式微原因新析及启示一、“雁阵模式”及其内在运行机制“雁阵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世纪K"年代提出的一种产业发展理论。
东南亚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综述: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相对与东部比较发达的日本韩国,我国经济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发展的部分。
为了能够步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积极寻找值得我们借鉴的国家。
在亚洲,距离较近的东南亚发展经济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东南亚利用其地理位置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国家资源不足,面积狭小,经济过分依赖出口,经济结构转型不够及时,而且自由汇率的尝试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容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应该着力扩大内需,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克服这些缺陷,从中寻找到一种趋利避害的合理发展方式。
关键字:东南亚劳动密集和出口导向经济结构独特发展方式概述:东南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
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世界各国习惯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
而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
1967年,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发展至今已有10个成员国,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的自然状况: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连接亚洲、大洋洲。
东南亚经纬度位置: 92°E~140°E ,10°S~23°N。
海陆位置:北邻亚洲、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南邻大洋洲。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部地势较高,山脉呈掌状向南展开。
大河下游和河口为冲积平原。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地势高峻,沿海有狭窄平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不稳定,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2024年7月济南市高一期末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东欧地区都出现了彩陶,这些地区大多是冲积平原地貌,黄土、类黄土深厚,水热条件适中。
这反映出()A.彩陶是早期国家重要标识B.彩陶文化以农业为基础C.东西方彩陶文化交融共生D.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2.图1为腓尼基字母的演化历程。
据此可知()图1A.古代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B.对外扩张是文字传播的主要方式C.文字的发展推动文明进程D.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3.公元6—7世纪,日本中央贵族和地方豪强为争夺土地和部民不断斗争,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同时期新罗的崛起和中国隋唐的强盛,也给其以紧迫感。
对此,日本()A.变法革新加强中央集权B.建立幕府政治体制C.闭关锁国维护国家安全D.推行殖产兴业政策4.玛雅人崇拜羽蛇神,羽蛇神虽然是由托尔特克人带来的,但这与其玉米种植有关,正是玉米·种植需要大量的雨水,能带来大量雨水的羽蛇神成为玛雅人崇拜的神灵。
这表明()A.羽蛇神崇拜占主要地位B.地理环境决定宗教崇拜C.玛雅文明深受外部影响D.生产生活影响文明面貌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者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
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亚洲“四小龙”产业转型升级历程和经验对广东省的启示杨少文【摘要】亚洲“四小龙”与广东省的自然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历程很相似,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历程和经验对当前面临“加快转型升级”任务的广东省具有重要启示。
文章通过简要回顾“四小龙”产业转型升级历程,提炼其成功经验,结合当前广东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得出政府、产业、教育、境内外投资、区域协调和民生等方面的启示,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提供参考。
%Four Asian Tigers are much similar to Guangdang province in physiographic condition,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course of eco- nomic development. The 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Four Asian Tiger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provided the important en- lightenment for current Guangdong with the tasks to accelera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fter brief review of Four Asian Tigers' course, refining their success and combining with Guangdong' s tasks, this paper draws the enlightenment in pehcies of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regional coordination, livelihood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ath of Guangdong' 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2)004【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亚洲“四小龙”;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作者】杨少文【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4“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广东省“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
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3篇学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知识后,相信同学们对此知识又能更好的掌握学习了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外因:(1)美国的援助内因:(2)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3)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4)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5)成立欧盟2、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工业生产已达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2)50—70 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3、欧洲一体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2007年,欧盟已有27个成员国。
目前有27个成员国(2016年,英国脱离欧盟)4、欧盟成立的影响:(1)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发展;(2)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3)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5、欧盟性质: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二、日本的崛起1、日本崛起的原因:外因:①美国援助日本内因:②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发展教育和科技④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等2、现代日本崛起的表现:(1)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3)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拓展延伸1、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西欧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共同点:重视教育;善于引进先进科技;美国的援助;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中国借鉴:(1)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3)坚持改革开放;(4)制定适合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看材料,分析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原因材料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美苏争霸的加剧,欧洲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保证自己的安全,感到有必要加强合作。
巴西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余 洋1 谢晶仁2 1.湖南省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新能源产业属于低碳产业,既是环保型产业,也是一个新兴产业。
随着传统高碳能源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使得巴西新能源受到重视和应用,由此新能源应用以及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
在历史上,巴西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然而,到2006年,巴西却实现了能源独立。
如今,巴西在新能源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受石油危机威胁的日子已经成为昨日黄花。
一、巴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巴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盛产甘蔗、天然橡胶等作物。
巴西政府从1975年开始研发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制定了“全国乙醇计划”,鼓励利用甘蔗生产酒精替代石油,并大力研制使用酒精的新能源汽车。
通过三十多年的推动,巴西生物能源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半壁江山,汽车市场售出的新车中约有80%是可以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较高,有效地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
在当今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日渐稀少,化石燃料的废气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形势下,巴西的甘蔗乙醇燃料,以其废气排放低(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90%)、价格低廉(目前甘蔗乙醇一升的生产成本为0.2美元)、原料丰富且可再生等优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乙醇燃料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
据统计,巴西今年的甘蔗播种面积达到658万hm2。
全国有300多家甘蔗加工厂,其乙醇在今年的产量可能突破170亿升,相当于8400万桶石油,而其出口量也将接近40亿升。
巴西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风能资源等十分丰富,尤其是生物资源和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巴西工业居拉美之首,核电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咖啡、蔗糖、柑橘生产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居世界第三;粮食基本自给,但需进口一小部分小麦。
巴西致力于研究用甘蔗来生产乙醇的先进技术。
摸索新发展的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经济 摸索新发展的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在全球化加速的世界经济中正在探索新的成长和发展。1998年以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援下,实施了经济结构改革的韩国鉴于危机的教训,一边解决堆积如山的问题,一边以财阀、金融机构为中心进行了经济体质的改善和更新。新加坡和香港则加强研究与开发(R&D),努力实现向知识产业型经济的飞跃(表2)。 此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各国在面临这次危机及重建的考验中,分别加强了危机管理和紧急避难的政策措施,同时对经济、财政政策的选择范围也有相当的扩大。进而,以往各国都不太积极参与的签署贸易区所带来的关系密切化和货币、国际金融方面的协调也趋于活跃。 一、货币危机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及东盟各国、各地区的政策实施 东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适应了70-80年代的石油危机及发展中国家累积债务危机等环境变化,至90年代前半期顺利地取得了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不仅致力于出口振兴、产业的扶植和升级、投资环境的改善并取得了成果,而且在财政收支及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也维持着良好的状态。但是,到了90年代后半期,在持续高增长、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发生了急速的金融市场自由化、经济过热和泡沫发生、及企业部门债务的迅速增多,这些都对本国经济产生了影响,而针对这种影响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改善。特别是韩国、泰国、印尼对货币、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对策迟缓(泰国、韩国)、优先处理国内的利害关系等问题致使改革半途而废(印尼)等,因此失去了市场的信任,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政府的危机管理、领导能力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表1 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实际GDP增长 附图 注:1.实际GDP增长率(与前一年比)、2002年系瑞穗综合研究所预测值。 2.平均值系以各国、各地区的名义GDP额为基准的加权平均值。 资料来源:根据各国政府资料编制。 表2 香港、新加坡的产业高度化政策 附图 资料来源:高木雅一:“将21世纪寄托于信息技术和研究与开发的新加坡”,国际金融,1079期;“新加坡事业环境的变化与产业、企业的重组动向”,日本贸易振兴会,2001年3月;“香港的产业政策与华南的产业动向”日本贸易振兴会,2001年3月。 货币危机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改革。就后来基于这些经验所实施的政策来看,与货币危机前相比,以下6个领域出现了政策的深化和新展开的征兆。前面的a-d四项是有助于加强亚洲各国、各地区经济体质的改革,后面的e-f两项将会给今后的整个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的结构和动向产生影响。 a.宏观经济、金融政策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鉴于危机的经验,重视货币和利率的稳定性,注视各指标的健全性(经常收支、财政收支、外汇准备额、官方及民间短期债务水平等),同时谋求经济基础的稳定。货币危机前一直摆脱不了通货膨胀的韩国比亚洲各国、各地区早一步采取了通货膨胀对策,中央银行设定了长期通货膨胀率的目标范围(1.5%-3.5%),实施了金融政策。而且各国和各地区为了稳定经济增长,除了以往对经济增长起到牵引作用的出口之外,支持国内需求、尤其是“个人消费”活跃化的对策开始得到实行。韩国和泰国在2001年经济衰退时,除了出动财政之外,还采取了具体的个人消费刺激措施。此外,马来西亚制定了表明重视国内需求的2003年预算,以备出口停滞和经济恶化。 b.企业部门的改革 以往取得急速扩大和增长的亚洲企业(各国、各地区的财阀及华人企业等)通过危机接受了裁员、事业重组等改革及外资的大规模参与等洗礼。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破产的企业和外资收购的企业等全面引进外资企业的经营概念和资本,而受害较轻的企业等则自行进行同样的改革。韩国(三星、LG等)、泰国(暹罗水泥等)的资力雄厚的企业和财阀均自行实施了改革,试图通过向经营资源的核心商业集中、加强具有竞争力的领域、大幅度削减负债等去求得生存。可以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股东重视、法人支配、企业决算公开等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c.金融体系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关于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各国和各地区鉴于货币危机的教训,不断适应国际基准(不良债权的分类和管理、破产法、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等)。尤其(虽然因国而异)为了极力避免不良债权处理的半途而废而进行整顿,并对经营恶化的金融机构进行合并、撤消或国有化等重组,结果现在金融体系危机没有复发。但因危机而变弱的金融中介机能的重建则未必顺利。致力于减轻对间接金融的依赖程度、改善资本市场、加强对新兴资本市场(香港的GEM、韩国的KOSDAQ等)的扶植等也迎合了世界性投资者回避风险的意向。 d.努力解决结构问题 各国在长期高增长期间积累的经济、社会问题正在成为“结构问题”。亚洲货币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各国提出的“结构调整方案”未必是符合各国国情的确切的措施,但却成为了各国解决现存问题的契机。而且各国已正式开始建立安全网络(社会保障和保险、失业对策等福利政策)来加以对付。 e.货币稳定化 由于这次危机,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实质上的“美元联动”的货币制度的成本和风险已经表面化。但是,对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各国、各地区来说,并非问题已经解决,货币的稳定仍然是重要的课题。关于对本国货币及汇率产生影响的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各国、各地区都特别慎重地应付,但全球化的市场对象的选择(介入等)是有限的,对货币、汇率体制的整顿及关于亚洲区域内合作的探讨日趋热烈。首先从构筑亚洲区域内流动性的SAFETY NET的观点来看,在2000年5月的清迈会议上,东盟+日、韩、中之间签署了紧急时外汇互惠信贷协议(货币互换协议)。 f.国际协调政策 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存在感增强这样一种大潮流,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和日本、中国等亚洲各国及各地区的协调、合作的动态在贸易、投资、货币等领域有了空前的高涨。其背景有以下这些。 ○在这次危机中,一国无法控制的巨额资金流出并流入市场,通过投资者等实行的过剩的避免风险行动,发生了“负面的连锁反应”。对此,即使各国单独采取了对策,也无法应付,从而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面对共同货币欧元的出现(1999年),在各国都坚持健全的国民经济基本条件的欧盟,成功地对抗了投机势力并避免了货币危机。 ○随着中国的存在感的极大增强,有必要与中国建立共存合作、互惠互利的新关系。 ○在“多国间交涉”中,像西雅图的世贸组织大会所见到的那样,调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害对立还需要时间,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强制实行全球标准(会计、劳动服务等领域)的风险也很大。 现在,与新加坡等世界各国的自由贸易区的缔结、东盟与中国间的自由贸易区协议等贸易、投资方面的地区或两国间合作的动态趋于活跃。 二、对新的产业高级化的摸 索 在直接投资和海外生产移动仅集中于中国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及各地区都在摸索产业的升级和新的发展。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针对产业升级、高附加价值化及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移,实施了政府主导的(尤其是新加坡、香港)计划(表2)。 在实施这些计划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超精密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及大学等的网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国外企业和大学是行不通的。可以认为,比起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还拥有作为制造业基地的许多比较优势,但其对中国的劣势领域今后将会进一步扩大,能够单独进行对抗的领域将越来越窄。为此,可以做出如下预测:①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作为东盟经济圈的一体化程度等;②加速与中国生产基地的分工和共存(东盟向中国提供主要零件等)。对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来说,如何一边与中国共存,一边确保并加强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如何一边利用外资,一边发展当地企业?这些都是其今后的课题。 表3 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与增长贡献因素的相关 附图 注:不包括贡献度小乃至呈负数的`动力因素。 资料来源:新加坡贸易产业部。 政府对成长性强、有发展可能的产业领域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外资、扩大就业机会及出口和投资、进而追求产业升级,这种情况看起来与亚洲各国是相同的,其中走在前面的是新加坡。新加坡在独立(1965年)以后已经具有了作为世界有名的转口贸易港的贸易、服务部门的优势,而且在不断努力振兴制造业。首先利用近邻腹地的石油资源,引进欧美石油资本,发展了以炼油为中心的装置型产业。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在出口产业方面,将重点放在电子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相关产业,积极地引进日、欧、美企业。就该国经济来看,贸易额对GDP比超过了100%,①外部经济(东盟两国〈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美国)的影响力很大,②该国成为生产基地的全球化产业的需求动向变化与该国的成长性密切相关(表3)。 2000年至2001年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景气带来了负增长等,对新加坡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作为避免对信息技术产业过度依赖风险的步骤,已于1999年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即把①电子设备、②化学、③生命科学(生物科学)、④工程技术作为4个重点制造业行业。 表4 新加坡对经济发展所采取的对策 A.基于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重视制造业”的传统 从60年代开始就迅速地引进石油资本,使石油相关产业发达起来,成功地进行了近邻炼油等石油商业。接着在出口主导政策下,促进了日、美、欧企业的当地生产,这些电子设备及半导体产业对出口扩大和产业升级做出了贡献。进而在90年代后半期,化学产业的扶植出现了效果,其占出口的比重达到了10%。B.主要引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力雄厚的跨国企业 在制造业部门,不采取本国产业保护政策,而采取了引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力雄厚的外资。
二战后东亚、南亚、西亚代表性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课堂检测:1.新加坡和韩国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两国获取工业化资金途径的相同处之一是()A.主要利用农业的剩余资金B.依靠资源出口换取资金C.大力吸收外国资本D.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积累资金答案:C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
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A.改善农业环境,实现了粮食自给B.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C.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D.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答案:A3.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是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其成立对西亚国家的影响是…()A.西亚各国获得大量石油财富B.直接导致两伊战争爆发C.西亚各国建立起石油化工生产体系D.西亚少数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答案:D4.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正确的表述是()A.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B.产油国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C.西亚国家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D.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答案:D5.下列关于20世纪后半期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较平衡B.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和泰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C.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D.印度政府推行国营经济私有化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6.韩国在经济发展起步时期,实行了“不均衡增长”战略,具体做法有()①优先发展出口工业②重点支持大企业③首先发展先进工业区④先农业现代化,后工业现代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7.为了真正实现经济独立,西亚产油国采取了()①成立自己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②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入③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④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8.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在下列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讲义复习目标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2)概况: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等也纷纷独立。
(3)影响: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的民族独立(1)主要历程国家或地区主要概况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阿尔及利亚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为国家独立而斗争(2)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1)概况①古巴: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②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影响: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2)表现①战争期间a.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b.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②战争结束后a.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b.英国首相丘吉尔虽然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陶训健1(中共和县县委党校安徽和县238200)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省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成为发展中国家腾飞的典型。
当然,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教训,我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应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出口导向产业调整儒家文化雁行模式东亚模式金融安全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20世纪60年代初,亚洲开始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以“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省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的特点,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腾飞。
20世纪60年代其经济增长率为9%,70年代为9 .1%,80年代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6.3%,到了20世纪末,虽经历金融危机,“四小龙”仍具有勃勃生机和活力,其许多经济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1998年,新加坡人均GNP达到了30060美元,香港为23670美元,台湾为12040美元,韩国为7970美元。
“四小龙”的巨大成就,开辟了一条有别于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的成功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典型,世界银行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进行了高度肯定。
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原因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长期、稳定、高速的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既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因素,也有它们所具有的特殊因素。
国内外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陆续提出了“战略论”、“政策论”、“体制论”、“文化论”等不同的解释。
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亚洲经济高速发展是一系列因素构成有机系统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机遇。
第一,20世纪60—90年代,在东西方冷战的夹缝中,东亚地区相对和平,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同时,二战以后,美国对日本重建的援助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60年代以后美国从自己的全球战略出发,在东亚地区全力扶植台湾地区和韩国。
除了签订军事条约、设立军事基地、长期派驻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外,还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和贷款。
有意培育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反共、遏制中国、演变中国的基地。
例如从1949年到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台湾省的经援、贷款和流入的直接投资总额达120多亿美元;同期,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国际机构对韩国的援助、贷款和投资总额在260亿美元左右。
显然,这种情况和机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是不多见的。
第二,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重组和调整,东亚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原因,形成了一个雁形发展模式,日本率先发展,然后把发展得过熟的产业向“四小龙”转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发展机会,一方面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把本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出现了经济繁荣。
当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了,它们又把过熟的产业向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居中的“四小龙”既不担心技术和资本来源,又不担心产业发展过度以后的去向,其好处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得到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确实受惠于有利的时机,它们充分利用了这样的时机进行迅速的工业化起飞”。
[1](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第一,坚持外向战略,适时调整出口政策。
50年代起“四小龙”纷纷实施“发展替代进口工业化政策”,但是不久,代替进口的工业产品,满足了狭小的国内市场的需要,某些工业部门已经明陶训健(1964—),男,安徽和县人,中共和县县委党校讲师,安徽省委党校脱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显出现生产设备能力过剩的现象,从60年代初期开始,这些国家和地区转而采取“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出口导向战略,通过:“外资引进条例”、“鼓励投资法案”等为投资企业提供补助金和低息长期贷款,以及在税收制度和关税方面给予各种优惠,积极扶植出口工业和发展出口贸易。
“出口导向工业促成了东亚新兴工业国(地区)的高速增长,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2]第二,把尊重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适当的政府干预结合起来。
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干预经济,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如有限的价格扭曲、温和的金融抑制、直接信贷、有选择的产业、对外国技术开放等;政府推进初中级教育的发展和劳动力技能的提高;鼓励高储蓄、高投资,到70年代末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储蓄率一般在25%以上,投资率高达30%以上,如新加坡储蓄率有时高达40%,而同期拉美和西欧各国的储蓄率一般只有20%左右。
高储蓄率伴随高投资率,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无须依赖外国资本的流入,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
(三)儒家文化成为“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
赫尔曼·卡恩认为,以工作勤奋、敬业乐群、和睦人际关系、尊敬长辈、强调配合协调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儒家文化比西方的新教伦理更适合于经济增长。
[3]日本现代企业管理的开山祖之一涩泽荣一曾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
”[4]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属于儒家文化圈,他们在经济发展中都注重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的结合,讲求诚信和谐、买卖公平、勤奋节约、热心公益、团结家乡、重视教育,以儒入商、儒商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独特的适应力、内聚力和活力,形成一种东亚式的现代化动力。
东亚地区的人文发展指标大大高于经济发展指标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有别于欧美经济发展的“东亚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教训。
作为与“四小龙”同属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许多方面相似的中国,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受到哪些启示呢?(一)制定正确的战略政策。
世界上没有一种固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任何国家的发展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制定长期、稳定的战略和政策,完善各种制度,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从根本上说就是战略和政策的正确,符合地区情况和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因此,中国的发展既要有全国整体的战略政策,又要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多样化的战略政策,差异性发展;既要重视出口拉动的导向,又要重视增加内需,开拓国内市场。
(二)抢抓机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小龙”的经济起飞大都在60—70年代,在这一时期,世界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和调整,日美等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的同时,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新兴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四小龙”因其正确的战略和独特的优势抓住了机遇,实现了工业化。
从70—8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又进入了新一轮重组,这次产业转移还在继续之中,“四小龙”把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形成雁形发展。
作为经济总体落后又与其濒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它们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同时,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本身也有个雁形发展的过程。
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也要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梯度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经济整体进步。
(三)重视技术的运用和创新,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四小龙”在承接和转移产业时,注意消化和吸收,但缺少技术的运用和创新,主要通过粗放式高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这既是它们成功的方面,同时也是它们今天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在《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的文章,他认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像50年代的苏联一样,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资源的惊人动员而取得的,一旦人们考虑到迅速增加的投入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人们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什么需要人们解释的东西。
除了中国和日本外,东亚地区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提高,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没有明显缩小,技术进步不是东亚地区高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根据投入的报酬递减规律,东亚地区不可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中国作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仅仅通过产业的承接和转移而实现腾飞,因此,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创新,重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金融安全,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四小龙”在高速发展时,高额的国内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国组合证券投资的流入,共同满足了融资的需要,但是,由于其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缓慢,金融部门的脆弱,金融管制的放松,冒然实行金融自由化,再加上一些公司长期过度负债,主要制造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短期大量外资的流出等,终于导致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有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机构,实行适当的货币制度和有力的金融管制,建立高效率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实现经济适度增长,健康、平稳发展。
此外,“四小龙”重视城乡和谐发展,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重视分配的公平和贫困的减少等都应该对我国有广泛而深远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萧新煌:“东亚的发展模式:经验性探索”,载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2]郑敦仁:“政治体制与发展战略:韩国和台湾地区”,载加里〃唐纳德〃怀曼编:《制造奇迹:拉美和亚洲工业化道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