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9
闻⼀多《死⽔》赏析《死⽔》是最能代表闻⼀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多是我国现代⽂学史上集诗⼈、学者和⽃⼠于⼀⾝的重要诗⼈。
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两部。
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多第⼀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
诗⼈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
诗集《死⽔》所收辑的作品⽆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
其中《发现》、《⼀句话》、《死⽔》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者⽆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由,因此提倡⼀种新格律诗。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多有富于浪漫⽓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爆发式的激情,⼀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法的灵活运⽤等特点。
闻⼀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
1922年,诗⼈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地上,诗⼈尝到了华⼈被凌辱、歧视的⾟酸。
1925年,诗⼈怀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回国后呈现在他⾯前的祖国却是⼀幅令⼈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以⾄于诗⼈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极度的愤怒。
《死⽔》⼀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闻⼀多 这是⼀沟绝望的死⽔,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酵成⼀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沫; ⼩珠们笑声变成⼤珠, ⼜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闻一多《死水》赏析闻一多《死水》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闻一多《死水》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一多《死水》赏析篇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赏析一:《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论闻一多的《死水》(精选12篇)论闻一多的《死水》篇1沈从文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久是那么看,那么透亮的看,细小处,幽僻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烁一种光明。
作品上,以一个“老成懂事”的风度为人所留意,是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读《死水》简单保留到的印象,是这诗集为一本理智的静观的诗。
在作品中那种安详同世故处,是经常愤怒到年青人的。
由于年青人在诗的德性上,有下面意义的承认:诗是歌颂自然与人生的,诗是诅咒自然与人生的,诗是动听的严厉的东西,诗是热闹的奔放的东西,诗须有情感,表现的方法须带一点儿天真,……这样或那样,使诗必需成立于一个概念上,是“单纯”与“胡涂”。
那是为什么?由于是“诗”。
带着惊异,恐怖,生气,欢悦,任情的唱歌,或谨慎的当心的低诉,才成为一般所认可的诗。
纤细的敏感的神经,从小小人事上,作小小的接触,于是微带夸张,或微带愁闷,写成诗歌,这样诗歌才是合乎一九二〇年来中国读者的心情的诗歌。
使生活的懑怨与愁闷气氛,来注入诗歌中,则读者更易于理解怜悯。
由于从一九二三年到今日为止,手持新诗有所体会的年青人,为了政治的同习惯的这一首生活的长诗,使人人都那么忧愁,那么忧愁!社会的与生理的骚扰,年青人,全是担心定,全是纠纷,所要的诗歌,有两种,一则以力的叫号作直觉的否认,一则以热忱为女人而赞美。
郭沫若,在胡适之时代过后,以更豪放的声音,唱出力的英雄的调子,因此郭沫若诗很快就占据过国内青年的心上的空间。
徐志摩,则以另一意义,支配到若干青年男女的多感的心,每日有若干年青人为那些热忱的句子使心跳动,使血奔窜。
在这样状况下,有两本最好的诗,朱湘《草莽集》同闻一多的《死水》,两本诗皆稍稍离开了那时代所定下的条件,以另一态度消失,皆以特别孤独的样子产生,存在。
《草莽集》在中国抒情诗上的成就,形式与内容,实较之郭沫若纯粹极多。
全部调子建立于安静上面,整个的安静,在安静中观照一切,用旧词中属于安静的心情中所产生的松软的调子,写成他自己的诗歌。
闻一多诗歌《死水》艺术特点
1928年1月出版的《死水》,写于诗人回国之后,在国外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回国之后所看到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这种感情的巨大反差,使诗人在《红烛》中所表现的那种纯朴的爱国理想,在这里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死水》中诗人由一沟腐臭的死水引发诗的灵感,但没有直接描写死水的丑恶,反而用尽“翡翠”“罗绮”等绚丽之词,竭力写出死水的“美”。
然而,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了。
艺术特点:
音乐美:《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
全诗五节二十行。
每行九字,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
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很强。
绘画美:《死水》可谓色彩斑驳陆离,它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丽的词藻来形容丑恶而使人绝望的死水,更反衬出它的绝顶的肮脏,从而产生一种反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建筑美:《死水》在形式上非常整齐匀称,堪称典范,整首使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着实体现出“建筑美”
的特色。
建筑美是“三美”诗论中闻一多的着意之处,在新诗形式美的探索中别具一格。
作者: 丁帆[1];李兴阳[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出版物刊名: 天府新论
页码: 136-140页
主题词: 李劼人;《死水微澜》;意义
摘要:李劼人和他的《死水微澜》,虽然是“川味”乡土小说的领军者,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在不被注意或被忽略的黯淡之中。
而不论是中国文学由近代向现代转型,还是中国乡土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由东往西渐次推进,从中心向边缘不断播散,李劼人和他的《死水微澜》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历史存在。
《死⽔》《死⽔》死⽔⼀、教学⽬标(⼀)通过学习,使学⽣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般特点,提⾼学⽣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
(⼆)体会《死⽔》⽤反讽⼿法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
(三)鉴赏《死⽔》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标实施(⼀)导⼊课⽂闻⼀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
他要求新格律诗要有三美:⾳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所谓“⾳乐的美”,指的是⾳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要体现出中国象形⽂字的视觉⽅⾯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死⽔》,看其是怎样来实践这“三美”的。
作者及背景简介闻⼀多(1899—1946),湖北浠⽔⼈。
中国现代坚强的民主战⼠,学者和著名的诗⼈。
⼀般认为,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明丑恶的⼀⾯,以及旅美侨胞⾝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稗⽣的⿊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是有⾻⽓的,……闻⼀多先⽣拍案⽽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46年7⽉15⽇闻⼀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段刺杀于昆明。
(⼆)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体会这⾸诗是如何体现⾳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的。
明确:《死⽔》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
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常整齐;从韵律看,各⼤体均押。
abcd 型的⼆四脚韵,每⾏诗⼜以四⾳节为主。
由于内在节奏的⾼度和谐⼀致,加上严格的双⾏押韵、每节⼀韵的⾳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分鲜明。
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
《死水》赏析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
在美国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
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
他的诗作《洗衣歌》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
1925年夏,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
他满以为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给他带来慰藉,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荼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
梦想幻灭了,剩下的只是深切的悲哀和愤恨。
在诗作《发现》中激烈地宣泄着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这不是我的祖国,不是不是”。
诗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感到悲哀,对丑恶而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恨,然而他又对这一切无可奈何。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下,1926年他创作了《死水》一诗。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是对死水的总体印象,用“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来象征军阀统治的黑暗。
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描写了死水的丑恶状况。
第二节诗人用“铜”、“铁罐”、“油腻”、“霉菌”来修饰“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好的形象,正是对现存社会“金玉其外,败絮之中”的丑恶本质的反讽。
这种表面繁华的外表只不过是“破铜烂铁”生出了锈渍,“剩菜残羹”发生了霉变。
第三节对死水进行了本质的揭露,所谓的“绿酒”、“白沫”、“小珠”、“大珠”、“花蚊”只是死水腐烂发酵结出的恶果,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恶水横流、花蚊猖獗、行将毁灭的“死水”产生厌恶和绝望之情。
第四节诗人让青蛙在死水中“叫出了歌声”,可谓是绝妙的嘲弄。
“一沟死水”本该死气沉沉,而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
第五节诗人提出了对“死水”的毅然决绝的态度,“死水不是美的所在”,“让丑恶去开垦它”。
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让“这沟死水”尽情狂欢去吧,所谓“恶贯满盈”,只会死路一条。
其中隐含了诗人对未来朦胧的期望。
正如朱自清曾指出的:“闻一多真是一团火。
《死水微澜》中蔡大嫂形象分析作者:罗蔓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18期摘要:李劼人三部曲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二十年左右社会的动荡剧变,其中《死水微澜》是最为精彩的一部。
本文重要分析了小说主角之一蔡大嫂。
这是一位敢爱敢恨、泼辣直爽、善良又有侠义心肠、争强好胜、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欲望的追求的新时期思想觉醒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女性形象;蔡大嫂;思想觉醒李劼人的小说《死水微澜》通过描写四川成都一个小城镇——天回镇上小人物的爱恨纠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二十年左右社会的变化。
蔡大嫂可以说是《死水微澜》中的关键人物。
小说几乎是围绕她与蔡顺兴、罗德生、顾天成的爱恨纠葛而展开的。
同时她也是一位非常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既是传统封建礼教的大胆破坏者,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者。
一、争强好胜蔡大嫂早年未出嫁的时候叫邓幺姑,这一时期她争强好胜的心理已经显现出来了,非要学城里大小姐缠足,即使痛得死去活来也不肯放弃,只是为了与城里小姐一较高下,证明自己并不比她们差。
还有一次罗德生带她去青羊宫烧香,在爬观音殿的土台时,别的女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她却“不表示软弱,把那些女的看着笑了笑,便登登登地提起她那平底鞋,一口气就走上了降生台”下了降生台犹不甘心,又走上道台,最后还爬了高阁,累的小腿酸疼,不得不坐在荞面摊的凳子上休息。
二、爽利、有侠义心肠在父母包办婚姻下,她嫁给了天回镇兴顺坊的掌柜蔡兴顺,成了“蔡大嫂”。
头一次做掌柜娘,她虽有些怯,却也不显露出来,对客人也能够对答几句或应酬一杯便茶、一筒水烟。
在生下金娃子后,她的胆子也越发大了,听到罗德生谈论教民的案子,也敢争辩两句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你们就太不行了!你们常常夸口:全省碼头有好多好多,你们哥弟伙有好多好多。
天不怕,地不怕!为啥子连十来个洋人就无计奈何!就说他们炮火凶,到底才十来个人,我们就拼一百人,也可以杀尽他呀!”蔡大嫂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着实骇到了罗德生,他不由得诧异“这女人倒看不出来,还有这样的气概!并且这样爱问,真不大像乡坝里的婆娘们!”面对调戏郝家大小姐的流氓,让原本不打算插手的罗德生替他们解了围,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地痞的蔑视“你们这般痞子,也真该死!只要是女的,稍为长得顺眼点,一出来就吃死了你们的亏!难道你们家里都没有姐儿妹子吗?今天不是碰见老娘,你几个还了得!”川辣子特有的侠义、爽快形象跃然纸上。
•••••••••••••••••闻一多《死水》赏析闻一多《死水》赏析(通用5篇)散文,汉语词汇。
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闻一多《死水》赏析篇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① 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Vol.37No.3Mar.2016第37卷第3期2016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死水微澜》写于甲午年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战争以后,到辛丑条约订定时的这段时间。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邓幺姑由一个农村女子变为镇上蔡兴顺老婆蔡大嫂后与丈夫、罗歪嘴、顾天成等人的爱情纠葛。
小说通过一段段爱情的描绘展现了四川的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厚重的历史融入在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里,通过对他们生活的窥探,感受李劼人小说的独特韵味。
李劼人描述了四川天回镇的一个女人的命运,这命运中充满着好强与激情,透过这充满生机的生命,感受一段独特的爱情故事。
一、女性占主导的爱情幺姑本生活在农村,由于邻居韩家二奶奶跟她讲述了成都里的生活而极为羡慕,从此对都市的大户人家生活很是向往。
从小她就没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农村妇女,忍受剧痛学着城里的女孩子裹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连母亲都不能理解她对城市生活向往的这份执着,但是她并不在乎。
为了都市的生活,她可以接受暂时的痛苦,甚至暂时的屈辱和不理解,她的个性就是如此好强,这在当时的女性群体中是不常见的,是独树一帜的。
正是她如此好强的性格,也为解释她后来的行为做了铺垫。
家里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继父对她的生活可谓有着巨大的影响,继父对邓幺姑非常的疼爱,并没有使她接触到农村的活计,从小就培养了她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这些都为她日后嫁到城里做好了铺垫。
此时只要有一个机会,哪怕是去做妾,相信她也一定能把握住的。
无巧不成书。
一个远房亲戚将她介绍给镇上蔡兴顺,他条件好,人也老实,于是她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变作了蔡大嫂。
这次的婚姻像一个跳板一样,使她脱离了农村,而跨越到镇上。
有了更高的平台,她也就更能充分的展现自己,实现如鱼得水的人生。
由于她美丽端庄,只要她一到柜台边,家人的生意就不愁了,镇上的人们对她充满好奇,都要与她攀谈。
微澜中的世界变迁——评李劼人《死水微澜》
林文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评论》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及现代化进程已持续了近两个世纪.这其中涉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冲突问题,也涉及古今观念转变的评价问题.而作为承载着诸多社会信息与作者意图的长篇小说,本身即可作时代转型分析.小说《死水微澜》聚焦于清末成都及其周边的风土社会,通过描写形形色色人物被卷入各种事件所激起的"微澜",折射出当时当地的风俗、道德、阶层等种种变迁.
【总页数】6页(P107-112)
【作者】林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鄞州赫德实验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小人物形象
2.历史的微澜荡漾在现代转折点上——李劼人《死水微澜》论析
3."微澜"潜藏在"死水"深处——李劼人《死水微澜》的历史观论
4.论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中的爱情观
5.从一个侧面看李劼人小说的现代性追求——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三美”
一、音乐美
1、首先,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是四个停顿;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
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
2、韵律(押韵)。
例如:第二节中第二句“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最后一个字“花”和第四句“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最后一个字“霞”,押“a”韵。
最后一节的“沫”和“破”,押“o”韵。
……
3、复沓。
这首诗每节都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开头,这种复沓句的使用就形成一种反复循环的音乐美。
二、建筑美
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死水》一共五节,每节有四句,每句九个字。
节与节之间的匀称,句语句之间的均匀整齐,形成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整齐的诗歌结构。
三、绘画美
《死水》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它的词藻美。
特别表现在诗歌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
这些美好的词藻,使诗歌描写的本不美好的事物(死水)如画般美妙,这样又能更好的反衬出现实的丑恶。
《死水》闻一多赏析《死水》闻一多赏析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死水闻一多赏析,欢迎查看。
《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赏析《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以下是闻一多《死水》的鉴赏,欢迎阅读。
死水闻一多【原诗】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死水》赏析【鉴赏】《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歧视的**。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
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
“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
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
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的揭露与批判。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死水》的笔触是*辣而细腻的。
《死水》赏析吴奔星、徐荣街死水作者: 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诗刊》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
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领导别人。
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
《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比喻,又喜欢用别的新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
《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馊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感情的驱遣多些。
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
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
”尽管朱自清把闻一多说成“惟一的爱国诗人”未必确当,但是闻一多在中国新诗史上确实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闻一多1928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收入了28首诗作。
诗人自己对《死水》这首诗特别欣赏,曾多次提到它,把它作为新诗创作第二阶段的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并用这首诗的篇名作了第二部诗集的名字。
从诗歌的抒情内容来看,《死水》抒写了他归国初期忿懑的思想感情,写作时间约为1926年4月。
这首诗以简短的篇幅,精练的语句,描绘了旧中国黑暗的社会面貌,抒发了作者对丑恶势力的憎恶和不满,把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同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思想感情表现得集中而强烈。
《死水》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以奇特的比喻创造出了深刻幽玄的意境,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忧愤的情怀。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 课程名称:《经典名著赏析》 上课时间: 2012—2013 学 年 第二 学期 学生姓名: 李坤 学 号: 201104030055 院 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 11城市规划 任课教师: 史连成 职 称:统计师
摘要:《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五四”运动期间,曾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共同发起中国少年学会,随后留学法国。1924年回国后,一边办工厂、办报纸,一边写小说、翻译法国文学作品。1936至1937年李劼人出版了三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概括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人间悲欢,其中《死水微澜》在艺术上最具特色。 关键词:四川乡土 小说 近代史 社会心理 动机 创造性 《死水微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历史人物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 一、创作的动机: 1、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2、据李劫人回忆:“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二、赏析内容 1、创作方法上:《死水微澜》是一部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优秀长篇小说,但是它与同样是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茅盾的小说《子夜》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死水微澜》受法国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叙事客观,注重写实。 2、作为历史小说,它开创了历史小说的新路子。《死水微澜》与以往的中国历史小说两样,它不是神话史、英雄史、阶级史、道德史,而是风俗史、人情史、人性史,为我国现代汉语历史小说另辟新路,另创新局。 三、思想内容 《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外的天回镇为主要场景,以民女蔡大嫂、掌柜蔡兴顺、袍哥罗歪嘴、土粮户顾天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为基本叙事脉络,在弥漫川西文化风情的大背景中,活画出草根阶层中的袍哥与教民两股势力之间相生相克、相激相荡的风貌。 通过人物命运的变迁,展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内地民间死水微澜的生动景观,从底层、民间和政治经济地理的边缘,预示了近代中国更加殖民化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动向 《死水微澜》描写的是成都附近一个小小的、十分封闭的天回镇 在甲午战争后社会世态所发生的变化。由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物质和文化的渗透,使这个被封建地方宗派势力所盘踞的小乡镇发生了震荡,犹如一潭死水掀起了微微的波澜。这部小说所涉及的社会矛盾也是多方面的,但在小说的艺术构思上它又区别于比它稍早出版的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它不像《家》那样以“网伞”结构将矛盾封闭在一个大家庭内部,也不像《子夜》那样在层次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来凸现社会几种本质性矛盾的棱角。《死水微澜》所采取的是一种我称之为“漫反射”折射生活的艺术方式,也就是通过民俗风情和人物心态的漫散而细致的描绘,来折射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世态的变迁。 四、人物形象 《死水微澜》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是以人写史,以人物命运的变化写历史的变动,以人性的复杂写历史演变的错综。因此,着力塑造人物形象就成为作家写好历史的关键。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是李劫人在《死水微澜》中塑造得最为丰满的三个人物形象,这也是作者对现代汉语历史小说的特殊贡献。 (一)、蔡大嫂:是小说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1、其性格特点:她是一个生命意识开始复苏,企图主宰自己的命运,敢爱敢恨,外表泼辣,心地善良,性格复杂的女性。“不安分”构成其性格的核心。 (1)、成为蔡大嫂之前的邓幺姑,是四川乡村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少女,略为不同的是性格更为倔强, 有对追求物质生活的强烈向 往 (2)、嫁给蔡兴顺成为蔡大嫂后,与罗歪嘴“偷情”,体现了她遵循自然生命欲望,敢于冲破封建道德樊篱,无视世俗羁绊 ,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大胆泼辣的一面 。 (3)、为了解救丈夫和情人 ,嫁给猥琐庸俗、改吃洋教的土粮户顾天成,既有追求物欲的一面,也体现了她心地善良的一面,可见其性格的复杂性。 这时的蔡大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堕落还是背叛,我们很难一言以蔽之,而这正是蔡大嫂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是李劫人对人的认识的独特发现。 2、蔡大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邓幺姑→蔡大嫂→顾三奶奶,既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性格史、人性史,又牵动和折射出闭塞停滞如死水般的内地社会波澜初兴,各种变动潜滋暗长的历史讯息。 (1)、邓幺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意味着现代意识对乡村世界的侵入。 (2)、蔡大嫂对罗歪嘴的偷情,无疑有性情相投、两情相悦的因素 ,这只是表象,从深层次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象征行为,延续几千年的道德伦理、价值秩序已在蔡大嫂和罗歪嘴无视一切的越轨行为中分崩离析;罗歪嘴对蔡大嫂的征服也说明,至少在蔡大嫂时期,传统的乡村社会在地方势力的支配下依然维持着既有的格局。 (3)、但到后来,当大胆泼辣的蔡大嫂有条件的降服为顾三奶 奶以后,吃洋教的打败了袍哥,占据了上风,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的实际支配者时,这种格局已然被打破,中国社会的殖民化已经扩展到乡村,渗透到草根阶层。历史正是在这里打了个楔子,掀起了一个微澜,种下了“暴风雨”和“大波”的因由。 邓幺姑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小说对邓幺姑三次嫁人的虚荣心态,写得真实生动、细致入微,作者正是以“心态”来折射“世态”,让我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渗入,不仅引起社会力量的变动,而且还诱发了隐蔽在人身上的物欲与情欲的恶性滋长。邓幺姑这个形象,带有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影子,但形象的内涵还是有所不同,福楼拜是写爱玛受浪漫主义小说和资本主义糜烂生活的 引诱而堕落,而李劼人在邓幺姑这个农村女性身上,除了她的虚荣心导致其不择手段追求物欲与情欲外,还揉杂了一种大胆妄为、藐视传统的因素,蕴含有一种长期被封闭、被压抑后所迸发的无节制的顽强生命力量。 在以往的小说中,也不乏世情描写,而《死水微澜》这种“漫反射”的艺术构思方式,则不同于那种纯客观的、随意性的琐细纪实,它是在作者对社会的整体面貌获得理性认知后,对生活现象不仅有感性体验而且有了理性触照后所进行的艺术创造。 (二)、罗歪嘴:一个善恶并陈,美丑兼备的袍哥头目。 (1)、一方面,他“走官府、进衙门、给人家包打官司,包收滥账”,具有民间社会草莽英雄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色厉内荏、脆弱胆小的一面,当遭顾天成诬告,被官府捉拿,仓皇出逃时,他“脸无 人色”,见蔡大嫂声泪俱下的场面亦是证明。 (2)、另一方面,他设赌局、嫖妓女、施圈套,一身的流氓习气;但在青羊宫打退流氓,救出郝家小姐的行为,尽管有在蔡大嫂面前“作秀”的成分,仍依稀可见一点正义感 (3)、再一方面,出于自发的民族情感、民族立场,当帝国主义势力逼入乡村的时候,他宣传过打教堂的白头帖子,谴责过庇护洋人、欺压百姓的官府,多少有一点民族气节。而在于蔡大嫂的关系上,又表现出她性格中粗鲁里有细腻,玩世不恭中有真诚的一面。 罗歪嘴就是这样一个多性格因素并存,多种矛盾杂糅统一的人物形象。 (三)、顾天成:与罗歪嘴相比,顾天成的性格更加复杂多面。他可以说是一个面目猥琐、精神萎靡、好色成性、憨里土气又不乏狡诈的小财主形象,集地主、教徒、嫖客、赌棍、丈夫、父亲等多种角色于一身,既可恨,又可悲,还可叹。 (1)、作为恶棍与无赖,他好色好淫、好嫖好赌,无所不为;为了报仇,他丢掉民族良知,投靠洋教;洋教倒霉时,他追悔莫及,洋教嚣张时,他又趾高气扬,沾沾自喜,一副小人得志的丑样,毫无正义良心可言。 (2)、作为丈夫,他有对妻子温存的时候,妻子生病,他悉心照料。 (3)、作为男人,为占有蔡大嫂,他频献殷勤,低三下四,一脸无赖相。 (4)、作为父亲,当女儿丢失后,他表现出让人动容的舐犊之情,并有过对自己放荡行为的诚心忏悔。 (5)、作为赌徒,被罗歪嘴巧设陷阱“烫毛子”,既输钱又挨打,蠢态可掬,令人同情。 在顾天成形象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了作家写真实录、美丑毕露的写实原则,也使这一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圆形人物”。 五、艺术特色(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底蕴厚重、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 2、具有叙事客观性的鲜明特色。 李劫人深受以左拉为代表的法国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将自己的主观好恶、价值判断渗透融合进故事和人物之中,隐藏在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客观叙事当中,让主观的倾向和意图从作品描写的“事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作者仿佛退出作品,对眼前发出的人和事作冷眼旁观。无论是蔡大嫂、罗歪嘴,还是顾天成,作者都没有直接站出来做主观判断,而是竭力将道德的眼光抛开,如实地呈现他们的言行和心理,追求情节的生动丰富与细节的真实。即使是心理描写,作者也极力通过细微的动作,或者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者是一个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行为,来传达人物内心的隐秘,竭力做到冷静客观、漫不经心。 六、浓郁的蜀文化地域特色。 李劫人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带有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这种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他小说的地方志的写法、方言词语的运用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