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总汇——浅谈黔南苗族服饰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说明文】少数民族服饰作文400字苗族服饰【说明文】苗族服饰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素有“山歌之乡”、“织布之乡”的美誉。
苗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服饰文化而闻名于世。
苗族服饰通常包括头饰、上衣、下装、鞋袜等几个部分。
苗族女性喜欢戴花冠,用鲜花、铜制的花锭、银锭、牙饰、蜡丝等装饰品制成,别在头顶上,以示自己的娇美。
上衣是织成的,通常是黑色,上面有花纹,是用手工织布机织成的。
下装是蓝色布料制成的长裙,上面繁有花边,非常漂亮。
鞋袜一般是布鞋或草鞋。
苗族服饰以其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纹饰而闻名。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苗绣了。
苗绣是苗族妇女女儿时就会学习的一门技艺,象征了苗族妇女智慧和美丽。
苗绣的花纹多样,又分为刺绣和对绣两种。
刺绣是用单根细线或双股细线,在布料上针脚连环相接地刺绣出花纹,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立体感。
对绣是用不同颜色的绣线,将两块布料对换而刺绣出花纹,效果相对于刺绣更加丰富。
苗族服饰中还有很多其它的装饰品,如盘饰、耳饰、锦带等。
盘饰是苗族女性的必备饰品之一,制作精美的盘饰通常有椭圆形、圆形等,是用銅或银制成的,盘饰的饰面上雕刻有各种各样的花纹,非常漂亮。
耳饰可以说是苗族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不同款式不但能衬托出苗族女性的美丽,还能展示出苗族人民喜庆的情绪。
锦带是苗族妇女擦掌的一种特殊的服饰,是苗族妇女在婚礼上必备的装饰品。
苗族服饰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外观上,更体现在文化之中。
苗族服饰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苗族人民重要的文化传统。
皓首犹能谈笑风生的老者、稚儿初学走路的孩童,都身着苗族传统服饰,这是苗族人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表达,也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
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独有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更是苗族文化的瑰宝。
浅谈苗族民族文化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其传统服饰更是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许多服装设计师和学生们的灵感源泉。
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将苗族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苗族传统服饰、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国的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方,拥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苗族的传统服饰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女子的服饰了。
苗族女子的服饰非常华丽,以银饰为主,包括发饰、耳饰、胸饰、手饰、腰饰等,银饰上常常镶嵌着珍珠、贝壳、鱼鳞等装饰物,十分华丽而富有特色。
苗族女子的服装上也常常绣有各种图案,这些图案往往寄托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希望,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除了女子的服饰,苗族男子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苗族男子常常喜欢身穿深色的长袍,头戴黑色或蓝色的小圆帽,给人一种朴实而又稳重的感觉。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二、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随着时尚产业的快速发展,服装设计教学在高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并且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
目前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注重西方时尚潮流,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也难以满足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服饰的学习需求,导致了学生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创作能力不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服装设计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对于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1. 设立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高校可以设立苗族民族服饰和文化这一专门的课程或者专业方向,让学生们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苗族的传统服饰、织锦、刺绣等手工艺技术,并且学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苗族服饰的盘瓠形象探析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苗族服饰的盘瓠形象探析论文表现苗族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就是苗族文化。
苗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就体现在苗族文化之中,也就体现在苗族服饰之中。
苗族文化为苗族所必需,是因为它有民族认同的巨大价值。
苗族服饰体现的就是一种民族认同,洋溢在五彩斑斓的服饰纹样之中的就是苗族文化。
苗族服饰的发展苗族服饰的形成、分布及其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到现代,种类款式纷繁复杂,但却共同反映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点。
最初,苗族先民利用自然草木或猎获的兽皮作为服装的材料来制作服饰,如:草衣、兽皮衣等,少数苗族地区仍在使用。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苗族服饰逐渐采用棉、丝作为主要材料,并将刺绣、纺织、缬染、银饰等工艺装饰于服装,使苗族服饰愈发精美绝伦。
“一山之隔,习俗殊异”,不同款式的苗族服饰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居住环境。
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村寨、居住在水边的苗族村寨和居住在深山里的苗族村寨,其服饰衣料质地、款式结构、花饰风格就迥然不同。
高原上的草木花果,森林中的鸟兽虫鱼等自然元素均被苗族人民镌刻在精美的服饰上,体现了不同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环境中苗族人民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在一定范围内凝聚了民族的感情,保存了民族的文化,传承了民族的历史。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由于对服饰不同的实际需要和苗族传统习俗规定,苗族服饰不仅各支系存在差异,就是同一支系中的成人、孩童、男装、女装、婚前、婚后,其服饰都不尽相同。
如今,苗族的服饰款式就多达200多种。
什么是“盘瓠”在种类繁多且浩如烟海的苗族服饰之中,你会发现有许多“似狗非狗”或以“狗”为主要造型的动物图案,这就是盘瓠形象图案,这种图案被广泛地运用在苗族服饰艺术之中。
如在贵州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中有许多“狗”的形象,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重点绣一个硕大的狗头形象,有的绣几个狗的全身像,还有许多狗的变形形象,如人头狗身、狗头蛇身、龙头狗身等等。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文化深厚独特,传统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
二、服饰分类苗族传统服饰可以分为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两大类。
1. 男性服饰苗族男性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三件。
其中,苗族男性的上衣多为长袍式,表现出稳重和庄重的特点。
下身穿戴的裤子较为宽松,舒适度较高。
鞋子通常采用布鞋、草鞋等。
2. 女性服饰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繁复多样,装饰效果丰富。
女性上衣通常为一件式或两件式,采用刺绣工艺进行装饰,给人一种精致华丽的感觉。
下身穿戴的裙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蓬蓬裙、褶裙等。
鞋子则采用红色布鞋为主,经常加上花边、刺绣等装饰。
三、服饰特点苗族服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每个地区、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
在传统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刺绣、花边、珠片等装饰,彰显出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才华。
2. 色彩鲜艳苗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常见的有红色、蓝色、绿色等。
在苗族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人们会选择更为艳丽的服饰来增添喜庆气氛。
3. 重视刺绣工艺刺绣是苗族服饰的重要元素,苗族人民擅长刺绣工艺,能够将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绣在服装上。
刺绣工艺不仅丰富了服饰的视觉效果,也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祝愿。
四、现代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穿着传统服饰的情况逐渐减少。
然而,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仍然很强,许多人在特定的场合中依然会选择传统服饰。
综上所述,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虽然现代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服饰穿戴的情况减少,但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十分重视。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文献
在贵州省的苗族民族服饰研究方面,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报告文献:
1. 《贵州省苗族服饰的研究与保护》(贾安华,2005)- 该文研究了贵州省苗族服饰的历史演变、种类和特点,并探讨了对苗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
2. 《苗族服饰文化研究》(张继胜,2011)- 该文深入探讨了贵州苗族服饰的设计风格、图案和色彩特点,并分析了其与苗族文化的关系。
3. 《苗族服饰的原始文化解读》(姚振华,2014)- 该文研究了贵州苗族服饰的原始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探讨了其在苗族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功能。
4. 《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技艺传承》(黄伟华,2016)- 该文分析了贵州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和技艺传承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保护措施。
5. 《苗族服饰的变迁与时尚》(梁芳,2018)- 该文研究了贵州苗族服饰的变迁过程和对现代时尚的影响,探讨了苗族服饰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以上是一些关于贵州苗族服饰的研究报告文献,可以作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资料。
苗族服装款式结构、着装方式及设计启示摘要:苗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种族庞大,支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
苗族支系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服饰、语言以及生活习俗上。
本文主要分析苗族部分地区的典型服装结构特点以及特殊的着装方式,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结合当下的服装流行趋势为现在服装设计提供设计启发。
关键词:苗族; 结构; 着装方式;一、前言根据史册记载,苗族的主要支系有红苗、花苗、青苗、白苗、黑苗等。
红苗分布在湘西黔东地区,因为妇女喜穿着红布绣花裙而得名;花苗分布在黔中黔西北一带,因将蜡画绘在衣服上,袖口饰以织锦,故而得名;青苗分布在镇宁州,因服饰皆为青色而得名;白苗分布较广,黔中、黔南以及云南广西等地均有,因喜欢白色的服装而得名;黑苗是指黔东南一带穿着黑色服饰的苗族群体。
苗族的服饰极为丰富,虽都属苗族,但不同地区款式差异显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时尚潮流的推动,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的基本需求,还需要赋予服装新的思想与设计理念,注重服装所带有的文化底蕴和设计内涵。
伴随着人们着装品位的提升以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这就需要设计师们去挖掘更多的民族元素,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元素结合。
苗族的服饰不仅色彩鲜艳,款式丰富,而且结构特殊穿着方式复杂,具有很深的研究意义。
二、苗族部分地区服装款式结构分析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很多服装都可以在民族服饰中找到设计灵感及源头,除了参考刺绣纹样及色彩搭配外,还可以从服装结构、着装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例如属于麻塘革家的贯首服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在外形上就十分相似,还有苗族比较着名的百鸟衣与流行于唐朝的百鸟裙,苗族典型的百褶裙与流行于清代的马面裙,苗族的飘带裙与清代戏服的飘带裙。
这些典型的苗族服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积累历史的沉淀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台江施洞苗族女装施洞苗族妇女们上衣为交领右衽,下着百褶中长裙,腰部有围腰片。
苗族服饰文化在芦笙芒筒齐奏的恢宏神韵里,向您展示服饰斑烂、银潮滚滚、歌舞翩翩的动人场景。
使你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使你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苗族服饰文化的环境之中,感受它与其他服饰文化的极大差异。
您若感受到了这种差异,将是我们举办首届中国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文化节的欣慰。
为使您更快更好地对苗族服饰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特撰此文。
苗族服饰文化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了解苗族发展的历史,有助我们理解苗族服饰变迁的文化背景。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
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
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
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
“三苗”后裔“荆蛮”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掘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
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
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
现在苗族分布的状况,大约成形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众要从水乡迁去。
”“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
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
”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
”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服饰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苗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黎族和越族,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发展。
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苗族人民勤劳智慧,开垦了大片的山地农田,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歌曲、绘画等方面。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常表达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苗族的歌曲往往有着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陶醉其中。
苗族的绘画艺术也非常独特,以图腾为主题,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
苗族的文字又分为女书和阳宗仪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传统上只由女性使用。
苗族的服饰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服饰非常精美,通常由多层次的衣物组成,色彩鲜艳,以刺绣和图案装饰为主。
苗族的服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经济发展方面,苗族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为主。
此外,苗族人民还以手工艺制作为生,如苗
绣、苗银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苗族人从事旅游服务业,为苗族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苗族是中国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语言、服饰等都很有特色。
通过研究苗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解读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初入苗寨,我们总会沉迷于满目的流光溢彩。
精美的头饰,神奇的木质吊脚楼,还有琳琅满目的民族风情小物件……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苗族服饰一直是众多学者青睐的对象。
黔东南地区是苗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的博物馆。
苗族服饰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贵州凯里的西江千户苗寨博物馆里陈列着最具代表性的男女服饰,简朴的男装,精致的女装,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这些挑中带绣、染绣结合的服饰花团锦簇,流光溢彩,充分展示了苗族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民族文化。
苗族服饰如同穿在身上带在头上的一部部美丽的史诗,字里行间透露着率真与热烈,服饰的图案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象,有表达意向与区别族类、支系的作用。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方式,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体现。
用色上她们善于选用多种色彩的强烈对比,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构图上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需求。
形式上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做工相对简洁,供日常穿着之用。
普通的苗族服饰,不同地区也有所差别,如千户苗寨的服饰。
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
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
湘西的苗族服饰多流行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而海南型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较少。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雷山苗族服饰艺术(苗绣)调查报告雷山县苗族人民世代居住在雷公山区的山箐沟壑之间,辛勤耕耘,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的苗族服饰工艺文化。
从服饰结构和风格来划分,雷山苗族服饰有西江型(长裙)、也蒙型(中裙)、公统型(短裙)、大塘型(超短裙)四种。
西江型: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各乡镇,周边的凯里市、台江县、剑河县、丹寨县均有分布。
也蒙型:主要分布在雷山县达地乡,周边的丹寨县、三都县、榕江县部分村寨均有分布。
公统型;主要分布在雷山县望丰乡,周边的凯里市和丹寨县也有分布。
大塘型: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大塘乡、桃江乡,周边的丹寨县也有分布。
苗族服饰势必伴随着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而发展、变迁,尽管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典籍对其服饰的发展变化脉络进行清晰的记录,但从零星的汉文文献中,从现存的雷山苗族服饰形制中,仍可以看到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
据《楚辞〃离骚》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配之陆离。
”表明当时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楚人好服高冠;《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苗族先民“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宋郭虚若《图画见闻志》记载,唐代“东谢”苗族“卉服鸟章”;朱辅《溪蛮丛笑》中说苗族“通以斑细布为之裳”。
“高冠”、“五色服”、“卉服鸟章”、“斑布”既表明古代苗族服饰的风格,也说明苗族先民掌握了制作这些服饰风格的技艺。
足见苗族先民,曾与中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服饰文化。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服饰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影响,但仍较好地沿袭了其历史传统风格。
现在雷山苗族服饰,无论是服饰的形制,纹饰的造型、颜色的喜好以及织绣、染色的技术都与历史一脉相承。
具体而言,雷山四个不同类型的服饰都有用银饰装饰而成的“高冠”,特别是西江型、大塘型银冠,特色突出;用各种刺绣、织锦装饰成的“百鸟衣”(也蒙型),鸟纹、蚕龙、蝴蝶妈妈衣袖装饰的“乌贝”衣(西江型)有古代“五色服”、“卉服鸟章”的遗风;蜡染、植物染的花布就是“斑布”传统的延续。
苗族服装开题报告1. 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服装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苗族历史背景、苗族服装特点、苗族服装对文化传承的意义等,希望通过对苗族服装的深入了解,能够挖掘其潜在的文化价值。
2. 苗族历史背景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
苗族自古以来就重视服饰的设计和制作,其服装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特色。
3. 苗族服装特点苗族服装以其鲜艳多彩、图案繁复、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
主要特点包括:3.1 独特的颜色搭配苗族服装的颜色搭配非常讲究,通常采用鲜艳的红色、蓝色等,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这种独特的颜色搭配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乐观开朗和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3.2 精美的刺绣工艺苗族服装上的刺绣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刺绣工艺精湛,图案多样,内容丰富。
刺绣上的花纹包括花鸟、山水、神话传说等,充满了浓厚的苗族文化气息。
3.3 特殊的纹饰设计苗族服装上的纹饰设计独特,常常以几何图案、动植物等为主题,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热爱。
3.4 多样化的服饰类型苗族服装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上衣、下衣、外套、围巾等,每一种服饰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意义。
4. 苗族服装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苗族服装不仅仅是一种衣着,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首先,苗族服装是苗族人民身份认同的象征。
苗族人民通过穿着自己传统的服装,表达身份认同和自尊,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苗族服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服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反映了苗族自古以来的文化内涵。
再次,苗族服装对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苗族服装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为后代人了解苗族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论黔东南苗族服饰的艺术特色摘要苗族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绚丽的苗族文化,而对于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史书”这一描述来说,苗族服饰文化更是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过去苗族迁徙频繁,没有固定文字,所以苗服便成为了他们用来记录历史文化的特殊符号。
本文章笔者将以黔东南苗族服饰的起源变迁为起点,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搜集的材料,并借鉴专业学术内容对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概况、艺术特色、制作工艺等做了客观的研究评述,另外,本文章也对黔东南苗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对苗族服饰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世人更进一步了解黔东南苗族服饰。
关键词:苗族服饰;艺术特色;传承与保护AbstractThe Miao minority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in our country the scope of Miao people created the brilliant culture of Miao nationality through hard work, and for the Miao costumes "dressed history book" this description, Miao dress culture is part of the Miao culture is indispensable. Due to the frequent migration of the Miao people in the history, there is no written record of the culture, so the Miao dress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ir unique, it records the history of the Miao origin,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ck.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traditional art has also been installed seedlings declined gradually, the reason is because the modern culture deconstruction and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iao nationality itself, therefore, in order not to make the demise of Miao dress has become a historical necessity, we must curb this form of culture lack at present.In this article the history of the Qiandongnan Miao dress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cquisition,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academic work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of Qiandongnan Miao nationality clothing production process to do a review on research objective.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Qiandongnan Miao dress put forward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n Miao dress, let the world to furtherunderstand the Qiandongnan Miao costumes.Keywords: Miao costume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第一章黔东南苗族服饰的起源与变迁1.1苗族服饰的历史起源苗族从刀耕火种时期迁延于此,经历了几千年。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精选2篇(一)《苗族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传统特点、发展现状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为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选择苗族聚居地,与苗族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其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音乐舞蹈等。
2.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报告等,获取苗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变迁等信息。
3. 专家访谈:与苗族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苗族文化的见解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苗族的起源与历史:苗族是中国汉族以外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后迁徙至现今的贵州、云南等地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2. 苗族的生活习俗:苗族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热爱自然,崇尚生育。
苗族人民普遍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如苗年(农历正月的第一天)是苗族人民的新年,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苗族服饰,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芦笙舞会、赛马、射箭等。
3. 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苗族人民非常重视新米节,这是苗族人民表达对大地的感恩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另外,苗族还有清明节、儿童节、腊八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4. 苗族的传统音乐舞蹈:苗族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音乐以芦笙、木鱼、锣鼓等乐器为主,歌曲多以山歌为代表,歌词唱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喜悦和哀思。
苗族舞蹈形式多样,如大芦笙舞、舞龙舞狮等,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欢快。
5. 苗族文化的现状与保护: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城市化进程对苗族村落的冲击等。
苗族文化保护工作正在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苗族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苗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
苗族纵贯数千年的历史大迁徙,形成了如今分布在黔、湘、滇、川、鄂、琼和国外的与其他民族大杂处小聚居的格局。
在迁徙和不断开拓新生地中的苗族人民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并将之影响他民族的同时,亦吸收了他民族的精华,形成了苗族至今仍充满生机活力的绚丽多姿的文化。
丰富独特的服饰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苗族的服饰是怎样的。
苗族的服饰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
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
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
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
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拓展苗族服饰有多少款式?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清代“百苗图”,芮逸夫先生在影印《苗蛮图册》序中说:“绘画八十二种人”。
1985 年北京出的《中国苗族服饰》、《苗装》画册等书的前言记载,苗族服饰大约有 130 种以上。
贵州省 2000 年出的《贵州民族》画册记载,苗族服饰有 170 多种。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说:苗族有 100 多个支系,就有100 多种服饰。
尽管多年来人们一直未弄清苗族服饰类型的多少,但是黔东南作为苗疆腹地,苗族服饰最为丰富多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杨正文先生著的《苗族服饰文化》一书中,将苗族女装分为14 型77 式,黔东南占了7 型29 式,分别占总数的50 %和37.67 %,大大超过湖南湘西、广西融水、云南保山和省内兄弟地州。
在男装目前尚存的15 种款式中,黔东南占有7 种款式,占总数的46.67 %,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
该书《佩饰与织绣篇》中,有图片 119 幅,其中反映苗族的有 43 幅,黔东南苗族佩饰与织绣占 35 幅,占全国苗族的 81.39 %。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民族,其溯源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蚩尤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苗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更是居少数民族之首。
作为其文化的有形载体,服饰文化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其历史与文化,更深刻的理解苗族服饰的变迁,从而推动其服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颇多。
以中国知网为例,输入“苗族服饰文化研究”,全文涉及的有3741篇,主题涉及的有193篇,当然这里是指中国境内的苗族。
这些文章角度各异,内容广泛。
故本文就上述主题涉及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结果如下。
一、研究现状(一)写作思路1.从一般到特殊,即讨论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在举例说明时运用其特殊性。
如刘茜的《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2009),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是无字史书时,提及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纹饰中的“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城池”等主题图案,表明苗族祖先曾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地区。
又如龙晓飞的《苗族服饰文化深析》(2010),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的兵器文化英雄特色时,提及“水梳苗”的牛角形木梳。
2.从特殊到一般,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总结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
如娄方进的《桐梓苗族服饰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中,以桐梓苗族为例,总结出苗族服饰的图案丰富,美好追究,悠久历史。
又如李宇栋的《浅析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夯沙乡为例》(2012),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总结出湘西苗族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3.以小见大,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讨论更大范围的问题。
如黎焰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对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研究分析》(2004)中,以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为例,讨论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如何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问题。
又如韦夷,吴俪蓉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为个案》中,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为例,陈述其发展现状,美学价值,从而指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的优势。
研究性学习项目结题报告
浅谈黔南苗族服饰
夏兴志 陈洋 沈朝安 周帮琴 高德群 杨连勇(贵州省贵定一中2014届高一(10)
班)
指导老师:田婷
活动时间:2011.10——2011.12
研究的意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万余人,分别聚居杂居在12
个县(市)的部分村寨里。其服饰的风格式样、图案色彩、装饰手法、装饰部位等
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样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种苗族服饰中,
还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区别;青年妇女服饰中又有婚前婚后之分,生育前和生育
后之分,盛装和便装之分。这些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
特质的重要外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服饰纹样也可以说就是文字,通过它,
可以寻找出民族迁徙、民族性格及其审美意识的形成等等痕迹。 通观贵州各地
苗族服饰,皆以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因而有不同的美学特征。黔东南苗
族服饰以艳丽的点组合成五彩斑斓的美学特征;黔西北苗族服饰以明显的几何块
面组合成粗犷朴实的美学特征;黔西南苗族服饰以秀丽的线组合成含蓄内在的美
学特征;而黔则以动态的挑花图案组合清新自然的美学特征;但黔南最具代表性
的要属平塘等地的苗族服饰.
平塘县的苗族分为黑花苗和红花苗二种系列。最具代表性的有新塘、公峨的
喜雀苗,大塘上莫、掌布的摆榜苗,鼠场、油岜、甲桐、金桥的红花苗,卡罗、
牙舟、谷硐的榜木苗等。
1、新塘地区的喜雀苗,女子掺假发盘于头顶,呈圆盘形,围银泡花头帕,
插银吊花和红缨流苏、野鸡花羽毛。上穿大襟对开大袖短衣,衣领背后叠缀3-4
层背褡,衣襟、袖口饰有挑花或蓝白布片。下着滚白布边的青布百褶裙,系挑花
腰带,垂吊红、绿绣球。戴3-7个银项圈、银耳环,背挂串串海贝,海贝串下端
加挂银饰品和铜钱板。脚缠蜡染白布或羊毡绑腿,束红花带,耳吊银耳环,手戴
银或玉石手镯,脚穿草鞋或布鞋,服饰分生活装和盛装。男子头包蜡染圆点纹头
帕,上穿长衫,系条纹腰带,下穿裤,脚穿布鞋。
2、鼠场、油岜的苗族女子掺假发绾髻,呈蘑菇形,用黄须彩带捆扎,垂流
苏于腰后,插银饰。上穿贯首服,前摆至腹,后摆达臀。前后摆缀十字纹和方块
纹,衣袖缀织锦花纹。下着彩色百褶裙,裙上有彩色人物或鸟纹图案,裙脚接红
布片,系红白挑花飘带。缠白布绑腿,脚穿布鞋。男子穿青布长衫,系腰带,包
头帕。
3、卡罗、牙舟、谷硐榜木苗少女头顶部留长发,四周剪短发,头后打髻插
红梳,妇女绾髻于头后,呈钩状,插骨钗,额头围海贝花。上穿贯首长袖衣,前
摆短至腹,后摆长至臀。前后摆,衣袖缀挑花图案,后摆连彩穗。下着青布百褶
裙,系青布腰带。缠白布绑腿,脚穿布鞋。戴顶圈,银链和大耳环等银饰。
4、大塘里中摆榜苗的少女四周留短发,顶发打髻于头后,垂长发,髻上插
银饰和红线花。妇女绾发髻于头后,插木梳。上穿对襟青布短衣,衣襟缀花纹,
披长方形背牌,牌上装饰圆形银花和海贝。下着青布百褶裙,裙脚缀白布滚边。
系蓝布腰带,拴银铃,银花飘带,戴5-7个银项圈。缠青布绑腿,穿布鞋或草鞋。
参考文献:<<黔南州志>><<贵州民族研究>><<黔南官网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