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K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缺点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各种聚类算法的比较聚类算法是一种将数据按照相似性分组的无监督学习方法。
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中,聚类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1. K-means算法K-means算法是最常见的聚类算法之一,它将数据划分为K个集群,每个集群包含最接近其均值的数据点。
该算法迭代地更新集群的均值,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K-means算法简单、高效,适用于大型数据集。
然而,它对异常值和噪声敏感,并且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非常敏感。
2.层次聚类算法层次聚类算法是一种自底向上或自顶向下的聚类方法,它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构建一个聚类层次结构。
这种层次结构可以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称为树状图聚类。
层次聚类算法的优点是不需要指定聚类个数,且能够处理任意形状的聚类。
然而,该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并且对输入数据的规模和噪声敏感。
3.密度聚类算法密度聚类算法通过计算数据点周围的密度来确定聚类结构。
DBSCAN是最常见的密度聚类算法之一,它通过指定半径和邻域密度来定义聚类。
DBSCAN能够识别任意形状的聚类,并且对噪声和异常值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然而,密度聚类算法对参数的选择非常敏感,并且对高维数据和不同密度的聚类效果较差。
4.基于概率的聚类算法基于概率的聚类算法假设数据服从其中一种概率分布,并通过最大化似然函数来进行聚类。
GMM (Gaussian Mixture Model) 是一种常见的基于概率的聚类算法,它假设数据由多个高斯分布组成。
GMM算法能够分离具有不同协方差的聚类,适用于高维数据和非球状的聚类。
然而,该算法对初始参数的选择敏感,并且计算复杂度较高。
5.划分聚类算法划分聚类算法将数据划分为互斥的聚类,然后通过迭代地重新分配数据点来优化聚类质量。
PAM (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s) 和CLARA (Clustering Large Applications)是常见的划分聚类算法。
福建电脑2006年第11期数据挖掘中的K-means算法及改进贾磊,丁冠华(武警工程学院研究生队陕西西安710086)【摘要】:从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分析本质,并且对k-means进行探讨,对其中的聚类中心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数据挖掘;k-means算法;聚类中心1.数据挖掘的含义1.1概念:数据挖掘是一个处理过程,它利用一种或多种计算机学习技术,从数据库的数据中自动分析并提取知识。
数据挖掘会话的目的是确定数据的趋势和模式。
它是基于归纳的学习策略,创建的模型是数据的概念概化,概化可表示为树、网络、方程或一组规则的形式。
1.2数据挖掘过程:数据挖掘是一个多步骤过程,包括挖掘数据,分析结果和采取行动,被访问的数据可以存在于一个或多个操作型数据库中、一个数据仓库中或一个平面文件中。
2.K-means算法K-MEANS算法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统计聚类技术。
其算法如下:⑴选择一个K值,用以确定簇的总数。
⑵在数据集中任意选择K个实例,它们是初始的簇中心。
⑶使用简单的欧氏距离将剩余实例赋给距离它们最近的簇中心。
⑷使用每个簇中的实例来计算每个簇新的平均值。
如果新的平均值等于上次迭代的平均值,终止该过程。
否则,用新平均值作为簇中心并并重复步骤3-5。
算法的第一步需要我们做出一个初始判断,即认为数据中应表示多少个簇。
下一步,算法任意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簇中心。
然后,每个实例被放置在与它最相似的簇里,相似性右以以多种方式来定义。
不过,最常使用的相似性度量指标是简单欧氏距离。
举例:我们将两个属性命名为x和y将各个实例映射到x-y坐标系中。
这种映射显示在图中。
第1步,我们必须选择一个K值。
假设我们认为有两个不同的簇。
因此,我们将K设置为2。
该算法任意选择两个点代表初始簇中心。
假设算法选择实例1作为第1个簇中心,选择实例3作为第2簇中心,下一步就是地剩下的实例进行分类。
根据坐标为(x1,y1)的点A与坐标为(x2,y2)的点B之间的欧氏距离公式,为演示算法的工作原理,进行以下的计算。
聚类算法:K-Means和DBSCAN的比较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它将数据分组成具有相似特征的集合,称为簇(cluster)。
簇分析是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之一。
目前,聚类算法已广泛应用于用户行为分析、市场营销、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领域。
在聚类算法中,K-Means和DBSCAN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算法。
本文将从算法原理、优缺点、适用场景等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一、K-Means算法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数据集中选取k个初始聚类中心,不断迭代,把每个数据点归为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
K-Means算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速度快、可并行计算,适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但是K-Means算法的聚类结果受初始聚类中心的影响较大,算法的性能对于簇的形状、大小和分布较为敏感。
算法流程:1.选择k个聚类中心2.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将其划分到相应的簇中3.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该簇的聚类中心4.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二、DBSCAN算法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密度高于某一阈值的数据点定义为核心点(Core Points),将与核心点距离不超过一定距离的数据点归为同一个簇(Cluster),将距离较远的数据点称为噪声点(Noise)。
DBSCAN算法的优点是可以自动识别任意形状的簇,对初始聚类中心不敏感,适用于处理稠密数据集。
但是DBSCAN算法的聚类结果对于数据点密度分布的敏感度较高,平均时间复杂度较高。
算法流程:1.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邻域(Neighborhood)内的数据点个数,如果邻域内的数据点个数大于等于密度阈值,则该点为核心点,否则该点为噪声点2.将所有核心点加入到一个簇中,对每个核心点进行扩展,将邻域内的数据点加入到该簇中,直到不能再扩展3.继续处理下一个未被归类的核心点,直到所有核心点都在某个簇中或被标记为噪声点三、K-Means和DBSCAN的比较1.聚类精度K-Means算法适用于簇形状较为规则且大小相似的数据集,但对于不规则形状、大小差异较大的数据集,其聚类效果并不理想。
kmeans聚类使用条件K-Means 聚类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通常用于将数据集划分成K 个不相交的簇。
以下是一些使用K-Means 聚类算法的条件和注意事项:1. 数据类型:K-Means 聚类算法通常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如果数据是分类数据或文本数据,可能需要进行预处理,例如将分类数据转换为数值型表示或使用其他适合的聚类方法。
2. 数据量:K-Means 聚类算法对大规模数据集的处理可能会遇到一些限制。
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可能需要使用一些优化技术,如数据的抽样、初始化方法的选择或使用分布式计算框架。
3. 数据标准化:由于K-Means 算法是基于距离度量来进行聚类的,因此在使用之前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或归一化处理,以避免由于数据量纲不同导致的聚类结果偏差。
4. 选择合适的K 值:确定合适的聚类数量K 是K-Means 算法的一个关键步骤。
K 值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的特点进行考虑,可以通过肘部法则、轮廓系数等方法来辅助选择K 值。
5. 初始化中心:K-Means 算法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始中心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初始化中心可以改善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聚类结果的质量。
常见的初始化方法包括随机选择初始中心、K 均值初始化、K 中值初始化等。
6. 迭代次数:K-Means 算法通过迭代来更新簇中心和分配样本到不同的簇。
通常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迭代次数或停止条件,以确保算法收敛或达到满意的聚类效果。
7. 异常值处理:K-Means 算法对异常值比较敏感,异常值可能会对聚类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对异常值进行预处理或使用其他更适合处理异常值的聚类算法。
8. 可扩展性:K-Means 算法在处理高维数据时可能会遇到可扩展性问题。
在高维数据中,距离度量可能会变得稀疏,导致算法的性能下降。
可以尝试使用一些降维技术或其他适用于高维数据的聚类方法。
k均值算法
K均值(K-means)算法属于无监督学习中的聚类算法;聚类是根据样本特征向
量之间的相似度或距离,
将样本数据划分为若干个样本子集,每个子集定义为一个类;相似的样本聚集在相同的类,不相似的样本分散在不同的类。
由上面的定义可知,聚类算法只使用了样本的特征向量x xx,并没有使用样本的标签y yy,故聚类算法属于无监督学习
样本距离
样本距离越小,样本的相似性越大。
K均值聚类使用欧式距离的平方作为样本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如上所述,先计算向量对应元素的差值,然后取平方,最后求和;这个计算过程还可以表示为:先对两个样本的特征向量作差,然后求二范数的平方。
,1,。
kmeans 聚类算法Kmeans聚类算法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将数据集分为多个类别。
Kmeans算法最初由J. MacQueen于1967年提出,而后由S. Lloyd和L. Forgy独立提出。
目前,Kmeans算法已经成为了机器学习领域中最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
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同的簇,每个簇具有相似的特征。
簇的数量k是由用户指定的,算法会根据数据集的特征自动将数据集分成k个簇。
Kmeans算法通过迭代的方式来更新每个簇的中心点,以此来不断优化簇的划分。
Kmeans算法的步骤Kmeans算法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随机选择k个点作为中心点;2. 将每个数据点与离它最近的中心点关联,形成k个簇;3. 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中心点;4. 重复2-3步骤,直到簇不再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Kmeans算法的优缺点Kmeans算法的优点包括:1. 算法简单易实现;2. 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集;3. 可以处理多维数据。
Kmeans算法的缺点包括:1. 需要用户指定簇的数量;2. 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簇,效果不佳;3. 对于包含噪声的数据集,效果不佳。
Kmeans算法的应用Kmeans算法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Kmeans算法的一些应用:1. 图像分割:将图像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2. 文本聚类:将文本数据划分为多个主题;3. 市场分析:将消费者分为不同的群体,以便进行更好的市场分析;4. 生物学研究:将生物数据分为不同的分类。
总结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将数据集分为多个类别。
Kmeans算法的步骤包括随机选择中心点、形成簇、重新计算中心点等。
Kmeans算法的优缺点分别是算法简单易实现、需要用户指定簇的数量、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簇效果不佳等。
Kmeans算法在图像分割、文本聚类、市场分析和生物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k-means聚类算法研究及应用
K-means聚类算法研究及应用
一、简介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非监督学习算法,它是一种广泛应用在模式分类和无监督式学习的数据挖掘技术。
它使用了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以相似性作为衡量子簇类别的标准,任务是将样本(属性)空间中的数据分为K个不同的类,使聚类的误差平方和最小化:通常假设样本由簇中心所处的子空间所构建,每个子空间由一个簇中心控制,因此K-means算法常常被形象地称为“均值聚类”算法。
二、原理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首先,随机选取若干个“簇中心”,然后将其他的数据点根据其与“簇中心”的距离,归到最近的“簇中心”所代表的簇中。
然后根据新聚集的簇,重新更新这些“簇中心”;如此不断迭代,最终计算得到一组稳定的“簇中心”,这组“簇中心”所代表的簇就是最后的结果了。
三、应用
1、生物信息学:K-means聚类算法用于基因芯片和定量PCR,以及蛋白质表达数据。
2、计算机视觉:K-means用于图像分割,聚类,像素重新分配等。
3、自然语言处理:K-means用于文本聚类,文档分类,文本挖掘等方面。
4、机器学习:K-means用于各种拟合问题,比如参数估计,探索异常
值等等。
四、总结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聚类算法,它可以有效地将数据空间分割成几个簇,属于非监督学习算法,它的核心在于划分数据空间,对数据的模式分类和无监督式学习有较好的应用,如生物信息学、计
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
聚类算法:K-Means和DBSCAN的比较聚类算法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可以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群组或类别。
这些算法在大数据分析、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K-Means和DBSCAN是两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本文中,我将对K-Means和DBSCAN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适用场景。
1. K-Means算法概述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中心的聚类算法,它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非重叠的子集,每个子集代表一个簇。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数据点划分到最近的簇中,并更新每个簇的中心位置,直到收敛。
K-Means算法的流程如下:1)随机初始化K个中心点;2)将每个数据点划分到距离最近的中心点所对应的簇中;3)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并更新中心点的位置;4)重复步骤2和3,直到中心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算法收敛。
K-Means算法的优点包括简单、易于实现、计算速度快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对初始中心点位置敏感、对异常值敏感等。
2. DBSCAN算法概述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对噪声点不敏感。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每个数据点为中心,在其邻域内寻找密度满足要求的点,从而构建簇。
DBSCAN算法的流程如下:1)选择两个参数:邻域大小和最小包含点数;2)随机选择一个未被访问的数据点;3)检查该点的邻域内是否包含足够多的点,如果是,则将该点标记为核心点,并将其邻域内的点都加入当前簇;4)重复步骤2和3,直到所有点都被访问。
DBSCAN算法的优点包括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对噪声点不敏感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对参数敏感、需要对距离进行计算等。
3. K-Means和DBSCAN的比较K-Means和DBSCAN是两种经典的聚类算法,它们在应用场景、优缺点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icdm会议评选的十大经典算法k-均值算法
K-均值算法(k-means algorithm)是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
中使用广泛的一种聚类分析算法,旨在将数据分成多个类别,并使类
别内部的数据点尽可能相似,而类别之间的数据点尽可能地不同。
该
算法的主要思想是首先将数据点随机分配到多个初始聚类中心,然后
利用迭代的方式不断调整每个聚类的中心,直到达到最优的分类结果。
K-均值算法的步骤如下:
1.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
2. 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归入距离
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类别;
3. 对于每个聚类中心,计算其所在类别中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并将
该平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达到停止条件,如目标函数收敛或达到
最大迭代次数。
K-均值算法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客户
分群、市场细分、图像分割等。
该算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于理解和
实现,并且速度较快。
不过该算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对初始聚类中
心的选择较为敏感,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总之,K-均值算法是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中十分经典的聚类
分析算法之一,其简单、易于实现和快速的特点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K均值聚类的图像二值化[摘要] 在机器视觉和模式识别的研究中,将图像变换为二值图像是能够更高效识别图像中的特定区域或者目标的关键。
提出了一种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的图像二值化方法。
该方法使用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根据图像二值化的领域知识,图像二值化就是将图像上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0或255,也就是将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黑白效果。
实验结果证明,针对复杂环境下的自然图像,该方法在效果和效率上非常好。
[关键词] 二值图像;k均值聚类算法;图像二值化一、引言为了改善图像分割的效果,将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方法引入到图像分割领域(二值化处理领域)。
将k-means方法用于图像分割,首先随机选择k个阈值点,然后将图像分割成k个部分,计算出每一部分的灰度均值代替先前的k个阈值点。
重复此过程,直到算法稳定为止。
针对高分辨率的彩色图像,利用谱聚类算法改善了图像分割的效果。
利用灰度直方图和谱聚类算法将图像转化为二值图像。
最近10年来,各种机器学习算法也不断地被研究者应用到各个领域。
利用聚类算法提取图像中的文本。
分别阐述了k-medoids算法的理论及其改进方法。
基于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将k均值聚类算法应用到图像的二值化处理过程中能够得到效果较好的二值图像。
二、K均值聚类(一)简介K-means算法是硬聚类算法,是典型的基于原型的目标函数聚类方法的代表,它是数据点到原型的某种距离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得到迭代运算的调整规则。
K-means算法以欧式距离作为相似度测度,它是求对应某一初始聚类中心向量V最优分类,使得评价指标J最小。
算法采用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作为聚类准则函数。
K-means算法是很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大。
该算法认为簇是由距离靠近的对象组成的,因此把得到紧凑且独立的簇作为最终目标。
k个初始类聚类中心点的选取对聚类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在该算法第一步中是随机的选取任意k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的中心,初始地代表一个簇。
Lloyd算法和K-means算法是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中常用的聚类算法。
它们都是基于迭代优化方法,通过将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聚类中心来实现聚类。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
1. Lloyd算法Lloyd算法,也称为K-means算法,是一种迭代优化算法,用于将数据点分配到K个聚类中心中。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不断迭代地更新聚类中心,直到达到收敛条件为止。
具体步骤如下:1) 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类别中;3) 更新每个聚类中心为其所包含数据点的平均值;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Lloyd算法的优点在于简单、直观,并且易于实现。
然而,该算法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
2. K-means算法与Lloyd算法相似,K-means算法也是一种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点分配到K个聚类中心中。
与Lloyd算法不同的是,K-means算法在每次迭代中优化的是目标函数,而不是直接更新聚类中心。
具体步骤如下:1) 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类别中;3) 更新目标函数,如聚类距离的总平方和;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K-means算法相对于Lloyd算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更灵活地定义目标函数,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数据分布。
然而,K-means算法也有一些缺点,如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
3. 对比分析在实际应用中,Lloyd算法和K-means算法都有各自的优劣势。
Lloyd算法相对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实现,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但是,Lloyd算法容易受到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影响,从而得到不理想的聚类结果。
相比之下,K-means算法可以更灵活地定义目标函数,适应不同的数据分布,提高聚类效果。
但是,K-means算法要求目标函数的连续性和可微性,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K—means聚类算法综述摘要:空间数据挖掘是当今计算机及GIS研究的热点之一。
空间聚类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功能.K—means聚类算法是空间聚类的重要算法。
本综述在介绍了空间聚类规则的基础上,叙述了经典的K-means算法,并总结了一些针对K-means算法的改进。
关键词:空间数据挖掘,空间聚类,K—means,K值1、引言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空间信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
日益丰富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收集存储于空间数据库中,随着空间数据的不断膨胀,海量的空间数据的大小、复杂性都在快速增长,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解译能力,从这些空间数据中发现邻域知识迫切需求产生一个多学科、多邻域综合交叉的新兴研究邻域,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空间聚类分析方法是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K—means算法是空间聚类算法中应用广泛的算法,在聚类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2、空间聚类空间聚类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据挖掘的一个功能,空间聚类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工具用于获取数据的分布情况,观察每个聚类的特征,关注一个特定的聚类集合以深入分析。
空间聚类也可以作为其它算法的预处理步骤,比如分类和特征描述,这些算法将在已发现的聚类上运行。
空间聚类规则是把特征相近的空间实体数据划分到不同的组中,组间的差别尽可能大,组内的差别尽可能小。
空间聚类规则与分类规则不同,它不顾及已知的类标记,在聚类前并不知道将要划分成几类和什么样的类别,也不知道根据哪些空间区分规则来定义类。
(1)因而,在聚类中没有训练或测试数据的概念,这就是将聚类称为是无指导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的原因。
(2)在多维空间属性中,框定聚类问题是很方便的。
给定m个变量描述的n个数据对象,每个对象可以表示为m维空间中的一个点,这时聚类可以简化为从一组非均匀分布点中确定高密度的点群.在多维空间中搜索潜在的群组则需要首先选择合理的相似性标准.(2)已经提出的空间聚类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分为以下4种主要的聚类分析方法(3):①基于划分的方法包括K—平均法、K—中心点法和EM聚类法。
数据分析中的聚类和分类算法数据分析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能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规律和趋势。
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聚类和分类算法是两种常用的技术,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归类和组织,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 聚类算法聚类算法是一种将数据对象划分为不同组别的技术。
它通过测量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来实现聚类。
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K均值聚类、DBSCAN和层次聚类等。
1.1 K均值聚类K均值聚类是一种基于距离度量的聚类算法。
它将数据对象划分为K个不同的组别,并且最小化组内对象的平均距离。
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不断迭代更新每个数据对象所属的组别,直到达到收敛条件。
K均值聚类算法简单有效,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领域。
1.2 DBSCAN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它将数据对象划分为核心对象、边界对象和噪声对象三类,并且根据对象之间的密度关系进行聚类。
DBSCAN算法通过设置距离阈值和密度阈值,可以灵活地识别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簇。
1.3 层次聚类层次聚类是一种自底向上的聚类算法。
它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视为一个单独的簇,然后逐步合并相邻的簇,直到所有数据对象组成一个大的簇。
层次聚类算法可以通过不同的合并策略和距离度量来得到不同的聚类结果。
2. 分类算法分类算法是一种将数据对象分配到预定义类别或标签的技术。
它通过学习已知类别的样本数据来建立分类模型,并用该模型对新的未知数据进行预测。
常见的分类算法包括决策树、朴素贝叶斯和支持向量机等。
2.1 决策树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形结构的分类算法。
它通过判断数据对象在特征空间上的取值来进行分类。
决策树的每个内部节点表示对一个特征的判断,每个叶子节点表示一个类别的预测。
决策树算法具有解释性强、易于理解和应用的特点。
2.2 朴素贝叶斯朴素贝叶斯是一种基于概率统计的分类算法。
它假设特征之间相互独立,并通过计算每个类别的后验概率来进行分类。
朴素贝叶斯算法简单高效,适用于处理大规模的数据集。
聚类分析基本概念梳理聚类分析:简称聚类(clustering),是一个把数据对象划分成子集的过程,每个子集是一个簇(cluster),使得簇中的对象彼此相似,但与其他簇中的对象不相似。
聚类成为自动分类,聚类可以自动的发现这些分组,这是突出的优点。
聚类分析是没有给定划分类别的情况下,根据样本相似度进行样本分组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非监督的学习算法。
聚类的输入是一组未被标记的样本,聚类根据数据自身的距离或相似度划分为若干组,划分的原则是组内距离最小化而组间距离最大化,如下图所示:K-Means:K-均值聚类也称为快速聚类法,在最小化误差函数的基础上将数据划分为预定的类数K。
该算法原理简单并便于处理大量数据。
K-中心点:K-均值算法对孤立点的敏感性,K-中心点算法不采用簇中对象的平均值作为簇中心,而选用簇中离平均值最近的对象作为簇中心。
系统聚类:也称为层次聚类,分类的单位由高到低呈树形结构,且所处的位置越低,其所包含的对象就越少,但这些对象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该聚类方法只适合在小数据量的时候使用,数据量大的时候速度会非常慢。
基本概念梳理监督学习:分类成为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因为给定了类标号的信息,即学习算法是监督的,因为它被告知每个训练元素的类隶属关系。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因为没有提供类标号信息。
数据挖掘对聚类的典型要求如下:可伸缩性、处理不同属性类的能力、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处理噪声数据的能力、簇的分离性基本聚类方法描述:1.划分方法:(这是聚类分析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采取互斥簇的划分,即每个对象必须恰好属于一个组。
划分方法是基于距离的,给定要构建的分区数k,划分方法首先创建一个初始划分,然后它采用一种迭代的重定位技术,通过把对象从一个组移动到另一个组来改进划分。
一个好的划分准则是:同一个簇中的相关对象尽可能相互“接近”或相关,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尽可能地“远离”或不同。
K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缺点
J.B.MacQueen 在 1967 年提出的K-means算法[22]到目前为止用于科学和工
业应用的诸多聚类算法中一种极有影响的技术。它是聚类方法中一个基本的划分
方法,常常采用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作为聚类准则函数,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定
义为:
(3-1)
其中, 是类 中数据对象的均值,即 ,(j=1,2,…,n), 是K个聚类中心,
分别代表K个类。
K-means算法的工作原理:算法首先随机从数据集中选取 K个点作为初始聚
类中心,然后计算各个样本到聚类中的距离,把样本归到离它最近的那个聚类中
心所在的类。计算新形成的每一个聚类的数据对象的平均值来得到新的聚类中
心,如果相邻两次的聚类中心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样本调整结束,聚类准则函数
已经收敛。本算法的一个特点是在每次迭代中都要考察每个样本的分类是否正
确。若不正确,就要调整,在全部样本调整完后,再修改聚类中心,进入下一次
迭代。如果在一次迭代算法中,所有的样本被正确分类,则不会有调整,聚类中
心也不会有任何变化,这标志着 已经收敛,因此算法结束。
算法描述如下:
算法:K-means。划分的 K-means 算法基于类中对象的平均值。
输入:类的数目K和包含N个对象的数据库。
方法:
① 对于数据对象集,任意选取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类中心;
② 根据类中对象的平均值,将每个对象重新赋给最相似的类;
③ 更新类的平均值,即计算每个类中对象的平均值;
④ Repeat ②③;
⑤ 直到不再发生变化。
其中,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对聚类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图3.1,图a是
三个类的实际分布,图b是选取了好的初始聚类中心(+字标记的数据对象)得
到的结果。图c是选取不好的初始聚类中心得到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选择初
始聚类中心是很关键的。
a b c
图3.1基于K-means算法的一组对象的聚类
算法的数据描述为:把n个向量 (j=1,2,…,n)分成c个类 ( i=1,2,…,
c) ,并求每类的聚类中心,使得非相似性(或距离)指标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小。
当选择第i类 中向量 与相应聚类中心 间的度量为欧几里德距离时,目标函数
可以定义为:
(3-2)
其中 是类 的目标函数。J值依赖于 的几何形状和 的位置。可以看出J是
样本和聚类中心的函数,样本集 X 给定的情况下J的值取决于K个聚类中心。J
描述 n 个样本聚类成K个类时所产生的总的误差平方和。显然,若J值越大,
说明误差越大,聚类结果越不好。因此,应该寻求使J最小的聚类结果,即在误
差平方和准则下的最优结果。这种聚类通常也称为最小方差划分。
3.1.3 K均值聚类存在的问题
K-means 算法的特点——采用两阶段反复循环过程算法,结束的条件是不再
有数据元素被重新分配:
① 指定聚类,即指定数据 到某一个聚类,使得它与这个聚类中心的距离比
它到其它聚类中心的距离要近。
② 修改聚类中心。
优点:本算法确定的K 个划分到达平方误差最小。当聚类是密集的,且类与
类之间区别明显时,效果较好。对于处理大数据集,这个算法是相对可伸缩和高
效的,计算的复杂度为O(NKt),其中N是数据对象的数目,t是迭代的次数。一
般来说,K<
① 在 K-means 算法中 K 是事先给定的,这个 K 值的选定是非常难以估计
的。很多时候,事先并不知道给定的数据集应该分成多少个类别才最合适。这也
是 K-means 算法的一个不足。有的算法是通过类的自动合并和分裂,得到较为
合理的类型数目 K,例如 ISODATA 算法。关于 K-means 算法中聚类数目K 值
的确定在文献[23]中,是根据方差分析理论,应用混合 F 统计量来确定最佳分类
数,并应用了模糊划分熵来验证最佳分类数的正确性。在文献[24]中,使用了一种
结合全协方差矩阵的 RPCL 算法,并逐步删除那些只包含少量训练数据的类。而
文献[25]中使用的是一种称为次胜者受罚的竞争学习规则,来自动决定类的适当数
目。它的思想是:对每个输入而言,不仅竞争获胜单元的权值被修正以适应输入
值,而且对次胜单元采用惩罚的方法使之远离输入值。
② 在 K-means 算法中,首先需要根据初始聚类中心来确定一个初始划分,
然后对初始划分进行优化。这个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对聚类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26-29]
,一旦初始值选择的不好,可能无法得到有效的聚类结果,这也成为 K-means
算法的一个主要问题。对于该问题的解决,许多算法采用遗传算法(GA),例如
文献 中采用遗传算法(GA)进行初始化,以内部聚类准则作为评价[30]指标。
③ 从 K-means 算法框架可以看出,该算法需要不断地进行样本分类调整,
不断地计算调整后的新的聚类中心,因此当数据量非常大时,算法的时间开销是
非常大的。所以需要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分析、改进,提高算法应用范围。
在文献[31,32]中从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分析考虑,通过一定的相似性准则来去
掉聚类中心的侯选集。而在文献[33]中,使用的 K-means 算法是对样本数据进行
聚类,无论是初始点的选择还是一次迭代完成时对数据的调整,都是建立在随机
选取的样本数据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