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 格式:doc
  • 大小:920.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动物的神经调节

第一节: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作用机制

一、神经元

1、组成:

(1)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中心。

(2)突起——又称胞突,

有2种,一种如树状,有主干及

粗细分枝称为树突(dendron),

可有一个到多个;另一种细而长

称为轴突(axon),只有一个。

在机能上,树突是接受刺激传导

冲动至胞体;轴突则传导冲动离

开胞体。

——在神经元的胞质内有一种嗜硷性染料的小体称为尼氏小体(Nissl's body),实际是成堆的粗糙型内质网,它存在于树突,但不存在于轴突,也不存在于轴突

起源的地方(轴丘),因此可用

以区别轴突和树突。

——有的轴突外围有髓鞘

(myelin sheath)和神经膜包围,

称为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ied

nerve fiber);无鞘者称为无髓

神经纤维(nonmyelinated nerve

fiber)。

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的末端

无髓鞘和神经膜,仅以很细的纤

维终止于器官组织内,称为神经末梢。

2、功能:是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内外刺激和传导兴奋(冲动)的能力。

二、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最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学结构基础。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反射的类型: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al reflex):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一些有着固定反射弧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是个体所特有的,在后天生活过程

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形成的反射活动。

三、神经的冲动与传导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是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伴有电位差的存在,即有电现象,所以叫做生物电。

生物电包括: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神经与肌肉在安静的条件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端的电位差,称跨膜静息电位(transmembrane resting potential),简称静息电位(RP)(或RMP 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膜内较膜外为负。(生理学中常把膜外电位规定为0,因此膜内为“负”)

几个概念:

极化(polarization):指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指膜内负值的减少。即:|RP|减少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指膜内负值的增大。即:|RP|增大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RP的基础上产生短暂的可向四周传播的电位变化,此电位变化称为AP。

——AP是兴奋的标志,神经冲动(impulse)就是沿神经纤维传导的AP。

上升相:去极化,超射

下降相:复极化

负后电位(骨骼肌纤维)

正后电位(神经纤维)

(二)生物电产生的原理:

1、RP产生的原理:

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情况:

①[K+]内>[K+]外约30:1

②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高,对Na+,Cl-通透性低,而有机负离子(A-) 则不能通过细胞膜。

(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比对Na+的通透性大50—100倍)因此,由于浓度差,K+外流,而A-却留在膜内,从而造成“内负外正”的状态,形成电位差,而这种电位差又能阻止K+进一步外流,即:

a.因浓度差,使K+外流

b.因电位差,阻止K+外流

当a.b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RP。

——RP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

——平衡电位:当膜两侧因浓度差和电位差对某种离子移动效应达到平衡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该离子的平衡电位。

2、AP产生的原理:

①[Na+]外>[Na+]内约12:1

②电位差:内负外正。Na+有内流的趋势

(1)上升相:阈刺激使膜的Na+通道被激活,膜对Na+的通透性比静息时突然增大500倍(远远高于对K+的通透性),Na+顺浓度差,电位差大量、快速地进入膜内,使膜电位上升,极化消除,进而倒转,发] 生超射。(其最高水平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2)下降相:膜对Na+通透性的增加,其时间非常短暂,随后Na+通道关闭,而K+通道随即激活,于是K+顺浓度差,电位差迅速外流,形成AP的下降支。当电位梯度和浓度梯度造成的力量相等时,K+停止外流。(3)后电位:AP产生过程的Na+内流和K+外流,都是被动转运过程。

AP经过复极化,膜电位虽然恢复,但与RP相比,膜内Na+增加,而K+ 减少,这时,Na+泵活动增强,将膜内多余的Na+排出,而把膜外的K+ 重新运进膜内,恢复到RP状态。这时进行的Na+和K+主动转运的过程,构成了后电位时相。

(三)AP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1、传导的原理——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学说

产生AP兴奋部位的

反极化和静息部位的极

化之间出现了电位差,

因而必然会产生局部电

流,这个局部电流起到外

加电流的作用,刺激相邻

的部位,引起新的AP。如

此顺序连续推移,就

表现为AP的传导。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为“跳跃传导”。

——AP在同一细胞范围内的扩布称传导(conduction),如涉及到两个细胞则称传递(transmission)。

2、传导的特点:

(1)双向性:AP可同时向两侧传导。

(2)不衰减性(非递减性):AP不随距离增加而衰减。。

(3)相对不疲劳性:与肌肉组织比较,神经传导相对不易疲劳。(4)生理完整性:若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上不完整,则会出现传导阻滞。

(5)绝缘性:神经干内的许多神经纤维各自传导本身的冲动,彼此相互间绝缘。

(四)突触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