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0
蔬菜种植培训方案 蔬菜种植培训方案 篇一: 大棚蔬菜种植培训方案 大棚蔬菜种植培训方案 教授主要内容: 棚膜的选购与铺盖、大棚蔬菜的栽培原理,常见棚菜营养缺乏症的补救措施、茄类、瓜类、绿叶类等塑料大棚栽培技术、蔬菜大棚主要病虫害的防治等。 相关教材: 《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化肥农药的科学配搭方法、《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材料等。 群众需求:极大部分村民都是根据经验摸索的方式种植 大棚蔬菜,对其大棚膜的选用与铺设、温度、二氧化碳含量、湿度、营养缺乏症的防治和病虫害防治等等关键管理技术缺乏科学系统了解和掌握,缺乏统一的种植技术和规范指导,对产品的产量、质量、品质都有较大的影响,不利于蔬菜大棚的产业化发展。 目标: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化肥农药的科学配搭方法、《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材料等。 群众需求:极大部分村民都是根据经验摸索的方式种植 大棚蔬菜,对其大棚膜的选用与铺设、温度、二氧化碳含量、湿度、营养缺乏症的防治和病虫害防治等等关键管理技术缺乏科学系统了解和掌握,缺乏统一的种植技术和规范指导,对产品的产量、质量、品质都有较大的影响,不利于蔬菜大棚的产业化发展。 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案例解读本》、《现代农业科学新 技术200问》、《果蔬种植技术》 六、培训教学大纲
一、公共知识 1、现代农业 2、新型农业体系 3、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 4、美丽乡村建设与园区设计 5、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营销 6、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二、市场准入与农产品安全 1、了解政策、法规和制度 2、掌握安全生产技术 3、了解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三、果蔬栽培技术 1、了解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丰产、商品性好、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和主推品种 2、掌握果蔬园规划技术; 3、了解什么是果蔬集约化育苗及其重要性和基本要求,能正确掌握果蔬的育苗技术要点; 4、了解各品种的肥水需求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会进行合理的土肥水管理和关键技术措施的操作;了解果蔬生产目前的主推技术 5、了解当地主要病虫害及发生规律; 6、了解各品种主要病虫害的种类、特点、发病、发虫规律,杂草的种类,能识别常见害虫、病害、杂草,会进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能识别果蔬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并采取综合防治; 7、了解“三性”防治措施。 四、贮藏与保鲜技术 1、了解各品种的采收期及采收方法; 2、了解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 3、掌握各种蔬菜正确的采收方法; 4、掌握采后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方法。 2017年南岸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 果蔬种植课程安排表篇三: 2017年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训班教学计划 2017年 篇四: 种植培训项目计划 5和田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培训 工作实施方案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大棚环境条件1、光照:取决于棚外太阳辐射强度、覆盖材料的光学特点和污染程度。
新塑料膜的透光率为80—85%,被尘泥污染的旧膜透光率常低于40%以下。
膜面凝聚水滴,由于水滴的漫射作用,可使棚光照减少10%—20%。
棚架和压膜线以及高秆蔬菜的架材都会遮光,在大棚管理上要尽可能避免和排除减弱棚光照的因素。
2、温度:(1)温度变化规律:大棚气温日变化趋势与露地相同,但昼夜温差变幅大。
白天光照充足,如果薄膜密闭棚温度升高很快,最高可达40—50℃,比棚外高20℃以上。
阴雨天,增温效果差,夜间棚最低气温一般比棚外高1—3℃。
棚地温比气温稳定,通常为10—20℃。
棚气温也因位置不同而异,大棚横向分布为中间高、两边低,因此大棚中部的植株往往比两边的植株高大。
大棚纵向分布,白天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为顶部高、下部低,夜间、阴天则相反。
(2)逆温现象:聚乙烯覆盖的大棚,冬季有微风晴朗的夜晚,棚温度有时会出现比棚外还低的现象。
其原因是:夜间棚外气温是高处比低处高,由于风的扰动,棚外近地面处可从上层空气中获得热量补充,而大棚由于覆盖物的阻挡,得不到这部分热量;冬天白天阴凉,土壤贮藏热量少,加上聚乙烯膜对长波辐射率较高,保温性略差,地面有效热辐射大、散热多,从而造成棚温度低于棚外的现象。
(3)温度调控:大棚的温度调控主要通过通风换气和加温来进行。
利用揭膜进行通风换气是降低和控制白天棚气温最常用的方法,采用遮阳材料,减少大棚的受光量,也能防止棚气温过高。
冬天,为了减少热量损失,提高气温和土温,棚膜要尽量盖严。
可在大棚四周设置风障,大棚设小棚再采用草片、无纺布、泡沫塑料等多层覆盖等措施。
也可采用加温措施提高温度,如用电热线提高土温,有条件地区可以利用工厂余热、地热水或煤炉等提高棚温度。
大棚置放水袋(充满水的塑料袋),利用水比热大的特点,白袋大量吸收太能,并转化成热能贮藏起来,夜间逐渐释放出来,可提高棚温。
蔬菜栽培各论教学大纲蔬菜栽培各论教学大纲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蔬菜的种植与栽培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蔬菜栽培教学大纲作为一份指导性文件,对于蔬菜栽培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蔬菜栽培的基础知识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蔬菜的分类、生长环境要求、生长周期以及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能够对不同种类的蔬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二、蔬菜栽培的实践技术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实践技术。
这部分内容包括蔬菜栽培的土壤准备、育苗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蔬菜的栽培过程,掌握各项栽培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识别和处理蔬菜生长中遇到的病虫害问题,提高蔬菜栽培的产量和质量。
三、蔬菜栽培的市场与管理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市场与管理。
这部分内容包括蔬菜市场的需求与供应、蔬菜销售渠道的选择与管理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了解蔬菜市场的运作机制,为将来的蔬菜栽培实践提供指导。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以及如何进行蔬菜的市场推广,提高蔬菜的竞争力。
四、蔬菜栽培的可持续发展蔬菜栽培教学大纲的第四部分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可持续发展。
这部分内容包括蔬菜栽培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循环利用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了解蔬菜栽培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方式,保护环境资源。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蔬菜栽培的可持续性。
总结起来,蔬菜栽培教学大纲应该包括蔬菜栽培的基础知识、实践技术、市场与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蔬菜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为将来的蔬菜栽培实践和相关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蔬菜栽培》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蔬菜栽培是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用于指导蔬菜商品生产和种苗生产的应用性课程。
蔬菜栽培是植物生长与环境等专业支撑课的后续课程,同时也是园艺植物育种、蔬菜种子生产等课程的前导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栽培制度和蔬菜栽培的基本技术。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后,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积极推广并创造性地应用蔬菜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新技术,并能根据本地区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名优新特蔬菜及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和推广,为发展蔬菜生产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二)课程基本理念蔬菜栽培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本原则。
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接受工作任务后,独立地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计划,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总体框架设计,以农时季节为主线,按照蔬菜生产任务的难易程度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将蔬菜栽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划分为八个单元:即蔬菜栽培入门、露地秋冬蔬菜栽培、露地春夏茬蔬菜栽培、蔬菜栽培设施及应用、设施秋冬茬蔬菜栽培、设施春茬蔬菜栽培、其他蔬菜栽培和蔬菜栽培专题讲座。
每个单元中下设若干典型的生产任务(学习情境载体)或知识单元。
每个典型生产任务都是一个包含完整工作程序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授课模式以理实一实和行动导向教学为主,根据学习任务特点和教学条件,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可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技能学完就练,练完就考,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随机提问、测验,均记入平时成绩。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期末考试和学习态度评价,然后按比例给出综合评价。
大棚蔬菜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棚蔬菜种植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大棚蔬菜的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要求。
2. 学生能够描述大棚蔬菜生产中的常见管理措施,如温度、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
3. 学生能够了解大棚蔬菜的施肥原则和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大棚蔬菜的日常管理,包括灌溉、施肥和病虫害监测。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大棚蔬菜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大棚蔬菜生产计划,并进行初步的实施和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究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绿色生产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共同参与大棚蔬菜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尊重、协作和分享。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农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课程内容需符合该年龄段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可衡量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大棚蔬菜种植基础知识:包括大棚结构类型、覆盖材料的选择、光照和通风条件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参考教材第二章内容,安排2课时。
2. 大棚蔬菜生长习性与环境要求:以番茄、黄瓜为例,学习蔬菜生长周期、对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的需求。
参考教材第三章内容,安排2课时。
3. 大棚蔬菜管理措施:学习大棚蔬菜的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法。
参考教材第四章内容,安排4课时。
4. 大棚蔬菜生产计划与实施:教授学生如何制定生产计划,包括品种选择、种植时间、管理措施等。
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培训
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培训是为了提高种植者对大棚种植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蔬菜大棚的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培训中的内容:
1. 大棚种植基础知识:大棚的种类、构造、布局与设计等。
2. 大棚环境控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的控制方法和技巧。
3. 土壤管理:包括土壤消毒、施肥、水分管理等相关技术。
4. 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种子处理方法、育苗介质的选用和管理等。
5. 定植和管理:适宜的定植密度、适时的补光与施肥等技术。
6. 病虫害防治:常见的蔬菜大棚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7. 收获与贮藏:蔬菜的成熟判断、采收技巧以及正确的贮藏方法。
8. 市场营销与经营管理: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品种、销售渠道选择以及经营管理等。
通过培训,种植者可以了解到大棚种植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管理要点,从而提高蔬菜大棚种植的效益和竞争力。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大学生村官创业策划书参考资料:大棚蔬菜种植应用技术技术所有者:XXX生效日期:2010年12月15日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一、大棚构建一)棚架类型和结构塑料大棚的类型和结构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装配式镀锌薄壁钢管型(简称钢管大棚)和竹木圆拱型大棚。
它们主要用于夏季早熟栽培和冬延后栽培,以及育苗、杂交制种等。
此外,还有一种竹架小棚,用于冬春季茄、瓜类蔬菜育苗和春季早熟栽培。
钢管大棚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中心高2.2米、宽跨度4.5米,长20米,面积90平方米;另一种是中心高2.5米、宽6米,长30米,面积180平方米。
使用寿命一般为15年。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还可采用竹架大棚。
棚架以毛竹或小圆木为材料搭成,高2米左右,宽4-5米,一般使用寿命为3年。
二)覆盖材料大棚覆盖材料有多种,包括普通膜、多功能长寿膜、草被、草扇、聚乙烯高发泡软片、无纺布和遮阳网。
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三)大棚搭建在选择搭建大棚的地方时,应考虑向阳、避风、高燥、排水良好,没有土壤传染性病害的地方。
这样可以为大棚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塑料薄膜维护在扣膜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坏棚膜。
特别是竹架大棚,在扣膜前应先把架表面突出的部分削平,或用旧布包扎好。
用弹簧固定时,在卡槽处应加垫一层旧报纸。
另外,要注意避免新旧薄膜长期接触,以免加速新膜的老化。
在通风换气时也要小心操作。
以上是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简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遮光管理是大棚栽培蔬菜的重要技术之一。
遮阳网不能长期盖在棚架上,特别是黑色遮阳网。
最好在上午10时至11时盖上,下午4时至5时揭网。
在揭网前3至4天,需要逐渐缩短盖网时间,使秧苗、植株逐渐适应露地环境。
大棚无土栽培蔬菜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种植经验。
无土栽培叶菜类和生菜可以周年栽培,一年可栽培8至9茬,年亩产量可达1万公斤。
番茄一年可栽春、夏二季,年亩产量也可达1万公斤。
黄瓜可以周年栽培,经济效益甚好。
大棚蔬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棚蔬菜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种植技术和生长条件。
2. 学生能描述大棚蔬菜生产中的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3. 学生能了解大棚蔬菜的生态循环和资源利用方式。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棚蔬菜生长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型的大棚蔬菜种植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方式,提高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业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学生认识到大棚蔬菜生产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科学实践教学,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大棚蔬菜生产的认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提高综合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棚蔬菜概述:介绍大棚蔬菜的定义、分类、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蔬菜生产概述2. 大棚蔬菜生长条件:讲解大棚蔬菜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 教材章节:第二章 蔬菜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3.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介绍大棚蔬菜的种植方法、施肥技术、灌溉管理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蔬菜栽培技术4. 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分析大棚蔬菜生产中的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 蔬菜病虫害防治5. 大棚蔬菜生态循环与资源利用:探讨大棚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循环和资源利用方式。
- 教材章节:第五章 蔬菜生态循环与资源利用6. 大棚蔬菜种植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大棚蔬菜种植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大棚蔬菜的种植,包括菜地的选择与改良、育苗、定植、植株调整以及基本耕作技术等内容,是大棚蔬菜栽培的基础环节。
抓好大棚蔬菜的种植,对于促进蔬菜生长、获取蔬菜丰收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节蔬菜地的选择与改良蔬菜地的选择,是蔬菜种植的前期准备工作。
种植蔬菜,必须选择适合蔬菜生长的土壤。
土壤一般分为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应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特点选择菜地。
蔬菜地以选择中性或微带酸性的土壤并具备团粒状结构的土壤为佳。
土壤的物理性状主要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空隙等。
一般土壤可分为沙土、壤土和粘土三种。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排列状况,具有团粒状结构的土壤最适宜蔬菜的生长,它能较好地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之间的矛盾,保水保肥力强。
土壤的化学性状是指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及矿物质元素等。
它们与植物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特性、营养元素的分解和存在状态,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着土地的吸收机能。
土壤中的酸碱度过酸和过碱,都会影响蔬菜根系的生长吸收。
在强碱的土壤中,因为钙中和根的分泌物而使铁、镒、铜、硼、锌元素等缺乏;在强酸的土壤中,钾、钙、镁等元素大量缺乏,而且还会引起铝对蔬菜的毒害。
土壤中的酸碱度一般用PH值表示。
土壤中的PH值多在4—9之间,PH值4.5—5.5为酸性,PH值6.5-7.5为中性,PH值8.595为碱性。
盐碱土的主要盐类为碳酸钠、氯化钠和硫酸钠,其中碳酸钠对植物根系危害最大。
轻者生长发育受阻,表现为枝叶焦枯;严重者,全株死亡。
本地区是过去海滩围垦的盐土。
这类土壤理化性能差,多数土壤属于盐碱地,PH值偏高,有机质含量少,肥力差。
尽管我们在过去或多或少进行过改良,但仍远远不能满足蔬菜生长发育的要求。
因此,蔬菜土壤的改良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蔬菜地的改良主要有深翻熟化、园土消毒、防治盐害和氨害等方法。
深翻熟化是在恰当时间对园区进行适当深翻。
特别对土壤土层瘠薄、板结、肥力不足的园区,可隔年轮换上下翻耕一次,把熟土翻下,把下层生土移向外表,并分层增施有机肥(植物茎稍、畜禽肥、绿肥等),将下层生土经冬风化。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果树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特制定本大纲(三年制适用)一、课程名称:《果树设施栽培技术》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蔬菜设施栽培技术》是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从事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施蔬菜的栽培特性,掌握设施蔬菜的主要栽培技术。
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其对生产的指导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蔬菜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掌握设施蔬菜生产的基本理论,蔬菜设施生产的技术。
五、本课程在教学中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在学生具有了植物学、农业设施技术、农业气象和土壤肥料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蔬菜设施栽培技术》。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本课程教学时数96学时(理论讲授78学时,实验18学时)。
七、教学要点1、绪论(1)设施农业(2)设施栽培(3)我国设施栽培的现状(4)我国设施栽培的差距(5)我国设施栽培的发展道路(6)我国设施栽培的发展方向2、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黄瓜栽培技术(2)甜瓜栽培技术3、茄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番茄栽培技术(2)辣椒栽培技术(3)茄子栽培技术4、豆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菜豆栽培技术(2)豇豆栽培技术5、白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甘蓝栽培技术(2)花椰菜栽培技术6、绿叶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芹菜栽培技术(2)莴苣栽培技术7、葱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韭菜栽培技术(2)蒜黄栽培技术8、芽苗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芽菜概述(2)豌豆苗栽培技术(3)软化菊苣栽培技术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目前栽培发展趋势,介绍特种蔬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在讲授中结合实训同时进行。
九、考试内容及方法的要求和提示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内容以基本原理、基本生产技术为主,结合实训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大纲一、导论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其种植和栽培技术的掌握对于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蔬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介绍蔬菜栽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员对不同蔬菜的生长环境、需求和管理方法的理解,为其成为合格的蔬菜种植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蔬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并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
2.掌握蔬菜的育苗技术,能够从种子开始培育健康的幼苗。
3.了解土壤管理、施肥和灌溉技术,确保蔬菜的生长和发育。
4.学会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5.了解蔬菜的采收和储存技术,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延长保鲜期。
三、教学内容1.蔬菜栽培概述1.1 蔬菜的概念和分类1.2 蔬菜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1.3 蔬菜产业链和价值链2.蔬菜种子与育苗技术2.1 蔬菜种子的选择与储存2.2 蔬菜育苗基本要点2.3 蔬菜幼苗的移栽和管理3.蔬菜生长环境与栽培技术3.1 光照和温度的影响3.2 土壤要求和改良方法3.3 施肥原则和技术3.4 合理灌溉和排水管理3.5 蔬菜的急救措施和生长调控4.病虫害防治与生物安全4.1 常见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4.2 常见蔬菜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4.3 生物防治技术和有机农业策略4.4 农药使用与安全管理5.蔬菜采收与贮藏技术5.1 蔬菜采收时机和方法5.2 蔬菜品质检测与贮藏技术5.3 果蔬加工和保鲜技术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向学员介绍蔬菜栽培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员理解并应用蔬菜栽培技术。
3.实践训练:组织学员参与实际的蔬菜栽培实践活动,培养其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互动: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考察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实际操作:通过学员的实践训练成果,判断其技能和操作水平。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大棚类型和结构以及温湿度的调控方法。 2.让学生了解大棚栽培蔬菜几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 大棚蔬菜种植的环境特点及温度调控。 三、教学过程: 一、大棚构建 (一)棚架类型和结构 塑料大棚的类型结构有很多种。目前推广应用最多的有装配式镀锌薄壁钢管型(简称钢管大棚)和竹木圆拱型大棚两种。主要用于番茄、甜(辣)椒、茄子、黄瓜等夏菜的春季早熟栽培和冬延后栽培,以及育苗、杂交制种等。还有一种竹架小棚,常单独或与大棚配合(即大棚套小棚),用于冬春季茄、瓜类蔬菜育苗和春季早熟栽培。钢管大棚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中心高2.2米、宽跨度4.5米,长20米,面积90平方米;另一种是中心高2.5米,宽6米,长30米,面积180平方米。使用寿命一般为15年。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还可采用竹架大棚。棚架以毛竹或小圆木为材料搭成,高2米左右,宽4—5米,一般使用寿命为3年。 (二)覆盖材料 大棚覆盖材料有以下几种: 1.普通膜 以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为原料,膜厚0.1毫米,无色透明。使用寿命约为半年。 2.多功能长寿膜 是在聚乙烯吹塑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防老化料和表面活性剂制成。浙江省新光塑料厂生产的多功能膜,宽幅7.5米、厚0.06毫米,使用寿命比普通膜长一倍,夜间棚温比其他材料高1—2℃。而且膜不易结水滴,覆盖效果好,成本低、效益高。 3.草被、草毡 用稻草纺织而成,保温性能好,是夜间保温材料。 4.聚乙烯高发泡软片 是白色多气泡的塑料软片,宽1米、厚0.4—0.5厘米,质轻能卷起,保温性与草被相近。 5.无纺布 为一种涤纶长丝,不经织纺的布状物。分黑、白两种,并有不同的密度和厚度,常用规格50克/,除保温外还常作遮阳网用。 6.遮阳网 一种塑料织丝网。常用的有黑色和银灰色两种,并有数种密度规格,遮光率各有不同。主要用于夏天遮阳防雨,也可作冬天保温覆盖用。 (三)大棚搭建 选择向阳、避风、高燥、排水良好,没有土壤传染性病害的地方搭棚。 (四)塑料薄膜维护 扣膜时要尽量避免棚膜的机械损伤,特别是竹架大棚,在扣膜前应先把架表面突出的部分削平,或用旧布包扎好。用弹簧固定时,在卡槽处应加垫一层旧报纸。另外要注意避免新旧薄膜长期接触,以免加速新膜的老化。在通风换气时要小心操作。薄膜受冻或曝晒,会促进老化,钢管在夏天经太阳曝晒,温度可上升到60—70℃,从而加速薄膜老化破碎。薄膜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破孔,要及时用粘合剂或胶带粘补。 二、环境特点与调控 大棚因有塑料薄膜覆盖,形成了相对封闭与露地不同的特殊小气候。进行蔬菜大棚栽培,必须掌握大棚内环境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满足蔬菜生长发育的条件,从而获得优质高产。 (一)大棚内环境条件 1.光照 取决于棚外太阳辐射强度、覆盖材料的光学特点和污染程度。新塑料膜的透光率为80—85%,被尘泥污染的旧膜透光率常低于40%以下。膜面凝聚水滴,由于水滴的漫射作用,可使棚内光照减少10%—20%。棚架和压膜线以及高秆蔬菜的架材都会遮光,在大棚管理上要尽可能避免和排除减弱棚内光照的因素。 2.温度 (1)温度变化规律 大棚内气温日变化趋势与露地相同,但昼夜温差变幅大。白天光照充足,如果薄膜密闭棚内温度升高很快,最高可达40—50℃,比棚外高20℃以上。阴雨天,增温效果差,夜间棚内最低气温一般比棚外高1—3℃。棚内地温比气温稳定,通常为10—20℃。棚内气温也因位置不同而异,大棚横向分布为中间高、两边低,因此大棚中部的植株往往比两边的植株高大。大棚纵向分布,白天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为顶部高、下部低,夜间、阴天则相反。 (2)逆温现象 聚乙烯覆盖的大棚,冬季有微风晴朗的夜晚,棚内温度有时会出现比棚外还低的现象。其原因是:夜间棚外气温是高处比低处高,由于风的扰动,棚外近地面处可从上层空气中获得热量补充,而大棚内由于覆盖物的阻挡,得不到这部分热量;冬天白天阴凉,土壤贮藏热量少,加上聚乙烯膜对长波辐射率较高,保温性略差,地面有效热辐射大、散热多,从而造成棚内温度低于棚外的现象。 (3)温度调控 大棚的温度调控主要通过通风换气和加温来进行。利用揭膜进行通风换气是降低和控制白天棚内气温最常用的方法,采用遮阳材料,减少大棚的受光量,也能防止棚内气温过高。冬天,为了减少热量损失,提高气温和土温,棚膜要尽量盖严。可在大棚四周设置风障,大棚内设小棚再采用草片、无纺布、泡沫塑料等多层覆盖等措施。也可采用加温措施提高温度,如用电热线提高土温,有条件地区可以利用工厂余热、地热水或煤炉等提高棚内温度。大棚内置放水袋(充满水的塑料袋),利用水比热大的特点,白天水袋大量吸收太阳光能,并转化成热能贮藏起来,夜间逐渐释放出来,可提高棚温。 3.空气湿度的调控 (1)大棚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 塑料膜封闭性强,棚内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受到阻碍,土壤蒸发和叶面蒸腾的水气难以发散。因此,棚内湿度大。白天,大棚通风情况下,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阴雨天或灌水后可达90%以上。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夜间常为100%。棚内湿空气遇冷后凝结成水膜或水滴附着于薄膜内表面或植株上。 (2)空气湿度的调控 大棚内空气湿度过大,不仅直接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对矿质营养的吸收,而且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发芽和侵染。因此,要进行通风换气,促进棚内高湿空气与外界低湿空气相交换,可以有效地降低棚内的相对湿度。棚内地热线加温,也可降低相对湿度。采用滴灌技术,并结合地膜复盖栽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气湿度(20%左右)。 4.棚内空气成分 由于薄膜覆盖,棚内空气流动和交换受到限制,在蔬菜植株高大、枝叶茂盛的情况下,棚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很剧烈。早上日出之前由于作物呼吸和土壤释放,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比棚外浓度高2—3倍,(330PPM左右);8—9时以后,随着叶片光合作用的增强,可降至100PPM以下。因此,日出后就要酌情进行通风换气,及时补充棚内二氧化碳。另外,可进行人工二氧化碳施肥,浓度为800—1000PPM,在日出后至通风换气前使用。人工施用二氧化碳,在冬春季光照弱、温度低的情况下,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在低温季节,大棚经常密闭保温,很容易积累有毒气体,如氨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乙烯等造成危害。当大棚内氨气达5PPM时,植株叶片先端会产生水浸状斑点,继而变黑枯死;当二氧化氮达2.5—3PPM时,叶片发生不规则的绿白色斑点,严重时除叶脉外,全叶都被漂白。氨气和二氧化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氮肥使用不当所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主要是用煤火加温,燃烧不完全,或煤的质量差造成的。由于薄膜老化(塑料管)可释放出乙烯,引起植株早衰,所以过量使用乙烯产品也是原因之一。 为了防止棚内有害气体的积累,不能使用新鲜厩肥作基肥,也不能用尚未腐熟的粪肥作追肥;严禁使用碳酸铵作追肥,用尿素或硫酸铵作追肥时要掺水浇施或穴施后及时覆土;肥料用量要适当不能施用过量;低温季节也要适当通风,以便排除有害气体。另外,用煤质量要好,要充分燃烧。有条件的要用热风或热水管加温,把燃后的废气排出棚外。 5.土壤湿度和盐分 大棚土壤湿度分布不均匀。靠近棚架两侧的土壤,由于棚外水分渗透较多,加上棚膜上水滴的流淌湿度较大。棚中部则比较干燥。春季大棚种植的黄瓜、茄子特别是地膜栽培的,土壤水分常因不足而严重影响质量。最好能铺设软管滴灌带,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施放肥水,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由于大棚长期覆盖,缺少雨水淋洗,盐分随地下水由下向上移动,容易引起耕作层土壤盐分过量积累,造成盐渍化。因此,要注意适当深耕,施用有机肥,避免长期施用含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肥料。追肥宜淡,最好进行测土施肥。每年要有一定时间不盖膜,或在夏天只盖遮阳网进行遮阳栽培,使土壤得到雨水的溶淋。土壤盐渍化严重时,可采用淹水压盐,效果很好。另外,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是防止土壤盐渍化的一项根本措施。 三、大棚蔬菜周年茬口安排 大棚只有春季茄果类的早熟栽培,一年只利用4—5个月,利用率及效益不高。如果在秋冬季和夏季也利用大棚进行栽培、育苗及留种,可提高生产效益。 (一)育苗—栽培型 其特点是冬季育苗→春季早熟栽培→夏季育苗→秋冬季栽培。冬季育苗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3月中下旬,培育茄果类、瓜类和豆类秧苗。3月中下旬定植,进行春季早熟栽培。夏季6—8月份培育秧苗,如甘蓝、花椰菜、番茄等。秋冬季栽培秋番茄、黄瓜、叶菜、芹菜、葱蒜等。 (二)栽培型 以栽培蔬菜为主,结合育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春季早熟栽培茄子、番茄、黄瓜、辣椒等,夏季种植速生蔬菜,秋季栽培黄瓜、番茄、甘蓝、花椰菜,冬季栽培芹菜、菠菜、生菜、葱蒜类蔬菜;二是间套作,春季进行番茄、辣椒早熟栽培,4—5月份在大棚拱杆旁种植丝瓜任其沿拱杆爬蔓,或在番茄生长后期,在畦边定植冬瓜,利用番茄的支架爬蔓;秋季种植生菜、菜心等;冬季进行育苗。 (三)留种制种型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春季茄瓜类留制种为主,其茬口方式有冬季育苗→春季制留种→秋季栽培芹菜、甘蓝等;一种是以冬春季十字花科自交不亲和采留种为主,夏季进行育苗、秋季栽培茄瓜类蔬菜。 四、春季夏菜早熟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