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课程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4.36 KB
- 文档页数:6
影视美学大纲《影视美学理论基础》大纲余奇敏新闻与信息传播学导言一、影视媒介_ 视觉文化的主导性力量1、视觉文化的表征——形象(符号)的生产与消费2、影视媒介在当代视觉文化中的主导性地位(1)观看是人类最自然的行为。
(2)影视媒介对“看”的拓展,满足人们看的欲望与影视媒介之前的视觉媒介相比:影视更具有逼真性、亲近感;反映的领域更宽广、更自由;影响的受众更广泛,构成现代人的媒介环境(3)影视塑造奇观文化将看的文化制作成为消费文化,形成具有社会轰动效应和商业收益的媒体奇观。
3、认识和掌握影视文化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1)媒介素养(2)当代人的影视媒介素养要求二、影视美学与影视理论界说1、影视关系(1)二者是同一种艺术。
求同观。
(2)二者不是同一种艺术。
求异观。
(3)二者是一种媒介的不同发展形态(阶段)。
从视觉文化发展来认识影视媒介。
整体观。
本课基点:本课将电影、电视定义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通过连续运动的画面和音响,在时空里构筑形象,反映和再现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大众媒介。
2、影视美学与影视理论界说(1)影视美学界说主要是电影美学:是关于电影电视的一般审美特性及审美现象的系统研究。
具体而言,电影(电视)作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为一种形象思维的特点;其基本艺术形式与表达的规律性;等等(3)影视理论界说主要是电影理论:研究电影创作的本质、基本原理及一般和局部规律。
当涉及到电影电视是否是一门艺术,创作者如何把握影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创作者如何实现电视艺术审美活动等方面时,电影理论与电影美学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本课基点:影视美学理论,是关于影视艺术的一般审美特性及审美现象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文化)的基本特性,影视(主要是电影)语言的语法与句法;影视文本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
三、影视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框架)1、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影视媒介的本体论观点,以此为基础论述影视审美元素及其审美特性。
第二部分,有关电影的美学理论。
影视美学影视艺术与视觉特效技术影视美学:影视艺术与视觉特效技术影视美学是涉及到电影、电视、网络影视等多种影像媒介的艺术体系。
在实现视觉特效技术的同时,影视美学需要将影像艺术的审美标准和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出来。
1. 影视艺术与影像特效影视艺术是指电影、电视和网络影视等影像媒介的艺术创作,包括剧本创作、导演指导、演员表演、摄影、剪辑等方面的艺术性创作。
这些艺术元素的合理组合创造了美妙的视听效果和情感共鸣。
视觉特效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实现影像特效的过程。
影视美学既需要将艺术美的审美要求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同时又需要充分应用视觉特效技术提高影像的艺术性。
2. 影像审美与影像技术的融合影像审美主要体现在影片故事的节奏感、画面的颜色、构图和光影的运用等视觉要素上。
而视觉特效技术的应用则更多的是在影像的制作中,通常是以数码设备为主要工具的手段,如三维建模、动态模拟、动态特效等。
在处理特效时,必须考虑到它对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及情感体验的影响,不仅要实现艺术效果,还要让它融入整个影片的美学效果。
3. 影像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影视美学最大的特点在于艺术与技术相互促进和依存。
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技术也需要艺术的指引。
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相互协作,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影像作品。
视觉特效技术需要艺术家引领,而影像艺术也需要技术的支持。
总之,影视美学在影像的表现形式、审美标准和思想内涵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在技术不断进步、创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影视美学的发展空间仍然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影视特效制作课程标准Effects软件进行影视特效制作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影视特效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影视特效制作任务。
四)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After Effect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了解影视特效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3.掌握影视特效制作的实际操作技能;4.能够独立完成影视特效制作任务;5.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After Effect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影视特效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3.影视特效制作的实际操作技能;4.影视特效制作的案例分析;5.影视特效制作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将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同时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
其中,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占比较大,旨在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程大纲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After Effect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0学时)2.影视特效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10学时)3.影视特效制作的实际操作技能(30学时)4.影视特效制作的案例分析(10学时)5.影视特效制作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10学时)二)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After Effects教程》参考书目:影视特效制作技术》影视后期制作实用技术》三)实验及实践本课程将开设实验课程,学生需在实验课程中完成实际操作任务,包括影视特效制作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等。
同时,本课程将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影视特效制作比赛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影视美学概论教学教案教案标题:影视美学概论教学目标:1.理解影视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2.掌握影视美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能够运用影视美学理论分析影视作品。
教学内容:1.影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影视语言与美学结构;3.影视美学的审美理论;4.影视美学与文化语境的关系;5.影视美学分析实例分析。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影视美学的兴趣和思考,并展开讨论。
步骤二:讲解影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0分钟)通过讲解,介绍影视美学的基本概念,如:美学、影视语言、影视结构等,并介绍影视美学的发展历程。
步骤三:讲解影视语言与美学结构(20分钟)讲解影视语言的基本要素和运用技巧,包括:画面构图、镜头运动、剪辑等,并介绍影视美学结构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步骤四:讲解影视美学的审美理论(20分钟)讲解不同的影视美学理论,如:表现主义、现实主义、形式主义等,以及它们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步骤五:讲解影视美学与文化语境的关系(20分钟)讲解影视美学与文化语境的相互关系,解释影视作品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步骤六:引导学生运用影视美学理论分析影视作品(20分钟)选择一部影视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影视美学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作品中的影视语言、美学结构等。
步骤七:总结与小结(10分钟)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讨论,深化对影视美学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影视作品片段;2.影视美学相关文献;3.影视作品分析案例。
教学评估:1.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学生对影视美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学生对影视作品分析的质量和深度。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2.鼓励学生参加影视节或影视研讨会,拓展对影视美学的理解和应用。
教案2008 ~200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影视美学系(院、部) 新闻传播系教研室(实验室) 新闻业务教研室授课班级20XX级1、2班主讲教师李超职称助教湖南科技学院教务处制二00 八年八月教案(首页)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一章:影视美学原理1、授课时间: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10月2、16日2、授课类型:理论课3、授课题目:影视美学原理(美、美感、审美、美学)4、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学生把影视美学放在美学的历史长河中去加以比较,把传统美学思想和影视美学理论加以审视和关照,从审美经验出发掌握美的发展简史,熟悉历史上主要的美学流派,了解影视艺术美的历史轨迹。
能够跳过事物的物质层面来提升审美境界。
5.教学重点及难点:对于美的感念的理解和把握。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和视频实例分析相结合(二)实施步骤:第一讲:美从何处寻?1、什么是美?对于美的研究和探讨,从西方的古希腊、中国的先秦时代算起,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了。
但是,美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关于美的观念,依然是众说纷纭。
仅在1933年出版的《美学的基础》中,就罗列了西方美学界关于美的16种定义。
如:任何具有特殊形式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模仿自然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能产生幻想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具有表现性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导致愉快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能够助长一种特殊情感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能够诱发联想的事物都是美的。
可以说什么是美,也构成了千年难以破译的难题。
以上是从横向上对美的审视,如果对美加以纵向的考察,也就是在美的发展的历史上去审视,亦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然而,我们却可以寻找它的发展轨迹。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美在于和谐”;中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就是完善”;18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就是愉悦”,也就是“快感”。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影视美学概论The introduction of film aesthetics*课程编号:j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总学时数:32学时总学分:2学分大纲主撰人:'内容简介《影视美学概论》是影视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高等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一方面将电影艺术放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中,介绍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影视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及其发展流变;一方面把影视美学放在文化的整体框架内,同时结合影视艺术的实践探讨了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美学特征、审美心理等。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同时兼顾实践性,是电影美学思想史与影视美学原理的结合,基本涵盖了影视美学各个领域的重要理论与热点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影视美学各个历史流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流变,能够掌握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与文化特性,并能够运用影视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影视艺术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影视艺术的批评与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8学时).第一节:电影符号学第二节:电影叙事学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第四节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第五节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第二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8学时)第一节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第二节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第三节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第三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8学时)第一节综合性与技术性第二节逼真性与假定性第三节造型性与运动性第四节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第五节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第四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8学时)第一节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第二节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第三节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主要参考书:《导演的梦幻世界》,王心语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
影视美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全面认识“影视美学”的概念,掌握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中,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
影视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流变;在文化的整体构架中,同时
结合影视艺术的实践,掌握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美学特性、审美心理等。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影视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影
视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影视艺术审美现象具有理
论指导意义。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
影视美学的先修课为:动画概论;后续课程为:动画表演、动画表演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了解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及其主要观点和美学特
征;了解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掌握影视艺术基本美学特征;系统了解影视艺术
的审美心理特点,并能够运用影视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影视艺术实践中的问题,
提高影视艺术的批评与鉴赏能力。
课程名称 影视美学 课程编号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时 32 实训学时 16 总学分 2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选修) 适用专业 动画 开课单位
文化与艺
术学院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影视审美的属性、影视互动的大趋势、影视美学
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假定性、蒙太奇、“长镜头”等基础理论。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
鉴赏生活、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并能树立正确、健康、进步的审美观,
提高人文素养。
3.素质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影视美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范畴,
同时也加深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对影视艺术中的假定性,蒙太奇及其文化背
景,“长镜头理论”背后的哲学等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影视美学
打下基础。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本课程设置是依据面向国民经济建设
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
科学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动画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以及在教育、科研等职业岗位上,从事动画创意设计、编导制作、游戏设计、
数字动画制作及动态技术开发的现代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服务型人
才。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目标、内容制定,依据从掌握传统影视动画、绘画原创等方面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动画专业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社会调研及立项工作的
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创作及科研能力出发,其内容是从培养具有独立分
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能够把民族化的文学、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等与现
代的时尚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认识本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具备全面的科学
素养,正确认识并处理动画艺术与科学技术关系的高素质具有动画创新能力和
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而制定。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以上课程目标的实现,首先教师不但要具备高水平的一流的专业技能,而且
要有对本学科的深入理解,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及教学的需要。
优选教材,教材内容要注意系统性,要从技法掌握的难易程度出发,既要继承国
画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要与当前社会时代紧密联系,与动画教学的课程教育方案
目标相统一,保证课程教材的高质量,高水平。教室、教具、资料等硬件设备的
齐备及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本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原则组织教学。并利用范本教学、示范教学、整体把握个别辅导教学、多媒体教
学、互动研讨教学、启发悟性潜质教学等教学方法,作为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
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有
力保障。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4学时)
(1)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2)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3)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5)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后)(4学时)
(1)电影符号学;
(2)电影叙事学;
(3)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4)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
(5)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
第三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4学时)
(1)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2)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
(3)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
第四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4学时)
(1)综合性与技术性;
(2)逼真性与假定性;
(3)造型性与运动性;
(4)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
(5)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
(二)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项目(一)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16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基础型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对影视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通过对经典影视作品
的拉片训练,学习和掌握优秀影视作品中的表现艺术。
4.仪器设备要求:实验机房
5.实验考核方法:考查
(三)课程学时安排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实训)教学学时
一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 4 0
二 现代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后) 4 0
三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4 0
四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4 0
五 实训项目(一)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0 16
总计 32 16 16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模式理论讲授。
(二)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指导、演示。
(三)教学手段范本、示范、辅导、多媒体学、互动研讨、启发潜质等
七、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方式考试
(二)成绩构成
考勤40%+课堂表现60%=平时成绩
课程总结20%+大作业80%=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总评成绩100%
八、课程教学资源
(一)教材选用建议
《影视美学》(第2版次),彭吉象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年份2009.9;
(二)教材编写建议
(三)参考书目
1.《影视美学》(第2版次),彭吉象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年份2009.9
2.《电影艺术导论》(第1版次),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主编,中国计划出
版社,年份2003.8;
3.《电影美学导论》(第1版次),金丹元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年份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