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剧《空王冠》看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当代改编
- 格式:pdf
- 大小:58.36 KB
- 文档页数:2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95从传统剧场创新浅谈《麦克白》的改编艺术陈 印(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00)摘 要:现代剧场利用舞台形式的大胆创新、经典文本的合理改编,使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在舞台上焕发生机。
英国国家剧场版《麦克白》(2013年版)打破传统舞台样式的限制,创新舞台布局,在增强时空流动性的同时搭配特殊道具来渲染戏剧中的宗教元素,增强了舞台效果。
在演出文本中大量删减女巫戏份,降低戏剧中的神话元素,突显了麦克白的性格悲剧。
关键词:剧场创新;《麦克白》;文本改编;性格悲剧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231-02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戏剧在演出形式、剧本改编等方面不断作出调整适应当下观众审美需求,戏剧改编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将从传统剧场的形式创新和文本改编两方面入手,浅析英国国家剧场版《麦克白》(2013年版)(以下简称“剧场版《麦克白》”)对于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创新改编的可取之处。
一、传统剧场的改变《麦克白》这一传世名作在后世剧场演出时不断推陈出新,迎合了观众审美需求。
为应对新兴视觉艺术电影的冲击,戏剧人开始从追寻戏剧舞台的幻觉转到“剧场性”上。
“‘剧场性’被后戏剧剧场认为其特征是一种‘现场性’,‘剧场性’作为一种依靠时空而存在的特性,是避不开时间和空间的。
”[1]2013年英国国家剧场版《麦克白》,从“剧场性”的空间维度入手大胆改革传统的戏剧舞台,打破传统主流模式的限制,在戏剧的舞台形式上进行革新,将以往版本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分离,改为将观众席嵌入舞台两侧,缩短观演距离,提供多重观剧角度,增强了观众观剧的“现场性”,从而达到了增强戏剧舞台“剧场性”的目的。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第一章1 【单选题】(5分)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A. 《罗米欧与朱丽叶》B. 《亨利六世》C. 《理查三世》D. 《亨利五世》2 【单选题】(5分)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A. 喜剧B. 悲剧C. 传奇剧D. 历史剧5 【单选题】(5分)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第二章1 【单选题】(5分)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及其杰作《哈姆雷特》在空间批评史中的诠释与想象。
我们将从空间批评的角度出发,深度解读莎士比亚如何巧妙地利用空间元素来塑造角色,构建情节,并揭示作品的深层主题和意义。
我们将概述空间批评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以便为后续的解读提供理论支撑。
接着,我们将分析《哈姆雷特》中的空间设置,包括丹麦王宫、墓地、舞台等,探讨这些空间如何影响剧中人物的行动和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如何通过空间的转换和叠加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增强戏剧的张力和冲突。
我们将关注空间元素如何与剧中的时间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哈姆雷特》丰富而复杂的艺术世界。
我们将总结空间批评对于理解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的重要价值,并指出这一视角对于未来莎士比亚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理解,同时为空间批评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概述威廉·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戏剧创作和诗歌才华,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伟大人物。
他的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知和研究的无疑是《哈姆雷特》。
这部悲剧不仅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更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了替父复仇,与国王克劳狄斯及情人奥菲利娅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情感与道德冲突。
在复仇的道路上,哈姆雷特不仅面临着外界的阻碍和困境,更在内心深处经历着巨大的挣扎和痛苦。
这部戏剧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戏剧技巧,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展现了他对人性、道德、权力、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哈姆雷特王子的复仇之路,实际上也是一条探索人性、挑战道德边界的道路。
让我们谈谈坟墓、蛆虫和墓碑吧|理查二世空王冠《亨利四世》的上部和下部,是莎剧中最有政治性的剧目。
但同时,它们又是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的中间部分,如果脱离了之前发生的事情,及《理查二世》,和之后发生的事情,及《亨利五世》,很难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原委。
这也是《空王冠》系列一定要把四部剧一鼓作气拍出来的原因。
The more aware critics are of the events of Richard II and especially the usurpation of Richard,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discard the maturation model and to see the unresolved tensions between Henry IV and Hal.批评家们对理查二世身上发生的事情越清醒,特别是明白理查二世被篡位一事,就越会明白,哈里王子的“成长”理论多么错误,亨利四世和哈里王子之间的关系多么拨剑弩张。
哈里王子的所谓“成长”理论,就是文艺复兴道德剧里浪子王子们的成长套路,也是很多男性的成长套路:顽劣,花天酒地,然后突然长大,变成了一个有责任的男青年,修身养性,成家立业。
很多评论说,哈里王子也是这样的成长模式:男孩总会长大的嘛。
但事实是,“成长”理论盛行,让很多莎士比亚学者,都没有看清亨利四世和哈里王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但幸运的是,我们《亨利四世》上部和下部群的读友看出来啦!不幸的是,我们因为缺乏对《理查二世》的阅读,所以看得“太清楚”,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把哈里王子看得太功利,而忽略了他突然成为亲王,背后经历了多少身份的剧变和压力。
他的反叛,就跟Northumberland的反叛一样,是篡位的后遗症,我们也忽略了,哈里王子的狐朋狗友带给我们多少欢声笑语。
这四部曲的戏剧,我们已经读了两部,还剩两部,《亨利五世》和《理查二世》,其中《理查二世》是最出名的。
浅谈莎士比亚“玫瑰战争”系列历史剧的研究价值作者:彭天宇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作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莎士比亚最辉煌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四大悲喜剧和十四行诗上,其历史剧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早在1623年所整理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中,历史剧已经作为独立的概念与其悲剧、喜剧相提并论,这种说法也一直被国内外研究者所沿用。
而相比于国外,国内莎学研究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对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研究长期处在一个缓慢的状态。
而玫瑰战争作为英格兰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对英国的封建社会乃至其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一批以玫瑰战争为素材的影视作品、纪录片、文学作品的涌现,这场尘封百年的战争重回人们的视野。
以玫瑰战争为灵感的美剧《冰与火之歌》则更是火遍了全球,英国畅销书作家菲利帕·格里高利的“玫瑰战争”系列小说也广受追捧。
而莎士比亚也曾从玫瑰战争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几部经典的历史剧。
莎翁对这场战争的接受和改写过程,对其中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样值得我们去研究。
关键词:莎士比亚历史剧;玫瑰战争第一节何为历史剧何为历史剧?一直以来,这都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新历史主义与历史剧的艺术建构》中这样说:“历史剧是一种按照题材时代指向划分而出现的戏剧样式,它是和取材于现代的戏剧形式相对应的。
”但这仅仅是从时间的角度相对地给出了历史剧的概念,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它的文学性。
苏联的文学理论家什维多夫还提到了一种国别的划分概念:“光说以本国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剧本,是不够全面的。
”和很多文学概念一样,我们没有办法去给历史剧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关于历史剧的几个特征似乎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一,历史剧中的人物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并且情节的开展要依托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可完全地凭空捏造。
历史剧依托于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正如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要有作家自己想象力发挥的空间。
022《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创作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近代早期英国,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情节反映了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和剧作家的其他剧目相比,该剧侧重描写温莎市民对待婚姻不忠的态度以及中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在缔结婚姻时的矛盾和选择。
剧中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思考围绕家庭意愿与个人意愿、经济追求与情感追求、家庭束缚与女性解放三组冲突展开,他们敢于突破传统婚姻的束缚,追求个人幸福,婚姻观已初具现代婚姻的特征。
[关 键 词] 近代早期英国;中产阶级;婚姻;《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莎剧中的近代早期英国中产阶级婚姻——以《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为例黄 欣在莎士比亚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中,《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以下简称《温》)独树一帜,因为该剧是莎翁笔下唯一一部设置在真实历史语境及英国城镇的喜剧作品。
著名莎评家乔治·亨特认为《温》是一部可以称之为“资产阶级喜剧”的早期现代英国戏剧,剧中充满了浓厚的资产阶级生活气息。
[1]“整体而言,其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在舞台上展现出一幅有关小乡镇里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其中有店主、医生、法官、牧师、市民及其妻子儿女。
”[2]99剧中的主要角色除了福斯塔夫和范顿,均是拥有中产阶级背景的工商业主和普通市民。
本剧的主要情节是落魄爵士福斯塔夫调戏两位有夫之妇福德大娘与培琪大娘,两位大娘随即运用智谋巧妙地捉弄福斯塔夫,次要情节是培琪夫妇的女儿安·培琪的婚事进展。
由此可见,温莎市民的婚姻生活推动着整部剧的情节发展,剖析文本背后中产阶级婚姻的本质特征极具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以《温》为例,结合该剧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分析剧中的中产阶级婚姻,指出近代早期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复杂特征,具体表现为中产阶级夫妇解决家庭意愿与个人意愿、经济追求与情感追求以及家庭约束与女性解放之间的冲突。
一、家庭意愿与个人意愿的冲突婚姻是维系家庭财富、延续家族血脉的正当途径,不仅仅是个体的结合,还是连接夫妻双方家人,建立一个包括仆人、亲属以及共同的朋友的大家庭的方式。
权谋之王:莎士比亚笔下与历史中的亨利八世
尹倩楠
【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7)3
【摘要】《亨利八世》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也被称为《千真万确》。
这部戏剧以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为主题,描绘了他的婚姻、政治斗争和宗教改革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比较莎士比亚戏剧中对亨利八世的刻画与历史事实的差异发现,莎士比亚对亨利八世抛弃凯瑟琳并迎娶安妮的史实处理较为弱化,而对他与沃尔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生动的刻画。
此外,莎士比亚将亨利八世的错误归咎于沃尔西,强调了小人的谄媚奸猾对君主决策的影响。
莎士比亚通过艺术手法塑造了戏剧人物,凸显了历史中的权谋、欲望和权力斗争,为观众呈现了更加生动、戏剧化的历史叙事。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尹倩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从历史合力理论视角解读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的原因
2.作为“国王”的个人与作为“个人”的国王——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五世
3.毒凤蝶(川剧)(故事取材
莎士比亚的作品《亨利八世》、《哈姆雷特》、《麦克白》)4.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五世5.种下莠草无获佳禾——试评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六世》中贞德形象的塑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冠》作者:宋云峰来源:《英语学习》2018年第09期1. 《王冠》的成功《王冠》(The Crown)是一部关于当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生平的传记剧情(biographical drama)电视连续剧。
该剧由彼得·摩根(Peter Morgan)编剧兼导演,由左岸影业公司(Left Bank Pictures)和索尼影视公司(Sony Pictures Television)为奈飞公司(Netflix)制作,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别于2016年11月4日和2017年12月8日播出。
《王冠》的第一季以伊丽莎白(Elizabeth)与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Philip, Duke of Edinburgh)1947年的婚礼开始,以1955年伊丽莎白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Princess Margaret)被迫解除与王室侍卫官彼得·唐生(Peter Townsend)的婚约为止。
第二季则从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Suez Crisis)开始,以1963年麦克米伦首相(Harold Macmillan)因阁员涉及间谍和色情丑闻而被迫辞职为止。
第三季则从1964年写到1976年,对应工党首相威尔逊(Harold Wilson)的两届任期。
第四季则重点讲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担任首相期间查尔斯(Prince Charles)与戴安娜(Princess Diana)的关系。
第五季和第六季尚在筹划中。
《王冠》脱胎于摩根2006年创作的电影《女王》(The Queen)和2013年创作的舞台剧《观众》(The Audience),计划拍摄六季共60集,涵盖从伊丽莎白与菲利普亲王结婚(1947年)到现在约70年的当代英国王室史,是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第一季由奈飞公司于2016年11月4日首播,获得了压倒性的好评。
影评人對演员的表演、摩根的导演、剧本撰写、摄影、制作价值以及相对真实和准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赞扬有加。
《赢了》的新历史主义创作与启示〔摘要〕《赢了》是当代剧作家爱德华?邦德以新历史主义手法,再现莎士比亚晚年生活的一部历史剧,是值得全球莎学研究者和莎士比亚爱好者重视的一部开拓性新作。
该剧用悲情的笔触塑造出莎士比亚被归罪感和虚无感笼罩的失败者形象,在诸多争议声中走向经典化。
通过展示一代文豪在历史变奏中的无奈与无能,该剧揭示出文化精英被历史命运所挤压的客观事实和悲戚处境。
“戏剧事件”的运用又提升了该剧的阐释张力,丰富了其主题意涵,间接批判了资本主义权力话语的暴力。
该剧对中国话剧的创新具有范式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赢了》;爱德华?邦德;斯蒂芬?格林布兰特;颠覆〔中图分类号〕I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1-0074-06从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一直把持文艺批评的大半江山。
伴随各种新文艺理论在七八十年代狼烟四起,新历史主义开始发声并迅速走强。
形式主义者不关心作品的意义,仅专注于语言本体。
新批评也把作品视为孤立的客体。
它们都遭到了新历史主义者的反对。
新历史主义认为,尽管文本是虚构的,但文本周围的存在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比语言本体更为重要,文学无法超越物质和生产关系,文学研究应把作品置于相关历史坐标之中,考察作品与社会、政治及文化实践等方面的关系。
这样一来,新历史主义者把有关阶级、种族、性别的话语引入了文学批评,以明显的政治化批评倾向把被挤压、被统治、被压迫、被剥削的边缘化了的声音放大并且重新定位。
人们常识中的莎士比亚是一个纯粹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戏剧率先让人取代神的位置,让观者感觉到是人而不是神在舞台上发声。
然而,著名当代左翼剧作家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的历史剧《赢了》(Bingo,1973)则呈显了一个在作家身份与地主身份之间游移不定,在良知与金钱的两极接受人性炙烤的莎士比亚。
双重人格的莎士比亚虽然人文主义气息不足,但比纯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有着更加丰满、更加逼真的人物形象。
&TV JOURNAL |RADIO2016.10视听研究英剧《空王冠》自2012年开播以来,将莎士比亚作品的银幕改编推向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在这个时代中,不同的欧洲古装作品相继涌现,不同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将莎士比亚剧作进行演绎、重构和改编,无论是文学、戏剧还是影视,这位英国巨匠的作品在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当代的欣赏者。
《空王冠》系列立足于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最多的历史剧上,将其以鲜活的形态呈现在观众眼前。
一、王冠之“荣”:《空王冠》在历史剧改编电影中的突破与优势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宣传英国文化的作品,《空王冠》可以说在制作上相当精良,并且运用了大量的视觉特效进行包装,无论从影像水准还是从演员质量上,相较于之前的莎士比亚历史剧改编影视作品都有相当大的提升。
首先是镜头叙述更加电影化而非平面的戏剧舞台表演。
一直以来,莎士比亚剧本改编有一个非常大的困难,那就是剧本本身非常适合于舞台的表现张力,而很多动作以及细节化的表达方面并不适合电影镜头语言的描写。
但是,《空王冠》系列中却真正实现了莎士比亚历史剧电影的真正“电影化”表达。
相较于戏剧,电影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进行灵活的场景转换和自由的细节展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从机位角度、景别、镜头的运动等方面体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活动、身份地位的差别。
这种独特的手法是戏剧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亨利五世加冕时福斯塔夫急匆匆看亨利五世的情景,就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大仰角镜头以显示亨利五世此时的尊贵地位。
因为在这之前亨利五世还只是威尔士亲王,终日如平民一般与福斯塔夫等人在酒馆胡闹,因此福斯塔夫也能够僭越礼制。
然而正如亨利五世所说,这一切都是短暂的,他和他们其实并不一样,只是要装出一副回头浪子的模样罢了。
因此,自己即位的时候,君临天下的亨利五世就完全彰显出了贵族气魄,也使得从福斯塔夫的视角看来这个曾经与自己嬉闹的小男孩现在却变成了如此高高在上而不可直视的王者。
在电影中用几个镜头的切换和角度的变化成功地演绎了这个戏剧性的人物关系变化。
本系列的场面调度和美工设计也相当考究,例如城堡、锁子甲、冠冕服等都有新的突破。
在亨利四世平叛的战斗场面中,显示战争的宏伟残酷与混乱但不失层次感,观众能清楚地辨识每个主要人物。
《空王冠》也利用了镜头调度和象征性的意象设计深化了整个系列中“虚妄之冠”的主题,其集中体现在“王冠”这一意象上。
系列剧中,对于王冠代表的国王的权力、荣耀与地位所引发的诱惑力与王权带来的危机四伏、对国王的折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在《理查二世》中理查被迫退位,向亨利四世移交王冠的时候对于王冠从下往上的特写镜头,画面两侧分别是理查二世和亨利四世抓住王冠的两侧向下看,仿佛是在看一口深井,这也正好印证了台词:“这王冠仿佛不见底的深井,你我都在里面,我沉下去,而你浮了上来。
”莎士比亚的这个比喻被导演直观地表现出来,而在之后亨利四世的困境和折磨却被当年的理查三世一语成谶:“这王冠并不是什么荣耀,而是一种折磨,能够把所有人都推向深渊。
”导演将亨利四世走向人生尽头时的光线与氛围设计得与理查二世的死亡极其相似,虽然一个是惨遭废黜后被杀害,一个是在大殿中王座下死去,但两人的凄苦和孤独是有相似之处的,甚至亨利四世在临死前由于连年征战日夜操劳,心力交瘁,其孤家寡人般的憔悴与理查三世如出一辙。
另外,《理查二世》中对于理查的死亡有非常强的象征意象,在片头理查请画师为其画身中三箭惨死的圣塞巴斯蒂安形象,其实就是其在片尾被谋杀惨死的暗示。
而在片尾,理查王被谋害,导演也安排了与片头完全呼应的中箭形象。
这种悲凉的暗示加强了影片的悲剧性人物塑造。
在《空王冠》系列中,人物的塑造更加鲜明并有一些新的突破。
理查二世其实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是被批判的昏君形象,而在影片中却由一袭白衣成为了类似于圣徒的柔弱天子,他的力量过于弱小,却太相信天赋君权,作为国君的骄傲与作为阶下囚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也因此加强了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
另外在《亨利四世》两部中的福斯塔夫,不仅仅是荒谬与小人的代名词,而是更加丰满、鲜明化,将福斯塔夫的自私吝啬和虚荣与他个性之中可爱的一面相互融合,让观众对福斯塔夫有更加立体的印象。
二、王冠之“重”:《空王冠》系列剧尚待改进之处《空王冠》流畅的镜头语言叙述和演员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叹服,制作水准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毕竟莎士比亚历史剧改编电影的难度相当大,本剧也有一些尚待改进之处。
从内容本身和当代传播的角度,《空王冠》有两处较为明显的硬伤。
首先是台词的冗长。
制作方出于对莎士比亚作品原汁原味再现的考虑,保留了原来剧作中的大量对白。
然而历史题材电影对于情节节奏要求快速,冗长而华丽的台词无疑会拖慢这一节奏,甚至让观众“出戏”。
《空王冠》系列作品在场景设置和美工方面还原度非常高,再加上流畅的镜头调度和剪辑手法,使观众如同置身于中世纪波澜壮阔的从英剧《空王冠》看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当代改编□严宇桥摘要:在莎士比亚作品改编中,《空王冠》是近年来历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影视改编作品之一。
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如何再现和传播经典再次成为学界的焦点议题。
本文分析本剧在内容上相较于之前莎士比亚历史剧电影的突破和优势,指出本剧尚待改进之处,尝试对莎士比亚历史剧在当今的影视作品改编提出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历史剧;莎士比亚;影视改编;《空王冠》90DOI:10.19395/ki.1674-246x.2016.10.048视听2016.10|专论视听研究历史环境中,与列王同呼吸共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生涩大段的台词在影片中出现显然是无法相宜的,因为它违反了观众对于电影情节代入感最基本的原则———合理性。
在真实发生的场景中,没有人会在决斗正酣时如同作诗一般即物起兴,大喊山川日月,吟诵天地万物,也不会在战场上负伤的时候说出“你们的伯爵即将离开这个人世”一类的话,更不会有人将自己阴谋的心理活动对着其他人或者镜头说出来并感慨一番,这样破坏银幕假定性的做法不但非常冒险,而且“跳戏”感十足。
例如在《理查二世》的后半段,理查和亨利宫廷禅位中的场景中,保留了原作中理查大量心理活动的独白,而在戒备森严的宫廷作为一个阶下囚是不能够说出这些话的。
这一段内心独白变成台词后,成为理查在宫殿内絮絮叨叨的败笔场景,足足持续五分钟,不仅仅沉闷,也让观众失去观看兴趣。
再如亨利四世征战之前与前来议和的侯爵谈判,片中国王与侯爵也用赋比兴感慨良久,而观众真正想看到的是故事的发展而非两军阵前的感叹,严重打断了整体的流畅。
另外,侯爵在战前报议和的阴谋和福斯塔夫为了夺得官位使出的各种诡计都被演员如同戏剧一般说出来,这样的设计更加打破了连贯性和阴谋的紧张程度。
很多该让观众知道的背景和细节并不需要全部在电影中用台词展现出来,实际上通过镜头转换、借他人之口等都可以实现。
作为影视作品,不能拘泥于台词的原貌,更不能让大段的抒情台词捆住手脚,影响情节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似乎莎士比亚历史剧的这顶“王冠”过于“重”了,使得制作方也不敢去挑战原著在台词方面的权威,无法更多地进行修改或者删减,从而戴着镣铐跳舞,成为剧情的一个负担。
可能制作方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在大段台词使用时用频繁的景别变化、镜头切换和演员在表情上细节的表演,以使观众不会产生疲倦之感,但是电影终究不需要太多这样的台词,长时间的抒情段落会影响整体剧情的观感。
另外是影片的时长问题。
作为电视剧,每一集的时间都在115分钟左右,这对于在网络或电视平台观看影片的观众来说显得太长。
在21世纪,信息的接收方式多为碎片化接收、观看与阅读,观众没有时间去花费2个小时看完一部历史剧改编作品,而制作方并没有将每部剧作拆成几段播出。
这样2小时片长的播出方式无法吸引观众长久的注意力,免费或者低消费的网络订阅观看习惯和电影院消费观看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21世纪的文化传播应当与时俱进,抓住观众的心理,让经典真正成为大众热爱的东西,这一点也是本系列作品有待提高的重要方面。
三、王冠之“思”:对于莎士比亚历史剧当代影视化的发展思考经典创作于过去,影响着当代。
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空王冠》对于莎士比亚历史剧进行了又一次的演绎。
然而相对于喜剧与悲剧,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更有深度,更加晦涩,当下人们对其的了解度不高。
经典作品的普及化,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影视剧的改编。
那么在当今的莎士比亚历史剧改编中,更加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时俱进,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浪潮,创作出为大众所接受的影视作品。
仔细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可以发现,相较于较为单薄的中世纪历史,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丰富,故事线索更加复杂,而这为改编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比如亨利五世的战争,理查三世骗取婚姻,亨利四世猜疑,福斯塔夫为取得地位机关算尽而又挥霍无度,都可以在改编中将情节充分发挥。
在节奏的把控方面,应该适当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快节奏,并增加一些更加体现细节的内容,这样向观众展示的不仅仅是中世纪文化,更有各个人物形象独特的魅力。
热播美剧《权力的游戏》就是一个乱世的史诗,讲述一个个性格截然不同却都有着深刻命运联系的众人在动荡多变的世界里寻找最终生活道路和生存意义的人生故事。
同样是反映中世纪,莎士比亚历史系列剧的题材由于真人真事而更加有魅力。
正如《三国演义》之于三国时期、二月河系列小说之于清朝康乾盛世一样,莎士比亚历史剧对于英国的百年战争、玫瑰战争、金雀花王朝等时代也有着大量的故事可以挖掘。
在台词方面,则不用拘泥于原著,应当尝试做出更加通俗化的改编尝试,以适应节奏加快的需要。
此外,经典的改编要适合于当下传播的受众习惯与喜好。
笔者认为,在历史剧当中不妨可以做出一些切割的尝试,将每一集分割为30分钟左右,更加适合网络观看,这样也能够对每一集的内容有更加精准的把控。
在剧集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悬念以吸引观众,同时加强一些适合当代口味的情节设计等等,在适合观众口味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普及经典。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核也可以拿来作为古为今用的良好素材,可以在情节中增加思想层面的深度解读与演绎,使观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四、结语莎士比亚历史剧改编是一个艰难的再创作过程,《空王冠》的出现在今天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但对于莎士比亚这座高峰,保留哪些,突破哪些,创新哪些,怎样在当下产生更好的影响,需要所有电影创作者用心思考,并付出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1.吴辉.改编:文化产业的一种策略———以莎士比亚电影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2):24-27.2.翘.一千个导演心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莎剧的电影改编[J].电影世界,2014(06):102-107.3.康茂华,李凤.影像中的魅力———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J].考试周刊,2008(34):189-190.4.王璟.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J].优品,2016(03):74-85.5.颜晓霞.哈尔王子的两个世界:论《亨利四世》的双重性[D].苏州大学,2011.6.罗益民.恶的天使善的天使———《亨利四世》与莎士比亚的帝王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2):84-90.7.格林布拉特,胡继华.含沙射影,暗箭伤人:论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上)[J].文化与诗学,2012(01):314-348.8.王发展.谈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历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3):7-8.(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指导教师:王宜文教授)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