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困境及其创新路径--以制度互补理论为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6.12 MB
- 文档页数:7
博弈论约翰·冯·诺依曼博弈论的概念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在《博弈圣经》中写到: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
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
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strategy)。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的以及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
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按照Aumann所撰写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博弈论”辞条的看法,标准的博弈论分析出发点是理性的,而不是心理的或社会的角度。
不过,近20年来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就而对博弈论进行一定改造的行为博弈论(behavoiral game theory )也日益兴起。
博弈论的发展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
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
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
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王正毅2016.6期末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80分名词解释:8个8*5=40分解答题:4个4*10=40分论述题:用你所学到基本概念和范畴来分析某个现象(二选一):20分概念理论部分:1、国政经的定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
2、研究纲领、问题领域、研究路径两个研究纲领:(1)国际体系层面:主要研究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2)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层面:主要研究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关联性。
三个问题领域:(1)全球层面的问题。
包括国际金融与货币、国际贸易、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环境与气候、能源与资源;(2)区域层面的问题。
包括一体化/区域化(诸如欧洲区域化、亚洲区域化等)、联盟经济;(3)国家层面的问题。
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
四条研究路径:(1)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三个基本假设:a.世界经济体系是有结构的——中心和边缘;b.国家是单一行为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家是有富裕和贫穷之分的;c.体系决定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由该国家在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决定。
(2)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路径的关键是如何定义国家:a.将国家定义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其研究的重点是制度或组织惯性;b.将国家看作是一个行为体,其研究的重点是政治家或行政官员的偏好;c.将国家看作是一种由官员和制度组成的国内政治结构,其研究的重点是国家的制度特性如何影响对外经济决策的过程以及官员执行政策的能力。
(3)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偏重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是如何通过相互竞争或联盟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
两个最基本的假设:a.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国家利益实际上反映了国内不同政治集团以及社会力量的利益,因此,社会在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b.对外经济政策是社会中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
朝核问题与朝鲜半岛建立安全规制的前景3———基于说服型博弈的分析李 滨 【内容提要】 说服型博弈具有协调型博弈和共谋型博弈的特点,它所建立的规制必须以解决这两种博弈的集体行为的困难为前提,即解决分配与背叛这两个难题。
美朝之间就朝核问题的外交折冲是一种典型的说服型博弈。
美朝双方围绕朝鲜弃核而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安全规制只部分地解决了分配问题,由于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在组织形式和功能上的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博弈中的背叛问题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因此,朝鲜半岛建立安全规制的前景并不乐观。
【关键词】 说服型博弈;国际规制;朝核危机;朝鲜半岛安全规制【作者简介】 李滨,南京大学政治系教授。
(南京邮编:210093)【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9)07-0006-103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两位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建议与批评。
①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不涉及认知和建构层面。
理性主义理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属于这一类)的假设前提之一就是“行为体的行为是以个体功利最大化来解释的。
外交政策以及国际制度是建立在国家所做的利益计算的基础上的。
这些计算反过来是受(尽管不是完全决定于)行为体的偏好(功利函数)引导的”。
这就是说,偏好是建立在效用(功利)计算结果之上,行为体的决策偏好来自于对功利大小的计算。
这一基础的说明见Andreas Hasenclever,Peter Mayer,and VolkerR itterberger,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 m es ,Cam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23。
朝鲜弃核以及美国作为交换条件给予朝鲜安全保障这一议题既是朝核问题的关键,也是朝鲜半岛建立安全规制的关键,但这一问题从1993年到2008年,其间几经周折,至今没有根本的进展,其中不外两个原因:一是朝鲜弃核的条件(分配问题),二是朝鲜弃核的核查以及朝鲜安全保障的实施(监督问题)。
2021年第2期学习与探索No.2,2021(总第307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07・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后发优势”: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李云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8)摘要: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初步论及了“后发优势”思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后发优势”理论被正式提出并得到丰富和发展。
“后发优势”困境是后发利益减弱后出现的现实瓶颈,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技术引进模仿作用的降低、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减弱、资源日益匮乏等。
破解“后发优势”困境,需要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创新型经济。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困境;创新发展理念;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2-0017-06“后发优势”理论为后发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实践中也已被一些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发展的事实所验证。
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是实现快速发展的合理选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这一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逐渐缩小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后发优势利益正在逐渐减弱,出现了“后发优势”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由此,新征程上如何破解“后发优势”困境、拓展新的发展优势,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基础:“后发优势”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后发展”是国外学者在研究现代化理论时,相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早发展”模式提出来的概念。
“二战”后一批新兴国家政治上获得独立,但相对于“早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大多数后发国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十分落后,后发国家的发展成为各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由于后发国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云智,1971年生,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前沿理论中国市场2021年第11期(总第1074期)博弈论视角下中美贸易摩擦的中国策略何治廷(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4)[摘要]中I贸易摩擦拉开了中I两国综合实力较量的大幕,其本质是I国要重新定义I中关系,建立一个美国主导、中国顺从的秩序。
贸易战的全过方展示实力,为对今后中I关系定义权的过程#根据博弈论分析,中I 贸易摩擦的实质是一个囚徒博弈,中国可以采取积极的策略走出囚徒困境#[关键词]中I贸易;贸易摩擦;囚徒困境;纟[DOI]10.13939/ki.zgsc.2021.11.0121引言美国自20178月对中国发起“301调”起,屡在不同领域对中国出征收临时性关税,单方面发起贸$随后,中国反击,双方不断加码,紧加剧。
期间虽磋商,却一$20201月15日,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才宣告中美贸易摩擦暂告一段落$中国应取怎样的措施来避免贸易摩擦,当贸易战不可避时又应取怎样的策略?2中美贸易摩擦研究综述中美贸易摩擦一直是一个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均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从对象来看,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有很多国内的学者的原因、和机,如陈勇(2018)为,中美贸的为老牌的守成帝国美国与迅速崛起的社会主中国之间的全略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反映[1];軒晓(2018)为,中美贸的原因是中美贸.衡[2]$有很者中美贸易摩擦的和对策,林毅夫(2019)为,新时代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济增长,利用中国增长潜力来应对中美贸[3];于(2004)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深化经济改革,遵守和利用世界贸织规则等方式应对中美贸易摩擦[4];徐高(2018)认为,中美经贸关系虽然有些山雨欲来楼之势,但中美贸并非不可[5]$从方法来看,大部分的学者采用的是理的方$有部分国内外的学者运用博弈论模型来分析中国贸易$的博弈方法有斗鸡博弈、多过程博弈树,以及演博弈,莹(2019)通过博弈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6];王翔(2019)用寡头博弈策略下的纳什衡来寻求中美博弈的占优策略[7];罗毅(2014)基于博弈论提出加威胁策略的可行性[8]$有个中提博弈,梦男(2018)运用博弈模型来探中美贸[9]$还有少部分学者运用实证计量的方式来研究中美贸,如王领(2006)用Granger检验来研究人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等[10]$从博弈论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建模,中美博弈的实质是一个囚徒困境,并基于博弈论理出中国走出囚徒困境的策略,以解中美贸易摩擦,实中美合:赢。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12): 3021-3024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作者简介:郝韦霞(1975年生),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环境管理。
E-mail: haoweixia2006@ 收稿日期:2010-12-01软约束机制下的生态预算理论的问题及对策郝韦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摘要:在分权体制框架下,约束机制软化导致地方政府放大其自利性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减项。
表现为:在当前政府绩效考核的经济指标压力下扩大自然资源的投入;与资源消耗主体博弈的经济人行为导致不规范的环境资源分配,使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呈现高成本特征;与中央政府相较的信息优势导致全局性的非理性资源的浪费等。
生态预算是ICLEI 参照财政预算的程序创建的促进环境资源有效配置和可持续管理的政府工具,其以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用实物指标度量环境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流量,强调约束支出控制,以保持环境资源全部价值在代内和代际间的平衡。
我国在引进生态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路径选择及模式设计上,可能会出现因现实文化的惯性、双重代理机制、体制内监督等问题导致的生态预算约束软化,改进方向在于重视环境-经济-社会一体化考核的作用、确定合理的激励方式、由社会审计评价和监督生态预算执行,从而逐步走向制度完善的进程。
关键词:生态预算;地方政府偏好;约束软化;环境管理效率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0)12-3021-04中国目前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改善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方式,还需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资源配置关系,即以制度创新确保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和环境资源基础的平衡。
因而,如何在环境管理体制分层的框架下进一步硬化地方政府约束机制,协调并完善利益格局,促进环境资源配置优化逐渐成为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环节。
【文章编号】1006-3862(2019) 06-0001-07区域协调博弈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困境及其创新路径—以制度互补理论为基础兔匕宝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丨00875)【摘要】采用制度互补理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後进行研究。
通过博弈模型报告了制度不互补是导致区域协调发展低效运行的关徤,认为府际职责边界模糊,本位主义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以及区域制度结构复杂性是造成制度不互补的本源。
提出了正向的制度激励将激发地区间在不断演化的博弈中自主实现合作行为的观点,认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着力构建互补的制度体系,从权成、分权、价值、多元、配套、规范等6个路径同步推进制度改革【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博弈均衡;制度互补;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并对其内涵作出深刻的阐述,是推进区 域协调发展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2018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推进路径。
着力降低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成为新时代提升区域发展品质的重要任务。
1制度变迁与制度互补长期困扰经济学家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些 经济体取得较快较好的发展,而有些经济体则长期 低效发展。
阿西莫格鲁(Acemoglu)111、罗宾逊(Robinson)m等学者将原因归结为资源禀赋的不同,而诺斯(North)[3]、威廉姆逊(Willam S〇n)[4]等经 济学家则将原因归结为制度差异。
诺斯认为,第三 世界国家之所以长期陷人低水平增长陷阱的原因主要在于被错用的制度激励导致生产性投资的匮乏~。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5],是“社会博弈规则”。
制度可能是由人们根据 心智理念自发创建的一套规则规范(如习俗性产权),也可能是根据相对价格变化演进而成的规则规范(也称为自发性秩序)。
不同的制度设计对人们的选择集合产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导致不同的行 为规则和习惯,以及不同的制度变迁过程与人类社会演进模式。
制度变迁过程可能存在多重均衡,在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中,经济发展、劳动分工、要素市 场等能够高效运行,而在低水平均衡状态中,则容 易出现制度绩效较低的情况。
制度互补是制度变迁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表达制度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比较制度分析研究。
制度互补的概念最早由Aoki(青木昌彦)提出,任何一种制度的运行都不 可能独立存在,参与人无法在不同的领域协调行为决策,但他们的行为决策和制度运行效果可能受其他领域制度的影响[6]。
人们很早就已认识到,制度 互补对制度绩效至关重要,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关联和协调。
制度互补性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域,依 据域的边界,可能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以及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
例如 政策互补性、组织行动或活动互补性,规则、准则、规范等之间的互补性[7]。
实际上,制度互补性作为变量对经济绩效产生的显著性影响,在阿齐兹(Aziz)和韦斯科特(Wescott)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单项政策不足以构成经济快速增长的充分条件,而某种程度上互补的政策组合是可以实现的[8]。
而在此之前,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1993 年提出了能够促进经济有效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又 称为“华盛顿共识”。
[9]区域协调发展是基于多组织环境的协调问题,组织间的制度协调性决定行动协同性。
奥图尔(〇’T〇〇le)[1°]、吉尔莫(Gilmour )和塞德曼(Seidman )…-1、格拉布(Grubb )和麦克唐纳区域协调姚宝珍:博弈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困境及其创新路径—以制度互补理论为基础(Mcd〇nnell)[l2]等学者曾基于互补性就多样化组织协调、非正式协商等探讨区域协调的制度设计问题。
由于在多个组织形成的活动网络中,个体行为 决策可能受到来自不同域的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制度互补性发生在多个域的两两之间,中央域、地方域及同一地方的部门域之间都可能存在制度设计的互补性问题,乃至 同一域在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互补性。
因此,区域协 调发展的制度互补性研究涉及多个制度域,横跨时 间和空间维度。
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协作”,其目标与 内涵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推动了其在概念边界、交往范围、治理网络等方面的不断泛化,以及在 空间结构、治理结构、参与结构等方面的复杂化趋势。
学者们从区域主义、公共选择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府际关系理论等多个角度切人区域协调问题,但仅限于对现实表征的理论契合与阐述,对于 引起这些现实表征的深层次原因还需进一步追踪,这需追溯到制度设计层面。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 操论》中指出,人类社会这一庞大的棋局中,所有棋 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原则,与立法机构所意图实施的不同。
如果两者能够协调且方向一致,人类社会就 会协调发展,毫无阻碍,相反则可能引起社会高度混乱[13]。
这与后来诺斯、威廉姆逊等学者的观点不 谋而合,一定程度上,亚当•斯密是制度互补这一理 念的最早提出者。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低效和混乱,产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制度间的不协调和不互补,有些制度安排将促进区域合作行为,而有些制 度安排则排斥区域合作行为。
马祯采用地方政府的双重目标博弈的视角,认为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最大化与辖区福利最大化两个自利动机趋使地方政 府间出现恶性竞争的混沌局面[14]。
蔡岚认为区域合 作低效是典型的集体行动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利益冲 突、集体规模过大、激励手段缺失[~。
锁利铭从区域 治理边界与制度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采用政治协调 机制实现制度变迁,促使区域协调实现帕累托改进[16]。
郑海明从制度解构的角度,认为正式制度和 非正式制度设计缺陷阻滞了区域协调互动[17]。
一定程度上,上述学者所提出的观点都是从制度设计和地方政府博弈的视角展开,揭示了区域协调发展低效的机理,以及地方政府在当前制度设计下的行为选择过程。
可以看到的是,虽然学者们已经在研究中表明了诸多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有些学者甚至明确表达出不同制度域所存在的不互补现象,但却没有学者将制度互补这一国外学者广为关注的理论明确体现出来。
因此,本文意图在制度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即制度 域之间不互补(也就是制度之间的负向依存关系)才是造成区域协调发展低效运行的关键,进而提出以弥补制度互补困境为前提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创新路径。
2制度互补与政府间博弈博弈论常用来研究制度问题,这些制度为博弈的策略选择提供了目标。
区域内各地方政府无法协调其他地区政府的决策行为,但其本身的决策将影响其他地区政府的决策行为。
为便于理解,本文 采取简单赋值的形式论证地方政府在不同制度设计下的策略选择。
假设I :制度是外生变量,即制度为给定参数;假设2:区域协调博弈有两个参与人,分别为地 方政府A和地方政府B;假设3: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由两个参与人中努力水平最低的决定;假设4:两个参与人的策略集合均为|合作,不 合作丨;假设5:两个参与人行为选择以自利为动机。
2.1多重均衡与自发协调失败制度变迁存在多重均衡状态。
在不同的制度参数影响下,地方政府在博弈过程中可能呈现不同的策略互动情景,得到不同的均衡结果。
A、B两个 参与人从享受的协调发展的产出(c,)和付出的合 作努力(A )之间的效用函数为:u, =3C, -e,(i=/l,S h根据假设3,在区域协调发展缺乏正向激励的情况下,参与人享受的协调发展的产出c,= min(~,eB)。
假设合作的努力水平有两个值,当参 与人选择合作策略时e,.= 2,当参与人选择不合作策略时= 0。
表1地方政府行为博弈(无正向互补的制度激励)地方政府B合作不合作地方政府A合作(4,4)(-2,-0)不合作(0,-2)(〇,〇)姚宝珍:博弈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困境及其创新路径—以制度互补理论为基础区域协调单次博弈中,地方政府会基于占优原则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策略,但最终的均衡结果对双方而言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单次博弈会出现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4,4)、(0,0),以及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1\3,2\3)。
但(0,0)和(1\3,2\3)相比(4,4)策 略都是帕累托次优的。
双方最终会达到何种均衡状态,还要归结于前置的制度安排。
在没有制度激 励地方政府采取合作行为的情况下,对于地方政府 A来说,一旦B地方政府选择不合作策略,那么地 方政府A不仅无法获取因合作带来的收益,还需支 付因采取合作策略所付出的成本。
因此,在地方政 府A与地方政府B没有形成有效协议或对彼此并不信任时,保守选择是不合作,即双方既不付出成本,也不享受收益。
此时自发协调失败。
2. 2 制度互补与高水平均衡当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正向互补的制度激励时,其他条件不变,假设地方政府选择合作行为能够得到更多政策收益,比如税收返还、财政补贴、公共服 务福利等,如果选择不合作则无法享受这些政策收益:min(e4,e B) + 2,地方政府;合作min(e/4,e g),地方政府;不合作表2 地方政府行为博弈(有正向互补的制度激励)地方政府B合作不合作地方政府A合作(10,10)(4,0)不合作(0,4)(〇,〇)当制度设计发生变化,即使在其他假设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构发生了变化,导 致了新的制度均衡状态(10,10)。
地方政府B无论 选择何种策略,对于地方政府A来说,合作是一个 严格占优策略,对于地方政府B同样如此。
此时双 方的博弈形成了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结果,也是收敛 于具有共同预期的焦点策略。
2. 3 制度互补与行为演化当单次博弈变成无限次重复博弈时,从群体行为 演化的角度来看1不同的地方政府在长期博弈的过程 中形成了对其他参与人策略选择的预期,以及对于文 化、知识、环境等要素的共同知识,这一预期和共同知 识促使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开始朝着某个方向收敛。
理性的地方政府会在多次的重复博弈中很快寻找到具有高收益的策略选择,最后群体的策略选择逐渐发 展成为演化的稳定策略,除非出现某种来自外部力量 的强大冲击。
我们根据表2模拟地方政府策略选择 的演化过程。
假设在地方政府所构成的群体中有P 的比例会选择合作,1-P比例的地方政府会选择不合 作。
那么选择合作(C)的期望收益为% = p x 1〇 + (1-P)x4,选择不合作(NC)的期望收益为i/NC= p x 0 + (1-p)x 0,那么该群体的期望收益为t/ = p x R+ (1-/0 x,复制动态方程F(jd) = j = p(t/c -att〇=p(l-P)(4 + 6;〇。